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楼主 |
发表于 2018-3-16 18:38:23
|
只看该作者
但还没到非辞职不可的程度。而如果一再出现这种想法,厌烦之心越来越强,最终会发展到一刻也不想再干的地步。以此可以说明猛利出离心的状态,就是对轮回不能再忍受一分钟,必须要出离。
总之,少许出离心是偶尔生起,并未断定,猛利出离心是断定要出离、现在就要出离。
思惟到这一层次时,就知道人身之所以宝贵,在于以人身可以获得解脱生死苦海的机会和能力,但如果没有把握好今生这次机会,不知何年何日才能解脱?如果能体会到这些,就不愿再将精力消耗在毫无实义的世间琐事上,必定会分秒必争地积聚解脱资粮。
【如前所引,谓如误入炽然火宅及堕牢狱,不乐彼处,能生几许欲脱之心,即当发生如彼心量。】
此处要求的出离心,相当前文所引想逃离火宅、牢狱的心情。比如,误入一座大火猛烈燃烧的火宅,或者被关入牢狱,即将面临杀身之祸,当时内心生起多强烈的求解脱心,就是此处要求出离心的量。
子二、虽已生起然须进修
【次后更须令渐增长。】
但这种心量仍然不够,还要继续让它增长。由于无始以来串习成性,乐著生死的习气, , 非常严重,所以要继续勤修,让出离心逐渐增长,否则,仍然会贪著生死。
,,
需要增长到什么程度呢?就是稍微提一下,出离心立即就会生起,继而要达到非造作出离心的层次。一遇到因缘见闻忆触,内心无间就生起厌离,这就是不必造作、任运生起出离心。可以用轮回的例子帮助理解,比如,见到可意境时,不必作意自然就会生起贪心,这就是“非造作”。既然贪心可以非造作生起,同样,出离心通过不断串习也能达到非造作的境界。但对一般凡夫来说,要生起非造作的出离心,障碍还是很大。只因为在轮回中沉沦太久,对三有的贪执习气太深,一遇境界就会流露。因此,如果不努力串习,所谓的出离意乐也只是停在表面而已。
在有些注解中说:应增长到下文所说的心态。就是对“取后有”,要象死刑犯看到刽子手正举起利剑砍他一样。
子三、以肤浅的出离心,无法真正投入修解脱道
如果出离心没有真实产生,只有肤浅的少许,则寻求解脱也只是如影像般相似显现而已。
【又此意乐如霞惹瓦说:若仅口面漂浮少许,如酸酒上所掷粉面,则于集谛生死之因,见不可欲亦仅尔许。】
这种出离意乐,如霞惹瓦所说:假如只是在口上漂浮少许,那就像在青稞酒上撒一点糌粑粉,全部都浮在表面,不会渗入少许。同样,如果不是透过如理思惟,将心一分分引起而且深入进去,则始终都是浮在表面。如果对苦谛只是词句上的理解,而没有真切的体会,则以下的厌患烦恼、希求解脱、缘众生起悲心乃至发菩提心都会成为表面文章。
“集谛生死之因”就是烦恼,因为对痛苦的厌离只有少许,那对烦恼不欲之心也必定只有少许。比如,胆病患者由于深知胆病之苦,故对致病的因素——油腻的食物,自然生起强烈厌离心,如果没有认识胆病之苦,怎么会厌患油食呢?又比如,如果有冤敌杀了自己的父母,又把自己的孩子伤害致残,一旦知道冤家是谁,对他必定会产生无法容忍的心,相反,如果对此人厌恶不深,又怎么发得起宁死也要报仇雪恨的强烈嗔心?
