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认识佛教(第四集)南无阿弥陀佛20180325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25 14:1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真正能够用功向道。人与人相处最容易造的就是口业。我们古人常讲「病从口入」,你怎么会生病?喜欢吃东西,吃得不干净,吃得不卫生,这就生病。「祸从口出」,多说话,多言必失。有些时候,我们讲话的人是无意,听者有心,这就产生误会,无形当中就树立了许许多多的怨怼,招得以后的果报,实在讲是非常非常苦恼的事情。所以修行人,古德常常教训我们,叫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这很有道理,言语愈少愈好,非必要的言语不说是顶好的。

      我这一次在洛杉矶讲经,有一位同修告诉我,他的一个小孩念高中,暑假期间去参加一个日本人的禅宗的禅学会,去参加了三天。回来之后,他说他的印象非常好,他说寒假的时候,他还要去参加。这个禅宗道场是日本人建立的,现在那个和尚已经过世了,由他的弟子们还继续在维持,他的学生统统都是美国人。它的特色是进到道场就不准说话。他说每天他的功课就是打坐,早晨吃完饭之后,八点钟开始坐到十一点半,吃完饭之后略为走动走动,下午从一点半坐到五点半,晚上吃完晚饭的时候,从七点半坐到九点半,其它什么都没有,不说一句话。人到那个地方去,就会轻松了。三天都没有讲一句话,就是这样坐,所以他坐得很欢喜。这种道场的特色就是「口和无诤」,不准你讲话,你还争什么?都不争了。

      所以严格的道场里面,确实听不到闲言语,真正的道场没有杂心闲话。两个人聊天,没这桩事情,那就不叫道场了。念佛的道场,二六时中只听到一句佛号,大声念,小声念,默念都可以,佛号不间断。真正密宗道场是咒不间断。

      我初学佛的时候跟章嘉大师,章嘉大师是密宗里面一个很了不起的上师。我亲近他三年,我就没有见到过他那个咒离开口,没有的。他念咒不出声的,但是嘴唇动,我们知道他在念咒,这叫金刚持,就是口动,没有声音。无论在什么时候,接见客人的时候,他这个咒不断,他还是在念。只有跟我们讲话的时候,停下来跟我们说话,话一说完之后,他的功夫马上接上。这是我这么多年来,看到真正修行人,就看到这么一个人。他心清净,真的一个妄想没有,一点杂念没有。我们向他请教问题,提一个问题出来,他要观察,观察我们的心定了,他才跟你讲。你心不定,他不跟你讲话。所以往往我们提一个问题,要等很久很久,他才会答复。他不是考虑,他在那里念咒,他眼睛看着你眼睛,看到你心定了,他才跟你讲,他的教学法非常非常的特殊。不像我们一般法师一讲,讲几个钟点,他没有,两个钟点也许讲三、四句话。但是他的话,字字真是有千斤之力,你一生永远不会忘记,而且你会依教奉行。所以这是真正做到「口和无诤」。

      所以净土念佛堂里面止语,这很有道理,这止语不仅仅在佛七当中要这样做,平时就要学,这对于自己的道业绝对有好处。我们要想真正把烦恼舍掉,「念佛三昧」能早一天成就,你不用这个方法就很难达到目的。

      第五个是「意和同悦」,这就是平常讲的法喜充满。我们学佛,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最粗浅的成就就是欢喜。假如学佛学得不快乐,这佛法一定有问题,不是佛法有问题,是我们自己修行有了问题,不是违背了理论就是方法用错了。假如不违背理论,方法用得不错,它的效果一定非常明显,就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你的痛苦、烦恼一天比一天少,你一天比一天快乐,一天比一天自在,这学佛就有了效果,证明你学佛功夫得力。如果得不到这个现象,你功夫有问题,这是自己一定要认真去检讨,把毛病找出来。找出病根,再把病根消除,我们就能够得到真正的效果。

