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楼主 |
发表于 2018-4-15 09:15:39
|
只看该作者
【疏】此据相似者意说虽能变者识通有漏无漏然所变土亦通有漏无漏而所变净土相状相似以有漏无漏土一种皆名为净土意云虽所变土有漏无漏不同然一种皆是净土故云相似。
【疏】本质通净秽者佛所变质似染名秽谓荆蕀砂砾等名秽。
【疏】然彼无此事彼无漏狭不能缘身土等者此有二解一谓若二乘第六识中无漏后得智所变者唯无漏净秽然二乘人无漏后得智缘土狭少不能多时缘土二乘人无漏心中多分缘四谛理彼缘土者即与四谛理合缘之无唯独缘土后得智二云二乘人全无缘土无漏后得智即二乘有漏心中所变即唯有漏通净秽此梵王见净舍利弗见秽或佛以足指按地令三千界清净其余异生二乘等随佛所变土皆净梵王即是八地已上菩萨第四禅梵王也。
【疏】今此文中总约三法者谓蕴处界三法也周云一佛变自土二十地菩萨变化土三地前菩萨二乘异生等变化土故云总约三法一切有情为论。
【论】纯善无漏因缘所生等者具二义故名无漏一云纯善无漏因缘所生二是道谛摄非苦集故此中意说无漏识变相必无漏性悬隔故。
【疏】净与不净理必须同等者净者即是净土相分不净者即是秽土相分此文意说若无漏心变起净秽土相分净秽虽不同此相分从能变心判性俱是善无漏性以无漏心是顺益义胜故言非如有漏心相见性有别者且如有漏鼻舌身三识三识通三性其所缘香味触境即唯无记故能缘心与所缘境性各别也有为同性即如无漏识变起香味触三境三境即唯善无漏若余异生等鼻舌身识是善性相分佛所变香味触三以为本质变起相分即此相分从本质判性亦是善性故亲相分亦是云有漏善性。
【疏】蕴等识相不必皆同以蕴处界三法因缘杂引生故等者疏虽具释续者犹迷今外申难举此文答难令读者易知晓文外难云无漏识所变相分同识摄无漏亦不无漏识蕴变相同于识俱识蕴摄答不然蕴等识相不必皆同三法因缘杂引生故识相者识谓见分相相分此文意说若心缘蕴处界等时其所缘亲相分蕴处等不可随能缘心即识蕴摄即所缘蕴等还成色心等十八界别且如第八识亲相分中变起五根尘即所缘十处及法处中定果实色并五识所缘五尘及第六识等缘十八界时此等所缘十八界等还是十八界摄不随能缘心判是识蕴摄及法界摄也以见分及十八界非是一类种生故名云从自色心等种子生也故所缘相分不从能缘心是识蕴摄然见分相分既纯无漏善种子生故见相二分同是善性同无漏也与见杂种色心等亦各有异十八界种子各各别生名为杂种与见分种不同故色心蕴处界各有异也。
【疏】乃至相应法相分亦然等者上来唯心王见分此下明心所见相分如心所中且如受缘蕴等十八界时此蕴界等即不随于受而是受蕴摄以色心别故乃至想等皆准此可知心王不系心所亦同不系法纯种唯无漏者心所见相分种虽不同而俱是善无漏故云纯种唯无漏作用法不同杂种生色心者作用不同者谓心心所缘边作用色是质碍作用受是领纳作用想是取像境义广相作用作用受不同杂种生色心引也即是各各外种生义不可有漏同无漏难者不可难言见相俱是无漏所变相分同能缘识皆识蕴摄又不可难云有摄见相同有漏即能缘心或通三性所缘唯无记亦可无漏中见相同种无漏能缘与所缘性各别不可作此难又叙难云无漏见相外善等种同性有漏二分殊胜种何不等答系殊不可为难虽叙三难总皆有理任情取舍。
【疏】何故界系见相至有漏无漏必同耶者此中问意云见相更许别界系何必同是有漏无漏耶答虽见相有界系不同者然有漏无漏各须同仍相顺故同摄无漏可名相顺若一有漏一无漏即相顺义失何者且如身在欲界由得通力引得色界天眼耳根即许欲界第八识见分缘上界天眼耳根相分所缘相分与见分虽界系别然同是有漏无漏以相顺故。
