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楼主 |
发表于 2018-3-17 19:49:13
|
只看该作者
他们自己也没有办法,还是要靠我们用念佛的功德回向给他们。以此可知,我们若在生前念佛,自修自度最可靠,若待死了以后让人家来超度的时候,就会像他们一样了。佛说「人身难得」,唯有人身,真能修道。
我在西方,对西方人不会这样讲,因为西方的鬼不过清明节,也不指望人家来祭祀,原因是他们已经习惯了,所以不会有问题。但是中国的鬼神不一样,中国人有中国人的习惯,到了时间,你没有给他们祭祀慰问,他们也会闹情绪。中国的风俗习惯和民间信仰,使得那些已经过世而尚未转生的灵体,或是在鬼道里的众生,殷殷期待著活人给他们慰问!所以我们中国有清明,特别还有农历七月的鬼门关开放之说。
今天我讲的,不仅要慰问亡灵,也是要勉励大家用修行佛法来报祖先的恩、报众生的恩,并用说法、闻法、念佛的功德来超度他们。(本文讲于一九九四年清明报恩佛七期间,〔一〕~〔三〕讲于三月二十八日,{四〕~〔六〕讲于二十九日}
佛七的根源
打佛七、打禅七,为何以七天为期,出典为何?
这跟宇宙体中的七大行星有密切关系。在唐宋时代,从梵文译出的密部经典中,就有好几种,是以七曜、七星或北斗为名的。这种信仰在印度为时甚早。相传释迦世尊,在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禅修七七四十九日,即便开悟成道。成道之后的初七日中,一边享受解脱之乐,同时思惟,应该以何种方式的善巧方便,向众生宣说佛法。
当释尊成立教团之后,我们从律藏中见到,比丘若于结夏安居的三个月内,遇有僧团的公事,可以向众告假最多七日,称为「受七日法」。又因比丘不得储积食物过夜再吃,但为有病比丘,作为疗病药物,可以储蓄酥油、生酥、蜜、石蜜(结晶的蜜糖),但不得超过七日,称为「七日药」。以此可知,七日为期的时段设施,至少在释迦世尊以前,便已流行在印度了。基督教的《旧约.创世记》说上帝以七天完成了宇宙及人类等万物的创造,应当也是发源于相同的理由。
因此,在佛经中,便有提倡以七日为期的修行方法,例如北凉沙门法众译出的《大方等陀罗尼经》卷一记载:如何修持方等陀罗尼章句?而云:「若欲行时,七日长斋,日三时洗浴,著净洁衣,座佛形像,作五色盖,诵此章句(咒语)百二十遍,遶百二十匝。」又于该经卷三,佛告文殊师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来诣汝所,欲求陀罗尼经者,汝当教求十二梦王,若得见一王者,汝当教授七日行法。」此法于出家二众,共行三个月的八十七日,而以首七日为重要的基础。
天台智者大师,根据这部一共四卷的《大方等陀罗尼经》编说的《方等三昧行法》中,也说:「(僧俗)七众通行,七日要心行法。」又说:「上首七日要心,通于七众,十恶五逆,并得消除。」首七日的修行法,适用于僧俗七众。
然在《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云:「欲修习是《法华经》,于三七日中,应一心精进。满三七日中,我当乘六牙白象……现其人前而为说法。」故在智者大师的《法华三昧忏仪》中,也规定:「于三七日中,一心精进。」那是以二十一天为修行期限。
在属于阿弥陀佛净土法门的《般舟三昧经》的〈行品〉中有云:「其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如法行,持戒完具,独一处止,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已后见之。」接著继续修行,共计三个月,以九十日为期,而云:「不得睡眠三月,如弹指顷。」又云:「经行不得休息三月,除其饭食左右。」这几乎与《方等三昧行法》的修法相近,以首七日为预备阶段。
另有如《地藏经》,除了主张最好于亡者初七日内超度之外,并以为至迟当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内超度亡灵,是最妥当的。此一原因可从《瑜伽师地论》卷一见到:人在死亡之后即成中有身(亦名中阴身),若未立即往生天趣及人趣者,或尚未得转世投生因缘者,此一中有身「极七日住,有得生缘,即不决定。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展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后,决得生缘。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即于此类生,若由余业可转,中有种子转者,便于余类中生」。可知中有身又名中阴身,每七天死亡一次,仅有七次,然后便随业受生去了。因此也就有了为期四十九天的超度修行活动。这当然也跟释迦成道的四十九日有关。
不过在净土法门的「打佛七」,应该是依据《阿弥陀经》的「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的经文而设。《观无量寿经》中也有「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的经文。
禅宗的丛林,本来只有禅期,如夏期、冬期,此本与比丘律中的安居修行有关。如今在宋明时代传去日本的禅宗各派,并无「打禅七」的名目,乃是称为「接心」或「摄心」的定期修行,多半也是七天的精进禅修活动。足征「打禅七」的名称在中国的历史,最早也不会早于明末清初。我在明末的资料中,尚未见到这个名词。
能有七天来精进念佛,称为「打佛七」,其历史也不会太早,不过这种以七天为克期取证的修行活动,甚有意义,而且为时极早,所以值得推行。(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写于纽约东初禅寺)
