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4-3 17:18:34
|
只看该作者
理解要用《汇编》,受持,这个小册子最好。《感应篇》文字不长,一千多字,好像不到两千字,最好常常读诵,天天检讨。晚上如果是看一遍,认真检讨我们今天一天思想言行有没有触犯,有则改之,无则嘉勉。
第五是「无违诤戒」,违是违背,诤是诤论,「谓菩萨於佛所制禁戒,心常持护,无所违犯,亦不斗诤触恼一切众生,但愿常生欢喜,奉持於戒也」,不违背,不跟人争论。佛所制的这些禁戒,就是戒律,实际上佛家的戒律,就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的日常生活,把它记录下来就是戒律,就是我们的规范,我们应当向佛学习的。佛从来不杀生,极小的、微细的蜎飞蠕动,佛都爱护,佛都怜悯,佛起心动念绝没有恼害众生的,这都是我们应当要学的。所以佛的这个禁戒,他所制的这些禁戒全是性德自然流露,我们要懂这个意思。然后才能发心恒常的持护,持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0二卷) 2008/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02》)
...这句话讲的跟这首偈相应。
诸佛所行的境界,这个境界太微细,我们凡夫无法想像。佛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於中无有数』,没有数量,为什么没有数量?『正觉远离数』。这个「正觉」就是佛,在《华严经》里面讲就是法身菩萨,都是正觉,初住菩萨就成佛,是真佛不是假佛,我们现在讲到第九住。这是说他们在这些境界当中,也就是这是明心见性的境界,十法界里面都做不到。十法界里面,我们刚才讲到阿罗汉,阿罗汉超越六道轮回,他在四圣法界,阿罗汉上面是辟支佛、菩萨、佛,这是十法界里面的佛,都达不到这个境界;换句话说,他们都还有数。只有到明心见性,那叫照境。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他那个照境是相似的,不是真的。我们在经教里常常读诵学习,听佛讲多了,我们也明了,像阿罗汉执著虽然断了,执著习气没断,他已经就不在六道。这就说明六道里面有执著,纵然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只可以说执著比我们淡一点,他还是有;真正断掉,六道就没有了,所以六道是假的不是真的。阿罗汉虽然是执著破掉,但是执著的习气在,他已经不在六道,在四圣法界,证得四果罗汉。
四果罗汉修什么?就是把习气断掉,他在四圣法界里首先把习气,这个习气断掉他就不叫阿罗汉,他叫辟支佛。所以辟支佛没有执著的习气,可是他有分别,所以辟支佛要断什么?断分别。分别断掉,他就证菩萨果位,十法界里面的菩萨。菩萨果位,这个菩萨有分别的习气,确实没有分别,他有分别的习气。他要是把分别习气断...(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0七卷) 2008/11/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07》)
...用周无碍」,作用周遍,没有障碍。
我们今天能够很清楚、很明显的体会到,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切造作跟佛的用周无碍完全相同。绝不能说是觉悟的时候成佛有,在众生、凡夫没有,那就讲不通,凡圣不二,怎么能讲得通?佛菩萨身相是自性变现的,我们的身相也是自性变现的,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真没有两样。差别在什么地方?差别在他觉,我们迷,给诸位说,迷悟不同,除迷悟之外,你找不到两样。所以我们常说,你去读《华严》,《华严》讲的是什么?《华严》讲的是自己,不是别人。你要认为《华严》讲的是别人,那这《华严》是别人的《华严》,不是你自己的《华严》。全是自己,贵在直下承当,你才能契入华严境界。怎么契入?常常读诵就契入,熟!天天跟它接近,天天不离开它。
现在有很多学佛的朋友来找我,听说我想搞个华严班,都想来参加。我们没有这个缘分,就是没有这个福报,找不到地方。需不需要找地方?不需要。为什么?处处都是道场,要找地方干什么!你只要懂得这个方法,依照这个方法去做,你就能契入华严境界,你就能够转迷为悟,转凡为圣。我们提供大家的方法,就是现在我们的《华严经》已经讲了四千个小时,诸位要是真正想学,要记住戒定慧这三大原则。戒是什么?戒是守方法,你守规矩、守方法。你真正肯学的话,一天十二个小时,天天不间断。这十二个小时,早晨起来念佛念两个小时,晚上睡觉之前,晚课念佛两个小时,这四个小时。上午、下午八个小时听...(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0九卷) 2008/1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09》)
