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3-11 16:17:36
|
只看该作者
三是供养三宝。以现代话说,推广佛教教育是种在福田上。我自从学佛以来,在三宝中作了不少印经事业,用以布施,似无流弊。有人告诉我,我们印的书籍发现在旧书摊上贩卖。我认为能流通于世也是好事。此外还作些放生及救济病苦,但以印经一项作的最多。近年来儒家的四书亦印了数次,其他如了凡四训、阅微草堂笔记等叙述因果报应之书亦在印赠之列。接受经典善书者,阅后心安理得,变化气质,弃恶向善,有助于社会安宁,实含有三种布施之功用。佛在一切经中常提到布施,四摄六度均以布施为首,确有至理。布施目的在度悭贪,对自己有真实的利益。人的命运五年一转,一生中一定有最好的五年,也有最坏的五年,好运坏运自己可以掌握,走好运时不要享受,移之晚年。年轻时发财应布施作慈善公益之事。钱舍掉,财还在,等晚年再发,晚年幸福是真正的幸福。
第二是持戒。不仅限于大小乘戒律,用现代话说,即遵守一切生活规范。我们独处,一举一动不放逸,儒家称为‘慎独’,属小乘比丘戒。处众与大众相处,应守各种规矩,守礼守法,属大乘菩萨戒。学佛人不仅遵守佛的教训,在任何地区应遵守其法律规章,风俗习惯,以及道德观念。以此行之,说法时必为当地人士所欢迎。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公上人》)
...不需要研究推断思考,自然明了,一接触就通达。整个佛法就是求开智慧。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定是佛法修学的枢纽。
古德教我们一方面修定,一方面读诵大乘经典,二法同时并进。从前我在李老师会下,他告诉我用念佛的方法修定,再用研究经典的方法帮助开慧。他举例说:单独修定要开慧需用十年时间,如同时研究大乘经论,可以把开慧的时间提前到五年或六年,此佛家所讲的正助双修。读诵大乘有二法:一、完全读诵不求解,如很多人读法华经,一天念一部约需五小时,读时绝不可研究其文字,一研究就破坏了。若要研究须另外找个时间,但以读经修定为主。研究的再好,讲的天花乱坠,依旧智慧不能开,所得的是世智辩聪,非真智慧。
六度是菩萨在日常生活中处世待人接物的纲领,以布施对治悭贪,以持戒对治恶业,以忍辱对治嗔恚,以精进对治懈怠,以禅定对治散乱,以般若对治愚痴。此六大纲领非度别人而是度自己。贪嗔痴是我们的病根。世尊教我们用六度是药,如果用的如法,药到病除。说的最详细的是大智度论,用很大的篇幅说六度。华严经单讲布施有一百种,财布施分内财外财,内财是头目脑髓,非常详细。同修们如想多学一点,可参考江味农的金刚经讲义与周芷庵的心经铨注,内容均甚丰富,对大小乘术语名词解释极详,可作佛学常识读,甚有价值。
‘十力无畏’,‘力’是‘能力’,大乘经中讲佛有十种果地上所证的特殊能力,如华严所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相即是能力,也是众生的本能,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两种障碍,一为所知障,一为烦恼障。佛对一切众生之教导不外除二障而已。能力无量无边,为便于解说略举十项。
(一)知是处非处智力。说明因果相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造何因得何果,谓之‘是处’,如作善得恶报谓之‘非处’...(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公上人》)
...乱,想往生就往生。生死自在,七天念得相应才行,如不相应七十天也没有用。
《解》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
此段注解大师为我们说明能不能往生的状况,‘菩提正道’,‘正道’即大乘佛法中之真如本性,‘菩提正道’即‘明心见性’,在净宗中说即‘深信’,深信确实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深信释迦佛为我们介绍确属真实不虚,深信十方一切诸佛如来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确实不错,这是我们得生净土,一生成佛的亲因。一般讲的四摄六度三十七道品皆属助缘,我们真正发心愿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这四摄六度三十七道品也全都具足了。一生处世待人接物,有一丝一毫的善心善行都回向西方求生极乐世界,不求今生来世的人天福报,只求往生西方,庄严净土,此心方纯,为殊胜之助缘。古人说:信愿持名为善中之善。此中道理很深。明心见性的菩萨对于这种事理尚不很清楚,若非佛对我们说出来,焉能晓得?凡夫业障习气重,佛虽说明白,还不一定相信,而大菩萨智慧高,闻而憬悟,故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接引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比较容易;世尊在此世界劝我们求生净土难,此法门谓之‘难信之法’。如果听后能信,并接受奉行,即是佛在无量寿经所说的,过去生中无量劫修行善根福德今天成熟,否则不会接受,但是这种人究竟不多。
