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3-8 14:01:00
|
只看该作者
就得不到乐。
反过来,诸佛菩萨在这个梦中,他是清醒的,他知道在作梦,所以他在梦里面很快乐。梦中梦到一头老虎要来吃我了,你看没觉悟的人,这老虎来吃还得了!他吓的一身冷汗,醒来的时候,身上还是一身汗,吓的那个样子。觉悟的人知道这是梦,老虎来吃了,就学释迦牟尼佛舍身喂虎,他就很快乐,就很自在,假的,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所以《楞严》上讲「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在境界里头得大自在,你跟诸佛如来就无二无别了。
所以我们要认识修行这两个字的定义,人人都要修行,都要把你的错误修正过来,你才有进步。佛法给我们修行订了一个标准,就是大家一入佛门,佛法教给你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这叫「三皈依」。我想在座的同修受过三皈依的人很多,虽然受过三皈依,可是我看不出你有皈,也看不出你有依,你只是做一个形式上的三皈依,其实你也没皈,你也没依。你皈从哪里归?你依什么?所以是胡里胡涂的受,胡里胡涂的学,学到最后你说有成就了,成就个胡里胡涂。你说你成佛了,胡涂佛,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有胡涂佛,你们大家都是胡涂佛。你看世尊在《华严》、《圆觉》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哪个众生不是佛?天台大师讲的「六即佛」,六即佛第一个就是讲「理即佛」,从理上讲,一切众生都是佛;从现象上讲,我们都是胡涂佛,都是迷惑颠倒的佛,所以这个是事实,我们要清楚。
佛法僧三宝,在古时候讲没有问题,古时候佛家这些名相术语,佛都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大家一听就能生觉悟的心。佛法传久了,久了就免不了变质,愈传愈讹,把这个意思错解了、曲解了,这个现象是有,一般学术也有。我们读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坛经》,《坛经》就是他的语录,我们后人对他尊重,称它为《坛经》。他在《坛经》里面传授三皈,我们看那个文,他改变了,他给人传授三皈,他叫「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他不用佛法僧,他用觉正净,然后加以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我们要想想为什么六祖大师传授三皈要这个说法?这是在以前我们在经典里面没有看到过的,在语录里面也没有看到过的,而是他老人家第一个这种说法,必有因缘,不能说无缘无故这种说法。这使我们联想到在那个时候可能对于三宝的意思逐渐含糊了、曲解了、错解了,于是他老人家用这个方法提醒我们。
佛是觉悟的意思,所以我们皈依佛不是依靠泥塑木雕的佛像。佛不在世间,我们现在供养的是佛的形像,要是依靠这个佛的形像那就错了,那就完全是迷信,这个佛像怎么能保佑我们?正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它怎么能保佑我们?所以你要听到佛这个字,佛是觉悟的意思,那就对了,这是我们修学的总纲领、总方向,我们要依觉。皈是回归、回头,从哪里回头?从迷惑颠倒回头,要依觉悟,觉而不迷。用最浅显的话来说,我们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清楚明白,决定不迷惑,这叫做皈依佛,皈依佛是这个意思。从迷惑回过头来依觉悟,念念觉,时时觉,处处觉,觉就是佛菩萨,迷就是凡夫,这叫「皈依佛」。
第二个原则是「皈依法」,六祖大师说它作「正」,正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正知正见,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与宇宙人生的真相相应,这个想法是正确的,这个看法是正确的。如果与事实真相不相应,你的想法、看法是错误的。那么事实真相是什么?这就很难懂了,这要详细说要占很长的时间。你看释迦牟尼佛就单单讲这个问题讲了二十二年,我们这个几分钟的时间怎么能说得完?而六百卷《大般若》里面,我们中国人选择当中的一卷,六百卷里面选择一卷,这一卷是《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一卷确实是《大般若》的纲要,说得再多,大概也都不出《金刚经》上讲的原理原则。《金刚经》说的简单,六百卷说的详细,也可以说六百卷的《大般若》就是《金刚经》的详细讲解而已。
《金刚经》的纲领,最重要的,佛给我们讲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我刚才讲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讲人生的真相。你起心动念还患得患失,岂不错误了!告诉你三心不可得,你还想干什么?什么都不想,你就是佛,就是菩萨,你就对了;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你错了,正知正见的标准在此地。所有的念头,佛说得好,都叫做妄想,想加个妄,不是真的,与事实真相相违背。外面的境界,诸法,一切诸法,佛说了,诸法是缘生的,缘起性空,没有自性,没有自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一切诸法的真相。这个事跟理都很深,如果你真的见到了,佛法里面叫「见道位」,你真看到事实真相了,你就是「见道位」。见道位,在菩萨果位上,圆教初住菩萨叫见道位,那就恭喜你,你就出世了,你就不在世间,这才真正叫超越了,不但出了六道轮回,也出了十法界,你的知见叫正知正见,它有标准的。这一桩事情,如果真正发心要学佛,你要常作如是观,观察宇宙人生确实跟佛在经上讲的一样,佛讲的正确,一点都没讲错。
