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4-18 14:21:53
|
只看该作者
一句佛号不间断,真的把阿弥陀佛念来了。佛慈悲,我们起心动念他都知道。那我们为什么见不到?他为什么能见到?他的心恳切,没有杂念,所以三天把佛念来了。我们的心杂乱,妄想很多,杂念很多,对於往生极乐世界半信半疑,所以我们天天念佛,阿弥陀佛没现身,原因就在此地。过失在我们自己,佛没过失,有感他就应。你真想往生,能像海贤一样,能像莹珂一样,我们相信阿弥陀佛决定现前。
我们再看念老的注解。『剧恶极苦』,「剧」是大的意思,也是甚的意思。「《浊世恶苦品》曰:唯此五恶世间,最为剧苦。又曰: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譬如大火,焚烧人身」。「恶是因,苦是果。杀盗淫妄酒,是为剧恶」。谁知道?知道就把这五样东西断掉了。佛教我们初学,初学佛师父教你什么?三皈五戒。三皈五戒能帮助你离苦得乐,你要真知道。佛给我们说出,真正知道不容易,为什么?真正知道他就做到,他还没有做到,他不是真正知道,他还敢造,他还没有畏惧,比莹珂法师差远了。莹珂法师出家人,破戒比丘,杀盗淫妄酒他干,干的时候不晓得,以后有人告诉他,这要堕地狱,他相信,堕地狱太可怕了,赶紧回头。他自己承认,如果没有办法往生,肯定堕地狱,要想不堕地狱,唯一的方法就是求生极乐世界,完全要依靠阿弥陀佛才能成就。这是剧恶,佛说的,释迦佛说的,阿弥陀佛说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这个说法,造恶感恶果。譬如大火,焚烧人身。恶是因,苦是果。杀盗淫妄酒是剧恶。「造恶感受恶果,名为五痛五烧,如火烧身,故曰极苦」。「又《会疏》曰:人世炎炎,犹如火聚,故云剧恶极苦。」这个地方是把最重要的,佛说出来了,简单明了。三皈受了,没做到;五戒受了,也没有做到。三皈五戒,在家居士都可以受、都得要受,真能依教奉行就能得清净心,就能开慧、开智慧,就能保证你往生净土。
来看我们这个世间众生,他是如何经营自己的修行?『勤身营务,以自给济』。《会疏》里面给我们讲解的,「营谓经营,专力於事云务」,服务;「以是勤劳其身,故云勤身」。「给者,相足也。以物饶足为给。又给者,供给也」。我们身体想要的,几个人不求物质的供养,为衣食住行、娱乐,浪费多少心思、多少时间,多少岁月空过了。海贤老和尚给我们做的榜样,他住在河南南阳,河南就是黄河之南,现在冬天应该下雪了。他的衣服只是春夏秋冬四季几件衣服而已,冬天保暖的衣服一、二件就够了,夏天天热换洗应该三套就够了,够换洗了,多的供给大众。老和尚信徒多,有人供养,年轻的小和尚没人供养,老和尚要照顾,老和尚要栽培他们,佛法得后继有人,如果没有人承传,法脉就断了,那个罪很重。所以我们自己学,希望成就,我们还要劝别人学,这叫弘法利生;还要找传人,能够接班的,这个重要。能有一、二个接班的,可以了;能够有七八个、十几个更好,那很少。接班人不容易,接班人得真干,要真干、要听话、要喜欢学习才能够承传大法,特别是净宗,净宗做榜样,第一功德。
「济者度也。故知经义为」,这两句话,勤身营务,以自给济,「勤劳其身,经营事务,求能自给自足,以度此生」。这个标准不能太高,住在这个地区,现在地球由於交通方便,距离就缩短了,跟从前不一样。从前这个寺庙庵堂,尤其是山林、旷野小寺庙,真的是非常清静,生活简单,需要不多就能维持。现在交通便捷,我们的生活空间大了,有很多同参道友距离遥远,大家在一起参学比较难,那便捷的交通也能做到。一个法师经营几个道场,在现在是很普通的事。经营几个道场,如果说是亚洲有、欧洲有、美洲也有,一年要环球走几趟?至少要一、二趟。物资需要肯定比从前要多,但是不过分就好,总是要记住常布施。
