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3-2 09:37:34
|
只看该作者
我还不知道。他说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你。我说我不敢当。他是我们的老前辈,老前辈里面年轻的,他只大我十岁。问我一个什么问题?就是印光大师对蕅益大师的赞叹是不是太过分一点?问我这个问题。我告诉他,我说印光大师的话是道道地地的老实话,一点都不过分,真是如此。演培法师他学唯识的,对唯识的经论讲得很多,著作很丰富。都过世了,他好像是八十岁过世的,很可惜,我们佛门的损失,过世之后,没有后继的传人。那个时候他在,学唯识还有个老师;他走了之后,想学法相唯识没老师了。法相唯识,没老师不行,很难。贤首、天台、三论,没有老师,还容易;法相,没有老师不行,一定要有老师。
所以传人也是一代不如一代。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跟印光大师比比不上,这也很大的距离,我跟李老师相比也差一大截,这一代不如一代。我的下面再要有,他跟不上我,比我又要差一等,这怎么办?这是佛法的衰相,五代之后就完了。要怎么传?要一代比一代强,后来居上,这佛法就兴了。有没有努力?努力就有。跟我学的,我现在知道有两个人会超过我。一个是刘素云居士,学《无量寿经》的,她那种精进功夫我比不上她。她修学这个会集本,她就是一本,一生永远不改,每一天读十遍,读了十年。十年念熟了,念一遍要多少时间?半个小时一遍就念完了。一天十个小时念二十遍,一天念二十遍念多久?又念了十年,大概到去年满了十年。《无量寿》的功底我比不上她。她有没有开悟?肯定开悟。大彻大悟我不敢说,大悟一定有。十年,小悟;二十年,大悟。她的功夫没有间断,到大彻大悟,得阿弥陀佛本愿加持,非常有可能。海贤和尚证得,海贤和尚之后第二个人,在家居士。
我这个人一生有一个好处,喜欢别人比我高,喜欢别人比我好。我将来在佛教学校开课,学校聘请我,我开什么课?开《无量寿经》。斯里兰卡有一个龙喜大学,这是我发起把它建成的,将来这个学校也请我开课,我自己不去,年岁大了,九十岁了。我叫谁去代我上课?我叫胡小林代我,我叫刘素云代我,代我去开课。我会告诉学校、会告诉学生,他虽然是跟我学的,他超过我了,你们跟他学比跟我学强。你们学成了,我给你做印证。一生的长处就在此地,发现人才,发现真正用功,我佩服,我护持,我全心全力帮助你,我不会障碍别人,我不会嫉妒别人。欢喜,替佛教欢喜,替世尊欢喜,替阿弥陀佛欢喜,替一切众生欢喜。所以我适时的来当护法,把下一代带起来。下一代超过我,佛法才会兴旺,一代比一代强,佛法就大兴了;一代不如一代,佛法就会灭亡。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认真修学的。
我们看下面,「中品上生」,《观经》上的。我们这边是中辈上生,我们这边用辈,没有用品。《观经》用品,上品就是我们上辈,中品是我们中辈,下品就是我们下辈,这就完全相同了。中品上生,花开见佛,证阿罗汉果。「中品中生,七日花开,得须陀洹」,中品中生。须陀洹是初果,他要在那修行半劫后,往生到极乐世界寿命无量,寿命无量劫,那半劫不算什么,不是很长的时间,他就成阿罗汉果,也就变成中辈上生,他就进入上生,再慢慢向上提升。「中品下生亦是七日后得须陀洹」,往生到极乐世界七天以后就证得须陀洹果,也就是七日花开。七日花开,他跟中品中生是相同的;但是证阿罗汉果的不一样,过一小劫成阿罗汉。这是小乘圣果。「善导大师谓中品上生,是小乘根性上善凡夫人」,善导大师告诉我们,「中品中生是小乘下善凡夫人」,都有小乘根机,「中品下生是世善上福凡夫人」,福报是上品的福报,大福报。
什么是上品福报?无论出家在家,护持道场,护持修行人,这是世间的上福。为什么?你护持这个人,他证果,你看往生到极乐世界,他们是生方便有余土,不是凡圣同居土。而且在方便有余土里面,七日花开,半劫就成阿罗汉,这是小乘果,证阿罗汉。中品下生,七日证须陀洹,一小劫成阿罗汉。前面中生的是半劫,半小劫证阿罗汉果;这个要一劫,一小劫证阿罗汉,成阿罗汉。善导大师这个开示值得我们参考。小乘圣果。善导大师说,中品上生是小乘根性上善凡夫。人不能不修善,不能造恶,造恶跟三恶道相应,修善跟三善道相应。修善而求往生,那就是极乐世界的上善,就是现在善导大师所说的,小乘根性的上善之人。
善恶的标准是什么?十善业道是根本。念佛,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了。念佛求生净土就不是小乘根性了,大乘根性,大乘根性的上善凡夫绝不只阿罗汉,菩萨了。这个我们要知道,我们应该努力向上。我们不跟人争,我们能修到多高层次就多高层次,目的不是争取品位高下,不在争取这个,我们在弘护正法,劝导众生,我们干这个。我们自己往生,我们希望人人都能往生。往生的利益我们知道,许多人并不知道,所以对於往生的功德利益都是半信半疑,我们做出来,让他有信心,这功德就大了。所以做榜样。
