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大正藏第 52 册 No. 2103 广弘明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破迷启悟,离苦得乐。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控制占有。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
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
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正藏第 52 册 No. 2103 广弘明集
广弘明集卷第十六
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佛德篇第三之二谢述佛法事书启(十四首) 梁简文寺刹像等铭(十首) 梁沈约等
奉阿育王寺钱启
梁简文
臣讳言。臣闻八国同祈。事高于法本。七区皆蕴。理备于涌泉。故牙床白伞无因不睹。金瓶宝函有缘斯出。伏惟陛下。悬天镜于域中。运大权于宇内。三有均梦。则临之以慧日。百药同枯。则润之以慈雨。动寂非己行住因物。无能名矣。臣何得而称焉。故以昭光赤书。贱前史之为瑞。珥芝景玉。嗤往代之为珍。难遇者乃如来真形舍利。昭景宝瓶浮光德水。如观钩锁似见龙珠。自非圣德威神。无以值斯希有。天人顶戴遐迩归心。伏闻阿育王寺方须庄严。施巨万金檀丰十藏。宝陈河府泉出水衡。比丘持土大厦方构。罗汉引绳高塔将表。不胜喜抃。谨上钱一百万。虽诚等散花心符不尽。而微均渧沥陋甚邻空。轻以尘闻。伏启悚汗谨启。
谢敕苦行像并佛迹等启
臣讳启。舍人顾疌奉宣敕旨。以金铜苦行佛并佛迹。供养具等赉使供养。伏以六年道树超出四魔。千辐足轮德圆万善。故能闻见悟解逢遇祛尘。天听恩隆曲垂奖被。谨修饰栏宇。斋洁身心。翘仰慈光。伏待昭降。千昌四辩尚不宣心。轻毫弱简岂能陈谢。不任下情。谨启事谢闻谨启。
谢敕参迎佛启
臣讳启。主书周昂奉宣敕旨曲赉恩参。臣即尔到建元寺奉候法身。金山戾止。王人劳问荣恩频叠。启谢无辞不任下情。谨启事谢闻。谨启。
答敕听从舍利入殿礼拜启
臣讳启。舍人王景曜至奉宣敕旨曲垂逮问。并听臣随从舍利入殿礼拜。谨奉秋色昭澄预表光瑞。臣比身心得无障恼。明陪扈宝函。谨鞠躬恭到。但不生羽翼无假神通。身升净土高排阊阖。足践莲华方兹非喻。升蹑宝梯比斯未重。诱导殊恩实回始望。顾兹尘缚喜戴不胜。谨启。
谢敕赉铜供造善觉寺塔露盘启
臣讳启。主书陈僧聪奉宣 敕旨。垂赉铜一万三千斤。供造善觉寺塔露盘。是称杻阳之珍。实亦昆吾之瑶。燥湿无变九布见奇。寒暑得宜六律成用。况复神龙负子光斯妙塔。金鸟衔带饰兹高表。函谷耻其咏歌。临淄恧其祥应。阳燧含景还譬日轮。甘露入盘足称天酒。辞林本阙心辩又惭。徒戴重恩终难陈谢。不任铭荷之诚。谨奉启闻。谨启。
谢敕使入光严殿礼拜启
臣讳启。舍人王景曜奉宣 敕旨曲垂劳问。并使明入光严殿礼拜法身。谨奉臣粗蒙恩造明守开恭到遂以劳屡升净土风积水厚不足为喻。微心悚跃上谢无辞。不任下情。谨启事谢闻。谨启。