【疏】善等三性识之相分不必皆同至性不可同者此释论中蕴等识相不必皆同三法因缘杂引生故文也疏虽具释读者犹迷冀令易晓先须问起问云有漏识所变相分同识是有漏善等识能变相分同识是善性不善无记性为难准知故举论答善等识相不必皆同三性因缘杂引生故意说能变识通三性相分唯无记者谓各各从自名言三性种子杂引生故由斯香味触三唯无记不妨鼻舌身三识通于三性其第六识并眼耳二识亦准知许境通无记故又末那识相分种子与第八识得成因缘与所生果必同无覆无记若不尔者第七相分唯是有覆无记所摄如何与八得成因缘故知相不必同性故疏云性相别故者性谓三性识体相谓识所变相性即嘱心相是境心别境故不得同性故云善等识相不必皆同等也。
【疏】如无漏缘使等相分唯有漏者如菩萨以后得智缘有情身中烦恼时不妨见分是无漏相分是有漏使即烦恼也。
【疏】虚空等能缘心通三性相分唯无记者解云此约化运心缘虚空故能缘心通无记等所缘相分唯无记然大乘中说虚空非择灭即是胜义无记其能缘心通三性等此意明见相二分不同性所以。
【疏】若皆纯种唯一性者此外难外难云见相同一种生故见相皆同一性难云若尔即诸经论中说三境唯无记之言应不成失故知能缘三识通三性所缘香等三境唯无记。
【疏】不可说约第八所变至故应言通三性者此牒外救外救云第八所变香等唯无记以见分是无记故其鼻等三识所变香等三境通三性以能缘识通三性故又或三境通善无记二性佛所变香等唯是善性异所变是无记故云三境通二性也诸论无文说香等通不善性故又鼻等三识所变香等是三处摄故云应言通三性故今牒云不可说约第八所变唯说无记等难云此亦不然诸论无文故论中无文说之第八变唯无记余三识所变随能变识通三性二性等故知不分或三识所变至诸论无文故者总是难也三识所变香等三境是本质三处摄故唯无记应言通三性诸论无文故虚空非择灭例亦应然故者此约经例之具大乘中说虚空非择灭是无记其能缘虚空等心通三性汝若言鼻等三识通三性故所变香等亦通三性者亦应缘虚空等心通三性所缘虚空非择灭应通三性既能缘虚空等心通三性所缘虚空等是无记明知鼻等识通三性所缘香等是无记。
【疏】蕴等识相至类此应知者意云若蕴等识相见分同者便无蕴处界三科以同是识蕴故既有三科别明知相见分不必皆同一也若相见分有异二性不同故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如前蕴等识相不必皆同三法因缘杂引生故文中解说。
【疏】佛地论说三身生灭门者法身常住受用变化是无常故佛地论云如是法身虽离一切分别戏论而无生灭故说名常二身虽有念念生灭而依常身无间断故恒相续故说名为常经说如来色受等法一切常住者依此道理非无生灭无漏种子修习增长所生起故生者皆灭一向说故色心皆见是无常故常住色心曾不见故。
【疏】化身他身色俱非等化心亦尔者此有三句第一句化自身为他如天女自变其身如舍利第二句化他为自即如天女变他舍利令见天女故疏云化自他身色俱非等是第三句化非自非他自如变外山河等不利自他身名俱非句也化色文尔化心亦尔化心但有二句无他非句于非情不化心故。
