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8-4-4 16:24:10
|
只看该作者
等觉菩萨,犹有一分无明未破,真尚未纯,而况位居凡、小,离此凭何指示乎?譬如指矿说金],矿就是山中有矿,矿提炼就是纯金。[求金之人,若舍于矿,岂有真金可求]?这个矿还没有去掉污垢、冶炼以前,真金显现不出来。我们凡夫也是这样,没有经过一番修行,佛性显现不出来。[十番正示,二见翻显],二见就是真见跟妄见。[如销矿成金],就是你一定要放下妄见,妄见就是生灭意识心,你才能见到真见,就是你才有纯金可得,用心性修行。[其金一纯,则光明焕发矣!从上诸祖,皆本佛意,多于六根门头,接引学人,竖臂擎拳,一棒一喝,无非欲令学人,亲向自身中,识取本来面目。慎勿因此有虽非妙精明句,遂疑见精,以为全妄],见精就是说:带有少妄的第八意识,认为那个是妄,[不敢认取也。初指喻见精切真竟]。把第八意识少量的妄除掉,就是见精,不需要疑惑,就是!第八意识直下无妄,就是真心。
[未二 许示无还之旨]
[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你应当好好的听,现在要开示你,哪一种情形是没有来去的。
[首句诫听,下乃许示。无所还地者:即本元妙明心地;前阿难所云:‘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既圆满,则无来无去,常住不动,安有所还?是为无所还地。二许示无还之旨竟]。
[未三 备彰八相皆还]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瞑,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士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标号一;中夜黑月,云雾晦瞑,则复昏暗,标号二;户牖之隙,则复见通,标号三;墙宇之间,则复观壅,标号四;分别之处,则复见缘,标号五;顽虚之中,遍是空性,标号六;郁士孛之象,则纡昏尘,标号七;澄霁敛氛,又观清净,标号八。在[一]写明,这一段是讲明;第二段是讲[暗];第三段是讲[通];第四段是讲[塞];第五段是讲[异],不同叫做异;第六段是讲[同];第七段是讲[浊];第八段是讲[清];一跟二一对,叫做明、暗一对;三跟四是一对,叫做通、塞一对;五跟六,异跟同是一对;七跟八,浊跟清是一对。
我们慢慢简单解释,消文释义一下。阿难!此大讲堂,这个大讲堂是比喻妙明圆心,不动不变的本体,就是如来藏性的意思。这个如来藏性,随着因缘,它会显现不同的假相。好!这个大讲堂就是比喻如来藏性。师父来解释一下: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这个大讲堂,窗户、门一打开,哇!内外通达,东方的太阳升起来,是指白天;日轮升起来,则全部的讲堂,皆有明曜,讲堂不变,就是变成很亮了!中夜黑月,云雾晦瞑,中夜就是半夜,就是我们讲的子丑寅卯那个子,子夜。印度分白月跟黑月,白月就是有光的月亮,那么,黑月的话就是完全看不到月亮。因为这个云雾聚集在一起,它掩蔽了这个虚空,晦暝,云跟雾一团结,月亮看不到了,则复现昏暗之象。昏是暗的开始,我们讲:黄昏,黄昏,就是接近什么?接近暗夜,黄昏嘛是不是?昏者暗之始,暗者昏之极。所以,第一个跟第二个,叫做明、暗一对,一对一对的来讨论。
