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圆满前行广释]大圆满前行广释第一百一十一节课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4-15 17:22: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大圆满前行广释]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一节课


    第一百一十一节课
    思考题
    423、什么是凡夫行静虑?什么是义分别静虑?二者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424、什么是缘真如静虑?它与前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425、什么是毗卢七法?你对禅修时用毗卢七法,以及排浊气有何体会?
    426、你对长期闻思修有哪些认识和决心?
    427、法布施是如何具足六度的?请观察自己在讲课或听课时,是否有六度的功德。如果有欠缺,请发一些善愿,并真实地作一些调整。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昨天介绍了修静虑的必要,对此一定要认识清楚。我们都知道,欲界众生的心刹那不住,始终散乱、耽著于外境,因此得不到真实的快乐。古代禅师们常以禅悦为食,而现在人如果也能修习禅定,不仅可以让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还能保有良好心境、打开智慧等,有许多世出世间的功德。
    而不修禅定的人,每天忙忙碌碌为饮食奔波。这种人形象是人,但其实与饿鬼无别,如佛陀在《诸法集要经》中说:“若不修禅定,唯营求饮食,当知如是人,则同诸饿鬼。”
    因此,每天都要修禅定。藏地有许多这样的修行人,他们在林间、岩石间或山洞里闭关,一修就是十几、二十几年,乃至一生;汉传佛教里,尤其禅宗一派,也有许多禅师是这样的。这种修行,也许我们都做不到,但每天禅修一会儿是可以的。比如,早上起来以后,打打坐、静静心,清理清理分别念的垃圾;下午或晚上,也可以定时不定时地,抽十分钟到半小时参禅修定。
    如果参禅很累,修不动,那也可以念咒。比如观音心咒、文殊心咒、金刚萨埵心咒、阿弥陀佛名号等,这些心咒或名号的功德极大,静下心来好好念,也很殊胜。
    现在学院有闭关要求,是在下午的固定时间。据我了解,大多数人修得很好。但也有个别人,就在那个时间去提水、买东西、转佛塔……这样不好。共修很重要,而且时间是规定好的。刚才也说了,不会修的可以念咒。但如果你不愿意修,也不要扰乱别人,别人要修,而且很珍惜这个时间。
    外面的佛友,也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修行,不要一直拖延:“我明年再修,后年再修……”这样“明日复明日”,是永远也修不成的,因缘成熟时当下就要修,而且越早越好。
    不论修加行还是念咒语,现在很多人心比较堪能,这是个好现象,一定要精进修行。我们知道,人生如秋云转瞬即逝,不珍惜的话,等“病危通知”一到,想把病痛转为道用就难了。但如果你平时努力修持过,那时候就会很坦然。
    庚二(真实静虑)分三:一、凡夫行静虑;二、义分别静虑;三、缘真如静虑。
    辛一、凡夫行静虑
    耽著明、乐、无念的觉受,为追求这一目标而观修,就叫做凡夫行静虑。
