|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5-1 13:21:22
|
只看该作者
明白这个事...(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九九卷) 2002/11/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899》)
...方,我们能体会到佛家讲的大慈大悲。大慈大悲从什么地方表现?不断的重复。他真耐烦,有耐心,帮助你觉悟。在没有觉悟之前,你不能学第二个法门。为什么?你学第二个法门、学第三个法门,学多了,你的觉悟就永远没有希望。其实这个道理我们并不难懂,一门深入,深到底,通了!同时学多了,你的力量分散了,不能集中,这样造成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你很难契入。一门,一门你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个方法好,还是正确的。
讲到真正巧妙的时候,世法不如佛法。学佛,佛跟儒家教学有相通之处,首先建立德行。所以古时候学佛,无论在家出家,五年学戒!这是德育,今天我们讲教育,道德的教育,这摆在第一。孔老夫子教学,他四个科目,第一个是德行,第二是言语,第三才是政事,最后是文学,把「德行」摆在第一。佛法教学把「戒律」摆在第一,都是属於德行。这是世间圣人跟出世间圣人,你看看关於教学的理念跟方法完全相同,我们不能不重视。所以学佛从持戒、守规矩入门,你要不能持戒,不守规矩,永远不能入佛门。经听得再多,读得再多,背得再多,甚至於讲得天花乱坠,佛法受用你丝毫都得不到。你每天还是生活在烦恼里面,还是生活在忧虑里,佛法里头真正的智慧、乐趣你得不到,那就是白学了。
四弘誓愿里面有「法门无量誓愿学」,没错,确实是这个样子。那不是开头,四弘誓愿这四条它有次第的。你看看头一条教你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菩萨愿。这一愿要用现在的话来说,我发愿为人民服务、为众生服务,牺牲奉献。第一愿是这个意思,不为自己,为众生。你真正要为众生服务,你要有能力,你要有学问。后面教你,头一个你要把你的品德修养做好,「烦恼无尽誓愿断」。你的烦恼断了没有?自己烦恼不断,你怎么能为别人服务?你不给别人添麻烦就是好事。烦恼习气不断,没有能力为众生服务,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佛菩萨的要求,头一个要求你断烦恼,这个科目重点是在此地,所以第一个阶段是以断...(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0三卷) 2002/1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903》)
...我们现在也要学著把心量拓开。「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念念要想到三千大千世界,不仅仅是这个世间,我们一般常讲九法界众生。说九法界众生跟此地讲的三千大千世界是同样的范围,娑婆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九法界众生。为九法界众生做榜样、做模范,九法界包括天,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统统包括。
然后把心量还要扩大,你看「次还以东方为首,光至东方十三千大千世界」。以心随光,一一照之,这个光在东方(这是举一方做例子),照东方十个三千大千世界,这样扩大。然后再扩大照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十重,倍倍周回,十方圆照」。心量拓开有方法,不是没有方法。
底下这几句非常重要,「身心一性,无碍遍周,同佛境界」。所以大乘经上佛常讲,性相一如,性是心,相是身,一如就是一性!理事不二,都是说明这个真相。所以心光周遍法界,法身也周遍法界,无碍周遍,同佛境界。毗卢遮那佛如是,阿弥陀佛亦如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也如是,我们学佛从这些地方学,一定要把自己心量拓开。在平常(这很重要)我们常常劝勉同学们,修真诚心、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正觉心、修慈悲心,心性圆照法界!真诚遍法界,清净遍法界,平等遍法界,正觉、慈悲遍法界,这叫学佛。
我们对於一切人事物,不能说这个讨厌,那个看不顺眼,不可以!你的心量太小了。修得再好,你的果报在人天,出不了三界。为什么?心量太小。我在以前讲经的时候也用比喻说,我们心量要扩大,大到怎么样?大到把六道挤破,就超越了。把十法界也挤破了,十法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十法界破了,出了十法界,就不在这个三千大千世界里面。你看看人家这里照十个三千大千世界,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一真法界去了。无量无边的诸佛刹土,这就讲的是遍虚空遍法界,这身心一性,无碍遍周,这是佛境界。
你看下面教我们「一一作意,如是观察」。作意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观想,你能这样想,好!这样想心大,心量就大。不能小心眼,小心眼的人...(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八四卷) 2003/4/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84》)
...,肯定人性都是善的。