第三段叫做户牖之隙,则复见通,[隙]就是空隙;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壅]就是塞。意思就是:门跟窗户一打开,你就看到通,里跟外没有阻碍,通。可是,这个围墙,墙宇之间,也就是四围叫做墙,四边把它围起来这个叫做墙,这大家都知道,城墙,城墙,四面都是墙,是吧!那么,四边的屋檐叫做宇,房屋的顶外向外延伸的部分,我们知道屋檐是滴水的地方。下雨的时候,就会沿着屋檐滴下来,所以,这个四檐就是四边的屋檐,叫做宇。这个时候,围墙一围起来,内外就彼此不通了;内外彼此不通,它就会壅塞、阻塞。记住!回归到前面:通、塞一对,前面是大讲堂,大讲堂不变。也就是一下明,一下又暗,你一下光明,一下又看到暗。一下又通,一下又塞。
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诸位,这个第六句把它调换,[顽虚]要调到[空性]底下,这一句应该是:空性之中,遍是顽虚。分别之处,则复见缘。分别,能见的这个分别,这是山,这是石头。分别,眼前所分别之境。譬如说:山、地、林、泉等等,则复见缘,这个[见缘]中间加几个字更清楚,见什么呢?见[外在之尘]缘,这样加四个字,你就看得懂了。眼睛分别之处,能见到种种的山、林、地、泉,[泉]就是水泉,外在的尘缘。诸位!这个就是差别相了,差别叫做异,前面刚刚我们所讲的,叫做异相。那么,有相同之相,相同之相当然就是虚空了,所以叫做空性之中,遍是顽虚,顽虚就是没有生命的,意思就是:没有智慧的。顽虚就是说:它就是我们看的虚空,顽虚就是虚空。这个[空性]不是指缘起性空那个空性,是说:虚空没有差别之相,所以,空性就是同,共同性叫做空性。所以,虚空有共同的性,不是像山、地、林、泉,它有差别,虚空是同一相,虚空是同相,山、地、林、泉是差别相,这二句在讲差别相还有同相,差别相就是异相。可是,你看了异相、同相,大讲堂一样,大讲堂就是如如不动啊!
第七叫做郁士孛之象,则纡昏尘,这个是浊,这个刚好颠倒过来。这一句是:昏尘之象,则纡郁士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做[郁]?就是地气屯积;什么叫做[士孛]?就是更大,飞沙走石,灰沙飞扬叫做士孛。这个郁,第一个[郁]字是气,屯积这些气。这个[纡]是环绕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昏]当然就是昏暗、昏沉,种种的灰尘,为什么有这些浊相呢?这些昏暗的灰尘现象是怎么来的呢?则纡郁士孛,是来自于地气的屯积,就这么样,灰沙飞扬。意思就是说:这一些昏暗现象,是这些地气屯积,还有飞沙走石,围绕的种种现象。地气屯积围绕起来;还有灰沙飞扬把它围绕起来,这个[纡]就是围绕,就会变成昏暗。所以,昏暗的现象,就是浊象,就是地气的屯积和灰沙飞扬。澄霁敛氛,又观清净,澄霁本来的意思叫做雨后天晴。下雨以后天气放晴,把所有的灰尘都收敛了,叫做敛氛。万里苍苍,一色清净,所以,又观清净之相,是这个意思。
八句就是:明、暗;通、塞;异、同;浊、清,它在强调什么?强调如来藏性不变,但是可以随种种的因缘显现明相,大讲堂不变,可以显现明相;可以显现暗相;可以显现通相;可以显现塞相;可以显现异相;可以显现同相;可以显现浊相;可以显现清相,这些八相虽然不同;但是,没有妨碍大讲堂。所以,佛在说法的时候,是用种种的善巧比喻,让我们理解如来藏性如如不动,不随种种的外在缘起假相而影响。
