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4-22 09:39:33
|
只看该作者
这就具足无量的功德。
【矜孤恤寡,敬老怜贫。】
这两句是说对于孤儿,我们要像对待自己子女一样去关怀他、照顾他、教育他;对于鳏寡孤独之人,这些人是在众人之中遭遇了不幸,值得我们同情、怜悯,我们必须要以真心去关怀、照顾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么做并不是对于某一个人的惠施,某一个人当中所结的恩德,如果这样看法,这个意义就太小了。必须要明了这种做法是为了社会的幸福、国家的安宁,是为了维护一切众生幸福的根本,是维护我们的道统,是护持我们的法统,我们才这样做。换句话说,这种行持是有识之士分内之事,是本乎天理,顺乎大道,自然的行为。老年人我们要尊敬,这就是以身作则,做一个榜样给年轻人看,给后一代看,教他知道敬长尊贤,这是属于身教。而教学的对象是一切众生,所以我们个人这种行为的表现,要知道对于天下国家,对于亿万代的后世,是有深切影响的,所以他获得的福报之殊胜、庄严也是不可思议。人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他怎能不认真的断恶修善而奉行贤圣的大道?这才知道我们这样的做法才是真正的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修无尽之福,积无尽之功,这是人生一大乐事,这是至真、至善、至理。
这九句里面,在三种布施里面属于财物的布施、无畏的布施。所谓无畏布施就是叫众生在心理上、在生理上能够离开苦难而得到安稳,凡是在这方面帮助别人、使别人得到身心安定,这就属于无畏布施。在《安士全书》里面,这一段是属于上卷的大意。下一卷一开头前面两句还是接着这一段的意思,三种布施里面的法布施,就是第三十八、三十九两句:
【印造经文,创修寺院。】
这两句看起来很平常,我们在此地必须要加以说明。『印造经文』在今天来讲属于文化事业。经文、圣贤书是善书当中的善书,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亲近善友,都能够承事圣贤,这样子久而久之,不知不觉之中,为圣贤的心行所熏习,在不知不觉当中自己就成了圣贤,这种教化之功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印造经文的功德是无量无边。这里面虽然是讲财布施,实际上法布施的意义比财布施要重得多。佛在大乘经论里面常常作布施功德的校量,作为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是指的财布施,都比不上经文里面四句偈布施的功德,为什么?大千世界的七宝只能够解除我们生活上的困苦,不能使我们开智慧,不能使我们了生死、出三界。而经典的布施是属于智慧的布施,是属于觉悟方法的布施,所以我们对于圣人的垂训、经典、善书,真正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典籍,我们要尽心尽力的去翻印、赠送,有多少力量尽多少力量,这样功德就圆满了。
千万不要以为做这种事情必须要自己有财富、有福报,当然有财富、有福报做起来比常人要方便,可是贫贱之人不是不能做,一样可以做得到,而且功德一样是圆满。有千万财产的人,每年布施个几万块钱印送经书、善书,这是很值得赞叹的。贫穷的人没有财富,能够尽心尽力印善书、好书送人,这个功德比大富人家的功德还要来得圆满。何以?大富人家所做的功德,在他整个收入里面不过是占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而已,甚至于万分之一,而贫贱之人所做的这个功德,几乎占他自己收入的二分之一,甚至于三分之二,所以这种功德实在是非常殊胜,诸佛菩萨、护法善神没有不赞叹、不护持的。这些理,这些事,我们都必须要认识清楚。
不是说我自己写的书希望多多的流通,必须要想一想自己写的书对社会的贡献,对一切众生劝化的力量,能不能比古人更圆满、更有效果?因此我们要把心摆平才能够大公无私。我们为一切众生造福,无论是什么人,他的著作、言论确实有益于一切众生,比我自己还要圆满、还要殊胜,我就必须要把自己的舍弃掉,全心全力来弘扬他的著作,这样才给一切众生带来真正的幸福。不要分自己、分他人,有了自与他这个界限,这就是诸恶的根源;能够泯人我、利自他,无量的功德、善行才能够确立。
第二句讲『创修寺院』。寺院称之为道场,我们要想一想它有没有「道」?有道才能算是个道场,如果没有道,那不能算是一个道场。在此地我们必须要把寺院的本来面目做一个简略的介绍,然后才晓得创修寺院的意义与功德。
寺院是古代帝王办事的机构,中国以往行政组织里面,凡是直属于帝王的办事机构都称之为「寺」,凡是属于首相下面办事的机构称之为「部」,所以寺院本来是办事机构的名称。寺的长官叫做「卿」,帝王之下有九个办事机关,首长叫「卿」,所谓「九卿」。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是中国帝王派使节聘请过来的。本来出家人的生活制度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一种托钵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在印度是通行的,但是在中国不适宜,何况是帝王的贵宾,怎么能够叫他沿门托钵?怎么能够叫他在露天的树下一宿?这在中国人看起来,待人家太刻薄了,没有礼貌。所以迎请到中国来,最初由鸿胪寺接待,鸿胪寺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那时候外交权是在帝王的手上,而不是在首相的手上。外交部的宾馆接待当然是临时的,不能长久。以后佛法逐渐在中国长期的发展,需要永久的机构,这才在九寺之外再建一座寺。