你见到真相之后,你就看破了,宇宙人生你看破了。看破之后,当然你就放下了,放下之后,你得大自在,那个时候你的生活空间是尽虚空遍法界,是你活动的空间,那就真乐,所以离苦得乐是真的不是假的。由此可知,最大的苦难就是你放不下。放不下的人苦,非常的辛苦。这个是第二个修行的纲领、原则:正知正见,正而不邪。我们要失去了正知见,我们的思想见解就不正,不正叫做邪见,你的想法、看法错误了。
第三个纲领是清净,用僧来代表,「皈依僧」。常说的「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坛经》里面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是讲清净心,真心本来清净。我们现在心不清净,被污染了,现在所谓的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这个很严重。所以你们学佛,尤其是你们学佛的同学们要注意,要善学,如果不善学,你决定被释迦牟尼佛所污染。佛不想污染你,结果你被佛污染了,佛看了都流眼泪,这是真的,为什么?佛是教你破迷开悟的,你读佛经,展开经典胡思乱想,你就被污染了。
过去有一年,哪一年我记不得了,很久了,有一位同学,好像是师范大学的一个学生,他们有佛学的社团,他来告诉我,他在那个社团里头讲《百法明门论》,在社团讲这个,来告诉我。我听了就很怀疑,我说你可能讲的是百法黑门论,你怎么会讲《明门论》?明是开悟,这一百法讲完之后,人恍然大悟,那是明门。如果你这一百法讲了之后,学生听了之后,牢牢的记住这一百法,那就变成黑门了,为什么?被污染了。他心本来清净,什么都没有,现在有一百条的污染,那还得了!我们学佛法不能不防止这一点,不要被佛法污染。你被佛法污染,你怎么能开悟?这就是所谓,你读佛经,死在字里行间。我们世间人讲念书,读死书,念书念成书呆子。学佛,念经也念死经,到最后变成佛呆子,这就错了。这一点是非常困难,所以一定要有好老师在旁边指导,好老师无非就是防止你堕落在污染里头。你执着经教,死在名词术语里头,这就大错特错。所以好老师是字字句句里头提醒你,你要有悟处,你要能领悟,你要能生智慧,这就对了。不生智慧就生烦恼,总是趋向这两个极端,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第三个原则教我们「皈依净」,心地清净,离开一切污染。
佛教给我们总纲领,三个字,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一切时、一切处,保持这三个原则,这叫学佛。不但对于你们现在讲的世间法,我们不迷、不邪、不染,对于佛法也不迷、不邪、不染,这就对了。如果你对佛法也要迷在里面,搞迷邪染,那佛法也变成世间法。如果对于世间一切法,你都不迷、不邪、不染,所有一切世间法都是佛法。告诉你,佛法跟世间法没有界线,世间跟世间也没有界线,由此可知,诸位用觉正净去从事于世间任何一个事业,这就是今天你们这个题目里面所说的「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所以你要真正懂得修学的纲领。
这个题目非常好,为什么?佛经里头有,但是佛经里头不是这几个字,但意思完全相同。《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干世间的事业。五十三位善知识,这五十三个人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诸佛如来,五十三位都是诸佛如来,他们不是凡夫,可是他们所干的事业跟我们现在社会上、跟你们大家没有两样。这五十三个人代表我们现实的社会,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从大的方面来分有二十类,就是二十种不同身分的人,但是每个种类里面又分的有好几个人来做代表。我们看看他们的事业,由此可知,他们没有离开他们的工作岗位,没有改变他们现前的生活方式,就在现实生活当中,现前工作当中,他们能够运用觉正净,所以穿衣吃饭是行菩萨道,穿衣吃饭是证无上正等正觉,就在自己生活当中,就在自己日常工作当中,人家是菩萨,人家是佛陀。由此可知,这部经里面,佛给我们说圆满的理论、精细的方法,后面还用五十三个人来表演给我们看,把这些理论方法怎样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日常工作当中,来修菩萨行,来修菩萨道。
《华严》代表的就是文殊跟普贤,普贤菩萨十波罗蜜,普通大乘法里面讲六波罗蜜,《华严》用「十」代表大圆满。普贤菩萨的十愿,十波罗蜜跟十愿怎样运用在生活上?我们每天要穿衣,如何把十波罗蜜、十大愿王用在穿衣上?用在吃饭上?用在工作上?用在应酬上?你要学会了,你就是文殊菩萨,你就是普贤菩萨。世尊慈悲到了极处,唯恐我们不会,用五十三位善友来表演给我们看。如果我们从他所干的事业上来看,真的也是包罗万象,里面有从政的,政治工作者的,有国王,这是统治一个国家,他怎样用觉正净、怎样用十波罗蜜、十大愿王,用在政治活动方面?有经商的商人,有做工的工人,有船师,船师我们现在讲航海家,轮船里面船长。那时候没有飞机,如果要有飞机,一定也有机长,我们可以以此类推。里面有童男童女,童男童女是学生,也有宗教师,所以佛教不是宗教,宗教师也应当学佛,为什么?他要有智慧,没有智慧不能解决问题。他讲这些宗教的经典为什么讲不好?宗教经典多半介绍天上的事情,天上他没去过,他当然讲不出来,可是学了佛就很容易去过。他对于天上实际上状况知道太少了,佛这个里面讲得很详细、很丰富,天也相当复杂,比我们地球复杂多了。这个是《华严》,特别是末后《普贤行愿品》总共有四十卷经文,几乎占我们中文《华严经》的一半,为我们详细来说这桩事情。
我这个说法都是讲的原则跟纲领,诸位听了之后,我想还是有个问题,那我们现在要怎么做法?从哪里做起?这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佛在经上都教给我们了,《观无量寿佛经》上给我们讲的「净业三福」,那就是我们修学的起点,经论上所说的最初方便,我们下手的地方。三福一共有三条,这三条,佛说了,它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说得很重。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决定不是修一个法门,换句话说,「三世诸佛」就是代表无量无边的法门,都要以这个为基础。若没有这个基础,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修净土宗念阿弥陀佛也不能往生,你才晓得这个基础多重要!