念佛的方法
一、念佛是中国佛教共同特色
大乘佛教,不论显密,几乎都在阐扬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密教自有其修持的仪轨之外,显教依据的主要经典,则为净土三部经:1.《阿弥陀经》。2.《观无量寿经》,亦名《十六观经》。3.《无量寿经》,又名《大阿弥陀经》,此经自汉迄宋,共有先后十二种译本,宋元以后,仅存五本,宋朝的王日休居士,依据其中四种译本,揉合成为《佛说大阿弥陀经》,民国三十五年(公元一九四六年)又有夏莲居居士,集合汉、魏、吴、唐、宋的五种译本,重汇成共计四十八章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此经对于阿弥陀佛净土法门的事理因果,依正庄严,介绍得最为详尽。
另有净土学者如印光大师以为《楞严经》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以及《华严经》的〈普贤菩萨行愿品〉,也属于弘扬阿弥陀佛净土法门的重要经典。因此连同以上三经,合称为「净土五经」。
在中国佛教的大乘各宗派,除了三论(中观)派以及部分临济宗的禅士们,不用净土的念佛法门之外,其余诸家,几乎无一不学求生西方极乐净土的念佛法门。以此可知,念佛乃是中国佛教的共同特色。
二、《阿含经》的念佛方法
念佛法门,源出于梵语「佛陀那息勒帝」(buddhanusireti),意为忆念佛陀,辗转而成观佛相好,唱佛名号等的修持方法。在《杂阿含经》第三十三,念佛属于六念法门之一,《增一阿含经》卷二属于十念法门之一,其念佛的方法是:
「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佛,观如来形,未曾离目。已不离目,便念如来功德:如来体者,金刚所成,十力具足,四无所畏,在众勇健。如来颜貌,端正无双,视之无厌;戒德成就,犹如金刚而不可毁。清净无瑕,亦如琉璃。如来三昧,未始有减,已息永寂而无他念,憍慢强梁,诸情憺怕,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犹豫网结,皆悉除尽。如来慧身,智无涯底,无所罣碍。如来身者,解脱成就,诸趣已尽,无复生分,言我当更堕于生死。如来身者,度知见城,知他人根,应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来,生死之际,有解脱者,无解脱者,皆具知之。是谓修行念佛,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昧,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此一念佛方法,是系心忆念,专心观想佛的形相,一意观想佛的无量功德,包括观想佛的身体、颜貌;佛的戒德、三昧、智慧、解脱、解脱知见等的五分法身。
若能如此修行念佛法门,便得成就大果报,乃至自致涅槃,自得解脱。这是小乘的念佛法门。
三、《般舟三昧经》的念佛方法
若依《般舟三昧经》的〈行品〉所示:「持何法,得生此国?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则得来生。佛言:专念故,得往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巨亿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菩萨僧中说法。……欲得见十方诸现在佛者,当一心念其方,莫得异想,如是即可得见。」
在此《般舟三昧经》所见,则有念佛名号、念佛身相好光明、念佛国方向的修行方法。若得三昧成就,即会体验到:「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涅槃。」这是从念佛而实证真如实相的大乘法门。
四、《无量寿经》的念佛方法
根据《无量寿经》卷下云:「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此经所示,往生极乐国土的条件,非常简单,已不像《般舟三昧经》要求念佛名号,不可休息,方得往彼国那般的困难了。只要愿生彼国,除了犯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以及诽谤了大乘正法的人之外,乃至仅仅一念信愿,均可往生彼国。
不过此经所示,往生彼国有上中下的三辈人,上中二辈,往生的念佛条件是「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下辈往生的念佛条件是「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由「一向专念」,到「乃至一念」,都可往生彼国,如何念佛?此处应是念的无量寿佛(即是阿弥陀佛的意译)的名号,是用心忆念、用心系念。
此经卷上的四十八愿之中的第十八愿亦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发此愿时,尚在行菩萨道的阶段,如今早已成佛,他的愿力,当然兑现,所以鼓励众生,乃至仅以十念系念阿弥陀佛名号,必定往生彼国。当然,此经也曾两度提起「乃至一念」也得往生彼国。
五、《观无量寿经》等的念佛方法
根据《观无量寿经》的要求,首先是「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次教「系念一处,想于西方」。而做日想、水想、地想、七重行树想、八池水想、总观彼国宝树宝地宝池、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的依正庄严、观诸佛如来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作是观成,于现生中,得念佛三昧,即是亲证实相)、观无量寿佛身光明、观观世音菩萨、观大势至菩萨、观于莲花中坐及莲花合开想、观无量寿佛丈六身像在池水上。
