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4-22 20:29:44
|
只看该作者
这...(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九七卷) 2008/1/24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897》)
...常常保持善念,善心、善言、善行,没有一样不善,你的周边环境全变善了。为什么?境随心转。学佛时间久了,慢慢体会深了,懂得这个道理,我们真的就把它做出来了。我们周边的,连一些小动物,房子里面的老鼠、蟑螂、蚂蚁、蚊虫、跳蚤这些小东西,常常在房子里头干扰我们。我们学会了,可以跟它商量,可以跟它谈条件。「我们可以共同生活,共存共容,互不侵犯不干扰,你也不干扰我,我也不干扰你,我看到你绝对不会杀你,不会伤害你,你们到这边来找东西吃,我会用一点你们要吃的东西放在旁边,墙角上,你到那里去吃。」听话!共存共容。外面树木花草我们也可以跟它协调,我们爱心照顾它,它长得很茂盛,花开得很香,很美很香,比平常真的香一、两倍都不止,果结得特别好。小鸟也跟它协商,「这个树留著供给我们人吃,你们不要吃,另外那棵树专门给你们吃」,听话!这都实验成功。
所以念,念念是爱心,念念是尊重别人的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不批评别人,学佛从这里学起。别人批评,不管批评得对与不对,错误的批评不要马上去反驳,你反驳以后没有人再批评你了。古人讲的话好,你对我批评,有这个过失我改过,谢谢你;没有这个过失我也谢谢你,提醒我,希望我以后不犯这个过失,这就对了。有时间多读圣贤书,读圣贤书干什么?跟圣贤人交朋友,跟他们一块儿往来,准有好处,他们的经验、他们的智慧可以传授给我们,我们应当向他们学习。
第三,「精进心,以妙圆纯真之精明,进趣於真净也」。什么叫妙?妙是讲的诸法实相,万事万法的实相、真相。真相是非有非无,你不能说它无,你也不能说它有,确实如《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的是有现相,但是现相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你决定不可得。我们现在看的这种现相是什么?这个现相是虚幻的,决定不是真实的,它是相续的相。佛法里面讲的不相应行法,用现在的话说,不相应行法就是抽象的概念,是一种虚幻不实、相续的抽象概念。没有一个是真实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00卷) 2008/1/27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00》)
...夫,怎么能跟他相比?一定会有这种想头。这种想法大家听听都会点头,有道理,都给你肯定。其实有什么道理?只不过他心里面分别执著非常淡薄,心地善良淳厚。你在《坛经》里面仔细去观察,他是个南方人,岭南人,在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算是没有开化的,中原人叫他作南蛮子,没有文化的地区。所以看到他都是轻慢他,瞧不起他,没有人会尊重他,跟他说话的时候都带著讽刺的味道。所以能大师受尽很多羞辱。可是他对人怎么样?他对人恭恭敬敬,都很有礼貌,不敢轻视一个人。在别人讲那应该的,你是没受过教育的,我比你程度高,你应当恭敬我。他是真恭敬人,真的尊敬人,这我们要懂,烦恼轻,智慧就增长,这一定的道理。所以,他第一天见五祖忍和尚,他就说了一句话,这个话记载在《坛经》上,他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这句话不简单,我们一般人见到五祖一定说,弟子心中常生烦恼,还有是弟子心中常生瞋恚,不是智慧,瞋恚,脾气很大,容易发作。这是什么?我们学佛从佛法观点细心去思惟,善根深厚。善根深厚的原因是烦恼很薄,障碍几乎没有了,所以接触五祖,听五祖开示时间虽然很短,言下彻悟。
五祖给他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彻底明白了,当时就做出报告,「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是没想到,没想到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它不生不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说了这五句,五祖说行了,不必再说,衣钵就给他了。他这二十个字,把明心见性的那个境界描绘得淋漓透彻。见性,见性什么样子?这二十个字讲得好,说明你自己的真心是清净的,说明确实没有生灭,就是没有生死,这真的,一点不假。本自具足,不是从外头来的,我们常讲,《华严经》上佛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如来的德能、如来的相好。你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跟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没有两样,极乐、华藏全是你自心变现的,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自性遮那,唯心华藏。我们...(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00卷) 2008/1/27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00》)
