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4-27 13:27:42
|
只看该作者
大乘佛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菩提心是真诚,待人接物要用真诚之心,这就是菩提心。决定不能有虚妄,不能有虚伪,要以真诚心待人接物,我们在佛法才能入门。
诸位要晓得,多少学佛的人乃至於出家,到了七十、八十、九十,佛法没有入得进去,原因在哪里?就是没有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诚心,这是菩提心的本体。真诚起作用,对自己是清净心,自受用,清凉自在;对别人是大慈大悲。至诚心它起的作用就是这个,这个不要学的,这是性德,真如本性里...(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七十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74》)
...佛法门,特别强调修行正定。经上举出『五百长者子』,也是修念佛法门。念佛就见佛,见佛呢?证果,都证阿罗汉果。那么你就晓得念佛的功德。怎样才证阿罗汉果?见思烦恼断了,他用念佛的方法把见思烦恼念断了。见思烦恼断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在凡圣同居土,而是生方便有余土。称名念佛,可见得它不是散善,散善没有这个功夫,到不了这样的成就。念佛能证阿罗汉果,可见得这一句佛号是定善,不是散善。其实定善、散善在个人的心,不在方法。你这个心散乱念佛,那就是散善,你一心念佛就是定善。
疏【如菩萨六念,念佛第一。】
『六念』,这是一般大小乘佛法都说,菩萨要修六念。念佛、念法、念僧,这是念三宝。我们早晚课诵有三皈依,就是念三宝。除念三宝之外,还要念三桩事情,「念施」就是布施;「念戒」,念戒律,一定要持戒;「念天」,天人的福报很大,天人的道德水准很高。所以菩萨要念这六桩事情。念三宝,我们常讲就是念觉、念正、念净,觉正净。念施,施就是放下,常常想著要放下。念戒,因戒才能得定,因定才能开慧,这是三学里头的大根大本。念天,要提升自己的境界。所以,要把心安在这六个境界当中。这六念,都可以说「自」,都可以说「他」。说「他」,三宝就是住持三宝;说「自」,就是自性三宝。
末后这三个,布施、持戒是自己修菩萨行的因行,生天这是果报。戒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断恶修善。天里面,不只讲生天(三界二十八层天)。佛经里...(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七十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76》)
...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七十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77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一二二页:
疏【又云:系念思惟因缘力故,得断烦恼,是涅盘义。如佛告父王,汝今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常勤精进,当得佛道。】
前面所说「观佛三昧」、「菩萨六念」,这在学佛修行可以说都是共同的法门,无论学哪一宗、哪一个法门,都应当要发心来修学。简单的说,「念」就是把心定在那个地方,安住在那个地方,这就叫念。学佛的人心里面只有六桩事情,这叫菩萨六念。念三宝,这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是一个学佛的人,我们每天早晚课诵都有三皈依,这是念觉、念正、念净,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开示得非常明白。其次就是念布施、念持戒、念天。天是什么?十善业道、四无量心,这个是「天」包括了,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学佛的人常常要念著这六桩事情,这是佛法里面的根本法,共同的科目。
『系念思惟因缘力故』,这个效果就大了,能『断烦恼』,我们念佛正是用的这种功夫。所以这一句佛号要是念到得力了,可以伏烦恼。能伏烦恼,这功夫得力了;伏久了,烦恼自自然然就断了。千万不要有个念头:「我念这么久了,烦恼怎么还没断?」存有断烦恼的念头,烦恼就断不掉,为什么?因为这一念就是烦恼,烦恼不能断烦恼,必须烦恼都没有了才叫做断烦恼。所以只管老老实实念下去,...(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七十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77》)
...是人家真懂。
第一要相信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迷了就叫众生,觉悟了就叫佛。迷的是什么,悟的是什么,这要搞清楚。迷悟不在外面,迷悟在内,在心!什么迷了?心迷了。什么悟了?心开悟了。心不迷,就叫做佛;心不悟,就叫做众生。佛是心地觉悟的众生,众生是迷了自心的诸佛。古人说:「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流转」,在六道轮回,「众生心中诸佛,念念证真」。所以众生与佛是一不是二,迷的是这个心,悟的还是这个心。再跟诸位说老实话,心哪有迷悟呢?心要有迷悟,这个心就不能叫真心!心确确实实没有迷悟。所以这个迷是虚妄,不是真实。虽不是真实,它确有此事,它有这么桩事情。
