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8-3-2 15:56:30
|
只看该作者
住胜等持不证觉。
风依虚空水依彼,大地依彼生依地,
有情造业因即此,虚空何住思此义。
如是菩萨住空性,知有情愿作所依,
展现众多种种事,不证涅槃不住空。
何时菩萨明而知,行此空寂妙等持,
其间全然不修相,住无相寂最寂行。
如飞虚空鸟无处,非住于彼不堕地,
菩萨行持解脱门,不证涅槃不持相。
如学箭法空射箭,余箭随后不间断,
前箭不得落地机,彼人想时箭坠地。
如是行持胜般若,智方便力神变行,
彼等善根未圆满,期间不得妙空性。
如比丘具神变力,住空顿时显神奇,
行住坐卧四威仪,彼无厌烦无疲倦。
聪睿菩萨住空性,智神变竟无有住,
为众生现无边事,俱胝劫间无疲厌。
如人处于大悬崖,双手撑伞空中跃,
身体下落不坠入,大深渊底直行进。
具有智悲之菩萨,手握方便智慧伞,
悟法空性无相愿,不证涅槃法亦见。
如欲珍宝赴宝洲,已得珍宝返家中,
商主非独以安生,令亲友众不悦意。
菩萨诣至空宝洲,获得禅定根及力,
不喜独自证涅槃,而令众生心忧苦。
如求利商熟知故,中经都市城邑村,
不住彼处及宝洲,知不住家通路途。
明了菩萨则通晓,声闻独觉智解脱,
不住于彼及佛智,不住无为解道理。
何时慈心结缘众,行空无相愿等持,
彼者既不获涅槃,亦不可立有为处。
如化人身非不现,彼以名称亦能立,
行解脱门之菩萨,彼以名称亦能立。
若问行为以及根,菩萨不说空无相,
不讲不退转地法,知彼尚未得授记。
第五品
罗汉地及缘觉智,三界梦中亦不希,
见佛亦为众说法,知彼得不退转记。
梦见有情三恶趣,刹那发愿断恶趣,
谛实加持熄烈火,知彼得不退转记。
人间鬼魅疾病多,利悲谛实加持息,
而无执心不生慢,知彼得不退转记。
自在种种谛加持,我得授记起慢心,
执余菩萨予授记,当知住慢智浅薄。
名因生魔至近前,说此即汝及父母,
汝祖七代之间名,汝成佛号乃是此。
头陀戒行如何得,汝昔功德亦如是,
闻此骄慢之菩萨,当知着魔智浅薄。
依于极静村落城,深山静林阿兰若,
自赞毁他之菩萨,当知着魔智浅薄。
常居村落都城邑,成熟有情勤菩提,
不求罗汉独觉地,此谓佛子之远离。
五百由旬之深山,布满蛇处住多年,
不知寂静之菩萨,得增上慢杂而居。
菩萨勤利众生得,禅力解脱根等持。
轻思此非行寂静,佛说彼住魔行境。
于住村落或静处,离二乘心定大觉,
利生寂静之菩萨,妄念揣度坏自己。
故勇意寻妙菩提,善巧必定摧我慢,
如患为愈依良医,无懈怠依善知识。
菩萨入佛大菩提,具波罗蜜依善师,
随彼等说修行地,二因速证佛菩提。
过去未来十方佛,道皆般若非余者,
此度是入大菩提,光灯日轮胜导师。
犹如般若法相空,知诸法相与彼同,
尽晓万法空无相,此行即行善逝智。
众生妄执欲求食,贪轮回意恒流转,
我我所法非真空,凡愚虚空打疙瘩。
如顾虑想引发毒,毒未入内而昏迷,
凡愚执我许我所,我想非真念生死。
如是执著说染污,无我我所说清净,
此无成为染与净,菩萨证悟智慧度。
赡洲尽其有众生,无余发胜菩提心,
俱胝千年作布施,利生回向菩提因。
何人精进于般若,甚至一日随同行,
布施福蕴不及彼,故当不懈恒入智。
行胜般若瑜伽者,起大悲无众生想,
时智者成众应供,恒行乞食具实义。
菩萨为度长结缘,人天三途之众生,
大道彼岸欲示众,昼夜精进行般若。
人昔未得之至宝,别时已获心欢喜,
得即不慎已遗失,失而求宝恒忧苦。
如是趋入大菩提,如宝般若行莫弃,
如获宝取勤缠裹,疾速而行消忧苦。
如离云日光灿灿,驱散所有重重暗,
映蔽一切萤火虫,含生群星明月光。
行胜般若之菩萨,善行空性及无相,
摧见浓暗胜众生,罗汉独觉多菩萨。
王子施财欲实义,成众尊主乐亲近,
此今尚令群生悦,得势在位何须说?