      佛法修学是在生活上,所谓是「历事炼心」,「历」是经历,就在日常生活上去炼心,炼什么心?炼清净心、炼正知正见、炼觉而不迷,这是学佛。所以无论我们遇到善人或是恶人,顺境或是逆境,无一不是帮助自己消业障、增福慧,他怎么不欢喜!所以内心的喜悦油然而生,叫法喜充满。大家在一块共修,人人都得法喜,换句话说,各个都有真正的成就。

      末后一条是「利和同均」,这是讲我们物质的生活,在一起共修的人决定是平等的。道场的财源,在古时候一部分是帝王的护持,用现在话就是国家建立的道场,是指十方道场。其次就是有一些大富长者捐助的。实在讲,化小缘建立的道场,在古时候没有,化小缘建道场是很晚很晚才出现,实在讲这不如法的。特别是出家人自己去化小缘,在从前没有这回事情。因为出家人的生活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他不操心。他吃饭,到外面去托钵,晚上睡觉,哪个地方树荫大就在那里打坐休息一晚上,他的功夫不间断的。

      所以道场的建立就好像办学校一样,道场是为什么?是为了教化一方众生而建立的。因此建道场是这一方真正有学问、有远见的人士来提倡,大富长者出钱出力建道场。道场建立之后,礼请高僧大德到这边来住持,到这边来修行,到这边来教化众生。好像我们办学校,学校办好了,我们去请品德学问俱优的这些人士,请他来做校长,请他来做老师,在这里办学校,教导我们这一方众生,是一样的道理。佛家的道场就是学校。所以无论是国家供养,或者是地方大众的捐助,凡是居住在道场的人,不论是什么样的身分,不论是什么样的地位,在物质享受上决定平等,这叫「利和同均」。

      「六和敬」里面,一条都不能少,少了一条就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僧团了,也就不是佛的真正弟子了,一条都不能少。如果我们在世间法来讲,中国人常讲「家和万事兴」,国家要和,这个国家必定强盛,再强的敌人也不敢轻易的欺负你,为什么?上下团结,这力量是太大了。

      我们小而家庭、公司、社团,乃至国家,只要做到三条,就天下太平了,没有不兴旺的。第一个是「见和同解」,大家同心同力,建立共识。第二个「戒和同修」,人人守法。第三个是「利和同均」,我们在生活享受上尽量接近平等,不要差距太大,差距太大,人心不平,社会动乱。所以你看社会安定,就是贫富差距不大,这个社会一定是安定的。贫富差距太大,这个社会决定动乱,为什么?贫困的人看到富的人,他看不惯。看不惯,换句话说,他就会抢劫、造反,什么动乱的东西都会出现。只要做到这三条,没有一样不顺利的。公司行号的老板跟员工如果能做到这三条,这个公司决定兴旺。

      今天在全世界,我们从商业方面来说,没有人能够超过日本,日本的商社从战后起来,时间不算长,今天居世界第一位,凭什么?你仔细去观察观察,他就是做到这三条。我们这个世界上其它的人,无论在工商业搞不过日本人,就没有这三条。日本人公司亏本了,高阶层的人不发薪水,底下员工照发,你说员工怎么不服!他服。员工有意见了,绝对不罢工,有意见一样上班,头上扎个白布条,「我有意见,我要反抗你」,老板看到,赶紧来开会、来沟通、来协调。他不罢工,他不耽误生产。这样的一个商社、一个团体,什么人能够跟他抗衡!所以它今天在世界上,经济达到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就做到六和敬的这三条。日本人的长处很多,我曾经到日本去访问,差不多看了半个日本,我对日本人很尊敬,我们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训,他们还能保存、还能做到,而我们自己的东西,完全都把它丢掉了,实在讲我们这一代人真正对不起列祖列宗。看看日本人,我们感觉到非常的惭愧,这是值得我们警觉的。

      前两周我在亨斯维尔,有一位同修来问我,他说他想结婚,问我应该找什么样的对象。我就告诉他,我说:你要找对象,一定要找见和同解,六和敬里面的,必须跟自己在一生当中,奋斗努力的方向相同、目标相同、兴趣相同,这样的结合,彼此互相是一个帮手,互相是一个助手,你的家庭一定会美满。我说:不可以谈爱情,这个爱情,今天你爱她,他爱妳,你们两个一结合,住上三天,毛病都露出来了,他也不爱她,她也不爱他了,家庭悲剧就产生了。我说那个是虚情假意,是决定不可靠的。他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所以家庭也建在六和敬的基础上,才是真正有幸福。不懂得这个道理,要想一生个人幸福快乐、家庭美满,是非常非常不容易。