「如《会疏》曰:士农工商,为给自身,故云以自给济。给,供给也。济,周济也。」有对自己,有对别人,这个文字古人写的。古时候的社会安定,为什么安定?我们看这四个字,看它排列的顺序就知道,社会有秩序,不乱。士放在第一,也就是在社会上,读书人的地位最高,这表什么?尊重知识,中国人还不是讲知识,讲智慧,尊重智慧。读书人有智慧,是真的,不是假的。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虽有,迷了。所以一定要学习,破迷开悟智慧就能现前,智慧现前福报也现前,它有连带关系。所以读书摆在第一,读书人懂得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真懂得,为什么?他做到了,完全表演在日常生活当中,居家、工作、待人接物他都做到了。这是个好人,有智慧,有道德,是社会大众的榜样。这样的人多了,社会安定,国家富强,天下太平。把他摆第一。第二个,农,农夫,农夫摆在第二。农夫勤劳工作,种植粮食,供给社会大众。我们要感他恩,没有他们,这吃的东西从哪来?每一餐吃饭,都应该回向给他们,感恩。第三是工,工在农后面,食比工作更重要,食物缺乏,生命不能维持,衣服缺乏也还能熬过,没有粮食不行,农比工重要,工是次要。最后是商,商是贩卖,他不是制造,他是贩卖,所以商摆在最后。社会上如果是对士农工商能够做到尊重的,这个社会就安定,这个世界就太平。
现在我们看看,现在这个世界正好颠倒,商人是第一,他有财富,工人是第二,农民是第三,念书的人最不值钱,摆在最后。所以,现在念书的人也变成商人,办学,办补习班,学店,收很高的学费,不缴学费就不教你,现在变成这样的。古时候,民国初年,满清末年,不是这样,教书不能收学费,收学费就变成开店了。所以从前读书的机会多,只要你能够读书,老师都欢喜,家境清寒不收学费,家贫穷日子过不去,老师还要拿钱来帮助学生。没有一个老师是问学生要钱的,要跟家长要谈条件,没有,它不是商业,它是教育。一直教育你成人,然后参加国家考试。考试及格,录取了,你的生活就有保障,国家给你。我们读《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小时候考中秀才,十五岁以后考中秀才,国家就养他,每年给他九十多石稻米。当然他吃不完,吃不完他可以卖钱来养家。所以读书人可以一辈子读书,生活是比较清苦,国家养你。这批人是社会安定的影响人,他们是无名英雄,把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做出来给大家看,所以读书人对社会的贡献很大。世世代代的人才从哪里来的?都是这些人教出来的。现在师道没有了,孝道没有了、师道没有了,社会乱了,乱到今天,让我们感觉到非常严重。这不是小乱,是大乱。这个乱象带给人更苦,但是人不觉悟,造的业一年比一年重,灾难也一年比一年多,非常可怕。我们要反过来勤身营务,不是以自给济,是如何帮助苦难的众生,帮助他们就对了,这就是菩萨。这边讲的是因果。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起惑妄作」,这是讲因。
【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为心走使。】
主要是后头这两句,前面是指社会大众,无论是尊卑,是贫富,是少长,是男女,没有例外的,都是『累念积虑』。「世人位高者尊,位低者卑;财多者富,财少者贫;年老者长,年幼者少,种种不同之男男女女,无不同此愚痴贪欲之心,苦心积虑,忧念重重,奔波劳碌,无有已时」。这把我们现前状况都写出来了,好像今天的社会,佛菩萨都看到了,要不然他怎么知道?这么复杂的因果怎么产生的?我今年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和平会议,难得教科文组织把我们这些与会的人员,信仰不同的宗教,有代表性的都请出来,帮助我们做了一个圆桌会议,全是宗教信徒,有二十多个人。我很感谢教科文组织的安排,都是世界上各个宗教的代表。坐在我旁边的,靠著我们左手隔壁这位,是教廷的大使,就是天主教梵蒂冈驻联合国的大使。我们谈到世风日下,谈到这个问题,都感到很忧虑,怎么会有这种情形?这教廷大使说了一句话,我很佩服,他告诉大家,今天社会所以变成这样,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无知,就是佛法的愚痴,贪瞋痴,讲得好!他要有智慧,不会做这些坏事,就是无知,真的是无知,所以随著自己的欲望,随著自己的好恶,他敢违背戒律,他敢违背经典,以宗教的身分取得名闻利养,或者是说取得丰厚的物质精神的享受。讲得好!