如是巧行智菩萨,施甘露令人天喜,
此今尚勤利群生,住法王位何须说?
尔时恶魔怀刺痛,忧凄苦恼气焰消,
何能退此菩萨意?威逼诸方烧陨石。
智者具有勇猛心,昼夜观胜般若义,
如鸟飞空身心净,魔众岂能有机乘?
何时菩萨起斗争,相互不和具嗔心,
时魔最悦心舒畅,思彼二者远佛智。
彼二将远如罗刹,二者失毁自誓言,
嗔恨离忍岂证觉?彼时诸魔皆欢喜。
未得授记之菩萨,嗔得授记起争论,
尽嗔具过心刹那,需彼数劫重披甲。
佛依忍度证菩提,思嗔非妙起正念,
发露忏悔亦戒后,不喜彼学此佛法。
何者学时不许学,不缘学者所学法,
是学非学不分别,彼学即学此佛法。
菩萨了知如此学,永不失学不破戒,
为得佛法修学此,善学胜学无缘执。
智者学修发光慧,不善一念亦不生,
如日行空光辉映,前方虚空暗不存。
修学般若波罗蜜,诸波罗蜜皆归此,
坏聚见摄六十二,如是摄集此等度。
譬如命根若灭尽,所有余根皆灭尽,
如是行慧大智者,诸波罗蜜皆集此。
善巧菩萨能修学,声闻独觉诸功德,
不住于彼不希求,思此我所学故学。
于不退入大菩提,发心诚意作随喜,
三千须弥秤可量,随喜彼善非如是。
求善欲利诸众生,一切福蕴皆随喜,
故获如来功德已,为尽苦于世法施。
菩萨无念而彻知,法空无相无戏论,
不以二慧寻菩提,瑜伽者勤胜般若。
虚空界与彼违一,非有何亦不得彼,
善行智慧之菩萨,亦如虚空寂灭行。
人中幻人无此想:取悦此人彼亦行,
见显种种之神变,彼无身心亦无名。
如是行慧永不思,证悟菩提度有情,
种种生具众多事,如幻示现无念行。
如佛化现行佛业,于行骄傲毫不生,
如是行慧巧菩萨,亦如幻化显诸事。
巧木匠造男女像,彼亦能做一切事,
如是行慧巧菩萨,无分别智行诸事。
如是行持诸智者,众天合掌亦顶礼,
十方世界诸佛陀,亦作赞叹众功德。
等恒河刹诸有情,假设普皆成恶魔,
一毛亦化相同数,彼等无法障智者。
四因菩萨具智力,四魔难胜不能动,
安住空性不舍众,如说而行佛加持。
讲此佛母般若时,若有菩萨起信解,
诚心精进而修行,知静者入一切智。
法界真如不可住,如空中云无住住,
咒师无住行于空,欲住依咒加持花。
此行明智之菩萨,不缘能证佛诸法,
不缘视为讲求法,是求寂喜德者住。
罗汉解脱如来外,此住堪为诸声闻,
缘觉息具寂乐定,众住之最是无上。
飞禽住空不坠地,鱼住水中无闭死,
如是菩萨依定力,到岸住空不涅槃。
欲成众生功德最,证最稀有佛胜智,
发放上胜妙法施,当依利者此胜处。
此学处乃导师说,诸学之最是无上,
智者欲学到彼岸,当学佛学此般若。
此胜法藏妙法藏,佛种众生安乐藏,
过去未来十方佛,此生法界不穷尽。
所有树果花林园,皆从地生并呈现,
大地无尽亦无增,不失无念无厌倦。
佛子声闻独觉天,一切众生安乐法,
悉由殊胜般若生,智慧无尽亦无增。
所有下中上有情,佛说皆由无明生,
众缘聚合极生苦,无明无尽亦无增。
智慧理门方便本,皆由殊胜般若生,
众缘聚合极生智,般若无尽亦无增。
菩萨知晓此缘起,无生无灭此般若,
如日无云放光芒,除无明暗获自然。
具大力者依四禅,能住非依亦无住,