海贤老和尚早年就成就了。我看他的碟片、读他的《永思集》,我的体会,他应该在四十岁左右得理一心不乱,三十岁左右得事一心不乱。事一心就是阿罗汉,理一心就是法身菩萨。他随时能去,跟阿弥陀佛见面多次,他向阿弥陀佛求过,求佛带他到极乐世界。佛笑著告诉他:你修得很好,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年,表法,做个好样子,给学佛人看,给念佛人看。所以他证得之后,完全是表法,不是他的寿命,是众生的福报,是如来给他延长的寿命,与他自己寿命不相干,没有了。这个我们要知道。我也跟同学们说过,这个并不稀奇,他得到佛法加持,我们也能得到。只要真发心,舍己为人,牺牲身命也在所不惜,没有自己了,在这个世间活一天表法一天。
我的寿命,多少人给我算命,算卦看命,四十五岁。现在又加了四十五岁,这个加是阿弥陀佛加的,这不是我自己的,我自己的寿命早就到了。究竟加多长我也不知道。反正我每天都做往生想,我每天都想往生。但是留在这一天,我要做一天的工作,什么工作?我就表这个法,讲经。如果身体很好,虽然年岁大了,体力正常,没有毛病,现在就是音声响亮不及从前。如果我的声音要恢复到跟年轻时候一样,我心里有一桩事情,《华严经》没有圆满,这是很遗憾的一桩事情,我想把《华严经》讲圆满。《华严经》讲圆满至少要十年。不能像从前那样细讲,要照以前我那种细讲,那要讲两万个小时才能讲完。为什么?这部经,真的,开心法师劝过我,大陆上的法师也劝过我,茗山老和尚,韩馆长那时候求过我,希望我把《华严经》讲完,我要不讲,以后没人讲了。这话是真话,不是假话。我也希望有人学《华严》、学《法华》,把贤首宗、天台宗带起来。真正有学《华严》、学《法华》的,来找我,我们开小班,小班就是一个人班、两个人班。我怎么教你?我教你念《华严经》、念《法华经》,念一千遍,来找我。没有念一千遍不要找我,为什么?你没有基础,没根柢。一千遍念下来之后,你会有悟处,我会帮助你、会成就你。
唐朝时候,六祖大师会下,法达禅师专攻《法华》,读《法华》三千遍。《法华经》很长,只有七卷,但是每一卷分量都很大,一天大概只能念一遍,七卷。三千遍要念多久?要念三、四年,不止,还不止,一天念一遍,一年三百六十遍,十年三千遍。见六祖,六祖一点,他开悟了。他要没有三千遍《法华经》的底子开不了悟。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今天,刘素云、胡小林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胡小林,三千遍《大乘起信论》,念三千遍了。来告诉我,古大德所传的这两句话千真万确,一点都不假,就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是方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理念。就一门,把它念上三千遍,这是你的根柢,没有这个根柢学不出来。你要是没有环境读经扎这个根柢,我可以帮助你,我可以供养你,让你有很理想的读书环境,你好好去念。十年,像这些大经,三千遍读下去之后,不一样了,法喜充满,智慧开了,福报也会现前。
上面经论,《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往生论》上所说的,好像跟《无量寿经》讲的相违背,不一样。「本经中辈皆是发菩提心之大乘行人,到已」,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皆不退转於无上菩提」。这是净宗法门,净宗法门《无量寿经》是核心,大经,《观无量寿经》是我们这个经的补充,弥补这不足的,一个是理论、一个是方法。它说了十六种方法,叫十六观;理论它说出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两句话《无量寿经》上没有,《观经》里头有。就是你为什么这么快能成佛?就是你本来是佛。因为你本来是佛,所以你恢复成佛不难,道理在此地。但是一定要走成佛之道,阿弥陀佛才能帮上忙;你不走他这个道路,他帮不上忙,虽然是心是佛,你也没有办法成佛,你要遵守阿弥陀佛的方法。所以《无量寿经》上所说的统统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观经》上讲的、《往生论》上讲的,没有完全讲发菩提心。这个经上是上辈、中辈、下辈三辈都是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要以这个为准。
《净影疏》,隋朝慧远大师的著作,他给我们解,他解得很详细,「甚为详善。疏曰」,这个疏就是慧远大师写的疏,我们叫小慧远,他的注解。「天亲作往生偈」,就是《往生论》上的偈颂,「二乘种皆不得生」,说得很清楚。「《观经》宣说小乘众生亦得往生其义云何?」天亲菩萨《往生论》讲的不一样,有人问净影大师,净影大师的回答说,「言二乘种不得生者,就此国中往去时说。小乘众生先虽习小,临欲去时,要发大心,方得往生。若用小心求生彼国,无得去理。为是天亲言,二乘种不得往生。」是讲什么?往生的时候,往生那个时候,你临命终时,你是小乘心,你不能往生;如果平常修小乘,往生的时候发心求生净土,那就是大乘心,大乘心就能生。是在这个时候说的,说得很有道理。小乘先学习小,临终的时候他发了菩提心。什么菩提心?《要解》讲得好,真信、真愿就是无上菩提心。真正相信极乐世界,没有怀疑,真想往生,求往生,这个心就叫无上菩提心,这不是小乘。所以他就能生,在这一念之间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佛就现身来接引他。
