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4-3 14:42:10
|
只看该作者
心里头连痕迹都不着,这在佛法叫净施,就是净方便。三轮体空,布施要三轮体空,持戒也要三轮体空,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统统要三轮体空。六度三轮体空,四摄也三轮体空,四谛也三轮体空,这就真正体会到,你也会善用净方便。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无一不是三轮体空。为什么?《般若经》上跟我们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三轮体空才跟诸法实相相应,稍稍有执着就不相应了。
现在在这个社会上,古时候也有,你对这个社会有许许多多的贡献,这我们常讲布施。这个社会会给你表扬,会给你奖励,这不就不空了吗?是的,这些事情虽然是有,如果你心里面不执着,那是空的。这些表扬有没有用处?有用处,鼓励别人也要效法。不觉悟的人他念念是个「利」字,名跟利:「这样做的话有名」,于是乎他也做了。他做布施供养,他着相,他要名,有好处,他所修的是有漏福报。众生不能没有福,没有福,无论在哪一道都很苦,不要说在人间,在天上也很苦。天上没有修福的天人,有的时候物质生活过得不如人间的富贵人,这佛经上都有。天上也有很贫穷的,没修福,所以也是好事。但是觉悟的人他很清楚一切法都不执着,你表扬我也接受,心里头有没有痕迹?没有。就跟演戏一样,演给别人看,希望别人也能够学布施,初入门,这是接引的方便。
还有我们在佛门里面常常看到,信徒们布施供养这个寺院,建了个大殿,这根柱子是哪个人捐献的,把名字刻上去。那一个梁是哪个捐献的,名字也刻上去,这是着相。是的,着相是福,他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不着相、离相是功德。功德里头具足福德,福德里头不具足功德。为什么?功德是净方便,福德是方便没有净,净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才能够脱离十法界。净土宗常说「心净则佛土净」,这句话重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重要的条件是心净。心净,身心清净,无一不清净。身很清净,持戒很严很清净,心不清净不行,你只有形式,你没有实质,实质是心。
心怎样清净?离一切相就清净了,离四相,离四见,三轮体空,清净了;不空,不清净。修三轮体空,这你出个钱,出点钱造一根柱子,人家要把你名字刻上去,你怎么样?不准他刻,你着了相没有?着了。人家刻了相,看到名字,着了相;你把名字去掉,你也着了相。题了名字,你着了有相,把它去掉,你着了空相,还是不净。什么是清净?有也好,无也好,心里头痕迹都不着,那叫真「净方便」,这个要懂得,这个意思很深很深。空有两边都不着,这才是行菩萨道,这才是前面讲的「广大路」。
在现代社会,这些现象很普遍,到处都能看到。我们这么多年来印经,因为这个经书统统都是结缘的,没有买卖的,发心助印。我们这个经书后面都有一页名单,这个名单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征信,我收了多少钱,哪个人有多少钱,名单统统都列在后头,清清楚楚。收入多少,印这个书支出多少,还结余多少,结余做下一次印经用。交代得清清楚楚,这是属于征信。第二个作用,有一些初入佛门的人他们没有离相,这个书后头有他的名字,他看起来特别亲切,他会多拿几本回去,送他的亲戚朋友做为纪念。亲戚朋友看到这个书上有他的名字会产生亲切感,这也是接引初机的一种方便。做的人只要三轮体空,这还是净方便。如果这个方式能够得到许许多多人来支持,财力雄厚,法布施能够大量流通,完全是为佛法,为利益众生,没有为自己,这个还是净方便。
一桩事情,你要看他的动机,他的用心,它的效果,不是单方面,许许多多方面你去观察。身心清净,一尘不染,完全是为佛法、为众生,他行的是净方便。如果这个里面夹杂个人名闻利养在里头,那只有方便没有净,这个方便里头还有善,还有不善。什么是善?大公无私是善。如果自己名利心很重,我曾经听说印刷厂老板跟我讲过,他说:法师,大概只有你们佛陀教育基金会跟华藏图书馆;那时候我们印经,经常有两、三家印刷厂,我们交往很多年了。他跟我说:你们真难得。我说:怎么回事情?他说:你们后面的版权页印的是真的。譬如我这个书印三千册,真的是三千册。我就奇怪,难道还有假的?有,很多。我说那他怎么印?他后面印三千册,实际上只印一千册。我才恍然大悟。这个上欺瞒诸佛菩萨,下欺骗众生,你能得多少利益?将来果报在三途。经是法布施,你在法布施里面打折扣,果报是什么?愚痴,生生世世愚痴的果报。这个太可怕了,决定做不得。