人性本善这要肯定,肯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现在就是佛,佛如是观。佛是怎么观的?佛看一切众生的性。大乘法里面讲见性不著相,不要看他的相,你看他的性是佛性,真佛不是假佛,现在就是,从来没有改变。相是什么?相是唯识所变。那有差别了,十法界依正庄严,识变的,识不是真的。识在大乘教里面叫妄识,心叫真心,所以你看他的真心都是佛,都是本善。我们从这里看,你对於一切,就是造作极恶的众生都生恭敬心,那个普贤十愿你就能修了。你看一切物,物有法性,你才能入华严境界里面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你才能入得了这境界,这样观察是正确的。
如果你单单是见相不见性,你的观察里面就生贪瞋痴慢,生七情五欲,最简单的讲,你就起好恶;这我喜欢,那个我讨厌。你就会生这个,这是情识,这是烦恼!真正能做到见性不著相,你生出来的是智慧、慈悲、善巧方便,这跟诸佛如来很接近,这叫真正学佛。学佛从哪里学?从这些地方学,现前就得受用。这个受用,我也在此地表演,特别是韩馆长往生之后,我遭遇很大很大的挫折,要不学佛不容易接受,佛法用上了。这六年当中,心地一年比一年清净,身体一年比一年健康,这是诸位你们能看到的。
最近我们看江本胜博士的研究水的报告,他还有一个录相带是在德州大学讲演的,我也看了。这得到科学证明,身体为什么会一天比一天好?心地为什么会一天比一天清净?他讲的爱跟感恩。我们写的这大字,写这个「爱」,还有一个大字「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跟江居士研究的是完全相应。现在我跟他有联系,我要把我们这两张东西送给他。他从水这地方开始有启发,逐渐逐渐的延伸到其他的这些物质,我要把《楞严经》上这段话送给他,「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心是什么?心是灵明觉知。所以一切万物跟水一样,它会听,它会看,它懂得人的意思。
他做过很多实验,两棵小树,他让小学生每...(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五六卷) 2003/5/1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56》)
...人,我们大家都是人,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的本性统统是本善的,相同的,那就要互相尊敬了。
为什么变成不善?不善是你染污了。所以接著说,「性相近,习相远」。本性本善,大家都一样,以后变成不一样是习性,习性产生了变化;习性就是我们今天讲习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在哪个环境里头,你受这个环境的染污;你跟那些人在一起,你会受人事环境的染污,这样变成不善了,变成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这个差距再大,它是习性,不是本性。所以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不但对人,对畜生、对饿鬼,甚至於对地狱、对妖魔鬼怪,他都是那么样的恭敬,什么原因?本善!佛菩萨看一切众生的本善,本善值得尊敬。
那个本善是什么?在佛法里称之为佛性,佛法里称佛性,就是本善,就是儒家讲的本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决定他会作佛。问题就是他什么时候觉悟?他今天不能成佛,是他迷了自性。什么时候他觉悟了自性,他就成佛了。你怎么可以轻慢他?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从一切恭敬学起。普贤菩萨教我们从礼敬诸佛,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诸佛,你要常常这样想,常常这样看,那就对了,为什么?这是圣人的看法、圣人的知见。
我们要放弃自己的烦恼习气,不要以为这个人不行,那个人不行。凡夫常常看到别人过失,真正修行人,六祖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只看到自己过失,自己什么过失?我看到别人过失,就是我自己过失。到什么时候我看不到一切众生的过失,看到什么?看到一切众生的事实真相,真相是什么?因果报应。我看得清清楚楚,但是我不能帮助他,我改变不了他,为什么?他不相信,他迷,迷得很重,迷得很深。佛菩萨来的时候,他不相信,所以他造恶因,他一定要受恶报。几时那个恶报受够了,他觉悟了,那个时候佛菩萨来帮助他;他不觉悟的时候,佛菩萨不来。换句话说,他的一切造作,他统统要受。不是佛不慈悲,佛来了没有用;佛来了,加重他的罪业,为什么加重?因为他不相信。不相信,这...(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六四卷) 2003/8/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064》)
...则。「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做到了没有?没做到。没做到怎样?不信,不解!所以,大乘、小乘都没有分,我们讲实话。第二条更不必说,第一条做不到,第二条决定就没有。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皈是什么?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我们今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依旧是迷、邪、染。迷邪染的状况天天在加重,并没有减轻,觉正净愈来愈远。三皈都没有,还谈什么?第三条更不必说,第三条是大乘,菩萨,「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佛讲,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个话重要!三世诸佛是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一切修行人成佛,都是依靠这个基础。