    这种静虑,总是带有一种耽著。要么耽著明明清清的感觉;要么耽著没有任何念头;要么就耽著很快乐、很舒服,但又说不出来的感觉。安住在这些境界中的行人,一般都不愿意出定。对此,《禅定休息》里也有一一分析。
    其实这种境界并不高,因为它耽著禅味。所以,禅修的人要会观察,如果落入这样的境界,那你所修的,很可能成为色界或无色界之因。世间禅定与出世间禅定是有差别的,这一点,《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上师心滴》等密宗教言,《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论》等显宗论典中都有说明。因此,你到底修的是什么禅定,一定要弄清楚。
    现在很多寺院里都有禅修,也有不同的修法,但有一点你要明白:我们应该修的,是断除轮回根本的真实禅定,而非耽著明、乐、无念的凡夫行静虑。
    辛二、义分别静虑:
    虽然远离了对禅味的耽著,但却执著空执对治品而观修,就称为义分别静虑。
    修这种静虑时,观一切万法为空,没有明、乐、无念,什么都没有,只是空荡荡、空悠悠。对初学者而言,这种观修非常重要。因为从无始以来,我们就一直耽著万事万物是实有的,并因此流转至今,现在要对治这种“有”的执著,“空”的执著就成了最好的方便。所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1]中说:对于初学者而言,空执是唯一无谬的入门之道,如果说一上来就要舍弃它,这是散布魔语。
    那这种“空”的执著是否究竟呢?不究竟,它只是暂时的阶梯。如《中观根本慧论》[2]所说:佛陀说空性法门,是为了遣除一切见,而如果对空性起了执著,那就不可救药了,就像药已经变成毒一样。因此,参禅时首先了解这个静虑,是非常关键的。
    不过,现在很多禅修的人,安住的就是这种状态。以前上师如意宝常讲这样一个公案:伏藏大师列绕朗巴曾对意科喇嘛说:“你知道吗?现在多科和色达一带很多禅修者,修的都是色界之因。”另一位大德听到后,问:“既然您知道,为什么不遮止呢?让他们进入最真实的状态多好啊!”列绕朗巴大师开玩笑说:“我不敢得罪他们啊,因为我的很多施主都在那里,得罪了他们,那我以后靠谁养活呢……”
    有时候我也发现,外面的确有很多不如法的禅修,之所以没有说,只是觉得,让某些寺院或大德不高兴的话,也没有必要。有些法师对成千上万人讲的禅修之理,一听就知道只是色界之因,不能断除轮回,但很多人却不明白。因此,大家以后不论求智慧、求禅定,首先要通达一些佛理,这样才能睁开智慧之目。
    下面讲第三种静虑,这才是我们应当希求并安住的。
    辛三、缘真如静虑:
    远离了空执对治的念头,安住于法性无分别的等持中,就叫做缘真如静虑。
    真如,又名佛性、法性、实相。修持这种静虑时,既远离了明乐无念的执著,也远离了空的执著,不耽执有无、是非等一切边,安住在如是不可思议、明空无二的禅定中,才是真正的寂灭。《月灯三昧经》云:“正住如实定,不取一切法,如实不取故,故说寂灭定。”
    这里讲的寂灭,与《俱舍论》中讲的不同,因为它安住在究竟实相上。真实住于这种静虑时,对有无等一切对境都不会执取,如实而安住,如实而明了,如实而显现,因为缘于真实而无有执取,所以叫寂灭定。
    但要入于这种禅定,一般需要一个次第。麦彭仁波切讲过:远离一切戏论的寂灭定,凡夫很难当下趣入,应该先通达理论,断掉四边,即先断有边,再断无边,进而了知二俱、二俱非只是分别念的安立,之后依次修持,慢慢地,便可趣入远离一切相的光明离戏境界。
    ◎ 禅修要诀
    那么,在修持禅定的过程中,应该采用什么坐式呢?