以上乃是标准的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其次,此经又说九品往生的念佛法门,其中提及念佛之处,则有:
(一)上品上生者:修行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回向发愿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二)下品上生者:以闻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复教以「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阿弥陀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前来迎接往生彼国。
(三)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若此众生为苦所逼,已「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见观世音及大势至二大菩萨,为其说法。从以上所举经文看来,除了观想、观像、实相三种念佛之外,对于一般的凡夫众生,尚可用六念法门、称名念佛,特别是下品往生的众生,当以称名念佛,最可适用。称名念佛的方法,也在《法华经.方便品》见到:「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又说:「深净微妙音,称南无诸佛。」在《阿弥陀经》则有:「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日至七日,达成「一心不乱」的程度,临命终时,即得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前来接引,往生极乐国土。于是有人将心忆念佛、称名念佛、持名念佛,在日本尚有配合曲调的引声念佛,都叫作念佛法门。
六、一念乃至十念的念佛方法
在中国的历代大师中,宣扬念佛法门的人相当多,并且各自提出了念佛生净土的具体方法。
北魏的昙鸾大师,著世亲的《往生论》注,对于十念往生的解释是:「心无他想,一心相续,念阿弥陀,满十数名为十念云。」又说:「此十念之念,以忆念为义,缘佛相好,称佛名号,以心十念相续,专心阿弥陀佛,最为重要。」
唐朝道绰大师的《安乐集》卷上亦云:「但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缘观,迳于十念,无他念间杂,是名十念。」
唐朝的善导大师所著〈往生礼赞释本愿文〉云:「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以口念十声佛号,解释十念修法。
新罗元晓大师的《无量寿经宗要》,解释十念,即是称念名号,缘相好,不杂余念,无间断地,念满十数。此与昙鸾所说相同。
近代日本学者望月信亨,考察梵文所用「念佛」的「念」字,应该是「心念」质多(梵文citta)之意,在《无量寿经》所说三辈念佛往生之处,所说「念无量寿佛」的「念」字,是「随念」(梵文anusmrti)之意,或有「思惟」(梵文mansikr)之意。
可见「十念」乃至「一念」的「念」字,原是心忆、思惟,加上称名念或持名念,便是口中宣称阿弥陀佛名号,同时在心中也切实地知道是在宣称阿弥陀佛名号。心中清清楚楚没有妄想杂念,只知道自己口中正在宣称佛号,便是一声佛号,也是一念念佛;继续不断地口中念毕十声,心中没有出现其它杂念,便是「十念相续」,也是十念念佛。
七、五念门
被尊为中国净土修法的始祖北魏昙鸾大师注世亲菩萨的《往生论》,解释世亲菩萨主张的「五念门」说:
(一)礼拜门:心中愿生安乐国土,礼拜阿弥陀佛。
(二)赞歎门:称念尽十方无碍光如来(阿弥陀佛的异名)名号。
(三)作愿门:如实修行奢摩他(止)。
(四)观察门:如实修行毘婆舍那(观)。
(五)回向门:以所有一切功德善根,为欲拔除一切众生之苦,而作愿摄取彼等,同生安乐国土。
这五念门的念佛方法,其实就是:礼拜弥陀信愿往生、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发菩提心广度众生。
八、五方便念佛门
隋朝天台智顗大师的〈五方便念佛门〉介绍了念佛门的修法:
(一)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行人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时,心必愿生彼国净土,是为乐称诸佛名号的众生说。
(二)观相灭罪念佛三昧门:行者想象佛身,专注不已,遂得见佛,所有罪障悉皆消灭。是为乐睹佛身,畏惧罪障者说。
(三)诸境唯心念佛三昧门:行者观想佛身,是从自心生起,无别境界。此为迷心执境者说。
(四)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行者观想此心,亦无自相可得。是为计量自心实有者说。
(五)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行者此时入深寂定,将入涅槃,缘十方诸佛加被护念,兴起智慧功能,于一念顷净佛国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