谢敕使监善觉寺起刹启
臣讳启。伏见 敕旨。使监作舍人王昙明材官将军沈徽御仗吴景等监看善觉寺起刹事。爰奉圣恩曲降神力。命斯执事修兹长表。宝塔云构无待喜园。水精特建非差龙海。大龟持泥未足为盛。鹙鹭引绳方斯取劣。仰瞻慈渥喜戴不胜。俯循宿愿私增涕噎。不任铭荷。谨奉启谢闻。谨启。
谢御幸善觉寺看刹启并答
臣讳言。即日舆驾幸善觉寺。威神所被金表建立。概泰清而特起。接库楼而上征。既等湛然长均净土。方为佛事永利天人。顶荷之诚臣百恒品。不任下情。谨奉启事谢闻。谨启。
汝所营建慈悲宝刹。诸佛威神不营多功。裁欲运力即便竖立。幽显欣仰我亦随喜。不得与汝同共瞻拜。以此为恨耳。越敕。
谢敕赉钱并白檀香充法会启
臣讳启。传 诏奉宣 敕旨。以臣明法会垂赉钱二十万。白檀薰陆栈香各十斤。黄纸诏书先开泉府。青云好气次集桂宫。货重文龟芳逾丽草。散金庑下止及军吏。积谷充家才斑亲族。未若资此良田方开五盖。入兹法度长出四流。假辞敬祖尚惭难述。借辩君卿犹知非谢。不任荷戴。谨启事以闻。谨启。
谢敕赉柏刹柱并铜万斤启
臣讳启。传诏吕文强奉宣 敕旨。赉臣柏刹柱一口铜一万斤。供起天中天寺。九牧贡金千寻挺树。永曜梵轮方兴宝塔。夏羞神鼎晋恶相风。使福被域中功提无外。臣以庸愚禀承胜善。乐受遍心恩光动色。铭荷之诚无词启谢。不任顶戴。谨奉启谢谨启。
千佛愿文
梁简文
盖闻。九土区分四民殊俗。昏波易染慧业难基。故法身寂镜有照斯感。涤无明于欲海。度苍生于宝船。或轻慈导舍薄笑牵悲。曲艳口宣斜光顶入。自鹿树表光金河匿曜。故像法众生希向有形。虽千圣异迹一智同涂。弟子某甲。久没迷波长流苦沫。不生意树未启心灯。而善生一念敬造千佛。虽复无上无为极相难辩。非空非有妙智谁观。而绀发日光莲眸月面。庶可长表诚敬永寄心期。
为人造丈八夹纻金薄像疏
梁简文
比丘某甲敬白。窃以慧日潜影慈轮罢应。业逐恼飘爱随情织。徒愍衣珠抱名珍而弗悟。眇叹叶金惑空言而啼止。自非表兹胜业树彼妙缘。何以去此心堂移兹身窟。故水精龙塔永怆恨于遗髭。明镜石龛独徘徊于留影。某甲久发誓愿遍为六道四生造夹纻丈八佛像一躯。年月已流因缘易夺。常恐暂有之身忽随画水。还无之报飙尔电光。今便建立诚心遂兹本誓。使聚月见容金山表迹。见形善发闻名恶舍。拔六根之痛恼。去五烧之焚灼。但四宝屡空七财多匮。仰双莲而独慨。睹万字而无由。傥能薄离五家微捐四事。结此冥慈共成因果。则素叠之功非唯昔世。散华之报方验来缘。语善无奢。在言多恧。谨白。
与僧正教
梁简文
此州伽蓝支提基列。虽多设庄严盛修供具。观其外迹必备华侈。在乎意地实有未弘。何者。凡铸金刻玉镂漆图瓦。盖所以仰传应身远注灵觉。羡龙瓶之始晨。追鹄林之余慕。故祭神如在。敬神之道既极。去圣兹远。怀圣之理必深。此土诸寺止乎应生之日则暂列形像。自斯已后封以箧笥。乃至叶服离身寻炎去顶。或十尊五圣共处一厨。或大士如来俱藏一柜。信可谓心与事背貌是情非。增上意多精进心少。昔塔里红函止传舍利。象头白伞非谓全身。夫以画像追陈。尚使吏民识敬。镕金图范。终令越主怀思。匹以龙阿尚能跃鞘。方之虎兕犹称出匣。况复最大圆慈无上善聚。闻名去烦见形入道。而可慢此雕香蕴斯木榓。缄匿玉毫封印金掌。既殊罗阅久入四天。又异祇洹掩户三月。宝殿空临琼阶虚敞。密帷不开。非仲舒之曲学。红壁长掩。似邠卿之避仇。且广厦云垂崇甍鸟跂。若施之玉座饰以金钿。必不尘霭轮姿翳点月面。琉璃密窗。自可轻风难入。龙须细网。足使飞燕不过。兼得虔敬之理必崇。接足之心弥重。可即宣勒永使准行。