注解,[此欲示无还之见,先列可还之相。佛意非有可还之相,莫显无还之见],生灭是对不生灭讲的;不生灭是对生灭讲的,所以,要先了解来去之相,而后显不来去之相。[故先列可还,共有八相四对:明、暗;通、塞;同、异;清、浊也。各有体相,如日轮是体,明曜是相],日轮是太阳,体为主。日轮有这个主体性,当然就有光明之相,明曜之相。[乃至澄霁是体,清净是相],有体有相。[其中惟六七体相颠倒,观还处自知]。标号一、[大讲堂户牖洞然大开,内外通达,东方日轮升天,则全讲堂,皆有明曜之相];这很容易了解。底下二、[中夜即子夜,黑月谓一月之中,有分白月、黑月],我们中国的一个月是印度的二个月,印度是分白月跟黑月,以见到月亮跟没见到月亮。所以,就是半月半月诵戒,这比丘戒里面都很清楚,现在是白月,或者是黑月,尤其出家人特别的清楚,半月半月诵戒,有白月、黑月。[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因云雾晦冥(掩蔽于空),则复现昏暗之相。昏者暗之始,暗者昏之极。此明、暗一对]。这文字都很简单。底下三、[户牖空隙之处,则见通相];第四、[墙宇之间,四围曰墙,四檐曰宇,内外彼此不通,则复观壅塞之相;此通、塞一对]。这个也简单。底下,五、[分别之处],分别之处是什么?就是:[指眼前所分别之境],境处。[处即境也,如山、地、林、泉等处]。标号六、[则复见缘:缘即尘缘差别,如山是高,地是平,林是密,泉是流,彼此之相不一,则复见差别之相;顽虚之中,遍是空性,应是空性之中,遍是顽虚,空性广大,同是冥顽无知,故曰遍是顽虚之相;此同、异一对]。底下第七、[郁士孛之象,则纡昏尘,应是昏尘之象,则纡郁士孛,象即境象;纡环绕也;地气屯聚曰郁;灰沙飞扬曰士孛。昏尘境象,则纡绕郁士孛之相];最后一个,八、[澄霁敛收也氛]:[敛]就是收。[雨后天晴为澄霁,所有尘氛,悉皆收敛,万里苍苍,一色清净,故又观清净之相;此清、浊一对也]。
总共四对八相。明、暗;通、塞;同、异;清、浊。意思就是:这八相不影响大讲堂,大讲堂它一直存在。千差万别之相,这八相就是等同千罗万象,都不影响如如不动的如来藏性。四对八相表一切法,[此八相,皆为见精所对之境,下明各有所还,对显见精无还]。意思就是:相有来有去,而我们的见精是没有来跟去的。它因为是主人,所以不必还给谁。自性本自具足,所以,不必明来还明,暗来还暗,不必还了!所以,[离尘别有全性],离开外尘它有自体性,[全性]就是可以作得了主,就是如来藏性。[异前缘心],不同于前面的意识攀缘心,意识攀缘心是离尘无自体性的。离尘别有全性,这句话画双红线,这个就是真心。好!如果用贴切,怎么样来认识这一颗真心呢?如果有一个人,不管他是贫富、有钱没钱,包括一切家庭所发生的种种的现象,他都能够如如不动,不动于相。它知道这个都是幻。爸爸死了,全世界所有的爸爸都会死啊!你的爱人,突然有一天死了,修行人都很清楚,这一天是一定会来到的,只是你有没有提早做准备而已?
有一个爸爸他就这样子了,载了儿子、女儿,出去发生车祸,爸爸死,女儿也死,剩下他儿子。他太太看到这副景象,哭得死去活来!我看这新闻报导,她说:怎么会这样子?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当场就昏厥了,哭到不行,没办法再哭了,有眼泪掉到没有眼泪了。就是说:只要是凡夫俗子,你不修学佛道,心里完全对这个生离死别没有做心理准备,突然来的时候,随不了、发狂!而佛陀告诉我们:无常就住在隔壁,随时会来我家敲门,真的啊!你下课出去,交通还要小心喔,下一堂课,明天你能不能来听经闻法,还是个问题。因为那个无常,它是随时随地,什么时候发生,你不知道的。所以,我就比较少出去了,这样我就比较不会发生意外,明天继续讲课了。真的就是这样子,一刹那之间,这个人死掉了,那个人去助念了,就在刹那之间啊!再过几天,那个人肝癌死了,再过几天,那个医生检查,说生命剩下二个月,哇!大家在上课……还不到一年,这个空位少了,那个空位少了,当然,不是少了就全部都死掉了,不是这个意思,是很有可能。在此真的,生灭无常的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可靠的,也没有一样东西叫做永恒的。想在这个生灭无常的世间,抓到永恒的快乐,那个叫做痴人作梦,根本就是水中捞月,根本不可能!所以,生命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就是学佛、修行。