【若如是者,则于灭除苦集之灭求解脱心,亦复同尔,故欲正修解脱道心,亦惟虚言。】
如果对集谛烦恼,没有生起一定要对治的决断之心,则追求寂灭苦集的涅槃之心,也只是浮于表面,所以,想要真正修解脱道的心,也只是空话而已。
【见他有情漂流生死所受众苦不忍之悲亦无从起,亦不能生有大势力策发心意无上真菩提心,故云大乘亦唯随言知名而已。】
而且,虽然见到其他众生正漂流在生死之中,但由于不认识众生所受深广而漫长的众苦,也就无从生起不忍众生苦的大悲,最多只是缘苦苦或某类有情生悲,不可能生起遍缘一切有情的大悲心,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深刻了解众生的苦难。又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大悲不能猛利生起,也就无由生起为度众生誓愿成佛的强有力的无上真实菩提心。因此,口中说大乘也只是随言说名而已,心里并没有大乘真正的内涵。这就像兔子口口声声说“我是狮子王”,只是音声而已,实际毫无狮子王的气味。
子四、应取为上、中士道教授的心要
【故当取此中士法类,以为教授[8]之中心而善修习。】
因此应当取这些中士的法类,作为教授的心要。
中士道·除邪分别
癸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分二:一、邪见之相 二、遣除邪见
【第三除遣此中邪分别者。】
子一、邪见之相
【若作是云,若于生死修习厌患令心出离,则如声闻堕寂灭边,于生死中不乐安住,故修厌患,于小乘中可名为妙,然诸菩萨不应修此。】
有人提出“菩萨不应当修厌离心”,如果对生死修习厌患让心生起出离,则与声闻人堕在寂灭边一样,对生死就不会欢喜安住,因此“修习厌患”对小乘可以说是善妙,能令他们出离生死,趣入解脱道,但菩萨不应当修习,因为菩萨须安住在生死当中,利益有情。
他们引教证说明。
【《不可思议秘密经》云:“诸菩萨者,为欲成熟摄受有情,于生死中见大胜利,非于涅槃见如是利。”】
《不可思议秘密经》中说:“菩萨为了想成熟摄受有情,见到在生死中利他具有大利益,而没有见到处于寂灭涅槃中有如是利益。”由于在生死中利他具有无量功德,因此菩萨不能舍离生死。“成熟有情”,实际就是要显发有情相续中的善根。
【又云:“若诸菩萨,于生死行境生怖畏者,堕非行境。”】
又说:“假如菩萨对生死的行境生起怖畏,就已堕在非菩萨的行境中。”
《大乘庄严经论》中以游花园来表达菩萨趣入三有的安乐境界。菩萨不应当将生死视为苦海而不愿意安住,应当将入轮回当成入花园一般,在轮回中能享受远胜一般人天、小乘的大安乐,菩萨是以此作为安乐资具的。菩萨在三有中,如幻化师游戏般,自在地游戏利益众生,以此获得极为殊胜的安乐。风和日丽的时候,人们喜欢去花园游玩,安住在悦意的环境中,可以尽情歌舞、享受美味,又能游戏、洗浴。洗浴能令身体洁净庄严,菩萨在三有中利他,能净化自相续,能以布施、持戒、般若等功德日益增长庄严自己。在花园中可以享受到很多美味,滋补身体,同样,菩萨通过饶益有情,内心能获得大欢喜,舍弃利他就等于舍弃了摄取极大安乐的机会。
因此,菩萨对生死行境应该如入花园般欢喜,本来就是求之不得的事,怎么还要对它生起怖畏呢?这不是堕入非菩萨行境吗?
