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2-28 21:34:45
|
只看该作者
不是佛的...(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七三集) 2011/2/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73》)
...要听他所讲的意义。他长说短说、深说浅说都不要紧,都无所谓,要听他的意思,不执着言说相。看经呢?看经不要执着文字相,执着言语相错了,执着文字相也错了,不能着相。第二个,不能执着名字相,譬如这里讲小乘是名字,涅盘也是名字,第一义空也是名字,偏真但空还是名字,这个名字相是假的,也不能执着。你明白它的意思就行了,随便他怎么说没关系,只要我在这个里头把意思体会到。第三个,不着心缘相,心缘相是什么?我们中国人讲望文生义,就是听了之后我有自己的意思,不行。为什么不能?因为佛没有意思说出来的,你怎么听了会有意思出来?那意思是你的,不是佛的。所以「愿解如来真实义」,你自己意思生起来不是如来真实义。这样才叫会听,读诵的时候会读,这样读诵、这样听经会得三昧、会得定,会开悟。
如果你着相,着相无论是着言说相、名字相、心缘相,你都不能得定,都不能开悟。用我们现在的话说,着这三种相你学的是佛学、是知识;你不着这三种相,你是智慧,你会得定,你会开悟。这是世法跟佛法修学心态不相同,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晓得今天学佛学的是什么。佛法修学,无论用什么方法,八万四千法门全都是戒定慧,离开戒定慧不是佛教的法门,佛教的法门决定跟戒定慧相应。譬如你诵经,诵《无量寿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初学的人大概念两个小时,字字句句念清楚,不着文字相、不着名字相,一直念下去,自己没有一个念头起来。有念头是什么?就像照,一看到这个就觉悟,那是照见,你没有去思想...(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七三集) 2011/2/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73》)
...百卷第三十一卷,「能使诸法实相空,名为第一义空」。诸法实相空是什么?这一句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对这个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它就空。你还有一个诸法实相空,你已经不空了;心要寂静,寂静是真心,真心里头不能有东西。《金刚经》上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什么?佛法。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一个字都不能执着,你要是执着一个字,错了,佛都流眼泪,在旁边说:对不起你,我害了你。佛是真的害了你。佛没有害你,你自己害自己,你错会了意思。马鸣菩萨讲得那么清楚,教你不要执着言说相,换句话说,文字是言说的符号,言说不能执着,文字不能执着。不执着名词术语,不起心、不动念,这样听讲、这样读诵会开悟,会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可是几个人能做到?大概是像惠能大师那一号的人物可以做到,别的人都不行。看经着了文字相,听讲着了言说相,所以怎么看、怎么听还都是自己的意思,未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你没了解,就是你着相了!离一切相,这三种相都要离,可执着不得。所以,讲经的人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听经的人听而无闻、无闻而闻,那个才妙。所以第一义,难!
「《观佛三昧经》曰;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这个第一义就是讲的佛如来果德,妙觉位的果德,真如实相这是第一义空,说得没错。我们怎么样?全着了,文字相也着,名字相也着了,我们给人讲还是讲这些东西。那这是什么?这叫佛学,不是学佛;如果是学佛...(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七三集) 2011/2/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73》)
...里面本来具足智慧德相,佛菩萨是恒顺众生,随心应量,自然流露出来的。所以它没有意思,没有浅深,也没有广狭,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众生听到个个都欢喜,众生根利的他听的意思很深,众生根性很薄的他听的意思很浅,听的人个个都得利益。这个得利益就像古人的比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听的人他自己心里明白,妙就妙在这里,所以法叫妙法。你听经闻法能得多少,全是你自己,与外面不相干,与老师也不相干,全在自己。老师为我们讲解,老师的境界我们不知道,世间老师讲,意思就很浅近;有修有证的老师去讲,高深莫测。得不得利益?得利益,肯定得利益。如果要不得利益,他不就白讲了!哪有这种道理的?
