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3-31 07:59:06
|
只看该作者
那是你想像当中的,这个不可以,一定要有理论的依据。有理论有事实的依据,我们才能够相信。所以这个是要谈到,这是真正建立对於这部经、这个法门的信心。
演【已知能诠之体如是该罗,未审所宗尊崇何义,故受之以宗趣旨归。】
能诠体性就是五重玄义里面的辨体,所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我们晓得了,它所依据的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来给我们说这个法门,来教给我们修学方法。但是我们不晓得怎么修法,『宗趣旨归』就是修行的方法。依据的理论明白了,用什么方法来修?这个项目要给我们说明它的方法。「宗」是宗旨,「趣」就是归趣,就是归向,用什么方法来修?修了之后结果如何?宗是修行,趣是结果。依照这个方法修学,最后的结果如何?这条就是五重玄义的明宗、论用。
演【已知此经旨趣冲玄,未审当部等类为有几种,故受之以部类差别。】
它的修行方法以及修行殊胜功德利益不可思议,这个地方用『冲玄』这两个字来形容,而这两个字正是与本经原来的题目相应。本经原来的题目是「称赞不可思议」,冲玄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方法不可思议,果报不可思议,实在是太殊胜了,所谓是「唯佛与佛方能究竟」。我们在前面也曾经为诸位说出了一些,第一不可思议的就是经上所讲的,只要一往生就圆证三不退,这个不可思议。一切经教里面,佛从来没有跟我们这样说过的。圆证三不退,特别注重那个圆字,就是果报不可思议。修行的不可思议,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带业往生,这不可思议。这是这个法门里面最不可思议的两桩事情。所以,它的理论太深,方法太玄妙了。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么一桩事了,可是不晓得与这个经同类的有多少种。所以底下要说明『部类差别』,部是同部的,就是同说这桩事情的经典。譬如《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与本经是同部的,都是讲西方极乐世界,还有《鼓音王经》也是同部的。同类的,像《华严经》就是同类,《华严经》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它也是以西方极乐世界为目标,但是它修行方法跟这个不一样,这个是念阿弥陀佛,那个是修十大愿王,修行的方法不一样,目的是同一个地方,都是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的,这就属於类。
演【已知部类详略同别。】
这是经过说明介绍,明了了。可是我们还有疑问:
演【未委译自何时,凡有几译。】
佛经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我们还不晓得这部经是什么时候翻的?什么人翻的?有几次的翻译?经典传到中国之后,有好几个人翻译,有好多种译本,譬如《金刚经》有六种译本。《心经》的翻译有十几种,最流行的是玄奘大师的译本,二百六十字,他翻的最简单。
演【以至注释持诵有何灵验,故受之以译释诵持。】
历代翻译的有什么感应?注解的有什么感应?受持读诵依教修行的人有什么感应?这个就像基督教里面讲的见证,由於见证,我们才死心塌地的接受,相信了。这是没有讲解经文之前,先把他解释经的方法告诉我们,才真正能够教我们断疑生信。
演【大旨既陈。】
『大旨』就是全文大意。『陈』是陈述。
演【随文解释。】
大意说完之后,当然就要解释经文了,解释经文一定是先解释题目,先要解释《佛说阿弥陀经 》。
演【先明总题,使知纲领,故受之总释名题。】
先要对於经题的意思要明了,题目是一篇文章的总纲领。
演【总义虽知,别文难晓。】
『别文』就是经文,题目明白了,可是读到经文,这个经文每一字每一句都含无量义,我们初学的人看不出来。
演【从如是我闻至终。】
到这一部经的终了
演【为何等文,是何等义。】
『何等文』,什么样的体裁,什么样的章法结构。『何等义』,它这里面含的什么意思。
演【使沈隐之义彰於翰墨。】
『翰墨』,我们今天讲笔端,从笔端上统统都把它清清楚楚描绘出来,显示出现来,让大家一看都能够明了。『彰』,意思都能够明白。
演【故受之以别解文义也。】
这是第十条。到这个地方就是说明,为什么有这十门?而十门的次第不能错乱,因为次第是一个一个接著生起来的,就好像我们发问题一样,第一个问题答了,从第一个就产生第二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说完,也许又会生第三个问题,到第十圆满了,一切的疑问都解除了。
演【五重玄义者,乃能召之名,所诠之体,会体之宗,宗所成用,上四教相,如天台教。】
这一行半是简单说明什么叫五重玄义。五重玄义里面,第一条是『名』,解释经的名题。五重玄义它跟华严宗的方法不一样,华严宗是先讲玄义,最后再解释名题,五重玄义一开头就解释名题,经题解释完之后再谈玄义。『能召之名』,所以它摆在第一个。第二『所诠之体』,诠是诠经,它所诠说的理论依据。这就是经的性质,经之体性。第三个项目是明宗,就是宗旨,『会体之宗』,宗是讲修行的方法,体是理论依据,修行方法必定要与理论的依据相应,所以叫会体。如果你修行的方法与它的体性不相应,你这个修学就白费功夫,就不能相应。