《解》故使感应道交。...(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公上人》)
...永远在清净寂默境界之中,帮助众生,和光同尘,活活泼泼,方能教化一切众生。佛门常说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无此二种智慧作不到,光是慈悲心不管用。第四尊须弥灯佛。‘须弥灯’是比喻,表修慧转识成智,须弥山为四宝所成,表示转八识成四智。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对外面境界的接触,是领受。第六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著。第八识为落印象,贮存于阿赖耶识仓库中作为种子。古德说,好在这些种子没有体积,否则尽虚空都容纳不下。种子天天在增加,死后种子性强者先受报,平日起心动念关系至大,影响在何道投生,六道中舍身受身均依此规律而行。佛说十法界都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佛法界最重要的因素是平等性,心中起了一个念头就不平等。作菩萨的条件是行六度。缘觉是十二因缘。声闻是四谛。此为三界以外之四圣法界。天界是十善,单修十善只能在欲界天,色界天以上还要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人道是五戒,中国儒家讲五常,仁义礼智信,与五戒类同,作的圆满,来生不失人身。修善很强、又有很大习气。贡高我慢,生阿修罗道。悭贪饿鬼道,愚痴畜生道,嗔恚地狱道。我们将来要到那一道去,自己回家冷静的想一想就有数了,不必问旁人。以念佛法门说,就是转识成智。身礼敬阿弥陀佛,口称念阿弥陀佛,心想阿弥陀佛,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从此以后不再胡思乱想,知道一切法都是空的,如梦幻泡影。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一切法不执著,心地平等。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无所不知。
符按:上言转...(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公上人》)
...,‘曜’光明。
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1)解。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
《解》世尊能以一种音声演妙法。每一类众生听起来都像是佛在说自己的语言,而且都能明白理解佛所说的道理。同时佛又能示现微妙的身相,一切众生见了都认为佛是自己的同类身相,且是自己最喜欢的身相。
上两首是赞叹佛光明诸身相。下面七首是法藏比丘所发的大愿。
《注》
(1)(随类)随著各个不同种类众生的语言。
愿我得佛清净声(1),法音普及无边界。宣扬戒定精进门(2),通达甚深微妙法(3)。
《解》法藏比丘发愿,希望自己能得到像佛一样的清净音声,让说法的音声能普遍传扬到无边的法界。宣扬三学六度大乘法门,目的是让一切众生都能通达明了深广无尽的宇宙人生的真相。
《注》
(1)(清净声)没有过失,远离烦恼的声音。
(2)(戒定精进门)‘戒定’指戒定慧三学。‘精进’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是菩萨修学的六个纲领。
(3)(甚深微妙法)‘微妙法’通指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修学方法。
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绝尘劳(1)。超过无边恶趣门(2),速到菩提究竟岸(3)。无明贪嗔皆永无(4),惑尽过亡(5)三昧力。
《解》法藏比丘发愿要具足像佛一样广大无边的智慧,内心清净,断绝一切烦恼,超越九法界,迅速成就圆满究竟无上的佛果。永断无明、贪嗔,从此再不迷惑,再不起造一切过失的行为,这都是修学念佛三昧的效果。
《注》
(1)(绝尘劳)就是断灭一切烦恼。‘绝’是断绝,‘尘劳’比喻烦恼。
(2)(无边恶趣门)‘无边’说明这里不单指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凡是烦恼没有断尽的都...(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法藏因地(1)第四】》)
...