所以马鸣菩萨教给我们,读诵、听教要懂得三个原则,第一个不执着言说相,读诵不执着文字相;不执着名字相,这名词术语;不执着心缘相,心缘相是你只恭恭敬敬、诚诚恳恳读下去,不想文字里的意思,都不要去想。这样的读诵是修戒定慧,戒定慧三学一次学成功,遵守这个方法去读、去听,遵守这个方法这是持戒。没有分别执着这是修定,没有分别不用第六识,没有执着不用第七识。你不用第六识,妙观察智就现前;你不用第七识,平等性智就现前。换句话说,你的心是清净平等的,清净平等心叫三昧。久久熏修,自然开悟,开悟之后你看到这个经文字字句句无量义,这是法喜充满。为什么说无量义?自性无量,自性无量就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无量,真会念。听教亦如是,听教就是听讲,像我们现在在一起学习,我们分享。你要能守住这个原则,这一堂课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修什么?修戒定慧,用这个方法将戒定慧一次统统学了,每天都用这个方法。人家真用功的人一天八个小时、十个...(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八八集) 2011/2/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88》)
...遵守这个方法这是持戒。没有分别执着这是修定,没有分别不用第六识,没有执着不用第七识。你不用第六识,妙观察智就现前;你不用第七识,平等性智就现前。换句话说,你的心是清净平等的,清净平等心叫三昧。久久熏修,自然开悟,开悟之后你看到这个经文字字句句无量义,这是法喜充满。为什么说无量义?自性无量,自性无量就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无量,真会念。听教亦如是,听教就是听讲,像我们现在在一起学习,我们分享。你要能守住这个原则,这一堂课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修什么?修戒定慧,用这个方法将戒定慧一次统统学了,每天都用这个方法。人家真用功的人一天八个小时、十个小时,最好是十个小时,听经可以听光盘,或是在网络、在卫星。读诵就用经本,一本书不更换,没开悟不看第二种,开悟我再广学多闻。开悟的样子是什么?最普通、最普遍的答问,别人有疑难问题提出来,你应对如流,不用思考,智慧开了。你没有去想想这个问题,这问题我应该怎么回答他,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提出来,自然就回答。往往答完之后自己感到欢喜,我答得很好,我怎么会这样答复。自己要想想这个问题,想怎么答,还答不出来,妙!这是什么?智慧现前,就这么回事情。
「此三忍成就,故曰忍力成就。」一个安苦,安贫乐道;第二个能够忍受一切人的批评,特别是恶意的都能忍受。不但不计较,而且还有感恩的心,这个难,真正有感恩的心才得到受用。为什么没有感恩的心?你没有得受用。得受用,听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八八集) 2011/2/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88》)
...经》婆罗门女,佛菩萨没有叫她放弃婆罗门教,她两样都学,婆罗门是她的宗教,佛教是她的教育,不冲突。信仰宗教,在学校一样念书,学校没有说你有宗教信仰不可以到学校来,没有这一条。我们把这个说给他听,他很惊讶。这是你说的吗?不是,经典上这样说的,你去看就明白了。佛陀是教育,但是现在社会国家把它列入宗教,我们称它是宗教的教育。对外要忍,忍才能够化解误会、化解对立、化解冲突,如果说一听到就生气,那就错了,这个怨愈结愈深,这样会造成无谓的冲突。这是讲外忍。
第三,「云何名菩萨法忍?佛于诸经说微妙义,诸法寂静,诸法寂灭如涅盘相,不惊不怖。作是念言:我若不解是经,不知是法,终不得菩提。是故菩萨勤求咨问读诵,是名法忍。」法忍是什么?修学佛法要忍,特别是大乘。我们从世尊一生教学的历史就能看出,世尊开悟之后,从鹿野苑度五比丘,这是教学的开始。最初五个学生,以后慢慢愈来愈多,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些人是常随弟子,始终跟着佛,佛到哪里他们跟到哪里,没离开过。佛对他们的教导,你看前面十二年讲《阿含经》,小乘经。我们知道,佛依二谛说法,佛讲经教学根据二谛,前面学过,真谛跟俗谛。真谛是佛亲证的境界,那个境界高深莫测,一般人不懂。不懂,对他就没有缘分,他听不进去,他听了怀疑,甚至于就离开了,他不知道自己程度不够,他说你胡说八道。所以佛的教学有善巧方便,先教世谛,教你怎样做个好人,怎样得到幸福美满的一生,这大...(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八九集) 2011/2/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89》)
...中肯,忠恕,要原谅他。我们今天知道了,抓紧时间补习,把这门课补出来,我们就有能力承传。这个历史的任务、祖宗的慧命,中国古人讲「为往圣继绝学」,佛法里面讲「续佛慧命」,我们今天要把这个担子担起来。绝学、慧命要从我来传起,你发这样的心,你就得到三宝威神的加持、祖宗福佑,祖宗保佑你,你是三宝的传人,你是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的传人。能不能做到?具足忍力的人就能做到,经文上说「忍力成就」,你能忍你就能成就。这是菩萨法忍,学佛的人应该是这样的心态。