学佛,无非是去了迷情而已!一学佛,这一开端是传授三皈依,三皈依是把佛法修学的总纲领传授给你。第一个就是「觉而不迷」,这就是皈依佛,佛就是自心觉,觉而不迷就叫佛。皈,回来,皈是回来,从哪里回来?从迷回过头来,依自性觉,这叫「皈依佛」。从邪,邪知邪见,就是你知识、见解、思想那个错误的回过头来,依正确的,依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皈依僧,僧是清净的意思,自性清净,从染污回过头来,依自性清净,这个叫「皈依僧」。佛法修行总纲领就是这三条。
佛法改不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跟诸位说,不改变。就在你现前生活方式里面,佛需要改的什么?改你那个心,把你这个迷的心改成觉,邪的心改成正,染心改成净。换句话说,你心地如果是觉正净,你现在这个生活就是佛法,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七十八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78》)
...那一尊佛。「无」这个字里面意思是无有自性,无,一切都无!「无量」,无量两个字合起来,那就变成无限,无有限量;「寿」是寿命,无有限量的寿命,这个意思就很明显,我们就会想到那边那一尊佛,这不要说别的,单说寿命没有限量的,无有限量的。「佛」是觉的意思,这个人寿命长又是大智大觉,佛是大智大觉。从这个名词当中,我们就能体会到一个事实,有一尊大智大觉、寿命极长的佛。「名」它能含这个法的自体,『法』是讲一切万法。我们举一尊佛来说,含他的自体。
通常我们一般人名实都不相副,我们取名字取个好名字,可是事实上跟名字不相合。诸佛菩萨名实一样的,他取什么名号,他实际上就是那样。我们学佛了,你皈依的时候,给你传授三皈的法师给你取个法名,那个法名什么意思?希望你这一生当中能名副其实,不要名与实相违背。中国古人取名字很注意,大部分都希望能名实相符合。现代的人不信,现代的人没有从前人那么样的老成。在古时候印度人,我们在经典上所看到的,许许多多的名号跟这个人确实是相符的。譬如,拘絺罗尊者,拘絺罗是什么?大膝盖,翻成中国意思他的膝盖特别大。中国话是大膝盖,他与名相符、相称。
疏【句者次第安布,诠法差别。】
我们还以「无量寿佛」作比喻,『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无量寿佛这就是一个完整句子,意思很完全,能够包含大法的意思。假如我们只说一个「量寿佛」,这个意思就不完全,所以这四个字一个字也不能少,少一个字意...(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八十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80》)
...有。诸位仔细去想想,无量无边的烦恼都从得失来的,患得患失,没有的时候想尽方法想得到,得到之后又怕丢掉,好苦!烦恼都从这里来的。一个人要是没有得失心,这个真自在。他为什么没有得失心?看破了,真相看清楚,一切法里面确确实实没有得失。有人问:我不天天拼命去求,这日子怎么过?你不求日子也过;求过了,不求还是过。你不相信,不求,看看你一天是不是一样过去?这是因果定律。你命里面有的,「命中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求不来的;《了凡四训》里面说得多么透彻多清楚。所以学佛的人先要把《了凡四训》认真去念一念,然后我们做人真的心平气和,真正能做到随缘而不攀缘,这才能得一点自在。所以修行就是修不迷。
三皈依提示我们三大纲领: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就修的觉正净,就修这个东西,这是三大纲领。而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是我们修行用功夫的地方。佛离开众生,他不能成佛。我们想学佛,离开众生就学不成,到哪里去学?佛是应众生而有,我们修行也是应众生而修,没有众生,我们到哪里去修?没地方修。有情的众生分为两大类:善人、恶人。一切境界也分两大类:顺境、逆境,就是好环境与坏环境。在这两类里面修什么?修自己的清净心、修自己的平等心、修自己的慈悲心,这就叫菩提心。所以菩提心不能离开众生、不能离开社会,离开众生与社会,菩提心到哪里去生?生不起来。所以小乘人没有菩提心,你看一切经里面讲的,小乘人没有菩提心,为什么?因为...(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八十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82》)
...位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每一位次里头不晓得有多少菩萨,跟文殊、普贤统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华严经》,你看穿了是什么经?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经。说了那么多,最后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这是最高无上的启示,研究《华严》不可不知。不管你学哪一宗学哪一派,你学的什么经、学的什么论,到最后没有不会归净土的。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个人学的法门就不一样,用现在话来讲,有显有密,各宗各派,最后全部都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
