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卍续藏第 58 册 No. 0995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义苑疏》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卍续藏第 58 册 No. 0995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义苑疏
华严一乘分齐章义苑疏卷第八
霅溪普静沙门 道亭 述
第十义理分齐至六相圆融义四。
释曰然此教海宏深包含无外通明三性离过绝非染净交参双融无碍遂成缘起力用相资德用所因略以备矣然后一多无碍炳现十玄总别圆融洞明六相已上四门宗因若是并为圆教具德一乘分齐旨趣耳。
三性同异义第一至先直说后决择。
释曰一通就当性说二约当性二义三对三无性说初就遍计一谓由是妄执无法可生可灭也二情有即是理无故不生也理无即情有故不灭也不灭不生为一法也三求遍计相不可得故不生能显无相性故不灭不灭即不生亦一法也二就缘起性一谓法无自体揽缘而起即生无生既本不生故无可灭也二缘起无性故不生无性缘起故不灭是故不生即不灭不灭即不生为一法也三推缘无起故不生能显无生性故不灭三约圆成性一谓非是有为故无彼生灭相也二非妄心境故不生即相无义圣智所证故不灭即性有义而非妄心境故远离我法所执便能显得胜义无自性性即第三无性义也又体非迁变故不生随缘令法起故不灭不灭即不生为一法也此即法性宗中二义也四通就三性混融于一法上就遍计故不生就圆成故不灭就依他故亦不生亦不灭就三无性故非不生非不灭则合三性为三句三无性为一句以成四句如一念心刹那瞥起即具六义谓一念之心是缘起法是依他起情计有实即遍计执体本空寂即是圆成三性备矣既即依三性说三无性故六义具矣唯识云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五然此四门合为一聚圆融无碍以一念心上一微尘上即有六义故总融合顿思可见此义法相宗无须智权实不得此门难见融通故兹预说方晓下文。
前中三性各有二义至一情有义二理无义。
释曰真即圆成性由真故不变如故随缘依他者依揽众缘无性缘起故依有缘无自性故无性所执者遍计执性谓计度依他故情有妄执无法故理无此乃离成六义下合成二门。
由真中不变至不坏末而常本也。
释曰真有不变随缘妄有体空成事此中无性理无即是妄中体空由体空故与不变而无殊故三性而一际不舍缘而即真故不坏末而常本也。
经云众生即涅槃不复更灭也。
释曰净名经也妄揽真成众生相现妄空无体卓尔真常故不复灭。
又约真如至不动本而常末也。
释曰似有情有即妄中成事与真中随缘毕竟无二故亦无异不变性而缘起故不动本常末也。
经云法身至名曰众生也。
释曰法身经也则真如随缘成诸染法众生现而法身不显事能隐理如水成波动显静隐。
即由此三义至通融无障无碍。
释曰结上合成二门谓真该妄末结此随缘妄彻真源结前不变性相通融结成一际无障无碍通理事与事事无碍准前四五二门思之。
问依他似有至是情有耶。
释曰似有为假所执为实假实相违故成问也。
答由二义故无异至所执无随缘故。
释曰一以彼所执下依缘故执唯识云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二若离下由执故缘唯识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真中随缘等者谓由心故现境由境故起心起信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问如何三性至不相违耶。
释曰有无性相不变随缘义象既殊宁不相背故兹问起。
答以此二义至随缘成染净也。
释曰但有二义而无二体由体同故因不变而方随缘因随缘而显不变也。
犹如明镜至显镜之明净。
释曰喻明也镜喻不变染净喻随缘由明现像不变现于随缘因像验明随缘显于不变二义相成体恒无二故云唯是一性虽现下约离过以重明耳。
当知真如至方成染净。
释曰合法也非直不动下谓不但不变成随缘亦由随缘显不变非直不坏下谓不但随缘彰不变抑又不变作随缘二义相资岂成违返。
是故二义至岂相违耶。
释曰结成上义是以二义若非一性则不相成一性若非二义则无相遍思之令见其法。
依他中虽复至皆无自性故。
释曰似有者相假也必无自性者性空也以诸下出空所以。