【疏】受用变化门者于三身中自他二受用身为地前所现名变化身谨按佛地论云受用身者有色非色色非色者谓心心所诸法无形质故亦不可说形量大小然就所依身及所知境亦得说言遍一切处其色有二种一者实色二者化色言实色者三无数劫修感色身相好等业转五根等有漏色身得佛无漏五根等色无量相好庄严其身周遍法界称实净土大圆镜智相应净识所变身土无限量故诸佛识变同处同时其相相似不相障碍尽未来际无间无断依此能令诸佛受用广大喜乐是故说名受用身土如是身土唯佛乃知非诸菩萨五根所证也此即名为自受身化色者由悲愿力为入大地诸菩萨众现种种身种种相好种种言音依种种土形量不定令诸菩萨得大法乐他受用身变化身者亦由悲愿力为化他前诸有情故现变化身通色非色非色者即是变化意业力无畏等诸功德相无形质故无有形量色者是变化身语业等随时随处随众所宜所现身形其量不定名变化身者诸佛共有如前广解此中略而不言。
【疏】三身相对四句门者按彼论云如是三身有四分故得为四句一受用非变化谓自利分实受用身二变化非受用谓变化身为化地前杂类生故或粗或妙或令欢喜或令畏怖改转不定但名变化不名受用不必令受现法乐故三亦受用亦变化谓为地上菩萨所现种种化身令诸菩萨受法乐故名他受用随时改转不决定故名变化故云亦受用亦变化也非受用非变化谓法身真如。
【疏】生法二身摄三身门者按彼论云或处说佛有二种身一者生身二者法身若自性身若实用身俱名法身诸功德法所依止故诸功德法所集成故解云自性身名法身是功德法所依止故若自受用身名法身诸功德法所集成故此等名法身也生身者若变化身若他受用俱名生身随众所宜数现生故故云此二身摄三身也。
【疏】十佛摄三身门者言十佛者一现等觉佛二弘誓愿佛三业异熟佛四住持佛五变化佛六法界佛七心佛八定佛九本性佛十随乐佛前五世俗佛后五胜义佛随其所应三身所摄释曰起身现于树下成道名现等觉佛以愿乘通化一切生名弘誓愿佛百劫修相好业感王宫生相好之身名业异熟佛绩素等像名为住持佛法身自体名法界佛第八识无漏名为心佛大定之身名定佛自受用身说等种姓三劫修成为本性佛随彼地上所乐不同现身有异名随乐佛前五是化佛名世俗佛后五实身而殊胜故名为胜义佛摄三身者前五是变化佛虽第四住持是化像以是化佛之形像总名化佛摄第六是法身摄后四是受用摄随佛是他受用身七八九三佛是自受用身总名受用身广如佛地第七说。
【疏】上来已依略广及位等明能变识等讫者略者即前由假说我法等一行半颂也广者即二十三行半颂也位者即末后五颂明唯识位次也如上依此三段及广明能变识讫。
【疏】所变现所变名为行相者此师意说立有二分即说本质境是所缘亲相分名行相能缘之心名之为事。
【疏】唯似难陀二分义少分有异者然难陀师二分俱实此师立二分虽似难陀师然二分是虚不实故与难陀有异。
【疏】亲疏所缘二皆不实者即相分中本质影像亲疏二缘皆不实也。
【疏】以疏所缘等取亲相不为行相者如论云然相分等者举疏所缘本质境等取亲相分影像皆不实也何故不实以不为行相用故所以不实意说本质影像不同见分有分别行相用故不实。
【疏】此所现土如识变故者此师更说相分虚疏其他受用土中珍宝国土相分即是虚假不实意云此所现土如识所变相分皆是不实。
【疏】此相见分至末是用故者此师说三分中相见分虽是依地而识所变故是虚非实非如识自体分是依地中实识自体是根本故实见相是用末故不实以相见同是识自体变起故。
【疏】如日及轮如灯及光虚实其故者意说此喻三分如日及灯自证分轮及光喻见分轮所照之处喻相分光是灯光轮是日轮亦是日光也如日出空?光普照一切故日灯是体实有然光及轮依日等所发及所照处皆是不实喻三分自证实有见相是假。
【疏】应言唯境唯见分等者意云说三分中自证分是实余二是假可言唯识若如余师说见相分亦是实者即不应言唯识应言唯境唯见分等以许相见与识自证俱实故即释所以也。
【疏】设缘色等至不及于识者意说见分缘现在五尘所变相分相分亦不是实不及于识是实也。