然依此四禅定支,成得大菩提所依。
获胜智慧住禅定,受四无色妙等持,
此定利胜妙菩提,菩萨非为漏尽学。
此是积德之奇迹,住定等持而无相,
安住彼中若身亡,随意受生欲界中。
如赡洲人昔未至,天境天城后前往,
见彼拥有一切境,复还此处不贪执。
菩萨持有胜功德,精勤瑜伽住禅定,
后住欲界无贪著,不住凡法如水莲。
至尊唯为成熟众,修行刹土圆满度,
失菩提德波罗蜜,不求转生无色界。
如人获得珍宝藏,于其未起爱乐心,
彼于他时取彼等,取而还家不贪执。
善巧菩萨喜乐施,获四禅定寂等持,
具禅乐弃所得定,悲悯众生入欲界。
若菩萨住禅等持,欲求罗汉独觉乘,
非定掉散失佛德,犹如舟子坏船只。
此外虽勤享色声,香与味触五欲妙,
离小乘喜菩提心,当知勇士恒入定。
为余有情心清净,勤行精进波罗蜜,
如取水仆受主制,勇士随从众生行。
责骂抑或常殴打,女仆于主不顶撞,
思量彼将杀害我,怀极恐惧受其压。
为菩提入大菩提,当如众生之奴仆,
依此成佛圆功德,草木失火焚烧彼。
舍弃自乐无求心,昼夜精进众生利,
当如生母侍独子,诚心无厌而行持。
菩萨欲长住轮回,勤利众生修刹土,
纤尘不生厌倦心,彼具精进无懈怠。
不巧菩萨俱胝劫,久想苦想修菩提,
修行正法成长苦,失精进度懒惰者。
初发殊胜菩提心,至获无上菩提间,
作意仅一昼夜时,当知明智行精进。
若有说毁须弥山,随继将得大菩提,
生厌倦心思其量,尔时菩萨成懈怠。
仅此限度有何难?发刹那粉山王心,
智者菩萨行精进,不久获佛胜菩提。
成熟众生行利益,若身语意精勤行,
存有我想成懈怠,远一切智如天地。
时无身心众生想,灭想行持不二法,
佛说是求寂不失,大菩提者精进度。
若闻他说粗恶语,我乐善巧菩萨喜,
孰说孰闻以何说,具胜忍度是智者。
菩萨若具忍善法,三千世界满宝供,
罗汉缘觉世间解,施蕴不及彼福德。
住安忍者身洁净,三十二相力无穷,
于诸有情宣空法,众喜具忍成智者。
有众生取檀香包,恭敬涂敷菩萨身,
或有火烬撒其头,于二者起平等心。
智者菩萨安忍已,发心回向大菩提,
勇士为世安忍胜,罗汉独觉众有情。
能忍者当生此心:狱畜阎罗界多苦,
欲因受害不自主,我为菩提何不忍?
鞭棍兵刃打杀缚,砍头断耳鼻手足,
世间诸苦我能忍,菩萨安住忍辱度。
戒令求寂者超胜,十力行境戒无失,
戒行随行于一切,回向菩提为利生。
欲得独觉罗汉果,破戒无知失行为,
回向寂灭胜菩提,勤欲妙亦住戒度。
法解菩提功德生,具功德法戒律义,
法失利者之菩提,此谓破戒导师语。
菩萨纵享五欲妙,然皈依佛法圣僧,
思维成佛念遍知,当知智者住戒度。
俱胝劫行十善业,然求独觉罗汉果,
时戒有过是失戒,彼发心罪重他胜。
守戒回向大菩提,无骄慢心不赞自,
尽除我想众生想,菩萨住戒波罗蜜。
若行佛道菩萨思,此等具戒此破戒,
起种种想是破戒,失戒不具清净戒。
谁无我想众生想,离想贪岂有恶戒?
谁无执戒非戒心,导师说此是戒律。
清净有情具戒律,不见可爱不可爱,
施头手足无怯心,布施所有恒无执。
知法无性我不实,纵舍自体无怯心,
尔时况施身外物?无有悭吝之是处。
我想执物为我所,贪愚焉有施舍心?