回过头来,我们就在这个经文上看,古时候的人有智慧,不迷惑颠倒,为什么?有一批读书人帮助他们,他们有问题都向读书人请教。乃至於遇到斗争的时候,也请一位读书人,给我们评评理,读书人给他们一解一劝,和好如初,问题就解决了。他不需要警察,不需要司法机关,不需要,教书的这些秀才们,他们就把问题解决了,多省事!现在,士农工商颠倒就是无知。要有知,不是这个排列法,士农工商是对的,商工农士是错误的。由於愚痴,无知,所以控制不了贪欲的心,起心动念是什么?贪瞋痴慢疑,这还得了吗?所以说这些人,这个世间各行各业,男女老少,都是愚痴,都有贪欲愚痴之心,苦心积虑,忧念重重,总而言之,身心不安。这是描绘我们现在的状况。无有已时,没有中断,奔波劳碌。「故曰:累念积虑,为心」,这个心就是妄念、妄想,「走使」,言语造作都听妄念指挥,都为妄念服务,这个问题严重。
「义寂师曰:累念於既往,积虑於未至,故云累念积虑。常为欲心所驱役,嘈杂奔波,故云为心走使」,这个心就是妄想。「意谓思忆过去是累念」,想过去,「忧虑未来名积虑。故此心念,无有安时。因心有所欲,身必随之。例如欲购爱物」,你喜欢心爱的东西,「则不顾拥挤杂乱,奔波排队。故曰为心走使」。这是念老看到现在购物的商场,大家要排队,这是他所看到的,跟经上就对上号了。「盖谓积於心念之中,俱是财物,故名累念积虑」。「如嘉祥疏以心财相积不舍」,这个人心,心里头只想到财,不能把它丢掉,希望这个财愈来愈多。这个现象,今天在这个地球上非常普遍,你去问十个人,十个人都点头,对的,我就是这个心,我就干这个事;你问一百个人,一百个人点头说对的,你问一万个人,一万个人也点头都说对的,怎么办?现代社会,我们说一年不如一年,就是说的这个现象。
有没有人肯把欲望放下?别人争,我不争了,我脱离这个队伍。这是少数明白人,不能说没有明白人,有明白人,明白人知足常乐。生活所需要不要?要,适可而止。衣服能穿暖,饭能吃得饱,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足了,不再求了,心定了。没有欲望,心定了,心定就开智慧,心定身行就端正,佛陀教给我们的三皈五戒自然能够表演出来,为广大社会大众做一个学佛的好榜样。海贤老和尚生活在世间就是给我们表法。他是乡下小庙,早年是草盖的,没有瓦屋,就是茅蓬。房子不大,只有几间房,庙里只住五个人。他勤奋劳作,种粮食,种菜,种水果树,每一年收成都很不错,周边靠他救济的上万人。老和尚真不简单。庙里的信徒我们想不会很多,因为它太偏僻,又不出名,没有人知道。人口也不多,带头劳作。所以这个小村,这个地区,真正是福地。老和尚用身教,不是言教,身教,做榜样给大家看,大家都跟他学习。他老人家一往生,这个地方渐渐出名了,现在去观光旅游朝圣的人愈来愈多。