诸位要晓得,我们今天念这句阿弥陀佛,实在讲这是名,能召之名。很难得鸠摩罗什大师就用佛号做经名,这是他老人家特殊的心得,别有用心。本来经的题目不是《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 》是他给它取的,他这个用意很深,为什么?这一句名号就与本经的体性相应。阿弥陀佛是什么名字?是我们真如本性的名字,自性弥陀的名字。你念这个名字,不知不觉就明心见性,把你的真性给念出来了。
我们有人念佛念了一辈子,为什么都不能见性?不能见性不要紧,只要你能往生,往生就见性。往生就圆证三不退,往生就见性,太妙了!这一生当中还没有往生,念这句阿弥陀佛就见性,有没有?有。古来有很多人都是没有往生之前,念这句佛号见了性。谁见了性?莲池大师见性了,怎么晓得?他要没有见性,这个《疏钞》他写不出来。蕅益大师见性了,他要不见性,《要解》他写不出来。近代印光大师见性了,他要不见性,他的《文钞》写不出来。你们去看看,他怎么见性的呢?念一句阿弥陀佛而见性的。
这个地方我必须告诉诸位,一定要明了这个经的经义,那一句佛号才念得相应,与真性相应,才能够念到见性。因此,这个经不能不深入的去研究。你说我就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我也懒得去研究经,我也不要去听讲,行不行?行!但是你这一生见不了性,你可以往生,那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再见性。如果想我现在念佛就要见性,见性有什么好处?见性往生品位高,换句话说,你对於这个经论一定要下功夫去深究。不但要研究,要深入的去研究,然后是句句佛号都与你自性弥陀相应。既然与自性弥陀相应,就必定与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那一位阿弥陀佛也相应了。内与性是理相应,外面与那一尊佛是事相应,理事不二,这个念佛功德是无量无边。所以,这个宗叫「会体之宗」。
『宗所成用』,修行之后必定有大用处,这个用处就是往生,就是成佛,可以说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成佛了。可是诸位要晓得,要真往生,假的不行。像广钦老和尚这样的往生,临命终时不害病,说走就走了,想走就走了,要走得这么自在,这真的往生,一往生就真作佛,这个不假!广钦老和尚一往生,往生就真作佛了,圆证三不退,他这个往生品位决定不低,高品位的往生。我跟广钦老和尚只见过一次面,我在法华寺讲《地藏经》的时候,他老人家来听过一次经。
五重玄义,第五是判教,教就是教相。判教,在十门里面包括教起所因、藏教等摄、所被阶品、部类差别,这些都属於教义上,都属於判教,五重玄义把这些包括在一起。『上四教相,如天台教』。天台有四教仪,专门说明天台宗教学的方法。天台四教仪,贤首五教仪,就是教学法。
演【今贤首。】
『今』是现在,莲池大师采用华严宗的方法,十门开启。
演【则有十门差别。】
十门差别与天台家五重玄义,实在是:
演【大同小异。】
特别给我们说明。
演【稍有详略者,此详彼略也。】
『此』就是贤首家,华严宗因为有十个项目,比较详细;天台宗只有五个项目,比较简略。所以说,此详彼略。
演【此中释名,即天台名。】
总释名题,就是天台宗的释名。
演【此中能诠体性,即天台体。】
能诠体性,就是天台宗的辨体。
演【宗趣旨归,即天台宗。】
宗趣旨归,就是天台宗的明宗。
演【所被阶品,即天台用。】
所被阶品,就是天台宗的力用。
演【余五即天台教相也。】
其余五种,就是天台宗所讲的教相。五重玄义跟十门开启,在内容上并没有差别,只是方式不相同。这是大意介绍出来了,下面是一条一条我们要探讨的。
◎【二、详释】
详释,十个项目,每一个项目是一段。第一段是「教起所因」,又分总因缘与别因缘。
◎【初总】
【先明总者,谓如来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则一代时教,总其大意,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今此经者,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故。】
莲池大师的文章非常好,确实做到中国古人在文章法则上的要求:简要详明,简单、扼要、详细、明白。所以很多同修们要想学文言文,学文言文没有别的秘诀,就是熟读文言文,不必去念古文,念这个《弥陀经疏钞》就好!这就是最好的文言文,文也学会,意也明了,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之?你们想学文言文的,要把文章背到熟透,你不但能读,而且你也会写了,所以一定要熟读。
先说「总因缘」,释迦牟尼佛是什么因缘到我们这个世间来?我们先要讨论这个问题。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他干什么的?为什么要来?我们也到这个世间来了,我们为什么要来?我们是不能不来,业报!造了业,现在要受果报,你怎么能不来?当然要来。佛可没造业,他为什么也来?他来跟我们来不一样。我们怎么晓得他是这个原因来的?是佛自己为我们说的。这一段文出在《法华经》里面,佛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到我们这个世间。一大事是什么?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为这么一桩事情。佛出现在世间四十九年,教化众生的宗旨就是这八个字。教学的目标就是入佛知见;入佛知见,换句话说,就成佛了。