若非无性至似有是故无性。
释曰依他二义以相推初若非下返推似有若成下顺推无性假缘从缘者必无性矣。
故智论云至即显无性也。
释曰从缘即似有义无性即性无义正同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毕竟空者是名般若则实相现前此则下结指上文缘生故空也。
中论云至明缘生也。
释曰似有空义等者谓诸法若不空则无道无果何以故法定实故故不能成缘以今成缘返知空耳此则下结指上文无性故缘生也。
涅槃经云至不二法门故也。
释曰智论缘生故无性中论无性故缘生各举一义尚未同时故引涅槃空有双陈结为不二法门方穷其旨也。
非直二义至毕竟无二也。
释曰全体双收者谓空故缘生相收于性也缘生故空性收于相也性相双融成毕竟无二也。
所执性中至横计有故。
释曰虽复当情者谓依他现前故执之为有离缘无性故道理无以于下出所以。
如于木杌至唯一性也。
释曰如于下喻情有然鬼下喻理无此是标定二义如于其木下返显今既横计下顺明是故下二义相资唯一周遍计度故云一性也。
当知所执道理亦尔。
释曰指法同喻也。
上来直明竟至第三显示其义。
释曰性本超情故不可以情而取所以云般若如火聚四边不可取设固取之便堕断常之过此乃取则被焚然后四谤全祛百非斯绝真义现前举措皆入方云般若如清凉四边皆得入即显示其义矣。
初门护执者至行处故余句准之。
释曰此中决择问同答别曲尽执性初问有无等约随缘不变二义单答二问有无约二义相即复答于复中言余二句可知者应问云亦有亦无耶答不也无二性故问非有非无耶答不也具德故三问有无离计以答离所谓者谓则计也下三句例然者皆言离所谓故则离四种计也四问有无等约离四谤以答初言空真如者虽是空如来藏义同离增益谤次言不空真如虽具恒沙性德义同离损减谤则离四谤备矣五问有无约超情造修以答所以离妄则超情智行则造诣余句准之者应问云亦有亦无耶答不也性无二故问非有非无耶答不也性德圆彰故问此之决择真如与夫起信广释真如同耶异耶答遣四句虽同为门则异彼局真如门此通真如生灭二门何以故显随缘不变故问执情无量何止于此耶答然执取虽多总摄不过此四所以四谤丧而百非斯遣矣。
依他性者至境故余句准之。
释曰亦问同而答别也初问有无等约缘起无性二义单答无二性者全体相收故有多义门者谓迷悟染净等皆缘起故二问有无等约二义相资复答余二句可知者例前三四二句也三又以缘起离于四句者谓藉缘而起故离有缘起似有故离无缘起无性无二故离亦有亦无缘起具众义故离非有非无又以无性故亦离四句者谓无性故离有无性成缘起故离无无性缘起相收故离亦有亦无无性具缘故离故离非有非无四问依他有无等前二句约遣妄显真答后二句约离二谤答言约观遣故者谓除染分依他也能现无生故者依他无性即显圆成也五又问有无等者约异真妄境智以答异圆成者非真有也又约遍计分者理无也又离所谓者离有计也异遍计者相有也以圆成分故者性同真也又智境者真净为智所缘故余句准之者应问云亦有亦无耶答不也性相不二故问非有非无耶答不也依之发智故。
遍计所执者至曀真故余句准之。
释曰初问有无等约二义以互答二问有无等唯约理无以答是以答有答无皆言无道理者言同而意别也故初无道理克就无也次无道理翻显情有也余句准之者应问亦有亦无耶答不也无道理故无二也问非有非无耶答不也无道理故恒顺性也三问有无等唯约情有以答第四句云执成故者谓执性即圆成也四问有无等约亡情观境以答余句准之者应问云亦有亦无耶不也境智不二故非有非无耶不也洞明众德故五问有无等约体空障理以答余句准之者应问云亦有亦无耶不也成事体空无二故非有非无耶不也事能显理故。
第二示执过至有二过失。
释曰前章护执是法本超情此章示过是礭执乖真便成过患故圆觉云以轮回心而观圆觉彼圆觉性即同轮回。
一常过谓至即堕常过。
释曰若执真如是有一向定实者遂不能从缘而转故对染之时卓然独立染中既无真常何容智慧觉了则决定是常故云即堕常过也。
问诸圣教至岂是过耶。
释曰因上执真为有被结属常过故引圣教量漫以难之凝然者不变之性也。
答圣说真如不思议常。
释曰即不异无常之常者谓常与无常毕竟同故则真随妄转妄显真常不可作一端而拟议故云名不思议常也。
非谓不作至故名真实。
释曰非谓下返斥情计以彼下顺显真常问若云凝然常是情计者且法相宗中广谈真如凝然坚如玉石不受熏变岂皆情计耶答若与之者对小施权得真如一分亦是常也若夺之者执权为了二谛不融岂非情计与故智论云智障极盲闇谓真俗别执。
是故经云不染至时不失常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