现在人无论是老是少,是贫是富,是男是女,心里面就是物质享受、精神享受;精神享受不是圣贤,可以用物质享受来包括,精神还是没有离开物质。他们是不能吃苦的,是不愿意操劳的,这些现象愈来愈严重,因不好。注解里头说得好,《嘉祥疏》里头这一句话说得太好了,「以心财相积不舍,释累念积虑。以勤求无宁,释为心走使。」说得好!念老说:「盖谓积於心念之中,俱是财物,故名累念积虑。勤欲求得,故身心不安,是名为心走使」。「又憬兴曰:为心走使者,如渴鹿逐於阳炎,翳眼弄於空华,皆为爱水之心,不了病华,而走驰故。」阳炎,我们这个地方的人很难懂,为什么?没见过。如果在北方能见到,旷野会见到,这是地上的一种气,地气。日光照的时候,从地面升起来,远看好像是水,像波浪一样,像水,它是假的。鹿是畜生,不知道,它渴了想喝水,看到前面阳炎以为是水,永远找不到。这是比喻,渴鹿阳炎是比喻,是沙漠当中出现的幻相。在旷野我们在行车的时候,美国这个大路路很长,旷野很多,也看到这个现象。这是爱水之心,就是贪心,贪心炽盛,不认识、不了解是病华,而走驰的。这个世界处处确实是病源,你要不小心,吃的东西有问题,喝的水有问题,居住的环境有问题,甚至於空气有问题,这个日子怎么过?
我们不能不知道,住在海洋边上,有些很偏僻的地方,真好,像世外桃源,但是又担心,海水要上升怎么办?科学家告诉我们,气候暖化,海水会上升,南北极的冰会融化,如果融化上升,会上升六公尺,也就差不多一间房子这么高,这问题严重。海边最怕的是海啸,海啸是没有法子避免的,佛法说共业所感。要化解灾难,佛法有方法,断恶修善,把我们不好的念头、贪瞋痴慢疑的念头放下。我劝学佛的同修,特别是年轻的同修,我劝他们,真正要能契入佛的境界,要学释迦牟尼佛,放下贪瞋痴慢疑。这是我们的心,境随心转,身体是境,我们如果没有贪瞋痴慢疑,你的身体会健康,会长寿。贪瞋痴慢疑是病毒,贪吃,贪喝,只要有贪,有你所爱好的,都是麻烦,人不能有贪心。现在外面物质的诱惑太大,你禁不起诱惑,你就堕落到贪瞋痴里去了,你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内要舍贪瞋痴慢疑,对於圣人的遗教要相信,不能怀疑,怀疑你就把缘丢掉了。你要多学,向古人学,古人留下来都是最好的东西。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们留下来的叫做经。所以经的标准不是普通标准,是彻悟。所以佛所说的称经,中国圣人所说的称经。中国自己有五经,有十三经,决定要相信,决定要向它学习,你就对了。那是几千年累积的智慧、理念、方法、经验,现在找不到,以古圣先贤留下来的典籍做教科书,认真学习,这就是古德对我们的加被。
中国人很幸运,老祖宗的东西留下来了,这世界只有一家,其他没听说过。欧洲也有一些古籍,一千年、二千年留下来的东西,怎么样?没有人能看懂,文字跟现在不一样,看不懂,只能够考订它什么年代,在哪里发现的。不像中国,中国再古老,只要是有变成文字,我们都能懂。中国的文字到我们现在,大概有四千五百年,要从伏羲画八卦那个时候开始算,那是五千年。黄帝四千五百年,仓颉造字,在中国开始有文字。所以中国文字好,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几千年前的人写的书现在看得懂,传到以后,千年万年,后人也能看得懂,这才叫宝!所以这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我们有理由相信,三、五十年之后,全世界都会学中文,学中国的文言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