你一定要晓得,眼前有一点甜头,你就没有想到你将来付什么代价,你要想到将来的果报,你决定不会做。这个现象,印刷厂老板跟我讲现在很普遍。这个社会我们想想是有可能。现在整个社会都不诚实,人与人之间互相猜疑,互相欺骗,遇到一个不骗人的,就觉得那个人是怪人,奇怪,他为什么不骗人?你用种种手段欺骗人,你说这人很正常,现在社会就是这样的!现在这个社会是什么社会?你看清楚天台大师讲的「百界千如」,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形相是人道,样子是像个人;实际上呢?实际上是畜生道,是饿鬼道,是地狱道。畜生道,愚痴,不知道是非邪正,不知道利害得失,这就是愚痴。饿鬼道,贪而无厌;地狱道,损人利己,嫉妒障碍。
现在在我们这个社会里面,十法界说老实话上面五个善道很难看到了,十法界上面五界: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再给你加个什么?人法界,这六法界不太容易看到。人法界里面的人,决定是守五戒十善。在中国社会,不学佛的决定能够遵守伦理道德,人法界。不讲伦理道德,那就不是人法界。我们要懂,跟净方便一百八十度的违背,这还得了吗?果报在三途。三途苦!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苦灭道圣谛最后一句:
【或名最胜见。】
『胜』是殊胜,『见』是见解。说明出世间的大道才是最殊胜的见解,没有比这个更殊胜;通达到究竟果位,超出等觉之上。非常可惜六道里面的众生居然是茫而不觉,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情,于是变得眼光短浅,只能见到眼前的小利,不顾身后。这个身后不是指后世,是指来年来月都见不到。只顾今天不晓得明天,这眼光未免太短,完全依凭自己的妄想,错误的见解,有意无意造作无量的罪业,招来生生世世的不如意,这个现象在现前非常普遍,到处你都能看到。有几个人能够想到晚年?这不想到来世,晚年,就很少了。
事实摆在我们眼前,他不觉悟。这一点,我们就会想到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十几岁的少年,经上讲「游四门」,游四门就是常常出外去游玩,出外去游玩偶尔看到老人,生病的人,过世的人,看到这些人,这苦,立刻就想到我自己将来要老,老了像他这么苦吗?我自己要生病,自己将来也要死。这个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警觉心比我们灵敏,我们是麻木不仁,看到,「那是他,那不是我」。聪明伶俐的人看到他就想到自己,那怎么办?看到这些老病死之苦,没有人照顾更苦。有智慧的人就知道了,我现在年少,我还有精神体力,我一定要帮助这些老人,帮助这些痛苦的人,修善因,将来自己老了、病了就会有很多年轻人来照顾,因果循环!
种什么样的因,将来你就得什么样的果报。这不仅在佛法,世间所有宗教典籍都是这个说法。你种的是什么,你收的就是什么,这是一般宗教经典里头都这个讲法。这个说法就是因果报应。所以因果是真理,哪个明白人不讲因果?佛法里面把它列入三大纲领,这是教学的纲领,性相、理事、因果,这是佛法根本的教义,说明宇宙万有的起源。所以我们看到社会有这么多苦难的人,立刻就想到自己,他们需要人照顾,需要人协助,我将来亦复如是。现在不修因,将来哪里会有果报?
所以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做榜样,他修因。他时时处处遇到有人需要帮助,他主动就去。在经典里面我们看到,年岁大的人还在挑水,他那时候年轻,看到年岁大的人挑水很吃力,马上就把他的担子拿来,我代你挑,送你回家。看到老人穿针,眼睛不好,很辛苦,他立刻就帮助他穿,小事。时时刻刻遇到,遇到决定没有空过,真的像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一样,眼到手到,看到需要帮助,立刻伸出援手,不要人家请求;有很多人不好意思求人,真的需要帮助说不出口,遇到修行人,这叫修行。我们看到,不能帮助,这是错误,把这错误修正过来,这是修行。修行是修正所有错误的行为。见人怎么能不帮助!