「我若不解是经,不知是法,终不得菩提」,我们要常常讲,我如果不解《四库》、不解经藏、不知是法,终不得菩提。要常常有这个心,鼓励自己。「是故菩萨勤求咨问读诵」,认真努力,求学!古时候求学有老师,寻师访友,今天老师没有了,可能志同道合的你也找不到,但是今天有异方便,就是跟古人不同的方便,这些经书很容易得到。这个异方便是印刷术发达,古时候没有印刷术,书是要抄写的。抄写,你想想看你一生能抄多少,那个太辛苦了。而且你找不到,那时候的书分量太少了,你到哪里去找到书你去抄一本。现在这个不操心了,《大藏经》、《四库全书》从前人不敢想象,什么人家里能够有一套《大藏经》?我告诉诸位同学,我在年轻的时候,二十几岁我才知道,我们安徽省一个省有多少部藏经?两套半,完整的只有两套,还有一套是残缺的,你就想想看。我们那个省文化还算是不错的,还是高文化的。《四库》有没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八九集) 2011/2/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89》)
...。所以我们要生稀有的心,来受持这一部法宝。
第二「离垢」,佛法僧里面清净、清白,没有丝毫的染污。第三「势力」,我们现在科学里面讲的能量,它有高能量,我们今天也说为磁场。经典所在之处,你能够发现你进入这个地方,这地方藏的有《藏经》,你会感到这个地方很温馨、柔和、喜悦,你能感受到这些,感到这个地方非常安全。你的烦恼、忧虑、牵挂,到这个地方自然好像就没有了。为什么?这些典籍都是佛菩萨、圣贤人他们的智慧结晶在此地,能量能不好吗?现代人,人都富起来了,有不少人请一部《大藏经》在家里供养。有没有道理?有道理,虽然他不看,放在家里磁场不一样。对于这个经典愈恭敬,磁场的能量就愈大;如果你常常还翻阅、读诵,那个加持的力量就更大,它真的能保佑你一家平安、和谐、幸福。这不是迷信,这有科学做根据的。第四「能庄严世间」,最殊胜的,就是我刚才讲的磁场的庄严,我们中国人讲气氛、氛围。第五「最上」,世法里头一切法,三宝在最上,他是正觉,没有一丝毫邪知、邪见、邪念;换句话说,纯净纯善。《大学》里面所谓「止于至善」,古人有一句话说「世间好语佛说尽」,这世间的好话在佛经都说尽了。第六「不变」,永恒不变,为什么?他的思惟、言行都跟性德相应,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具足这六个意思,称之为宝,佛具有这六个意思,法也有这六个意思。僧是真干的人,「随其教法而修业者」,这句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老实、听话、真干,无论在家、出家、...(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九二集) 2011/2/2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92》)
...《文钞》里头讲得很多,孝亲尊师是世出世间学问大根大本,如果没有孝亲、没有尊师,佛菩萨来教你,没用,你得不到。能得到的是真正能体会,这是以前李老师常常告诉我们,他说你看到宗门的语录,和尚,和尚是亲教师,常常提到的,你会么!这「会么」是什么意思?你能体会言语、文字当中的意思吗?就是开经偈上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你能体会吗?你能懂得吗?那才叫会。用什么方法去体会?真诚恭敬。所以印祖说,一分真诚恭敬你能体会一分,二分真诚恭敬你能体会二分,十分真诚恭敬你能体会十分。没有真诚恭敬你什么都体会不到,你在言语里头听不懂,你在文字上也看不懂;有真诚恭敬心,才能听到言外之音,这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的悟处。读诵、听教,没有悟处那都不算数。怎样才有悟处?那一定要清净心,清净心就是诚心。你看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里头跟「诚」下了个定义,什么是诚?「一念不生是谓诚」,这是曾国藩先生讲的,跟佛法讲的完全相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叫诚。起心动念,胡思乱想,这哪叫诚?诚意没有了,你什么都得不到。所以,悟一定是从三昧来的,三昧就是清净心。这就讲到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门深入是戒,长时熏修是定,定能开慧。智慧开了,所以一闻千悟,那叫会了,一经通一切经都通了,那叫会了,你真会了。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忍和尚方丈室里面,听五祖讲《金刚经》,我们知道他不认识字,肯定不用经本,讲《金刚经》大意。讲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九三集) 2011/2/2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93》)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