最初第一座寺是在洛阳,也是首都之所在处,叫什么名字?中国人心厚道,佛法到中国来,法师我们请来了,佛像、经典在那个时候运输相当不容易,驮载到中国来的这些经书、佛像是白马,所以白马有驮载之功,我们不能把牠忘了,所以第一座寺的名称就叫做「白马寺」,是中国佛教有寺院之始。
寺院做些什么事情?在当年第一个是做译经的事业,正如同我们现在的国立编译馆一样。除了译经之外,再就是讲学,把经典里面的道理详细的讲演、研究、讨论,建立寺院的学风。佛法并不止于理论,它讲求实践,特别重视理论与生活之相应,也就是今天讲的,理论与生活要能够结合。理论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理论,理事圆融、理事无碍,这是佛教教育终极的目标。所以它非常重视行门上的修持,这就是所谓的道风。由此可知,寺院的精神本来是传道、弘道、修道的场所,所以称之为道场,可是寺院流传到今天徒具外表的躯壳,内容、精神几乎完全变质。
今天我们在一般寺院里面所看到的,第一类是经忏佛事超度死人,给社会造成一个很不良的印象,认为佛教是专门对付死人的,被说之为社会的寄生虫。其次,所谓是香火道场。第三,随着现代科学的发达,经济生活的繁荣,逐渐走向观光的道路,换句话说,是供给大众休闲游乐的场所,观光道场。这是寺院流传到今天的末路,也是衰败灭亡的现象。因此,过去方东美先生常常跟我谈到这个问题,他非常的愤慨,非常的悲切,说佛教对于国家,对于社会,对于整个世界,是具有最了不起贡献的学派,没有想到今天竟然走到了穷途末路,这是整个人类的不幸。所以他老人家一生在佛学上极力的提倡,自己以大半生的时间钻研经典,同时他告诉我:佛法一定要复兴,唯有复兴大乘佛法,人类才能够有真正和平安乐的生活。
要怎样才能够达到佛教的复兴?他认为必须要恢复到隋唐以前寺院的精神、丛林的制度。过去丛林的寺院等于像现在的大学、学院一样,寺院彷佛是一个学院,丛林正如同是大学。每个寺院,每个丛林,都有它独特的学风与道风,为当时及后世人所景仰。如果不能够恢复寺院的精神,学风与道风,那么这种寺院,像现在的观光、香火、经忏,其目的究竟在哪里?如果说是眼前的名与利,把它当作生意买卖来做,所谓是开佛店,赚取那些愚妇愚夫之钱财,这又于心何忍?这样的寺院要创建,诸位想想有什么功德?有什么好处?还值得文昌帝君来提倡吗?那是多余的。所以我们要了解寺院具有优良的传统,它有独特的道风与学风,能够修正我们一般大众错误的观念与行为,它的宗旨是以大圣大贤的智慧、慈悲、方便来从事教化众生的事业。所以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既是教育,教育的对象是不分种族、不分贵贱、不分国籍,凡是有情众生,在佛陀教育之下都是一律平等的接受佛陀智慧的教育、慈悲的教育,这样才能够达到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教学目标。
所以这两句是属于法布施,其功德真正是无量无边。当然「创建寺院」比前面「印造经文」要艰难得多。拿我们现在社会上经济来说,我们有几千块钱,一、二万块钱,就可以印送一、二种的经书给别人,如果建一座寺院,在目前来说,至少要在数百万之上,当然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够做得到的。可是最重要的,我们建造寺院的目的何在?如果是为观光、为香火的收入,为个人的名闻利养,那就大可不必。如果是为了传道、弘道、修道,我们就应当去做。没有这个力量,没有这个福分,大的寺院不能建,可以建小茅蓬,三、五个志同道合的人,真正能够在一起进修,只要精进不退,忍辱有恒,必定会给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复兴大乘佛教的一个开端,值得我们去做,如果我们有更大的力量当然更好。
佛陀的教育,在释迦牟尼佛当时,以及历代主持这个教育,推广这个教育的,几乎都是政府、国家的事情,私人的力量确实是有限,所以佛陀在世,将护持佛法的责任委托给这些国王、大臣。这个教育对于国家、对于老百姓,如果不是真正的幸福、美满的教育,我们想想,古今中外这些帝王大臣怎么能够乐意的去接受?他之所以乐意去接受,是这个教育制度实在太好,真可说人间天上再也找不到这样美满的教育制度,这样美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懂这个道理,彻底明了,真正的悟到,从哪里做起?从我们本身做起。