    在坐禅的一切时分,身体的要诀,就是作毗卢七法[3]。毗卢七法与排浊气这些身语的要诀,在《前行备忘录》以及《日修闭关要诀》中,都有细致讲述。这是个重要的坐式,修行时应该经常使用。
    毗卢七法:双足金刚跏趺坐或半跏趺坐。这并不是“打盘脚”,如果只是简单地将两腿交叉,整个动作就无法到位[4]。刚开始跏趺坐时,脚会痛,有些难受,但慢慢习惯就好了。之后依次是:双手结定印;脊椎正直;颈部稍向前倾;两肩向后张开;双目垂视鼻尖;舌抵上腭。
    这一坐式,在显密经论中都有宣说。除了大圆满等不共修法以外,禅修中契合这一身体要点,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它不是佛教独有的,在印度瑜伽的修法中也有。瑜伽[5],简单说就是相应的意思。印度瑜伽现在很兴盛,不仅仅是印度,美国、中国等世界各国的人都在修。他们在静坐中,很多也是用这一坐式。当然,最典型的,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他从修苦行乃至获得究竟证悟,都是依靠毗卢七法。
    毗卢七法、排浊气,这些修法,不说来世的解脱,单就今生的身心健康而言,也大有好处,修的人都深有体会。听说印度的有钱人,家家户户修瑜伽,尤其是大领导,不修的很少。我认识一些知识分子,他们在这样修过以后,身体明显轻松,好多病也奇迹般地消失了。所以,就算为了身体,也应该排排浊气,运用这一坐式修一修。
    有些人太绝对了:“外道不好,只有内道才好。”这种说法不合理。其实所谓的外道,他们有很多窍诀值得学习。像太极拳,如今在国内外也很受青睐,它将人体与自然结合起来,有很好的修法,修了以后效果特别好,以前我读书时也练过。
    因此,我们也不能除了自己以外,其他的都当作“外道”抛弃。如果是不承认善恶因果的邪见,当然不能随顺,但对所有行为都排斥的话,也不明智。其实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卦法,全是用其他宗教的窍诀,而汉地有些大德在传法时,也会借用儒教、道教、基督教等思想。所以,世界上的各个宗教之间,是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
    总之,毗卢七法这一坐式,运用好了,一定会给修行带来很大进步。尤其像眼睛垂视、脊椎正直等要诀都十分重要,如果做得到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身正脉就会直,脉正风就会正,风正心就会正”。身体、气脉、风的运行以及心都正了,修行就很容易。因此,禅修时不能躺着、靠着,要先调好坐式。
    其实不说禅修,就是在平时看书、说话、走路、做事的过程中,一个人的神态或姿势,也能流露他的见解和修证。我们佛门中讲威仪,像穿着、眼神等都是,从中可以推出一个人的心正不正、见解正不正,因为身和心之间,本来就有一定的关系。
    智者和愚者之间的差别,也是从点点滴滴中区分出来的。我在国外拜见某些大德的时候,见他们的房间非常干净,没有多余的杂物,供桌上所供的曼茶、灯、水,一切都很正规,在这种环境里禅修,清净的所缘,自然会给人带来一种寂静、宁静的感觉。
    所以,我们应该从调正自己的坐式开始,进而建立一种有序的修行。
    ◎ 静虑度的本体
    身体端正,意识在无分别、无执著的境界中入定,这就是静虑度的本体。若有任何微小的分别,都不是真实静虑度。
    下面讲一则萨绕哈巴的故事:
    萨绕哈巴是印度的大成就者,他娶了箭女——一个15岁的贫女,到森林中修持瑜伽。贫女因为上师摄受而摆脱了低劣生活,因此倍觉荣幸,并发愿一生尽心承侍上师,让上师专心修行。
    有一天,萨绕哈巴突然说:“给我端一盘咖喱萝卜酱来。”贫女配好萝卜酱,送给上师。但尊者已经入定了,并在长达12年中没有出定(这个“侍者”很有耐心啊,行住坐卧都不离上师。若换了其他人,可能会到处喊:“上师圆寂了!上师圆寂了!”)。
    12年后,尊者出定,第一句话就是:“我的咖喱萝卜酱弄好了没有?”
