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4-26 14:16:34
|
只看该作者
有些人十年...(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一七卷) 2001/1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17》)
...这一句是总说,赞叹总共有十二句,后面十一句是别说。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这一段文是「叹其德能」,「别显一一各是一种清净广大」。文可以分做三段,第一段就是第二、第三、第四这三句,是说明「三业清净广大」。《无量寿经》佛教导我们「善护三业」,可以与这个地方的经文合起来看。第一句:
【得智慧光,照普门法。】
这一句是意业,身语意他把意业摆在前面,下一句是身业,再下一句是语业。清凉大师注解「智证普法」,这个意思很深。观音菩萨以圆融中道的智慧,我们在《心经》开端读到,观自在菩萨,就是观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深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圆融中道妙观。「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佛在般若会上说的。佛教初学,说「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般若会上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个是对初学来讲修善,般若会上对一些大菩萨来讲,只要自性般若智慧现前,一切世间苦都消失了,自然就没有了,你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嘛!佛教初学,有初学的办法;教法身菩萨,有法身菩萨的办法。我们今天属於初学,所以心善、思想善、行为善,实在说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都不会舍弃。
也许有人要问,我们证得法身菩萨的境界,还要不要修十善业道?像观世音菩萨,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现前,照见五蕴皆空,还要不要修十善?还是修十善,一直到如来究竟果地,依旧不舍十善。这是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给九法界众生做最好的榜样、示范。见性之后,哪有不善的?真的到了纯净纯善,跟初学的凡夫在一起,决定是如斯示现。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示现的「严持戒律」,为我们示现的「以苦为师」,能吃苦,吃苦一丝毫埋怨的念头都没有。观音菩萨为我们示现的妙观,他是一个明心见性的古佛再来,早就成佛了。教化众生,给我们立了有十普法门,「得智慧光,照普门法」。
《法华经》有「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中国读诵的人非常多。观音有三部经,实在讲念《普门品》的人最多。另外两部还很多...(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一九卷) 2001/1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19》)
...都是帮助众生的,常常在这上面加两个字,善巧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方便两个字合起来讲,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最适合的方法。可是你要晓得,最适合的方法因人而异。对某甲,用这个方法很合适,他接受的时候欢喜,他真得受用;这个方法给某乙,不见得适用。所以这个便宜要非常适合,一定要适合众生根性,不同的根性有不同的方法,所以叫善巧方便。怎么叫普?由此可知,你的权智广大无边际,你才能够应机说法。虚空法界、诸佛刹土、九法界众生,你都有能力帮助他,都能叫他得真实利益,你的方便才叫普。这条我们要如何学习?怎样落实?我们现在是凡夫,我们境界不能超越这个地球,地球上所有一切众生繁多,同样是人类,就有许许多多不同的族群。这些族群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嗜好欲望、不同的宗教信仰,我们要懂得善巧方便,为这一切大众服务。
菩萨服务,记住,有一个不变的原则,帮助他破迷开悟。这个破迷开悟,帮助他明了宇宙人生真相。你要懂得善巧方便,你要记住佛在经上常常教我们「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他是一个基督教徒,你不可以说「基督教不好,你要来学佛」,那你就破坏世间法了。你要是真正觉悟、通达了,就以基督教教化他,他希求生天,你能够真正帮助他进入天堂。到天堂之后,天堂是欲界天,为什么?他欲没断,你再到天堂去帮助他,提升他到色界天。这叫做「方便」,他欢喜,欢喜接受,随顺他的根性,随顺他的嗜好,随顺他的欲望,慢慢的渐渐的,不断的帮助他向上提升,提升到最后在佛道。如果现前,告诉他「这个教不好,那个教好」,你就起了妄想分别执著。你要晓得,所有一切的教化都是诸佛菩萨建立的,《普门品》大家念得多,总得要懂得里头的意思。诸佛菩萨对於九法界一切众生,真的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楞严经》上讲,应化在世间,必定要随顺众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应以基督身得度者,就现基督身」,基督是佛菩萨示现的。
你不能说他错,他...(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二0卷) 2001/1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20》)
...真实义趣,这是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一段文说明古佛、今佛是一不是二,古佛所修的,跟我们今天所修的,也是一不是二;换句话说,我们要想成就,不能不遵循古佛的道路。清凉在《四十华严》经题里面说到,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话,没有说一个字。天天说,为什么说没有说一句话?没有一句话是自己说的,意思在这个地方。他所说的,是古佛如是说,这个意思我们明白了。就跟孔老夫子所讲的一样,夫子一生教学,他说他是「述而不作」,述是说古圣先贤的教诲,没有一句话、没有一桩事情是他自己创造的,没有!