与广信侯书
梁简文
纲白。阔绝音旨每用延结。风严寒劲。愿比怡和。伏承净名法席亲承金口。辞珍鹿苑理惬鹫山。微密秘藏于斯既隆。庄严道场自兹弥阐。岂止心灯夜炳亦乃意蕊晨飞。思理弘明本长内教。今陪十善之车。开八政之路。流波若之水洗意识之尘。以此春翘方为秋实。纲每忆华林胜集亦叨末位。终朝竟夜沐浴妙言。至于席罢日余退休傍省。携手登临兼展谈笑。仰望九层俯窥百尺。金池动月玉树含风。当于此时足称法乐。今卷帷之部乘傅一隅。闻慧雨滂流喜跃充遍。徒仰悬河无由承禀。空无所有不莹情灵。缘痴有爱自嗟难拔。兼下车以来义言益少。旧忆已尽新解未餐。既惭口诵复非心辩。永谢写瓶终惭染叠。是则慈云既拥智海亦深。影末波余希时洒拂。但暌违转积兴言盈睑。愿加敬纳。言不宣心。谨白。
与慧琰法师书
梁简文
五翳消空韶光表节。百华异色结彩成春。道体何如。恒清宜也。对玩清虚。既在风云之表。游心入理。差多定慧之乐。弟子俗务纷纠劳倦特深。眷然北岭钦贤已积。会遇之期庶必可孱。有缘之俦事等饥渴。伫望来仪一日三岁。想思弘利益理当无爽。指遣此信无述寸衿纲和南。
旦来雨气殊有初寒。摄卫已久转得其力。虽他方法界略息化缘。祇洹之里恒有语对。眷伫之深无时不积。久因倩师频述方寸。不知巧笑之僧颇为津及不耳。前昨已来微事义聚。龙象毕同应供皆集。慧炬开心甘露入顶。间之善谑特尽欢怡。想味之怀转复无极。昔在幼年经闻制旨。受道日浅北面未深。虽异禅那事同华水。今假西下特蓄本心。访理质疑属在明德。不谓般若留难。现疾未瘳。问津无地。叹恨何已。伏承舆驾寻幸伽蓝。冀于此时得一觏止。辩论青豆之房。遣或赤华之舍。追往年之宿眷。述即日之寸心。此事此期。必冀非爽。指遣承问伫有还书。纲白和南。
答湘东王书
暮春美景风云韶丽。兰叶堪把沂川可浴。弟邵南寡讼。时缀甘棠之阴。冀州为政。暂止褰襜之务。唐景荐大言之赋。安太述连环之辩。尽游玩之美致足乐耶。吾春初卧疾极成委弊。虽西山白鹿惧不能愈。子豫赤丸尚忧未振。高卧六安。每思扁鹊之问。静然四屋。念绝修都之香。岂望文殊之来。独思吴客之辩。属以皇上慈被率土甘露聿宣。鸣银鼓于宝坊。转金轮于香地。法雷惊梦慧日晖朝。道俗辐凑远迩毕集。听众白黑日可两三万。独以疾障致隔闻道。岂止杨濮有关外之伤。周南起留滞之恨。第十三日始侍法筵。所以君长近还未堪执笔。敬祖前迈裁欲胜衣。每自念此。慜然失虑。江之永矣。寤寐相思。每得弟书轻痾遣疾。寻别有信。此无所申。
寺刹佛塔诸铭颂
南齐仆射王奂枳园寺刹下石记一首
梁沈约
佛教东流适未尤着。始自洛京盛于江左。晋故车骑将军琅耶王劭。玄悟独晓信解渊微。于承祖文献公清庙之北造枳园精舍。其始则芳枳树篱。故名因事立。虽房殿严整而宝刹未树。劭玄孙尚书仆射南徐州大守王奂。深达法相洞了宗极。勤诚外着仁隐内弘。食不过中者一十一载。虽翼务朝端而事邻柰圃。日者作翰湘州树麾蠡服。位与年升秩随岁厚。顾惟恩隆主盻宠结皇情。任处东方寄深外屏。徒欲尽能竭虑知无不为。下彼民和上宣圣泽。而自以力弱途远终惭短效。且义止今生报褰来果。非所以酬鸿贶于冥津。畅丹诚于遐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