    箭女说:“上师啊,收获萝卜的季节早就过了。您入定时要萝卜酱,现在都过去12年了,您怎么还没有忘?真实的禅定,是远离有无、乐不乐等一切相状的,而您修的这是什么禅定呀?”听到这句话,尊者被点醒了,从此入于超越一切分别的真实静虑。
    因此,真实静虑应该是远离一切相状的。
    己六(智慧)分三:一、闻慧;二、思慧;三、修慧。
    智慧度,与前五度是相辅相成的。有人认为,只要有智慧就够了,不必积累世俗资粮;有人只重视世俗资粮,忽略智慧,其实这都不合理。萨绕哈巴说过:“离悲空性见,非获殊胜道;若唯修悲心,岂脱此轮回?”因此,对于真实的解脱而言,智慧度与前五度,二者缺一不可。
    对此,有些经典也以眼目与双足为喻:只有眼目而没有双足,则到不了目的地;只有双足而没有眼目,则不知方向。智慧如眼目,五度如双足,也就是说,只有智慧而不修五度世俗资粮,则不能到达彼岸;只修五度不修智慧,也无法获得涅槃。因此,只有二者双融,才是真正的殊胜之道,也是智慧与方便双运。
    可能是前世串习不同的缘故吧,有些人只喜欢空性,一听《中论》、《入中论》就感兴趣,但听到《前行》、《藏传净土法》就兴致全无:“我只想听空性,加行修不动。”但有些人正好相反,一听空性,就有点“高山反应”,云里雾里的:“我还是念咒吧,我就喜欢布施、持戒,光发心多好啊!”昨天有个人听完《释量论》后,说:“这一堂课,我都念了‘超越轮回的心咒[6]’,非常感谢您!”(众笑)
    但实际上,智慧和方便都要重视,二者不能脱离。只喜欢世俗善根的人,按萨迦班智达所说,这一世应该做些转换,多修些空性,以种下善根;同样,只对智慧感兴趣的人,就应该多修世俗资粮,这才是双运之道。
    下面讲智慧度中的闻慧。
    庚一、闻慧:
    所谓的闻慧,就是指,对于上师所传讲的一切正法的词义,自己听闻以后,原原本本地理解。
    佛法的根本,应该是闻思修,但可惜的是,很多佛教徒不爱闻法,他们只是听听灌顶、念念经、放放生、上个早晚课,好像这些就是佛法的全部。殊不知,听闻佛法才是最重要的,而且不但要听闻,还要多闻。《大宝积经》云:“多闻解了法,多闻不造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意思是说,多闻才会解了佛法的意义,多闻才会不造恶业,多闻才会舍弃无义琐事,多闻才会获得涅槃。
    因此,大家一定要重视听闻。有了闻慧,才能成就思慧和修慧,否则,一上来就思维或修行,是不会成功的。不说解脱法,就算是学世间知识,也要先听课,从幼儿园开始,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之后是研究生、博士生,这段时间全是在“闻法”,只不过闻的是世间法而已。天天是老师讲、你听,这不就是闻法吗?如果这些都要听闻二十多年,那么更为深奥的佛法,为什么不用听闻呢?
    有些人听了一部论典,就消失了,后来我问别人:“这个人哪里去了?”
    “闭关去了。”
    “哪里闭关去了?”
    “某某地方。”
    “为什么去闭关?”
    “他说,闻法已经可以了,已经听了一部论典了,该修行了。”
    现在这种人比较多。不过,他还是听了一部论典,有些人根本一点不听,直接就去闭关。其实这是不合理的。《华严经》云:“一切求法,转加精勤,日夜听受,无有厌足。”我特别喜欢这个偈颂。意思是说,在一切求法过程中,行者应该越来越精进,日日夜夜听受佛法,永远没有厌倦满足之心。
    有些人本来是有点善根的,但听了一两年法后,人就不见了,很可惜!现在看看,能二三十年一直听闻佛法的人,非常罕见。但真正的菩萨不一样,就像《华严经》里讲的:“喜法、爱法、依法、顺法……”因为他对佛法有一种酷爱、依顺之心,所以,始终不会舍弃闻法。想想佛陀在因地时,为了听闻一个偈颂,都乐意捐舍生命,而我们根本不需要这样付出,为什么就不肯闻法呢?
    庚二、思慧:
    对上师所讲的一切法义,不仅仅限于表面听听,而要在自相续中,通过反复琢磨、研究、观察、思维加以抉择,不懂的地方请教他人,不以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为满足,而要生起定解,必须做到将来身居深山独自修行时,关于修行的要点不需要请教别人,完全有独立自主、彻底断除疑惑的把握,这就是思所生慧。
    要生起这种智慧,除了自己思维以外,还要互相探讨,而且考试、研讨、辩论等方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