      下面跟诸位介绍的是佛法的课程标准。我们认清楚佛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这是首先要把它的本质认识清楚。它的课程,可以说非常非常之多,内容之广,几乎是无所不包,绝对不是现在一所大学所有课程能涵盖的。我们这个世间大学所包含的课程是有限度的,佛法的课程是无量无边,这无量无边的课程,课本就是现在的经书。

      诸位要知道,佛经流传到中国来,不是全部来的。因为那个时候交通非常困难,印度的高僧到中国来,中国的法师到印度去,在那边是选之又选,挑之又挑,挑的时候,好的带到中国来,次一等的、再次一等的,就舍掉了,所以要知道,到中国来的经书都是精华。来了之后,又没有能够完全翻译,在带来的里面再挑选,挑选好的、重要的来从事译经的工作。所以译经是个相当困难的工作,不是单纯的。

      从前译场是靠国家的力量,等于经费是国家拿的,集合全国的人才,出家的人才,中国、外国的,集中在一个场所从事于翻译工作。像历史上所记载的,鸠摩罗什大师的译场编制就四百多人。玄奘大师的译场就更多,有六百多人,你想那个规模之大,这是我们中国人有福。我们今天读到这个经典,不容易。绝对不是一个人翻译,我们看经上翻译的人,那是译场的主持人,就好像学校的校长,他来做代表,不是他一个人翻的,是大家共同来翻译的,这是我们要知道。

      现在保存在中国经典里面,就是汉文系统这个佛经,可以说是相当的完整。印度的梵文经典已经丧失掉了,在这个世间失传了,真正残留下来的很少很少。除了汉文经典这一部分之外,第二大的就是藏文经典。藏文一部分是从梵文直接翻译过去的,另外一部分是从中国汉文再转译过去的,这是文成公主嫁到西藏之后,才把佛法带到西藏,所以西藏佛法比我们中国要晚六百年。西藏的佛法是文成公主去之后,才从中国传进去的。文成公主传进去之后,藏王对佛法信仰之后,又从印度传一支进去,所以这是两个支派传进去的。

      大致上把佛法归纳起来,不外乎戒定慧三学。佛讲经说法是对治我们这一个时期、这一个地区。这个地区就是我们这个地球,地球是他教化的地区。这个时期就是释迦牟尼的法运一万两千年,佛有正法、像法、末法。这一个时代、这一个地区的众生,他的病在哪里?第一个造恶,造十恶业。所以就用戒学,戒学是对治恶业的,你有恶业,恶业是病,这是一服药,治这个病的,戒学是对治恶业的。定学是对治散乱的,这人心散乱,心不能得定、不能得清净,所以用定学来对治散乱。再用慧学来对治愚痴,愚痴很严重。所以这是这一个时代、地区众生的三大病,所以佛就用这三个方法来对治。

      所以佛说法是因众生而说的,众生要没有毛病,佛是无法可说。就跟大夫治病一样,下药、用药,众生没有病,哪来的药!药就没有了。药是因病才有药,没病就没药。众生有病,佛就有法了,众生没病,佛就没法了。所以《金刚经》上才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到你病除没有了,佛法也不要了,要了佛法也变成病了。一个好好的人天天吃药,人不就吃成病出来!好人,健康的人,为什么要去吃药?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把所有一切经典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三大类。

      戒学就是律藏(我们今天分为三藏,有律藏),定学就是经藏,慧学就是论藏,所以经典分成这三大类,「经、律、论」三藏。这是图书分类的方法,最早是从佛教来的,所以以后我们中国古人把所有一切书,也学了这个方法来分类。所以清朝康熙年间,把全国图书做一个总整理,再分类就分成「经、史、子、集」,分成四库。库跟藏是一个意思,藏是收藏,库是仓库,是一个意思。所以四库是从三藏得来的启示,这就是图书分类,最早的分类是在佛法。