...执著。必须是什么样?「身见两亡,真法身也」。对於这个身相不要执著,对於名词术语不要执著。所以《起信论》里头马鸣菩萨告诉我们,这是什么?你听教、诵经,诵经、听教,你要守住一个原则,你才能够契入佛境界,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听教?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才能悟入。言说相,讲经说法,你不要执著他的言语,看经不要执著文字,文字是言语的符号,言语不能执著,文字不能执著,不要执著它的名词术语。这个地方讲个身、讲个佛都是术语,这些术语就叫名字相,它是为了教学方便起见假设这么多的术语,帮助你理解,你不能执著,你一执著就错了。不可以有心缘相,心缘相,你想这几句话什么意思?你动了这个念头,你想,你在那里听讲、在读诵,你想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你一面听经,一面打妄想,读经也在打妄想,你怎么能解如来真实义?开经偈上说得好,真不容易,百千万劫难遭遇,那你真正的利益是愿解如来真实义,必须一心专注去读诵、听闻,决定不起妄想分别执著,那叫真听,你就真得受用了。一面听,一面自己还起心动念,所以不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也常常听到「佛度有缘人」,什么是有缘人?读诵、听闻都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那是有缘人,那个人可厉害了,他一听就懂。我们用一个比喻来跟诸位讲,我们住在香港这个地区,跟广东是一家的。唐朝时候,这个地区出了一个六祖惠能大师,那个人是佛,真佛不是假佛。你看他在《坛经》上说他的缘起,他是个樵夫,卖柴的,现在这个社会没有了,你看不到卖柴的,也看不到挑水的。从前没有自来水,家里用的水是挑水的来卖的,一担一担的来算的,他在河边挑水,挑到城市里面来卖。惠能大师是砍柴的,樵夫。偶尔柴卖掉了,这应该是小客栈买他的柴,给他钱了,他准备离开的时候,听到房子里有人念经,念《金刚经》,他听了一会儿,愈听愈有味道,他真听懂了。念经的人不懂,念经的人天天念,不开悟,他偶尔从...(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一四卷) 2008/12/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14》)
...诸佛菩萨都是用这个心,我也用这个心,这叫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句话不好懂,我学佛十几年才搞清楚。我总是怀疑,像我们凡夫,不学佛的人都相信因果报应,因为它摆在第三,第三是菩萨,菩萨还不相信因果吗?所以我们总是想不通。我们人都相信因果报应,难道菩萨不相信吗?还得要深信因果?搞了十几年才恍然大悟,这个深信因果不是普通因果,普通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普通人不信佛的人都知道。这个深信因果是什么?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是真的,很多菩萨都不相信。佛教菩萨念佛成佛,你得相信这个,这就归到净土,无量法门里面净土很殊胜,净土就是信佛就成佛,念佛就成佛。他相信这个因果,不是别的,这是特别法门。你看底下接著「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劝进行者是教化众生,前面都是自利,自利之后要利益众生,要帮助一切众生。总的指导原则,总的修行纲领,你不能不知道。所以信了能解,能理解,理解之后真干,然后才证果。特别在末法时期,念佛决定往生成佛。我们再看下面这首:
【我等见世尊。为得大利益。闻如是妙法。悉当成佛道。】
这个菩萨也是现身说法勉励我们、鼓励我们,给我们做示范。你看看,这些人是华严会上的菩萨们,他们见到『世尊』。这个地方讲的「世尊」,它的意思包含佛的三身,法身如来毗卢遮那佛,报身如来卢舍那佛,应化身如来释迦牟尼佛,一而三,三而一。法身是自性、是理体,能现、能变、能生,报身、应身乃至於虚空法界一切万法,...(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一八卷) 2008/12/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18》)
...於《要解》的赞叹,他说即使是阿弥陀佛再来,亲自替《弥陀经》作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蕅益大师是什么人?他的身分没有暴露,可是印光大师的身分暴露了,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应身来的。大势至菩萨这样赞叹,我们就可想而知,蕅益大师要不是阿弥陀佛,肯定是观世音菩萨,要不然怎么能写得出这么好!所以学《阿弥陀经》,这两种注解就非常重要,《疏钞演义》、《要解》。蕅益大师的《要解》,在近代有圆瑛法师的《讲义》、宝静法师的《亲闻记》,这些都是《要解》的注解,近代人的注解,也都注得不错。
信了不能解,他有怀疑,信心不坚固,而且在日常生活当中,现在受到现前社会诱惑的力量太大,很容易退心,很容易堕落。所以求解、读诵太重要了,就是「闻如是妙法」,天天要读,天天要学,天天亲近佛菩萨,我们才不会堕落,才不会被这个花花世界所迷惑。怎么样叫我们不要再增长烦恼,希望天天能增长智慧,我们在道业上就会有成就,方向、目标不能动摇,才能保证我们这一生成就,这个成就是往生极乐世界。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得好,有人向他请教说:你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想得什么样的品位?蕅益大师告诉人,我只要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满足。这是他老人家现身说法,说得好!我们对於净土经典也学了不少,知道弥陀净土确实是讲到四土三辈九品,它是有的。可是它有个很特殊的状况,就是四土三辈九品在一起,它不像其他的诸佛刹土里头,品位不同不在一起;它确实有...(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一八卷) 2008/12/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18》)