现在人都提倡创造、创作,一般人认为这是很了不起。世间法里面容许或有创作发明,圣贤大道里面创作没有了,你不可能有创作。如果你有创作,那就说明古佛所悟的不圆满,还有缺陷,你现在发明,你现在创造。如果古佛所修、所证、所悟是圆满的,你还有什么创作?创作的机缘没有了,后佛与古佛不二,你哪里来的创作?宇宙人生真相,我们这两年提倡的纯净纯善,没有欠缺了,你还创作什么?你还有什么话好说的?孔老夫子知道,他所学所证得的,与古圣先贤所修所证不二,创造就没有了,真的是述而不作。释迦牟尼佛所修所证究竟圆满,跟古佛也是不二,他所说出来的,古人都曾经说过了,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如果有新的东西,那都是邪魔外道,跟正法不一样,这个意思很深很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所以他老实了,孔老夫子老实了,释迦牟尼佛老实了,老实人才能有究竟圆满的成就。搞什么新花样的,不老实!不会有成就。搞得再热闹,总离不开三途六道,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清凉、李长者的注解,《疏钞》、《合论》,诸位自己可以去参看,然后了解经里面所说的真实义。至於讲到道场,我们在《华严》这么多年来才有这么一点体会。道场,「此以一切法皆为道场也」。「以法界为场地,诸波罗蜜为人功」,为人修行的功夫。治一切烦恼习气,这个治是对治,恢复自性的本净本善。对治无明,成就根本...(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二三卷) 2001/12/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23》)
...们现代学校里面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的名称。拿到博士学位的,他是人,拿到硕士学位,他也是人,他不是神,我们要把这个跟他讲清楚、讲明白。是要费时间,是要有善巧方便,不能不从释迦牟尼佛的历史讲起。
释迦牟尼佛修学成就,动机是什么?他是王子出身。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的,他出家修行;甚至於连初学的人,修行这个名词都要回避,怕他产生误会造成障碍。不用修行,用什么?修学,用这个名词好,也还相应。他修学的动机是什么?是年轻时候出去游玩,看到生老病死,看到一切众生的苦难,「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至少他年轻的时候观察社会,体会到这些现实。他想解决这个问题,发心求道。这个道是什么?道是方法,发心求解决痛苦的方法。所以佛法的教学,它的总目的是离苦得乐。那么问一问,我们现前有没有苦难?有苦难,你要不要找解决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名词就叫做佛法。为什么叫做佛法?然后你给他说清楚,苦从哪儿来?苦从迷来的,因为我对於宇宙人生真相不了解,产生了错误的看法、错误的想法;想法看法错误了,於是思想支配了我们的言语造作,我们说错了,我们干错了,招惹许许多多不如意的果报,这是痛苦的来源。
释迦牟尼搞清楚、搞明白了,他不要去作皇帝,大慈大悲去教化众生,帮助苦难众生解决问题。因为他知道,皇帝没有办法解决众生的苦难,只有教导众生。所以佛教是教育,是离苦得乐的教育,是破迷开悟的教育。你说这个东西我们要不要?你不要,你永远迷惑,你不想开悟,你永远受苦难,不想离苦得乐。所以它不是宗教,它是教育。你这样子对初学,他才耳目一新。我们要懂得契机,我们自己依这个方法来修学,自己得到效果,得到证明、得到效验,在我们身体上能看得到。
我们放弃了造作恶业,头一条我们放弃了,不杀生、不吃众生肉。杀生、吃肉不是好事情。这些初学人就说了,「不吃肉,哪来的营养?」我表演给他看,我从二十六岁学习佛陀教育,我明白这个道理,我就学佛菩萨。学佛菩萨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二六卷) 2001/12/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26》)
...缘,赶快做,认真努力去做;否则的话,寿命一到,想做,机会没有了,那真的叫可惜,我们要懂得、要明了。第十首:
【诸佛境界不思议,普令其树出乐音,如昔所集菩提道,众会闻音咸得见。】
这一首跟前面的意思相同,都是说明佛陀教学的影响,也说出佛陀教学的成就。他的影响,在空间是十方无际,在时间上讲影响到三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所以这个境界不思议。是以无尽的时空为教学的场所,是以无尽的众生为教学的对象,我们在这首偈颂要如是学习。『普令其树出乐音』,音声就像音乐一样,这是比喻诸佛菩萨演说妙法,辩才无碍。经上常常赞叹的四无碍辩才,就像乐音一样,你听了悦耳,听了生欢喜心。『如昔所集菩提道』,这一句是说他的乐音里面的内容,诸佛菩萨讲的是什么?是他往昔跟我们一样从凡夫地,无量劫修行证果,把他自己所修学的这些经验成果,奉献出来供养一切大众。