十方世界诸众生类(1)。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华(2)中化生。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解》这是第二十四‘莲花化生愿’。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众生,凡是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都是从七宝池的莲花中化生。以上三愿若不能实现,我就不成佛。
《注》
(1)(诸众生类)指九法界一切众生。
(2)(莲华)‘华’同花。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1)。以清净心。修菩萨行(2)。诸天世人。莫不致敬。
《解》这是第二十五‘天人礼敬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听到阿弥陀佛名号之后,就能发起欢喜心,深信爱好念佛法门,并虔诚礼拜归依,用清净心修习菩萨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大行之法。他们虽然没有发愿求生净土,他们的行持,已经获得诸天世人的尊敬。
《注》
(1)(归命)指全身心的归依。
(2)(菩萨行)是指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等自行化他的清净行。
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1)。诸根无缺(2)。
《解》这是第二十六‘闻名得福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如果听到阿弥陀佛名号,生起欢喜心,深信爱好,如果没有发愿求往生,在他寿终之后,也能生到尊贵家,得诸根无缺、相貌圆满的大福德果报。
《注》
(1)(尊贵家)指好善、好德、积善之家。
(2)(诸根无缺)指六根没有缺陷。
常修殊胜梵行(1)。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解》这是第二十七‘修殊胜行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欢喜信乐,礼拜归命,虽然没有发愿求往生,但是来生还能继续修学念佛法门。以上三愿不兑现,我就不成佛。
《注》 ...(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发大誓愿(1)第六】》)
...说,心里不起妄想分别;外不著六尘境界,内不起心动念的心行叫寂静行。
(5)(虚妄)指虚假不实。
(6)(真谛门)指修行成佛真实的方法门径。‘谛’是‘真实’的意思。
不计众苦。少欲知足(1)。专求白法(2),惠利群生。志愿无倦(3),忍力成就(4)。
《解》法藏比丘不计较种种苦恼,他能少欲知足,一心专求善法,惠利一切众生真实的利益。所发的大誓愿,永远没有厌倦,坚决刚毅,所以成就他的忍力。
《注》
(1)(少欲知足)‘少欲’是不多求,‘知足’是虽少也满足。
(2)(白法)是指善法。古印度人用黑白代表善恶。
(3)(无倦)没有疲厌。
(4)(忍力成就)‘忍力’是六度中忍辱的力用,就是对于物质环境、人事环境以及修学上所遇到的顺逆境都能忍受,忍辱功夫圆满,称为忍力成就。
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1),劝谕策进(2)。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3)之心。
《解》于一切众生,心中常怀慈悲忍让的心,对待别人总是和颜悦色。用真诚、关怀、爱护的语言来劝勉策进,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又能恭敬尊重奉事师长,依教奉行,完全没有阳奉阴违的心。
《注》
(1)(和颜爱语)‘和颜’是温和的容颜。‘爱语’是以真诚关心、爱护的话,叫爱语。
(2)(劝谕策进)‘劝’劝勉。‘谕’是晓谕。‘策进’是策励促进。
(3)(谄曲)‘谄’是谄媚巴结,‘曲’...(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积功累德第八】》)
...策励促进。
(3)(谄曲)‘谄’是谄媚巴结,‘曲’是歪曲事实。
庄严众行(1),轨范(2)具足。观法如化(3),三昧常寂(4)。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解》法藏比丘的生活行为与福德智慧相应(圆满具足福德智慧),以此为庄严。他的言行都可以作十法界一切众生的模范,‘庄严众行,轨范具足’,都是以‘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得来的。因为观察得知诸法如幻如化,才能永断妄想、分别、执著,得到正常寂静的享受。具体落实在生活上,自然就做到善护口业,不讥他人的过失;善护身业,不犯戒律威仪;善护意业,不起妄想分别,内心清净无染。
《注》
(1)(众行)指六度万行等一切生活行为。
(2)(轨范)轨则、模范的意思。
(3)(观法如化)用智慧来观察世间一切万事万物,犹如梦幻泡影一样的不真实,变化不停并不是真实存在。
(4)(三昧常寂)‘三昧’指正常的享受。‘常寂’是恒常清净至极处称为寂静。这是说平常生活享受,身心永远保持最极清净。
所有国城(1),聚落(2),眷属,珍宝,都无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3),住于无上真正之道(4)。
《解》法藏比丘于所有的大都市、小村庄,以及家亲眷属和世间珍宝,他都无所执著。这一切他都经常拿来布施。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种菩萨生活修学的行为,来教导度化无量的众生,使一切众生都能够往生安住在西方极乐世界。
《注》
(1)(国城)国都、大都市。
(2)(聚落)指小村庄。
(3)(教化安立众生)‘教’教导,是把生活修学的方法,传授教导给社会大众。‘化’谓教学成绩,帮助众生化恶为善,转凡成圣。‘安立’建立,指建立菩提心。
(4)(住于无上真正之道)是安住于究竟圆满的成佛之道上。
由成如是诸善根(1...(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积功累德第八】》)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解》因为法藏比丘以上面种种积功累德的因缘,能感化无量无数的众生,都发成佛的心。
(按)这品经文是法藏比丘发了四十八大愿后的具体成效。经过无量劫的积植功行,累积万德,其依正二报具足殊胜庄严,一切众生由此感发无上成佛的心。
【圆满成就第九】
《解》前面是介绍法藏因地的修行,这一品显示他修学所获得的圆满成就,就是说明法藏成佛后的圆满果德。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所发誓愿,圆满成就。如实安住(1),具足庄严,威德(2)广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