...所以中国老祖宗也非常了不起,你看《三字经》上前面两句话,「人之初,性本善」。这两句话很多人都把它解错了,以为那个善是善恶的善,其实错了,不是善恶的善,那个善是赞叹,我们讲太好了、太圆满了,一点欠缺都没有,是这个意思,它不是善恶的善。有善恶的善它就不善,善恶没有,不但没有善恶,连染净都没有,那才叫真善。这是什么?这就是自性,这就是佛性,这就是我们自己本来面目。
我们现在是迷失了自性,再依自性产生一个虚幻的现象,这个虚幻的现象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虚幻的,不是实在的。《般若经》上讲十法界依正庄严,「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般若经》大家涉猎得不多,但是《金刚经》、《心经》常常读诵,《心经》就说得很明白,「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物质,物质现象,空是精神现象,精神现象跟物质现象是一不是二,这现代科学家也证实了。佛的教学是希望我们彻底通达明了诸法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把这个搞清楚之后,什么障碍都没有,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是大学问,这是大事因缘,这不是小事。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那一定要智慧。智慧不是学来的,我们读书好学,求的不是智慧,是知识。知识跟智慧是两桩事情,智慧是你自己本有,智慧从什么地方显现?悟,我听讲或者我看东西悟出来了,那个悟是智慧,所以它不是学来的;讲学你所得到的,你放在记忆里面,那是知识。知识也能解决问题,解决是局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二0卷) 2009/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20》)
...的身,不再执著屏幕里的一点是我的身,现在知道整个屏幕里所有现相是我的身,相有生灭,性没有生灭。你再细心去观察,性无生灭,相也无生灭,相为什么没有生灭?相是幻相,它哪来的生灭!它要是有生灭的话,那它是个实体,它不是实体,它没有生灭,所以六祖开悟说「本不生灭」,这才真正得大自在。所以入境界之后,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自然的。寂是什么?心定的,从来没动过,没有起心动念过,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全没有!
这就是佛知佛见,真的回归了,你真的解脱,你真的成佛了。成佛之后有事,不是没事,什么事?帮助没有觉悟的人,帮助他们觉悟,就这么一桩事情。所以净业三福最后一条说,「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这都是自己的事情;最后一句要去教化众生,「劝进行者」,这一句就是帮助一切众生也能达到我的境界。我这个境界就是一切诸佛如来修证的境界,完全相同。所以到成佛,就是初住以上才真正有平等,没有入初住境界,在十法界里头不平等,这要知道。什么原因?他造的因不平,果上怎么会平等!没这个道理。初住为什么平等?初住你想想看,他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那叫真平等,有妄想就不平等,大家都没有妄想,不就平等了吗?所以叫一真法界,一真就是平等法界。凡夫有平等的理想,没有平等的事实,这句话可以用在十法界,十法界里头都没有真正达到平等。初住以上,一真法界是平等法界。
我们再看下面的注解,「然住义多种,寄圆说...(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二0卷) 2009/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20》)
...,那才是真的。真的样子是什么?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上讲的就是样子。不可说,佛说出来了;不可思,佛也有善巧方便,让我们从思惟当中得到一点信息,增长我们的信心,帮助我们学习。在自性里头,寂用确实是没有障碍。障碍,迷就有障碍,悟没有障碍;换句话说,我们时常还有障碍,那就自己要觉到我在迷,不在悟。要是悟了,哪里有障碍?没有障碍;迷了才有障碍。没有悟,要向觉悟道路上迈进。
我们是凡夫,业障很重,不要忘记佛菩萨教给我们渐进之道。循序渐进从哪里做起?首先从断恶修善,从这里做起。这是个台阶,第一步断恶修善,标准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要把世缘放下,要跟佛结缘。佛的缘在哪里?在经典。天天读诵经典,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去读经典,就天天有悟处。如果你有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你天天读就没有悟处。为什么?那是障碍。你用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就天天有悟处,你会法喜充满,你会常生欢喜心。像孔老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头真乐,这个乐与外面贫富贵贱毫不相干,这是真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