总的来说,《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我们用现代话来说,宇宙人生真相。他是怎样证得的?怎样契入诸佛如来的境界?原来是个凡夫,对於宇宙人生真相是一无所知,迷惑颠倒,他怎么觉悟的?把他生生世世修学的经验,为一切众生做出诚恳的报告,这就是世尊四十九年讲经说法。讲些什么我们要懂,我们为了方便初学起见,我是粗略归纳三桩事情,第一桩事情,教导我们真正明了人与人的关系;第二桩事情,让我们明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我们居住的小环境是地球,大的环境是太阳系、银河系,再大的环境那就是尽虚空遍法界,环境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要清楚要明了。第三个,教我们明了我们自己与天地鬼神的关系,如果你要不相信有天地鬼神,那我们用科学家的话来说,你相信科学,科学家讲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你相不相信?佛法里面讲的天地鬼神,实在讲跟科学家所说的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是一桩事情,我们讲的名词不一样,一桩事情!我们跟他们有什么关系?这三种关系,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相於是大白!你就清楚就明了了。
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之后,才晓得虚空法界无量无边的刹土众生,跟自己原来是一体,关系太密切了。什么是一体?虚空法界刹土众生,都是唯心所现。能现的这个心是共同的,一个心,所有一切万物不相同,能变的心是一个!你要是听了没有法子理解,你觉得很奇怪,我们举个比喻来说。你有没有做过梦?有,有作梦的经验。能作梦的心是不是一个?想想,不错!你每天晚上做的梦不一样,梦里头有人,有自己,有很多人物,也梦到山河大地;一个作梦的心,会变出许许多多不同的梦境,就是这么个道理。我们的心是一个,变现的境界是虚空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无量无边众生。
这是一桩什么事情?我们的真如本性在作梦,全是真如本性里头的梦境,「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如果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我现在在作梦,我知道这个梦境全体都是我自心变现的。我对梦中所有一切人,看作是我自己,我这个身是我自性变现的,你的身也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三0卷) 2001/12/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30》)
...是未来佛,他有佛性,佛一定要帮助他们明心见性,帮助他们早一天成佛,佛在九法界示现就这么一桩事情,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事,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一定要晓得。
真的晓得、明白了,要学佛,我要学佛所行,佛所行的,我要效法、我要学习、我要发心供养,不能不发这个心。起心动念就如佛所教,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供养九法界众生,供养一切诸如来,这是善法供养。心里面常存清净,我说一个「清净」,诸位一定要晓得,清净里面一定包含「真诚、平等、正觉、慈悲」,缺少一个,你的清净不圆满。清净是体,真诚平等正觉慈悲是用,可是华严境界里面,这五条,跟诸位说,互为体用。慈悲是体,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是用;真诚是体,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用。所以体不是独一的,法法都可以为体,法法都可以为用。《华严经》讲的主伴圆融,一个是主,四个是伴,主不是定主,伴不是定伴,它才是平等,它才是圆融自在,如果有一定就不自在。这才是宇宙人生真相,让你无论是做主,无论是做伴,都得大自在。所以那个争的念头怎么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不可能起这个念头。现在人讲竞争,这个念头决定不可能起来,迷的时候才会起这个念头,觉悟了不可能起这个念头。不平才会有争,所有争执,平等了哪有会有争执!主伴平等,体用平等,无有一法不是平等,用这个来供养。总的一句话来说,普贤菩萨所讲的「依教修行供养」,这句话全都包括了,我们要晓得依教修行。
『本所修行及名闻』,「本所」两个字我们要特别留意,为什么?「本所」是我们选择的这个法门,像我们在念佛,我们本科,这个重要。本科如果不认真努力修学,其他科系到处去旁听,你怎么能够学得好,你怎么能毕得了业?你的学位拿不到。所以一定先把本科修好,还有余力,我还有多余的时间,还有多余的精力,可以涉猎其他的法门。我们现在一般讲选修,你有余力、你有时间、有这个精神,你可以选几门,或者多选几门都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