我们求解,求正确而没有错误的理解,这是我们的学风。我们要实践,将佛陀的教训,经典里面的理论、原则,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之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中,将它实践,使我们整个身心生活在真理里面,真理变成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真理的显相,所谓理事一如、理事不二,这种教育的功能才圆满的达成。所以创建寺院正如同今天办学校一样,只要有毅力、有决心,有这个愿望,经上常说有愿必成,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中国过去有一人,武训,大家都晓得,他是乞丐的身分,贫贱到了极处,他有抱负、有弘愿,每天在外面求乞得来的那一点点钱,积少成多,积了几十年相当可观,他办了十几所学校。以一个不认识字的人,又没有生产能力的人,靠着乞食来维生,成就这样的壮举,真正是了不起。我们今天比起武训都要强得多,他能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不肯做,我们没有这个抱负,没有这个眼光,所以我们一生空过了。人家以乞丐的身分而至圣贤的果位,这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典型。人能至,我也要能至。所以这是创建寺院的意义、功德之所在,是为社会大众培养传道、弘法的人才,是一个养成天人师范的所在,所以它的功德殊胜真正是不可思议,这一点我们要明了。
向下有八句,第四十句到四十七句,说明随缘积福的种种方法。佛门里面常说「随缘消旧业,慎莫造新殃」。普贤菩萨在十大愿王里面,十大愿王就是《华严经》修学的十大纲领,里面有一条开示「随喜功德,恒顺众生」,这八句就是随喜功德。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要晓得这个修法,时时刻刻把握住积功累德修善的机会,不要把它轻易的错过。到这个地方,这是讲众善奉行的一段讲完了。
接着底下这一段是说诸恶莫作,像这些我们在《感应篇》、《了凡四训》里面都看到很多例子,《文昌帝君阴骘文》里面戒惕我们诸恶莫作的一共有十四句,举出十四个例子。并不是说只有这十四种是恶事,我们不可以这样做,必求要禁戒。读书贵在触类旁通,举一隅要以三隅反,闻一而知十,凡是不顺乎天理、人情、国法的事情,我们都不可以去做,所以做事的大原则是要顺乎天理、合乎人情。国法也是依天理、人情而制定的,所以我们常讲合情、合理、合法。凡是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利己而不利人的事情,都叫做恶事,都不可以去做。
这个地方说的四句是恶行里面比较显著、昭彰,是一切众生比较容易犯的过失,举几个例子来讲而已。第一,不要登山网禽鸟,就是不要去打猎。打猎伤害众生生命,拆散众生美满幸福的家庭,这不是善事。第二,不要去打鱼。第三,不要宰耕牛。这三种都是属于杀生,佛教的戒律第一条就是教我们不杀生。其次教我们不要弃字纸,惜字。这一条在现在有许多人想不通这个道理,实际上关系很大。
因为文字是传持圣教的工具,这些年当中我极力提倡文言文的学习,我深深的体会到文言文是我们中国古圣先贤了不起的发明。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和学术思想,能够一代一代的传授而没有错误,这种功德都要归诸文言文的发明,因为我们古代的祖先早就想到言语是会随着时代、地域变迁。古人的言语跟我们现在的言语不相同,由于言语上的隔阂,意义的传达一定会遭遇到严重的困难,于是才发明文言文。将文字与言语分开,言语会变而文字不变,换句话说,只要把意思用文字记录下来,纵然传到以后几千年、几万年,依然是毫不逊色,没有差异的,这样一来,今人只要运用文言文的工具就如同与古人面对面交谈一样,这实在是了不起的伟大发明。我们要懂得古圣先贤的苦心,他们深思远虑为千年万世的子孙们着想,把他们的智慧、学问与人生的体验,一代一代的传授下来,所以我们对于文字要珍惜、要看重。惜字纸的用意就是教我们懂得重道,尊崇文言文,用意在这个地方,这个意思懂得了,我们对于古人所讲的勿弃字纸这个说法就不会觉得奇怪,而且也认为是理所当然,我们在生活行为当中不知不觉的自己也就这样做了,给年轻人、给后一代启开一个很好的榜样。
其余十条都很容易懂,譬如不可以谋夺别人的财产,不可以嫉妒别人的才能,不可以淫辱人之妻女,不要教别人争讼,不要破坏人的名利,不要破坏人的婚姻;不要以个人的私仇,叫人家一家兄弟不和;不要因为小的便宜,破坏别人美满幸福的家庭;不可以仗着自己有权有势,或者有财富,而侮辱一些善良的人;不可以欺负贫困的人。像这些事在这个社会上往往有之,我们应当要知道戒除。这是诸恶莫作的一段。
下面第四大段是说明一切善行的感应全在存心。可以说前面所讲的善是事修上的,我们日常生活行为上的。下面一共有十三句是从存心上来说的。第一句说:
【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恶人则远避之,杜灾殃于眉睫。】
这一句是我们最初入手的初方便,也是修心的第一个增上缘。我们古人所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是说这个道理。因此我们交友必须要谨慎,要选择贤人,选择有德行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