三条里面第一条有四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要问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回家孝顺父母学起;在学校读书,尊重师长学起。你做不到孝亲,不懂得尊师重道,天天给佛磕头也没用处,天天喊佛的名号,佛也不会理你,佛是要看你做出个好样子给他看。佛就是究竟圆满大孝之人。大乘佛法完全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这与我们中国古代教学的理念完全相同。
而一个人能够成人,能够独立在社会上,建功立业,那就是需要父母与师长用心来调教,父母跟师长要配合。父母对于自己的儿女,不能要求他孝,「你是我的儿子,你应该要孝顺我」,这个话说不出口。谁来教孝?老师,第三者来教。老师要说明父母的恩德,劝导学生孝养父母,而父母要教儿女尊师重道。同样做老师,「我是你的老师,你是我的学生,你对我要尊重」,也说不出口。尊敬老师,父母要教儿女,教导他,老师对你的恩德,老师启发你的智慧。佛在经上讲,我们的身体得自于父母,父母有养育之恩;老师启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法身慧命得自于老师,这是两大恩人。他们两个互相配合,我们才知道怎么做人,怎样在社会上立足。道,就从这个地方生的,从这个地方建立的。
今天这个社会,做父母的也不知道教儿女尊师重道,做老师的也不知道教学生孝顺父母,这个问题严重,所以今天社会动乱不安不是没有道理,归根究柢,这个教育在观念上错误了。如果是现代这种教育的理念,儒家就不必在《学记》里面讲出他教学的原则,「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就没有意义。所以一个国家要富强,社会要安定繁荣,事业要求顺利、发达,家庭美满,个人幸福,都是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所以佛法是真正至善圆满的教育,比儒家说得更透彻,说得更精深、广泛。我们必须从这个角度上来读佛经,来研究佛的教诲,不能把它看成宗教。再告诉诸位,宗教都是迷信的,宗教要讲信仰的热忱,宗教的热忱就是高度的迷信,这个话并不好听,而佛法是理智的,破迷开悟,是理性的。
从孝敬再推展、再扩大就是大慈大悲。慈悲这个名词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对于广大群众的关怀爱护。称之为大慈大悲就是无条件的,有条件就不叫大,对于一切众生无条件的关怀他、爱护他、帮助他,这在我们佛门是观世音菩萨代表的,观世音菩萨代表这个精神。我们听到观世音菩萨的名,见到观世音菩萨的形像,要生起大慈悲心,那么你供养观世音菩萨就对了,就真的供养了,这是《普贤行愿品》里面讲的「依教修行供养」,你要依教修行才行。我们以前心量狭小,不肯帮助别人,不肯关怀别人,念念都是自己自私自利,这与观世音菩萨完全相违背。我们家里要是供养观音菩萨,起心动念还是自私自利,天天求观音菩萨保佑自己升官发财,财不要让别人发,要让我发,你这样供养观世音菩萨有罪过,你侮辱观音菩萨,大错特错,这样供观音菩萨不但没有好处,有害处,你天天在祷告都在造罪业,身语意三业都在造罪业。所以供养观音菩萨的像是提醒自己大慈悲心。
慈心里面顶重要的,举了一个「不杀」,要紧!你看现在社会的动乱,天天在报纸、广播里面都听到哪里杀人放火,所以慈悲里头特别提出这一点,绝对不损害一切众生,这样你才能真正修十善业。十善业为什么这么困难?前面你看,一重一重把你的障碍去掉了,现在话叫消业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