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十大愿王」是显密各宗各派共修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共同的归宿。「十大愿王」是无量无边法门共同的修行纲领,就跟三皈依的意思没有两样。「三皈依」是皈依觉正净,所以它是佛门修行的总纲领,而「十大愿王」也是修行的总纲领。如果我们拿「三皈依」当作纲,「十大愿王」就是目,这条目,依这十愿修觉正净,这是佛法修学的总纲目,我们不可以不知道。
「十大愿王」第一个是「礼敬诸佛」,内要真诚,外要恭敬。不但学佛要从这里修起,世间法做人也从这里做起,这一点做不到,其余的什么都不必谈,好像盖房子,这是地基,地基都没有,你盖什么房子?很重要!念佛人多,太多太多了,往生的有几个?为什么念一辈子佛不能往生?诸位要记住,他这个基础没有。「礼敬诸佛」就是前面讲的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诚之心,他没有菩提心!心里面谄曲,弯弯曲曲的,这个心不好,这个心不是学佛的心,不是成道的心,当然也不是往生的心。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每个人心地清净正直,你这个心与极乐世界那...(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八十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87》)
...讲,平等的,生佛平等,生佛不二,佛法的平等观是从这个地方建立的,所以它是真正的平等,万法平等,从这里建立的。平等心现前,跟诸位说,那你就成佛了,因为佛心是平等心。我们要想学佛,要想早一点成佛,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尽量用平等心,就与佛、与真性相应。差别不平等是凡夫心,这是要不得的。
第二,「名字即佛」,这是就凡夫相上讲的。头一个从理上讲的,从理上是佛,没话说,我们从事上说,事相上不是,事相上我们是凡夫。「理即佛」,一般凡夫统统都是,那是真平等,不但人是的,连蚊虫蚂蚁都是的,它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理是真正平等。从事相上来讲,就不平等。事相上讲,「名字佛」是谁?是闻了佛法的,接触到佛法,受了三皈依,现在发心学佛了,发心学佛,那你就可以叫名字佛,你是有名无实的佛。
学佛了,学佛当然是佛了,就像你们现在有很多同修发心要去临济寺受戒,受菩萨戒就是菩萨了。但是那个菩萨,是名字菩萨,有菩萨之名,你不是真正的菩萨。真正的菩萨,《金刚经》上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你四相还有,《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你不是菩萨。你不是真正的菩萨,你是个名字菩萨。我们发心学佛了,受三皈、五戒,开始学佛了,我们是个名字佛。虽然是个名字佛,我们要向往后头那个佛字,我们一定要从名字变成真正的佛,这就不辜负大师建立这六个名相的用意。
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佛?给诸位说,念佛。六即佛用在念阿弥陀佛名号上,那真叫妙极了,为什么?每个名词都相应。就净土宗持名念佛来说,发心念佛了,你就是「名字即佛」;念到功夫成片,你就是「观行即佛」,二六时中,心里不念佛的时候,佛号自然现前,没有别的杂念,一天到晚都是阿弥陀佛,那就观行即佛了;念到事一心不乱,那就是「相似即佛」,就是相似佛了,功夫纯熟了,见思烦恼自自然然没有了;念到理一心不乱,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断了,破一品无明,那就是「分证即佛」;功夫到...(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九十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94》)
...外讲经,同修们在此地要念佛,不要间断。我再奉劝诸位,希望同修们要真正认真的来,来干什么?读经。《观经》里面顶重要的就是三福、观行,观行有三种,就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讲这三种方法。从第一观到第十二观是观想念佛,十三观以下是观像念佛,第十六观是持名念佛。《观经》主要是讲念佛的方法跟三福。三福,我们一定要牢牢的记住,三福实在讲三个层次,第一个,我们要修人天福报。第一福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你们要不能吃素的,吃肉没有关系,不要杀生,市场买的,已经杀好的买回去吃,可以了,不要买活的回家去杀,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道」,这是第一福,人天福。第二福,小乘的福报,这是佛门里面的,「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皈五戒,威仪就是仪表,用现在话讲就是礼仪,我们要守礼节。
第三福是大乘福,大乘菩萨福,第一句是「发菩提心」,我们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就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底下还有一句「劝进行者」,劝进是什么?要讲给别人听,劝别人修净土法门。
所以读诵很重要,读诵就等於听佛教诫是一样的。我们读莲池大师《疏钞》,就等於听莲池大师的开示。你看古德,我们在经论里面、《语录》里头常常看到,听讲经,一部经还没听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