【又云:“薄伽梵,声闻怖畏生死行境,菩萨返应周遍摄受无量生死。”】
《入不可思议秘密经》中又说:“薄伽梵,声闻人根性小,他们是怖畏生死的行境,菩萨则不应如此,反而应当周遍摄受无量生死。”比如,小孩害怕独自在空房中睡觉,但大人不应该害怕。
《大乘庄严经论》以七种大表示:所缘大,修行大,智慧大,精进大,善巧大,得果大,事业大,具有种种大相,故称为大乘菩萨,能将无量众生运载到生死彼岸。作为大乘菩萨,不但不应当厌离生死,反而应当在无量的世间界中,尽未来际周遍摄受无量的有情,这才符合大乘菩萨的身份。因此,菩萨厌患生死极不应理。
子二、遣除邪见分八:一、倒执不怖畏轮回的经义是大错谬 二、遣除倒执三有见为胜利义之理 三、应怖畏以业惑转生,但应欢喜以悲愿力受生 四、未如理辨别而宣说犯菩萨戒 五、诸智者承许的远离有寂二边的行为 六、相违《菩萨地》所说 七、以出离心为基础,发起大悲之理 八、金刚乘也以出离心为基础
丑一、倒执不怖畏轮回的经义是大错谬
【此是倒执经义,成大错谬。】
这是颠倒理解经文的意义,而成为大错谬。
一般人没有如理辨别的能力,很容易颠倒执著经义,出现很多似是而非的问题。如果不破除这些颠倒理解,菩提道就无法如理如量地依次第行持,因此以理抉择相当重要。
以下先排除错谬的理解,再显示经文的正确含义。
【经说不应厌离生死,此义非显由于惑业增上力故,漂流三有生死病死是等诸苦不应厌离,是显菩萨为利众生,乃至生死最后边际,擐披誓甲学菩萨行,虽总众生一切大苦,一一刹那降自身心,然不由此厌离怖畏,于广大行勤发精进,于生死中不应厌离。】
经中所说“菩萨不应厌患生死”,并不是要说明由于惑业力漂流生死,所受无量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不应该厌离,而是显示作为菩萨为了利益众生,乃至众生生死的最后边际,披上精进铠甲修学菩萨行,此时一定要提起心力,发起猛利的大愿:即使所有众生一切种类的大痛苦,每一刹那都降临在自己身心上,自己都应当荷负,终究不因为这种大苦而厌离怖畏,对广大利益众生的菩萨行应精勤发起勇悍之心,在生死中不应当厌离。
因此,对以业惑产生的苦,必须要厌离,因为这是行苦的自性,怎么能不厌离?而为了利益众生主动承受众生的苦难,就不应该厌离。一种是由业惑显现在自己身心上的苦受,另一种是以大悲心观照众生之后,为了利众主动代众生受苦,二者的性质截然不同,对菩萨来说,前者是迷乱,不厌离就会长夜流转生死,后者与大悲相应,能迅速积聚成佛资粮,理应摄取。《大乘庄严经论》中有类似说法:当菩萨见到能令一位有情生起一刹那布施等善念时,为了实现此事,即使在百万劫中精勤都心甘情愿,没有丝毫疲厌。
以下引《四百论广释》的教证说明菩萨不应厌离生死众苦的内涵:
【如是月称论师亦云:“众生众苦无余尽至,尽生死边,刹那刹那种种异相[9]损害身心,然不因此而起恐怖。众生众苦一时顿至,尽生死际,发大勇进。”】
合集众生一切生老病死的众苦,全部降临在自己身上,从现在起乃至生死海枯竭为止,在这无尽的时间长河中的每一刹那,此等痛苦以种种方式损害自己的身心,但菩萨并不因为痛苦种类之多、程度之深、时间之长而生起任何恐怖之心。即使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时顿然降临在自己身上,也是欢喜接受,乃至轮回未空之间,精进地利他。菩萨应当具有如此勇猛的大道心,没有这个内涵又怎能堪称法行菩萨呢?