[离尘无体也。此大讲堂,喻妙明元心,不动不变之体,为大总相法门;八相,喻心体随缘,现一切别相]。[别相]就是差别之相。[总言之,随迷、悟二缘,而现染、净诸相]。迷了不污染,悟了就清净。[明喻智慧,善能照了;暗喻无明,昏于长夜;通喻六根通达,触处洞然;壅喻二执障蔽],就是我法二执,我执、法执。[头头是碍];只要你有执着,它就一定会有障碍,头头是碍。修行,它的重点你抓到,就不是很困难,就是无所住,着就不通,着就碍。[差别之缘,喻善恶;顽虚之状,喻无记;郁士孛喻昏迷之性;清净喻澄湛之心;正显种种幻化],种种的幻化,这四个字很重要。[皆生当人妙明元心],就是种种的幻化,其实无关于我们的心性的。所以,六祖讲的:万法无有真,离假一切真。一语就道破修行的重点,你不能离相,你百千万劫不可能入道。你看到什么着什么,看到什么不舒服;看那个也不顺,看这个也不顺。这些种种的幻化,都在我们的如来藏性里面显现。记得!你只要在缘起的、如幻的这个境界当中,不要被迷失,不要攀缘,无所住,菩提之道自现现前。[此心不拒诸相发挥],相种种的发挥,统统是缘起,缘起性空,就是不可得。[能为诸相所依,若讲堂然],就像讲堂一样。[人人皆有此大讲堂,试深思之]!大讲堂就是如如不动的心性,每一个人都具足。
[昔报慈文遂禅师,尝究《首楞严》],[尝究]就是曾经,为了究穷《楞严经》的思想,叫做尝究首楞严。过去报慈文遂禅师,曾经为了探究首楞严思想,《首楞严经》。[谒],就是参访,拜访。[谒于法眼]禅师,法眼禅师是大悟的。[述己所业],这个[业]当作修行。说:你是如何的修习正道,怎么修行呢?他就自己讲了,描述一下自己怎么修行,[深符经旨]。法眼禅就说了,[眼曰:《楞严》岂不是有八还义?]八还。文遂禅师说:[遂曰:是],是啊。因为那个时候还没开悟。[眼曰:明还甚么?]意思就是:这个光明是来自于哪里?[还]就是有来去,明是来自于哪里呢?是什么呢?有明相是因何而来?[遂曰:明还日轮。]有光明现前是因为有太阳,叫做明还日轮。所以,把这个光明还给太阳的时候,回归到太阳的时候,这个就没光明了,只要太阳收回这个光明,光明就没了。[眼又曰:日还甚么?]就一直问下去了。[遂懵然无对],这个懵然无对就是不明事理,无知的样子。就是不知道怎么回答了?[自此服膺请益]。从此以后就拜法眼禅师,在旁边服侍,很难得碰到一个悟道的了。
[是可知主中主,故非注疏所及]。主中主叫做以心印心,绝对不是用任何文字、语言、笔墨所能注疏的、所及的。意思就是:大悟的人只能以心传心,用语言、文字是不得已的,真的是没有办法,因为他体悟那个大悟的境界不出来,只好用语言、文字方便说。可是众生又卡在语言、文字观念里面,死在那个语言、文字里面,又跳脱不出来。这个主中主是什么?是临济义玄禅师所创的,叫做四宾之义。主就是主人。什么主人?什么是宾?宾就是客。我们前面讲的:是客人就有来去,主人是不动的。宾主之一,临济义玄禅师所创的四宾主之一。[宾]是指学人、是指徒弟,正要向师父学习,[主]指师父、师家。什么是主中主呢?就是师家、师父接引他的徒弟、学人的时候,立于其本分的立场,站在他的本分的立场,展开独立、活泼、不挽常格的方法。因为一落入语言、文字,他就会有一个格局束缚,就是意识型态。无论他怎么走,无论他怎么讲,只要学经教,他就是很容易落入那个格、常格,就是意识心;用意识心要去推测佛陀的境界,不可能!可是,没有语言、文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