...系,这里面的课程是儒释道三家的经典。我去过两次,细心观察,那些学者专家自顾不暇,他怎么能帮助社会?汤恩比的话是不是讲错了?他的话讲得不错。为什么儒跟道救不了这个社会?儒跟道变成学术,变质了,变成儒学、佛学、道学,只限於研究、讲解、写文章、著述,与生活脱节了,与思想生活脱节了,这就没有用。所以我在学校里面讲演的时候就提醒他们,希望他们能够把这个观念纠正过来,要学儒、学道、学佛,那就有救,而不是搞儒学、道学、佛学,那个没用。我这个话是在伦敦剑桥大学讲演的时候提出来的。学儒跟儒学不一样,儒学是拿著四书五经、十三经去做学问,学儒呢?学儒从《弟子规》开始,完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要学孔子、孟子他们怎么做人,他们存的是什么心,他们说的是什么话,他们是怎么生活,怎样待人接物,你学这个,这个管用。所以我们在汤池做的实验,学儒,不是搞儒学,时间不长,产生很好的效果。
今天我们在此地,我们希望是学佛。学佛从哪里做起?从持戒做起,持戒修定开慧。持戒从哪里做起?还是从《弟子规》做起。《弟子规》是戒律,《感应篇》是戒律,《十善业道》是戒律,这是儒释道三家的根本戒律,也就是说,儒释道三家基本的生活规范。这个东西做不到,那都变成玄谈,经论都变成玄谈,能说不能行,你做不到。我们现在要做到,从哪里做起?从十善业道做起,从大慈悲心做起。让我们在思想上、行为上真正产生变化,那就得受用。儒佛都是立足於孝的理念基础上,你看净业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佛法是师道,师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不孝父母他怎么会尊重老师,怎么会尊重道业。我们再看偈颂第二首:
【拘那牟尼见无碍。诸吉祥中最无上。彼佛曾来入此殿。是故此处最吉祥。】
清凉大师在《疏》里面给我们介绍这尊佛的德号,「拘那牟尼,旧曰金仙,亦云金寂,寂故无碍,金故明见」。古人在佛经注解里面,只要说个「旧曰」,旧曰都是指唐朝以前的,特别是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0二卷) 2008/1/29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02》)
...二、初三的月牙,真月光,是月光不是假月光。比喻作什么?比喻作从十住,十住、十行、十回向,就比喻是初三、初四、初五、初六,一天晚上光明比一天晚上大,统统都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这真佛。十信位,十信位就不是真的,相似的月光,也不能说它全假,相似。相似怎么比喻?《楞严经》上用捏目所看,我们现在讲,我们把眼睛用指头按住,按住看外面境界就看到两个相,它焦距不一样。月亮只有一个,他怎么会看成两个?一个眼睛看到一个。所以你不能说它完全是假,它很接近,所以叫相似即佛,很像。那假的是什么?水里面的月亮是假的,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我们看到河水、池塘,晚上看到月光在里面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那个假的,比喻六道凡夫所见的是假的,没有见到真的;四圣法界见到相似,不是纯真。十住以上见到是纯真的,所以他们是真佛,不是假佛。
「俱会」,俱是总会,「古今之佛,自身是未来之佛」,这句话是非常重要。「与古佛道合故」,学佛从这个地方生起信心,真信佛了。如果你要是客气,我不敢当,我罪业很重,我是生死凡夫,我怎么敢称佛?那就不是佛的意思。佛要听你这么说,就摇头,不好教,你到什么时候才开悟?你什么时候才能回头?什么是好教的?像惠能大师那种人好教,为什么?他敢承当!佛是要这样的学生。所以一定要晓得,自身是未来之佛、自身本来是佛,这才叫真信,真信佛。真信佛不是说我们身外有佛,不是的,真信佛是信自己是佛。净信,《金刚经》上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你才能见到宇宙人生的真实相,真实相是什么?心现识变,你才能真正通达明了。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自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你能相信这个,你才能成圣成贤,为什么?你有信心,你能相信自己是佛,绝对不是假的,你这一生修行才能成佛。所以信心太难建立!
