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且觉得已经无可救药,所以伤心掉泪。菩萨为了要度化这个人,也在旁边哭,这个人觉得很奇怪,问道:「你在哭什么呢?」菩萨便说:「唉呀!我以前杀了些人,现在觉得很后悔,所以难过得哭了起来。」这个人就说:「你杀了人,我也杀了人,真是同病相怜!」于是,两个人便商量该怎么办。这时,菩萨便巧设方便,向这个人说:「听说佛陀正在此处讲经说法,佛陀有办法替我们消业障,我们还有希望!」所以,这个人就停止流泪,一同和菩萨去听闻佛法,并在听法的当下得度,这个就是菩萨的善巧方便。
这些方便我们也要了解,能善用这些方便,就能普度众生,即是「发而皆中节」的和。此外,「喜怒哀乐之未发」是心之体,「发而皆中节」是心之用,修行有体有用,若能用得恰到好处,则所用的都是善法,都是好事,这就是和,亦即与菩提心、善法、涅槃心、功德相和、与身口意相和,一切都是自在、安稳的;如此,就有无量的功德。
一般人如果对喜怒哀乐的表达不能发而皆中节,过之、不及都有不当之处。过之便会认为,随其因缘「发而皆中节」就是要表现俗气、油头油嘴、老奸巨猾、谄媚奉承。若是不及便又会表现出避而远之,僵硬死板的「喜怒哀乐之未发」,不留情面、冷冷冰冰,这又是偏到一边;一旦落入了油头油嘴和冷冷冰冰这两边,都不正确。喜怒哀乐的表现是要能适得其中,适得其所。
若以佛法来看,「喜怒哀乐之未发」,就是一个妄念不生、就是大禅定,修行人安于定慧不二这念心,一念到底,如此便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佛法当中,有一位薄拘罗尊者,他八十年来未曾讲过一句话,就是因为他的心与空性相应了,这念心保持在安稳吉祥中;反之,儒家对于这个道理,就没有探讨得这么深入,只是探讨到做人做事的方向与规则,所以如依照儒家所说的如实去作,虽能够做一位世间的贤人;但是,并不能达到超脱生死、自在清凉的境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所谓的「中」,是天下之大本,一切的根本;根本就是实相,为诸法之体,因为一切有情、无情、凡圣净土、东西南北都是归于实相,此即「万法归一」。所以,实相是一切的根本。修行如果能悟到菩提涅槃这个空性、中道实相,就是根本;亦即「一切法无不从此出,一切法无不归还此法界」,而《中庸》所言的「天下之大本」,就是如此。
唐朝永嘉大师言:「但得本,何愁末」。这里的「本」,就是指我们本具的心性。本具心性,即是人人本具的实相。此外,儒家除了提到中道实相,还有论及「诚」字,就是说明我们这念心要诚,亦是《中庸》第二十四章中所讲的:「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这里的「诚」就相当于一念不生,是一个定的境界,如此便与佛家所言的中道实相,有一些契合。其次,「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是相互通达的一条道路。若以佛法来讲,便是真谛、俗谛、中道第一义谛,其中有事、理,事理无碍,事事无碍,这些就是十方世界所共同通行的道路。
一个人对于喜怒哀乐有所节制,进退得宜,人格便能完整,真正能够做大事、治理天下国家。如果能够通达这些道理,在待人接物上,更能头头是道,法法是道。「和」就是俗谛,也就是不舍一法,明白人与人之间该如何相处、如何去沟通?这些就是俗谛之理。把俗谛的道理切实做到了,做任何事情都会很顺利,到任何地方也不会起烦恼。反之,如果没有做到「和」,做到俗谛的道理,看到这个也是障碍,那个也是障碍,如此就不通达,就不是达道了。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一段的意思是,假使一个人对于心性有所体悟,知道体、用,又有俗谛、真谛、中道第一义谛,就能令──「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天地就是指外在的环境,这一念心如果能够安住在中和之境,安住在第一义谛、实相、定慧当中,起心动念就是智慧、神通、妙用。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中提到:众生心和佛心,毕竟无二,本来就是一个;然而,诸佛起心动念就是智慧、神通、妙用,众生虽然也有这一念心,但由于众生不能致中和,没有定慧,没有返照,所以在起心动念中,充满了无明、烦恼,甚至罪过。因为,众生之心只有在理体上合于佛心,但是在事相上并没有加以修炼、转化,所以始终在无明、烦恼当中。
如果,我们能修持定慧法门,体悟这念心性,安住在中和当中,就能达到佛法所说的「成所作智」,亦即什么事情都能够成办圆满。如此心生万法,外界就会有种种瑞相、感应了。
「天地位焉」──每个人各安其位;人就人位、僧就僧位、佛就佛位、法就法位,这个世界就能安住,各个相处不相妨碍,各遂其生。天地安住了,天地之本位就没有地震等灾难,因为,发生地震就是天地变位,而外在种种的灾害,也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致中、致和,虚空当中便发生变化,产生了水灾、火灾、风灾、地震、冰雹,乃至于闪电,这就是由于天地没有安住于本位。
人的喜怒哀乐是无常的,人们不了解无常,处处执着,总是拼命地去占取、征服,当中贪瞋痴、杀盗淫什么都有,致中和的道理就失去了;观察时下的人们,不了解人生真正的道理,如果要他没有喜怒哀乐,他可能就无法安住下来,因为现在一般人在「喜怒哀乐之未发」的时候,经常是已经睡着,觉性暧昧。所以,我们要了解,中、和是一切的根本,它们看似抽象的名词,但在佛法所讲,中和,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一念心,也就是有定、有慧,定慧不二的这一念心;致乎中和,有定、有慧,则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能够恰到好处,如此天地安于本位,就不会起天灾,也就不会有水灾、火灾、风灾……等,更不会有人祸了。
在古老的中国,有这么一个说法:地有地龙,而地震就是地龙翻身所引起的;其实,就佛法讲,一切的灾难,实在是因为人心所感应而来。佛法中讲,地有地神,水有水神,火有火神,风有风神,而雨是由龙神在管理。如果,每一个人的心中没有功德法财,心当中充满了贪瞋痴,这个龙也就没有功德力了,因为人们都把功德用尽了,所以龙就去睡觉了,它这一睡就会产生旱灾;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脾气太大、贪心太重,心中经常生无明、起烦恼,就感应到火神,火神一发脾气,就有刀兵灾,到处起火。所以,一切境界都还是我们这念心所产生的。这念心只要起念,外面就有相应的境界,所谓「心生万法」,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更要时时刻刻保持定慧、安详自在。
所谓的「万物育焉」,就是春夏秋冬四时,风调雨顺,什么时候该刮风、该下雨、该出太阳、该打雷,当天地安于本位时,时节都不会乱掉,就能恰到好处;春天里,草木就会长得很茂盛,秋天就能收成,乃至树叶枯黄,到了冬天就是很寒冷,四时节气的运转都会恰到好处。如果,人心变异,天地变位了,即使六月天也会下起雪来,或是不到冬天就会很冷;因为,一切的天灾人祸,实在都是由于人心没有致于中、和,假若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中和的境界,那么这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就会成为人间净土。
以佛法而言,「天命之谓性」是空性,属于法身佛;「率性之谓道」是起观照,属于报身佛;「修道之谓教」,修六波罗蜜,属于化身佛。如此将法、报、化三身归纳起来,就是道,人们如果能时常忆念这三身,以名昭德,时时刻刻须臾不离,安住本位、实相、定慧之中,就能够站得住、站得长,真正地达到了修道的境界;乃至藉由明道、修道、见性,慢慢地保任成功,直至圆满。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