      三藏有分大乘、小乘。小乘里面有所谓声闻藏、缘觉藏,大乘里面是菩萨藏,再分就愈分愈细了。总而言之一句话,戒学是调身的,定学是调心的,慧学是调行的,我们身心的行为。所以一个学佛的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智慧,你说他怎么不快乐!这是简单把佛法教科书的大意介绍给诸位,才知道这种教科书之可贵,这种教科书值得我们去修学。

      我们知道佛法教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怎样去过日子,要怎样去对人、处事,佛在这些地方有没有明确的教导,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位同修都非常关心的。其实佛这个教导,在一切大乘经论里面,广泛的为我们说明,这就是菩萨行的六度,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要守这六个原则,这六条原则一定要遵守。守这六个原则,这个行持就叫做菩萨行。这六条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要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从你早上起来漱口刷牙,到晚上睡觉,这一天所接触的统统是六波罗蜜,这叫真正的修行。

      世间人大致上所追求的,第一个是财富,没有财富生活就过得很苦,所以头一个就是追求财富。其次就是追求聪明智慧,总不喜欢呆头呆脑,总是喜欢聪明智慧。第三个还得要追求长命百岁,健康长寿。这是古今中外,我看没有例外的,都是追求这三大目标。佛法要满足我们的愿望,满足我们的希求,这三样东西能不能得到?能得到。常言说得好,「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哪有求不到的!为什么你求不到?是因为你不明了事实真相,你不懂得追求的方法。事实真相就是道理,如果你懂道理,你晓得方法,没有一样求不到的。佛跟我们讲的这些原理原则,就是帮助我们有求必应。因此这重要的守则,我们要细细的体会。

      佛告诉我们,这三桩事情都是属于果报,财富、智慧、健康长寿都是果报。要想得到这个果报,一定要修因。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报。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这是真理,是永远不会变的。这个人发财,财从哪里来的?绝对不是他很聪明、他的方法很多,他就能赚钱了,说实在话,比他聪明的人多,比他方法灵活的人也多,为什么那个人不发财,他发了财?佛跟我们讲的,财富之得来是你前生种的因,种的什么因?财布施。所以六度里面,布施列在第一。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所以你想得这三种果报,一定要修三种因,你才会得到。世间人得这果报的,大多数是前生所修的,少数人是这一生所修的。这一生所修,如果修得很积极,他不要等来生,这一生就得果报,所以讲现世就能得果报的。一定要明白这个事实,我们才懂得果报是必须要靠修因的。

      「布施」在整个大乘佛法里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3-25 14:16:47 | 只看该作者
    就是菩萨修行最重要的一条。无量无边的法门,就是菩萨修行的法门归纳起来就是六度,就是这六条。六条再要一归纳,就是布施一条,所以佛教给我们修布施波罗蜜。

      说到布施,一般人很难理解「布施」真正的含义。有人一听说布施,赶紧捐一点钱到寺庙里去布施,这错了。这样看法,这布施太小了,这哪里是菩萨修的,菩萨修这干嘛!其实布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念念为别人,不为自己,这就是布施,这就是供养,所以哪一个人不天天在修!天天修了,修了还等于没有修,为什么?不懂得,不知道。你如果一下明白了(这是讲你在迷,一下觉悟了),原来我天天都在修菩萨道,天天都在修布施波罗蜜。譬如你早晨起来,你把家人换洗东西都准备得好好的,早餐也烧好了,茶也烧好了,你是布施你一家人、供养你一家人,「我在修布施波罗蜜,在修普贤菩萨的广修供养」,你看,你心多快乐!你就不会说「家人都把我当老妈子,都把我当下女、当佣人,我天天去伺候他」,天天在发牢骚,这一发牢骚,所有的布施功德都没有了。你看念头一转,就是布施波罗蜜。