另外,菩萨如是而行,有没有利益自己呢?以这样伟大的心行必定能产生真实的自他二利,远远超过人天、声缘的利益,菩提心之所以具有巨大的积资忏罪、出生安乐的功能,也是源于菩提心的伟大勇猛。
以下宣说利益:
【“刹那刹那悉能生起一切众生一切种智无量无边珍宝资粮。”】
如是为利他不怖畏三有而承担众生的苦难,功德究竟有多大?生起一刹那这种心念,就已经修集了无量无边的珍宝资粮,菩萨能这样发心,每一刹那都能由衷生起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成就一切种智的无量无边的珍宝资粮。
“无量无边”表示资粮以数量无法衡量;“珍宝”表示资粮极为难得可贵。我们若能有一念心真正体会到菩萨心行的伟大,再以随喜心发愿、向往,这也是真正的珍宝资粮。
【“知此因已,应当更受百千诸有。”为证此故,引彼诸经。】
在知道菩萨勇悍利他具有快速圆满资粮的利益之后,应当数数在三有中百般受生而行利他事业。为了证明此点,论中引了种种经典。
可见利他具有无量的功德,正是看到了这种大利,发大心的人不甘于走自了小路,他要荷负起引导无量众生获得暂时究竟利乐的责任,所以不应怖畏在生死中救度众生。
丑二、遣除倒执三有见为胜利义之理
【又于三有见为胜利之理者,即彼经说:菩萨精勤义利有情,如于此事所发精进,如是其心而获安乐。故不厌患三有之义,是于生死义利有情不应厌患,当于此事而发欢喜。】
“于三有中见为殊胜利益”的真正含义,就是前文经典所说:菩萨精勤利益有情,对利他之事发起精进,这样菩萨内心能获得大安乐。因此所谓“不厌患三有”是指不应厌患在生死中利益有情,应对趣入轮回利他生起欢喜心。
由此可知,“不应厌患”是指不应厌患在生死中利益有情,而不是不应厌患沉溺生死。例如,如果自己不会游泳,就应厌离沉溺在洪水中,否则就会淹死,但是如果擅长游泳,就不应厌离入水救人,实际上,能在大水中勇猛救人,才真正体现出一个人的大义大勇。因此,不可混淆这二者,对自己沉溺生死之中,理应厌患,赶紧出离,对在生死中利益有情却不能厌患。现代人往往以此作挡箭牌:佛法在世间,我们要在世间随缘,也要会吃喝玩乐。这样是将三有痛苦颠倒见为大胜利,并不是对在三有中利益有情见为大利益。
丑三、应怖畏以业惑转生,但应欢喜以悲愿力受生
【若由烦恼及业增上漂流生死,众苦逼迫,尚不能办自己义利,况云利他,此乃一切衰损之门,较小乘人极应厌患,极应灭除。若由大悲愿等增上于三有中摄取生者,则应欢喜。此二不同。】
若是以烦恼和业不自在地漂流生死,时时被生老病死等众苦逼迫,无法自在,如此尚不能获得自利,更何况说是利他。因此,不能把贪执生死和在生死中利生混为一谈,这是一切衰损之门,会导致无法出离生死,障碍自他。因此大乘行者不但要厌离生死,而且与小乘人的厌离相比,是极应厌离、极应灭除。相反,若是以大悲力、大愿力入三有受生,则应当欢喜,这二者不同。
历史上很多再来菩萨,他们自己已经超出三有,但为了利生,仍以愿力、三摩地力不断入母胎受生,佛陀为了救度人类也示现入胎出胎,示现和人类一样的行为,圣者们如此而行就是因为慈悲。虽然佛的法身尽虚空遍法界,但人类心量狭小,无法见到法身佛,所以为了救度众生,佛以方便降生到地球上,示现与人类一般大的身量,说同样的语言,这样众生就能亲近佛而获得救度,诸如此类的受生是极应随喜、发愿随学的。
以下宣说,没有区分以业惑转生和以愿力等转生而如是宣说,犯行菩萨戒恶作罪。
丑四、未如理辨别而宣说犯菩萨戒
【若未如是分别如前宣说,则此说者,若有菩萨律仪,《菩萨地》说犯一恶作,是染违犯。恐繁不录。】
假如没有辨明何种厌患应理、何种厌患不应理,却说菩萨不应厌离以业惑所致的生死诸苦,如果已经受了行菩萨戒律仪,按《菩萨地》所说,则犯了一恶作罪,是染违犯。详细内容可参阅宗大师的《菩萨戒释》,此处唯恐篇幅过长而没有摘录。
《菩萨地》说:“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菩萨不应欣乐涅槃,应于涅槃而生厌背,于诸烦恼及随烦恼,不应怖畏而求断灭,不应一向心生厌离,以诸菩萨三无数劫,流转生死求大菩提。若作此说,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何以故?如诸声闻,于其涅槃欣乐亲近,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如是菩萨于大涅槃欣乐亲近,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