一定要相信自己跟过去佛、跟未来佛、跟现在佛没有差别。差别在哪里?释迦牟尼佛说得很好,差别在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这...(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一0卷) 2008/2/7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10》)
...原地踏步。如果你是个修行人,今年对於一切人事物的执著比去年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你就退步了。真正检点功夫是这个,这才真正是标准。
具体的,具体就是戒律,一条一条给你写出来。古圣先贤的教诲,那是什么?大圣大贤的教诲,给诸位说是性德的流露,你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你现在迷了,迷了它就变质。譬如我们中国老祖宗教我们人性本善,《三字经》上就是依著这个话变成三个字,「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性本善跟我们前面所讲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这不善了;没有善恶,这真善!现在我们有善恶的心,善恶是什么?善恶是分别、是执著;善恶的心是分别,善恶的执著就是造业。有分别执著你就出不了六道,六道里头很苦!说老实话,真的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决定离不了因果的关系,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像儒家总结给我们做人的原则,《弟子规》,《弟子规》是性德的流露,《弟子规》就是伦常道德的落实,你说这个东西多重要。这个在佛门里面叫根本法,学佛从哪里学起?要从这本小册子学起。道家的《感应篇》,我们这几天从《感应篇》里面节录了五十六句,在《文昌帝君阴骘文》里面节录了三十几句,吕洞宾,吕祖他有个《心经》,不长,我全部把它收起来。道家这些东西教人偏重在因果教育。那么佛法,《十善业道》我也做了个节录,大概不到六百字。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戒律,一定要学的。你不从这里下手,麻烦就大了,不但出不了六道轮回,在六道轮回多半在恶道,为什么?这个东西是讲善恶的。
所以,学佛要以这个为基础,离开这个基础那不是佛法,那不叫学佛。把佛经当作一门学术去研究,那叫佛学,佛学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不能解决六道生死问题,不能断烦恼,不能开智慧。你只要有分别执著,你再用功、再努力,你所得到的是知识,经典里面佛学的知识,除这个之外,你什么都得不到。知识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要戒定慧三学,它真解决问题。戒律可以给你解决六道里面你不堕三恶道,它有这个好处。定...(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三0卷) 2008/3/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930》)
...是阿弥陀佛、毗卢遮那佛,跟我这个众生一体,是一不是二。我跟十法界的众生也是一体,也不是二。净土秽土全是心现,我的心清净,现净土,我的心染污,现秽土;我的心善,现善人,我的心不善,现恶人,全是自心所现。除自己心之外,没有一法可得,这是诸法实相。所以明了之后,你自己的心自然谦卑,对一切众生自然尊重,性德流露。性德,总的来说,纯净纯善。要知道,烦恼是不净不善,跟性德完全相反。迷了,性德变成烦恼;悟了,烦恼又变成心性。所以对烦恼你也不要讨厌,也不要怨恨,一念就转过来。
修行,真修行,在日常生活当中,以敬佛的心敬人,真诚的恭敬。你能这样做,你的性德虽然在迷,这个做法能把你的心性引出来,这是自利;感化别人,让别人觉悟,让别人回头,是利他,自行化他。一定是先自行再化他,自己没有做到是决定不能化他。不能化他,就跟他搞对立,就跟他搞矛盾、搞冲突,就搞生生世世的冤冤相报,就搞这个,这错了,大错特错。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做人从哪里做起?学佛从哪里学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教给我们,第一个「礼敬」。做人从哪里做起?你看《礼记.曲礼》第一句,「曲礼曰,毋不敬」,跟普贤菩萨那个第一愿完全相同。所以礼要是不要了,不讲求了,麻烦可就大了。你说我心里很恭敬,表示不出来。古人说得好,诚於中一定形於外,为什么?表里是一致的。你心里面欢喜,自然有笑容;心里面有悲痛,脸上形容是哀戚,里外是一不是二。所以你里面真有恭敬心,外头哪有没有礼貌的道理!自然就有礼,不教也会。这些事情我都亲见过,对一个人真正恭敬,就是走近他的身边,脚步都很轻,恭敬的样子就出来了;没有恭敬心,粗心大意的,那行动就完全不一样。所以从礼敬开始。
《弟子规》前面都是教礼敬,是教我们怎么样对父母。然后把它发扬光大,以礼敬父母的心、行为来礼敬一切众生,这才是学习《弟子规》真正的义趣。如果只对父母恭敬,不是父母就不恭敬,你没有学到。《华严经》上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用父母来代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四九卷) 2008/4/20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49》)
...一,也不能说它是二,异是不同,一是相同。性跟相一不一样?不能说一样,也不能说两样,为什么?相会变,相有生灭,性不生灭,性不变。我们要用这个来常常照,看一切人,一切人性不变,性纯净纯善,相会变,刹那在变,分分秒秒都不一样,相有善有恶,性没有。所以你在相上见性,你见性你就会把这个人看作佛,你会对他生恭敬心;你看他的相,他是凡夫,他在造业,你要从相上见性,从他不好的那一面见到他最好的那一面。阿鼻地狱众生他的性跟释迦、跟弥陀没有两样,是一个性,他为什么会变成那个样子?他迷了,迷了才会造业,觉悟了怎么会造业?佛法在世间没有别的,他来干什么?帮助人觉悟、帮助人回归自性。如果还帮助你迷惑、帮助你造业,这不是佛法,这就是邪法。这是我们学佛同学首先要辨别清楚的。
「故云」,才有这么个说法,「则非内非外,随物迷悟,强说升沉」,有没有内外?没有。佛法永远是不二法门,决定没有对立的,这是自性,这是性德。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我这么多年来就抓到这一点,没有对立,从内心深处把对人的对立放下、对事的对立放下、对一切万物的对立放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