【疏】如缘过未乃至故见不及识自体分者此师意说非但过未相分是不实即能缘过未之心二不实故缘虚境行相是不实心故相见不及识自体分是实有故此师计外境是所缘相分名行相见分名事。
【疏】彼内证故此所不论如缘自体者意云若真如是内证故无分别智缘真如性如自证分被见分是内证故又此中唯明有为见相是虚后缘外境故不论真如真如与自证分皆实故不用也不尔唯识理应不成至俱实有故者此即初师破后师说若不如我说相见是假识体是实许见相分俱实有者如何圣教但言唯识不言境许识内境俱实有故云此师所说见相同种生而有能变所变故虚实不同。
【论】或识相见等从缘生至虚实如识者此即第二护法之正义于中有四一标定二释难三返解四问答释疑此初也。
【疏】不遮缘过未但得假法者此护法说虽缘现在五尘相见但实亦不遮过未时相分是假然此相分无质是独影境名假法也此师相分与见分别种若见分与识自体同一种生问何故前师相见与识同种生即说相见是虚自证是实后师相与识别种生乃言三分俱实答前师所说初独影境故假后通性境及带质故实有别也。
【论】唯言遣外不遮内境者第二释难难云若尔应言唯境何言唯识故举此论文答。
【论】不尔真如亦应非实者第三返解故。
【疏】云若不作此解真如应非实有。
【疏】若非假者意云云若智许非假者见分便缘实故非心境一向非实意结故于实中有实非实也心一向见质若前师说心境非实者不缘以前师识见相二分是假故作此说故非心境一向非实然疏云以境是虚言唯识者却成此义既言境虚名唯识明知境许非实心是实有。
【论】内境与识既并非虚如何但言唯识非境者此第四问答释疑也此即问也可知以下论主答有二。
【疏】内是依地外是遍计所执者此有两重内外一者依他是内遍计所执是外二亲相分名内本质名外故疏云又疏所缘缘亦是外等。
【疏】所执之心亦是心外法故者意云执他心实有者亦是心外有法意说非但境是外若执他心实有亦是外谓恐滥故但言唯识不言唯境也。
【论】或诸愚夫逆执于境至如外都无者此护法第二解唯识谓愚夫执境沉轮不解观心出离道理令彼勤观心出离由此但说唯识非境。
【疏】佛地所无者意云佛地论中无性第二义此论有者为破执故所以叙也。
【疏】为破执故虽为愚夫非心之理岂佛非有者此文意说然论文中但言或谓愚夫迷执于境乃至解脱生死者意说为破愚夫执故所以论中唯识言为愚夫也非心之理者即愚夫有心外之道理名之非心理为此遮执故说唯识问愚夫执有相遮外相故为说唯识如来不执外不为说故佛应无唯识何得遍为愚夫说唯识耶答愚夫执外相偏说唯识如来不执相不为说唯识虽不为佛岂非有情唯识问若遮外境说唯识应唯有识而无相分答外境是遍计说识无外境相分是内境识所变故是唯识故虽有二分皆名唯识即前二师皆许有相见分义。
【疏】即前二师许有相见分义者就护法解第四问答释疑中答问中有三四解前二解许有二分故云前师许有相见分义也。
【论】相分等至多分生者此师意云谓相见分皆识为性而由名言妄熏习力故似多分生论其性故但言唯识不言唯境。
【疏】即佛后得智无别相见分至余作二解故是所执者此第三师中有二解此即第一解云佛后得智无见相分若余有漏善心及因中后得智中有见相分者即是法执又佛似有见相故即现有净秽者相分由佛不作二分解故非所执谓余有情作见相二分解故即是所执此等皆不正义又佛自在了妄执故至或佛不现余人自见者此第二解云即许佛有见分以佛证不可言性故有见相分余人不证不可言性故故见相皆执故此论文中言无见相者依余有情说不依佛说也或可说虽不现净秽等土相然余人即自见佛有净土等相分此亦是不正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