佛出现在世间教化众生,目标是什么?希望大家都成佛,他是为这个而来的。「开示」是他老人家的事情,老师的事情;「悟入」是我们的事情。他开示了,我们能不能悟入?这个开是打开,我们现在这个心是封闭的,如有茅塞,堵塞了,所以你不能明心见性。佛以种种善巧的方法把我们茅塞拔掉,把我们的心打开。打开之后,我们自己还是不能明了,於是再进一步为我们一桩一桩指示出来,这是老师做的事情。老师只能做到此地,一桩一桩指示,我们做学生的人应该要恍然大悟,悟了之后要入这个境界,那就跟他一样,没有两样!所以佛开示佛知见、指示佛知见,希望我们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所以,学生要能悟入!如果学生不能悟入,老师的开示就白讲了。诸位要晓得,开示是佛的事情,最低也是菩萨的事情。这是讲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这个因缘。
莲池大师为我们指出来,『今此经者』,在这部经里面,佛用什么方法开示我们?『真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这个实在是了不起,这句话不是普通人能说得出来的,所以我说莲池大师是见性之人。
演【先明总者,总括一代时教也。】
这是解释『总』的意思。『一代时教』,就是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学。
演【一大事因缘者,非三非五为一。】
在《法华经》上,佛才把他的意思完完全全说出来,「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佛在过去讲二乘:大乘、小乘,讲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而在法华会上把前面统统否定了。佛法只有一乘,没有三乘,也没有五乘,五乘里面包括人乘、天乘,『非三非五为一』,一乘,这是一。一大事因缘,「一」是指什么?一乘法,只有一乘法。「大」是什么呢?
演【称体而周曰大。】
『大』不是大小的大,不是相对的大,而是不得已用这个字来赞叹、来形容,为什么?『称体而周』,体是我们的真如本性,周是周遍的意思,圆圆满满一丝毫欠缺都没有。这个境界、这些事理决定说不出的,也无法想像得到,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得已用个「大」字来赞叹、来形容。这是「大」的含义。
演【出世仪则曰事。】
超越世间仪式法则,这叫『事』。
演【众生本具为因,诸佛指示为缘。】
这叫大事因缘。这个大事,原来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的。六祖开悟的时候,他老人家悟入,是五祖忍大师给他讲《金刚经》,五祖给他开示,他一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入了。他一悟入,他老人家就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自性就是你自己的真心,本来清净的,没染污;「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就是这个地方的意思,这就是『因』,本来具足的,一丝毫欠缺都没有。具足什么?没有一法不具足,你本来具足跟诸佛一样的智慧。你的智慧是圆满的,你的德行是圆满的,你的能力是圆满的,你的才艺是圆满的,乃至你这个富贵也是圆满的,没有一样不是圆满的,你本来具足!
不但本来具足,本来具足我现在不能用怎么办?能用,他老人家后头又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能生万法,我才得受用,具足不能生,我就不得受用。具足能生,样样都有受用。《大方广佛华严经》,你展开前面经文,佛那种享受,无论在精神、在物质上享受,我们人间没法子跟他相比。古人说:不读华严,不知道成佛的富贵。不晓得成佛的好处。那种种物质、精神享受从哪里来的?自己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能生出来的,不是外面求来的,不是有意去造的,不是的,是自性本来具足、能生万法,一定要懂这个道理。
换句话说,我们本来是富贵人,本来没有烦恼,本来没有痛苦,现在我们搞得一身的痛苦烦恼,苦不堪言,原因在哪里?迷失了自性。自性就是佛之知见,你是迷失了佛之知见。佛是谁?你自己本来是佛!佛在《华严经》、《圆觉经》上讲过,「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不是你将来成佛,不是你现在成佛,你本来成佛!本来成佛,换句话说,你本来就没有烦恼,你本来就富足,你本来就不愚痴!你现在是愚痴、烦恼、生死、业障重重,都是你迷了自己的本性,才现出这个幻相。所以说,『众生本具为因』。虽有这个因,如果没有佛的开示,我们自己不认识,所以一定要佛为我们开示,我们才恍然大悟,这才能入得进去。佛的教化对我们来说是增上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