所以在往生这一刹那的时候,你本来是求生净土的,到这个时候对这个世间情执放不下,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往生,能不能往生,在最后一念。最后一念是真的,「信愿持名」,符合这四个字,蕅益大师说的,决定得生,与这四个字不相应不能往生。平时念,好,不念也好,临终决定要念。但是平常不念,临终会念,这个缘太少了。临命终时一口气还没断,有人提醒你,你一听,明白了,万缘放下,真信切愿,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两声阿弥陀佛,都能往生。我们要用这个,那要非常侥幸,你临命终时有没有这个机会?这个机会是大福报,无量劫修积的大福报在这一时享受,这一刹那间有人提醒,自己真信,那就真往生了,往生到极乐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萨。
我们再看下面这个问答。「问云:若言去用大心」,这最后一念大菩提心,「何故至彼证入小果」,为什么到极乐世界去证果的时候,花开见佛,他是阿罗汉?这底下解释,「由其本习小乘多故。本在此处,多学观察苦、无常等」,这是小乘人,他世世生生多劫以来都学小乘,都观苦空无常,这个习气很深,阿赖耶的种子很多、很坚固,到极乐世界还起现行。所以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六尘都说法,有没有说小乘?有,说苦空无常。为什么学这个?因为有不少凡圣同居土往生的,他是发大菩提心去的,但是那个发心是临时发的,是临终时候发的,对极乐世界深信不疑,对阿弥陀佛起向往的心,因为这个时候这一念心到极乐世界。但到极乐世界之后花开见佛,佛讲经说法是跟人的习性有关系,你想听什么经就听到什么经。这要养成习惯,不要养成小乘习惯。
这在中国人大概不会,在南传的可能很多,我们相信。为什么?中国已经把小乘丢掉了,用儒道代替小乘。所以中国人念佛经都是念大乘,没有念小乘的。南传有,南传可以说活在这个世间都是学小乘经论,是我们《大藏经》里面《四阿含》,他们就学这个。所以你心里这个印象很深,常常会想起来,你在极乐世界听到阿弥陀佛说法,说小乘经。实际是弥陀世尊说法,没有起心动念,众生有感自然有应,你想听什么经、想学什么经,你所听到的就是这个经。所以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每个人听的不一样。同样学一部经,浅深不一样,我听的比较浅,你听的比较深,为什么?你的程度比我高。你听弥陀、六尘说法,都是契机契理,这是他方世界没有的。
到极乐世界好,为什么?不是这个肉身,法性身,我们这个身是法相身、是物质,极乐世界的身不是物质,是法性。法性是什么?不需要营养,不需要饮食,不需要茶水,不需要睡眠。所以你那个用功真用到底,你没有障碍,你不需要睡眠。所以佛门有一句话说,就在当下,当下即是。这么好的地方,一切自己所需要用的都是随心变化,我想要房子,房子就现成的,你就坐在房子当中;我想要树下,那就在一棵大树下,完全是心想事成,真正是没有虚愿,心想事成,想什么现什么。自己也一样,想佛身,就现佛的身相;想菩萨身,现菩萨相;想人天身,现人天相。有能力分无量身,分身干什么?除了供佛修福、闻法之外,还可以帮佛教化众生。那个佛国土里头肯定跟我们有缘,我们过去世曾经在那住过,还有很多熟人,还有很多各种不同关系的人,只要是有关系、有缘,你就能度他。为什么?你说话,他相信你;你现相,他欢喜,这就有缘。没有缘的就没有感,有缘的,有感就有应,你就能应。所以上求佛法,下化众生,上求下化,你同时可以做到,这是极乐世界的殊胜。发大乘心的人更容易,大乘心的人没有自己。有自己的,凡夫心;有自己,不肯利他的,小乘心。这个要知道。所以经上都劝我们发菩提心,大乘。
这个解释得好,「以本乘终发大乘心,求生彼故。在彼国中,得罗汉已,即便求大(回小向大)。昙鸾道绰诸祖胜解,已引录於前」,就不再多说了。所以《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全是菩提心,全是大乘法。生到彼国,在彼国中证得阿罗汉,他马上就会回小向大。为什么?得佛力加持。环境对人的影响很深。环境是怎么造成的?社会大众造成的,今天最明显的,舆论造成的,文化造成的,这文化是负面不是正面。极乐世界全是正面,没有负面,六根所接触六尘境界全是大乘,菩萨乘。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下辈」。「下辈因行」,也分三个小段。第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