所以我说这一番的开示,话不多,它是佛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的基础。就好像盖房子,香港大楼很多,各个大楼样式不相同,地基是相同的,这是基础,这是学佛的根基。你有没有?你这个根基没有,你没有学佛,你学佛是表面的。学佛从哪里学起?头一条,「孝养父母」。儒跟佛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儒、佛是师道,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不孝父母,他怎么会尊敬师长?所以头一个是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奉事师长不是在形式,见到老师恭恭敬敬,多送一点供养,不是,那你就把意思全搞错了。奉事师长,怎样奉事?依教奉行。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师长,我们要怎样奉事他?他老人家教导我们的,我们能信、能解、能行、能证,这叫奉事师长。我们能不能做到?对於孝、敬、慈、十善业,你是不是真正懂得?你要不懂得,你怎么做法?所以要学,要认真努力去学习。
十善不是戒律,是世出世间善行的大根大本。经典一打开,我们常常读到善男子、善女人,是佛的学生,这个善是有标准的,标准是什么?十善业道。在六道里头行十善的人不堕三途,下品十善、中品十善,人道;上品十善,天道。佛在经上说,阿修罗的瞋恚心、傲慢心特重,他修十善,但是他那个十善打了折扣;因为他烦恼...(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六六卷) 2003/8/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066》)
...的因是觉迷,觉是乐之因,迷是苦之因。迷而不觉,那你没有办法脱离苦果,在佛法里面讲苦报,这果报你没法子离开,所以一定要求觉悟。觉悟什么?要觉悟事实真相,佛法里常讲的「诸法实相」。
佛家无论是宗门教下常说「某人开悟了」,他悟什么?不是悟别的,就是悟明事实真相而已。事实真相要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的心就定了,不会被外头境界所转了。这逼迫就是你被外面境界所转,你就有逼迫苦了;你要不被外面环境所转,你怎么会有逼迫之苦?没有逼迫,换句话说,苦谛你就没有了。没有苦有谛,这就跟圣人差不多了。小乘圣人还有苦有谛,为什么?他还是被境界所转。大乘菩萨没有苦有谛,为什么?他对於这世间人受罪逼迫之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自己受不受?自己不受,所以自己没有苦。他明了事实真相,他有谛,明了他才能教人,才能帮助众生觉悟,才能帮助众生回头。
众生为什么这么苦?迷而不觉,不知道事实真相。所以初学佛,这道理太深了。初学佛从哪里学起?最好从《了凡四训》学起。所以受苦受得很多、受得很重,不知道念《了凡四训》;要是真果然把《了凡四训》念通了,我相信你这一生所受的苦至少可以减免一半,甚至於一半以上。那本书了不起,所以印光大师一生特别提倡,有他的道理在。印祖出现在我们这世间,距离我们很近,菩萨再来!这诸位都知道,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来示现的。他所提倡的一定有道理,世出世间法不离因果,这在前面跟诸位说得很详细了,离开因果,那就没有佛法可说了。诸佛菩萨给我们讲的就是因果法,所以要离开因果,不但世间法没有了,佛法也没有了。
了凡先生他怎么懂得因果法?他是被孔先生算命算到他的终身,在流年核对之下果然完全应验了,他不能不相信。算出你一年有多少收入,这是我们世间人哪一个不爱财?你一年有多少收入,你命中注定的,一丝毫错误都没有,真的是不增不减;连每一年参加考试,考第几名也是命里头注定的。他是一个从政的人,升官、调职没有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七四卷) 2003/8/1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74》)
...以口为祸福之门。我们的处事待人接物,态度言语比什么都重要!古时候读书人好一点,读书人,君子!他读圣贤书,有包容心,有意无意得罪他,他不会报复,不会跟你计较。如果是小人,那个麻烦就大了,小人记仇记恨,他一定要找机会来报复,这麻烦就大了。在中国历史上这些事很多很多!世尊在经典里面教训我们,第一个是言语,儒家教人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其他都放在后面,可见得言语是非常非常重要!言语态度,在世间法里面你的事业有没有成就,这是关键的问题;在出世间法里头道业有没有成就,关键也在这地方。无意,这刺是伤人,刺伤,无意伤人都不可以有,何况有意?
我们在讲席里头常常劝导大众,既然学佛了,诸位在经典上常常念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想作佛,就是想成佛。什么叫成佛?成佛就是完全恢复性德,这是佛。菩萨呢?菩萨是随顺性德,从初发心到等觉随顺性德。如来果地上那是究竟圆满性德的流露。学佛从哪里学起?这不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佛教导我们这基础,根本的根本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通一切佛法,通大小乘、通宗通教、通显通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