佛教,甚至于我们讲宗教,我的见解也就是我的看法,都是教育。什么叫宗教?这个名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不同的解释。我的解释,「宗是宗旨,教是教育」,它有它一定的宗旨教化一切众生,用现在的话来讲叫社会教育,又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为什么?它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文化,也不分宗教,不管你信什么教,你到我这来都受欢迎,所以都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如果我们把念头转向这个方向来观察,所有宗教都值得我们赞叹,都值得我们尊敬,都值得我们学习,决定不会有歧视,决定不会有排斥,它是神圣的教育。教育的方式不一样,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方向、结果都是相同的。
佛教的教学,这是佛门常讲的佛教人什么?「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佛陀的教育是慈悲的教育。基督教、天主教教人什么?我看到凯西报告里头有一句,他说「基督的精神,基督的意思就是爱」。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新旧约》的教育是爱的教育。《古兰经》里面「真主确实是仁慈的」,这一句话不知道有多少遍,每一段经文里头我都看到有,至仁至慈,伊斯兰教,仁慈的教育。
慈悲,仁慈,爱,一个意思!所以宇宙之间的真理,性德的核心,就是爱。日本江本胜博士做水实验八、九年,在实验里头反应最美的就是爱、谢谢,所以他说爱跟谢谢是宇宙之间的真理。在这个世界,言语不相同,文字不相同,只要是「爱」这个意思给水这个资讯,反应都是最美的。他做过实验,用小玻璃瓶装水,把中国文字的「爱」贴上去,英语文字的「爱」贴上去,韩国文字贴上去,许许多多国家不同的文字贴上去,水的结晶都是最美的。所以他懂得了,水它会看。我们有时候看一种文字不能看得懂,什么文字它都能看,什么样言语它都能听,奇怪。这个就是我说的,植物、矿物它是法性,法性的本能就是见闻觉知;法性的大德,这是本来具足的大德,就是爱,就是感恩。我们与性德相应这就是「最胜见」,这就是「净方便」,这就是成佛之道,我们走的是圣贤的道路。
如果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只图自己的方便,不顾别人的利害,纵然眼前得一点小利益,后来果报不堪设想。教育的真谛是在化恶为善,化迷为悟,是教化,你这个教育成功。真正教育不能说这个人不能教,放弃了、开除了,那你教育失败了。教育的成功是真正能把他改变过来,你才成功。他愚痴,你帮助他,改变他,他聪明了。他懒惰,你教他,他转过来,他精进了。这个人瞋恚心很重,你教他,把他改变,他爱心起来了。这个人悭贪,你教他,他学会布施。这个人自私,你能够教他念念不为自己想,他为社会、为众生想,这是教育成功。教不好,教的没有效果,那你就想想孟子的两句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他没有过失,我有过失,我不会教!你不能说他不会学,不能把责任推到对方,推到对方永远失败。要回过头来反省,我要改变方法。
所以教学,特别是宗教教育,首先要肯定一切众生自性本善,你要肯定这个。所以在佛法里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成佛就是自性本善。他现在是迷了,哪有不能回头的道理!我不能帮他回头,是我自己不行,我自己智慧不够,能力不够。为什么佛菩萨能帮助他回头?当然这个里头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反省,从自己这一边改起,不能在对方。不但你的教学会收到殊胜的效果,世出世间一切法里面,你都没有障碍,常常反省,常常改进,这样才真正能契入事事无碍。当然这个里面因素很多,你要把不可能的因素找出来,把这个因素消掉,不就变成可能了吗?
佛法里面常讲,人与人之间还有一个缘分,这一点很重要。连佛都说,「佛不度无缘之人」,跟佛没有缘,佛度不了他。为什么?他看到你讨厌,掉头而去,没有缘。那要怎么样?结缘。要跟一切众生结善缘,连冤亲债主都要结善缘。这个冤亲债主怎么结法?他对我有成见、有误会,听到我,他心里就不高兴,见到我,他就走了。这有什么办法?求三宝加持。我们把冤亲债主,这现在很多人都学会了,在佛菩萨形像旁边供一个牌位,「历劫冤亲债主」,每天把自己修学的功德回向给他。不要以为没有效果,有没有效果是在你有没有诚意,如果有诚意就会产生效果。业障重,这个诚意要相续一段时间,不是立刻效果就现前。有人几个月,这算很快的,有人一、二年,有人一、二十年。还有人到什么时候?到这个冤亲债主临命终时候,他才回头,他才想到,我一生当中遇到这么个某人是好人,我看错了他,这么多年来我对不起他,到最后他才觉悟,那还是有效果。所以世出世间圣人都教导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要记住,解从我们这一边解起,不从他那边,从对方解是永远解不开的。从自己这边解,很容易就解开了。
这是我常常在教学里面劝导同学们,我们要想真正在这一生成就,真正成就就是往生净土;古圣先贤教诲决定不能疏忽,持戒念佛。印光大师,好!把《安士全书》、《感应篇汇编》教导我们当作戒律来学习。《了凡四训》教我们明了因果,肯定因果。因果里面善恶的标准,在《安士全书》跟《感应篇》这两本书里头,你不必去看戒律,这就是很好的戒律,我们中国人很容易看得懂。因为佛门里面的戒律是从梵文翻过来的,确实有一些文字上不太好懂。《感应篇汇编》跟《安士全书》,《安士全书》前面一半是《文昌帝君阴骘文》,非常好,五戒十善许多微细相都说出来,应当要学。
持戒念佛,这才能决定得生净土。只念佛不持戒,不能往生。你念的这个佛也不是白念,变成福德,在六道里面享有漏的福报。所以这个戒律不能够轻慢,不能小看。你能把戒律看得非常重要,这是「最胜见」。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这些要熟记,《感应篇》跟《阴骘文》本文都不长,《感应篇》只有一千三百多个字,《阴骘文》好象只有七百多个字。本文要背诵,要熟透,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一切事你立刻就能想到,这个我应不应该做,这话我应不应该说,这个念头可不可以起,你就有个分寸了。这不但是断恶修善,转迷为悟都在其中。你要不读,你没有标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