      在美国有些制度,叫你不得不布施的。譬如在美国大家最关心的医药保险,你一定要去买医药保险,买医药保险是为什么?怕自己生病的时候,医药费付不起,保险公司替付医药费。每个月缴医药保险,这个念头假如是为了我要生病的,你将来一定会生病,你不生病,这些钱没有办法开销。如果你念头一转,我这是修布施、是修供养,我每个月医药费是帮助那些有病的人,是供养那些有病的人,你这个念头一转,这个钱布施出去,你一生永远不生病,为什么?你修的是因,你就不会生病。你布施这些老人,照顾老人,你将来就不老,你老的时候,也有许多年轻人关怀你、照顾你、伺候你。种什么因一定结什么果报。

      你在这个公司行号,你每天努力在工作,你工作是为了什么?工作是为了待遇,是为了要多拿一点钱,为了我的地位要慢慢升高,你是为这个,布施就没有了。如果你说,我今天的工作,我努力的工作,我是布施这个公司,我是供养社会大众,你完全是在行菩萨道,加薪提升地位与我不相干,你这个工作就欢欢喜喜不会疲倦,为什么?你是一个施舍心在做,你是菩萨心在做,不疲不厌,你愈做愈快乐。我们中国俗话常讲「人逢喜事精神爽」,他愈做愈快乐,怎会疲倦!做的事情是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不得不去做的事情,会疲倦、会讨厌。凡是一桩事情,你欢喜做、高兴做,愈做愈有精神。

      我今天到各个地方跟大家介绍佛法,是我欢喜做的,我这是叫法布施,你们不懂,我来教给你,我来告诉你。我前些年在洛杉矶,是一九八四年,是第三次到洛杉矶,一下飞机,他们已经把讲堂布置好了,就请我去讲演。一天讲九个小时,还要我站着讲,底下人坐着听,坐着听的人听累了,我讲的人不累,愈讲愈有精神,愈讲声音愈大,为什么?观念不一样。假如我到这来讲经,一个钟点要拿多少钟点费的,看看你们听的人不起劲,就疲倦了、厌倦了。我不是为这来的,是把无上甚深微妙的佛法介绍给大家,是为这个来的,所以是无比的欢喜。这个欢喜就是法喜,是最好的营养。你们今天讲求这个营养、那个营养,是假的。你看看佛门的课诵本都常念「禅悦为食」,「禅」是什么?心地清净,「悦」是心地欢喜,那个是最滋养的,是最丰富的滋养,所以不在饮食。你才晓得,得欢喜心、得法喜,人都会健康、会长寿、会年轻、会不衰老,欢喜,一天到晚欢欢喜喜。忧能使人老,这个人不欢喜,每天愁眉苦脸,衰老就非常之快,忧能使人老。忧是一切疾病的根源,欢喜是健康的因素。所以统统是从布施波罗蜜得来的。

      举一个例子,你们在此地,汔车都买了保险,为什么?怕发生车祸,有人赔偿。如果你念头一转,我这是修布施,我每个月钱送去,是帮助那些出车祸的人,帮助他们的,你的车永远不会出车祸,永远佛菩萨加持你。所以你看看,念头一转,就是菩萨;念头不转,就是凡夫。菩萨跟凡夫有什么差别?一个是觉,一个是迷。迷,样样为自己;觉,样样为众生。样样为众生,自己得的好处不可思议,没法子想象的,你得的好处太多太多了。所以样样都为自己,得的好处一点点,得到了就没有了。你说谁是聪明人?谁是傻瓜?菩萨聪明,凡夫傻瓜。所以说念念为一切众生,不要为自己。

      你有财富,有钱是福报,用钱是智慧。钱,用的时候,能用在社会上,能用在大众上,这是大智慧,这是真正会用钱。处处为自己是很笨的,一点点福报,没几天就享完了。如果你念头一转,你的福报是无有穷尽。布施里面包含的,实在是无量无边,我们每一个人在每一天生活当中,随时随地都可以修学。所以念头一转就是菩萨道,转不过来就是六道凡夫,所以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的。财布施,这是略举几个例子,诸位多多的去体会、多多的去思维,你一定会做得非常的圆满。

      财布施得财富,还有法布施跟无畏布施,法布施增长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两条因为今天时间到了,明天再跟诸位细说。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