吝啬转生饿鬼处,投生为人亦贫穷。
菩萨知众贫乏已,渴求舍施恒博施,
四洲庄严如唾沫,施喜得洲非如是。
明智菩萨如此思,但愿依此而布施,
三有众生发放施。利生回向大菩提。,
施已于事无能住,彼永不求异熟果。
如是知舍施一切,施少成多无有量。
三有无余诸众生,假设彼等无量劫,
供世间解佛罗汉,独觉而求声闻果。
善巧方便智菩萨,随喜彼等做福事,
利生回向大菩提,回向胜过诸群生。
如碔砆宝纵成堆,一琉璃宝能胜彼,
众生广大诸布施,随喜菩萨胜过彼。
若菩萨于众生施,不执我所不惜事,
彼生善根增大力,犹如无云上弦月。
第六品
菩萨布施离饿鬼,中止贫穷诸烦恼,
行时广得无量财,布施成熟苦有情。
依戒能断旁生体,离八无暇恒得闲,
忍得广大微妙相,宛如金色众乐见。
精进白法不减失,得无边智佛宝库,
禅定舍弃呵欲妙,成就明通及等持。
依慧遍知法自性,真超无余诸三界,
人中之尊转宝轮,为尽苦于众说法。
第七品
此法圆满彼菩萨。
第八品
受持净土摄净情,受持佛种及法种,
圣僧之种一切法。疗众生疾大明医,
示慧说此菩提道,摄功德宝菩提道,
为众生得说此道。
圣般若摄颂圆满!
印度堪布布雅嘎热桑哈与主校译师万德拜则由梵译藏并校勘抉择。
摄功德宝经释
——正入般若密意之善说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嗡索德!
佛陀日亲及佛子,弥勒文殊龙树等,
秉持如来传承示,深中观道师前礼。
于等虚空佛佛子,弟子三世圣者众,
源泉殊胜之般若,敬心善入说彼理。
三世诸佛宣说的所有无尽佛法宝藏之中,犹如心脏般堪为究竟的,就是圣般若波罗蜜多。保存着《十七母子般若》等为数众多的经典,其中的全部内容都完全涵盖在这部《摄功德宝经》中。此经偈颂格律鲜明,是佛陀亲口所说的佛经。传讲、听闻以诸如此类众多功德而超胜的这部经,就相当于传讲、听闻了所有的般若。为此,我以纯净之心,依靠诸位大德的窍诀,来解说趋入此经密意的道理,包括依照直接宣说空性之理而解释、依照间接宣说道现观而解释两个部分。
甲一(依照直叙空性之理而解释)分四:一、经名句义;二、译礼;三、论义;四、末义。
乙一、经名句义:
梵语:阿雅占嘉巴绕莫达萨匝雅嘎塔
藏语:帕巴西绕戒啪如辛德巴都巴策色嘉巴
汉语:圣般若摄颂
阿雅是“圣”的意思;得占嘉为“智慧”;巴绕莫达是“到彼岸”之义,萨匝雅为“摄”,嘎塔义为“颂”。
有关经名句义的详细内容,当从他论的附注中了解。略而言之,由于是出世间的甚深法,因此称为“圣”;证悟万法实相真如的智慧,是一切智慧之最,超群绝伦,所以叫“智慧到彼岸(即般若)”,正因为把这样的无分别智慧作为所诠加以阐释的缘故,此经也就得名“般若”;人们依靠这部经,能摄集、拥有世间出世间犹如珍宝般的一切道果功德,为此称作“摄”;这部经是绝妙之韵律的偈颂形式(藏文每句有十一个字),由此叫“颂”。
乙二、译礼:
顶礼圣者文殊师利!
先前的诸大译师在将此宣说胜义的甚深法翻译成藏语之初,顶礼本尊至尊圣者文殊师利菩萨,目的是为了不起障碍、增上福德。
乙三(论义)分二:一、承接缘起句;二、真正论义。
丙一、承接缘起句:
尔后世尊为彼等四众眷属皆大欢喜,复说此般若波罗蜜多。尔时,世尊说此等偈曰……
处圆满为灵鹫山;本师圆满是释迦狮子——释迦牟尼佛;眷属圆满,即声闻菩萨等眷属众会之中;时间圆满,继刚刚宣说《般若十万颂》等完毕之后,本师世尊为了令比丘等那些四众眷属,以不费艰辛轻而易举证悟大义的大乘道果功德,皆大欢喜,又再度宣说法圆满的所诠内容——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当时,世尊说此等能诠偈颂……
丙二(真正论义)分三:一、劝勉听法;二、所说法之自性;三、以如是宣说之必要结尾。
丁一(劝勉听法)分二:一、真实劝听;二、附注说明说法者佛陀之事业。
戊一、真实劝听:
心怀喜敬最胜信,除盖烦恼而离垢,
行众生利寂静者,请听般若勇士行。
心怀对妙法纯净渴求的欢喜之情、带着对讲法者尊重的恭敬之意以及对听闻大乘的功德利益等坚信不移最殊胜的诚挚信心,遣除成为如理作意或受持正法之障碍的贪爱结 等五盖的一切烦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