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第0178部~普超三昧经四卷》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友有信
仁义礼智信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七情情执、怀疑嫉妒、爱憎怨亲、胜负得失、控制占有。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
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
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心本净品第十一
尔时溥首。为王阿阇世及诸眷属并余来者无数之众。开化说法。即从坐起与比丘众王阿阇世群臣寮属及无数人。出宫门行行于途。路见一男子。自害其母住他树下。啼哭懊恼称叫奈何其人究竟现在应度而自克责所作无状。而造大逆自危其母当堕地狱。虽尔其人当修律行。时溥首于比丘众前。化作异化即时往诣害母人所。去之不远而中道住。其害母者遥见父母与子共侣。父母谓子是者正路。其子答曰。斯非正路。递互起诤。于是化子现怀嗔怒杀化父母。其逆罪子遥见化子害化父母。啼哭酸毒不能自胜。寻即往诣害母人所。而谓之曰。我杀父母当堕地狱。哭言奈何。当设何计。其害母者而自念言。今此来人乃害二亲。我但危母。其人痴冥罪莫大焉。我之为逆尚差于彼。如彼受罪吾犹觉轻。其化人者悲哀酸酷。口并宣言。吾当往诣能仁佛所。其无救者佛为设救。其恐懅者慰除所患。如佛所教我当奉遵。于时化人啼哭进路在其前行。而害母者寻随其后。如彼悔过吾亦当尔。吾罪微薄彼人甚重。化人诣佛稽首于地。而白佛言。唯然世尊。吾造大逆而害二亲。犯斯大罪。佛告化人。善哉善哉。子为至诚而无所欺。言行相副诣如来前说诚谛言而不两舌亦不自侵。当自惟察观心之法。以何所心危二亲者。用过去心当来心乎。现在心耶。其过去心即以灭尽。其现在心即以别去。无有处所。亦无方面。不知安在。当来心者则亦未至。无集聚处。未见旋返亦无往还。子当知之。心亦不立于身之内。亦不由外。亦无境界。不处两间。不得中止。察其心者。亦无五色青赤黄白黑。子当了之。心者无色。亦不可见。亦无所住。亦不退转。无有言教。不可执持。犹若如幻。子欲察心。不可分别。不可解了。不可名淫。不可究怒。不可知痴。无淫怒痴。子当知心无生死行。亦无所作。亦无所现。亦不现在。心者清净。亦无垢染。亦无净者。心不在此。亦不在彼。不在异处。犹如虚空。亦无等伦。亦无色像。亦无言教。有明智者不当依猗。勿得言吾谓是我所。莫得造处无得为想。莫造毕竟。勿有所为。无言己身。勿云吾我。莫念过去。所以者何。子当知之。一切诸法悉无所住。犹如虚空。子且听之。解如是者。佛不谓人于法有脱。若染污者不归恶趣。设心清净而无垢染则无诸趣。于时化人即而叹曰。得未曾有。天中之天如来所因成最正觉了知法界。无有作者亦无有受无有生者。无灭度者。无所依猗愿得出家因佛世尊。得作沙门受具足戒。佛言。比丘善来。于时化人前作沙门。即白佛言。唯然世尊。吾获神通今欲灭度。佛之威神使彼化人。去地四丈九尺。于虚空中而取灭度。身中出火还自烧体。于时逆子见彼化人得作沙门。听受经法闻佛所说。心自念言。向者彼人自危二亲。在世尊前而作沙门便得灭度。今吾何故不效彼人。而作沙门亦当灭度。作是念已往诣佛所。稽首圣足前白佛言。我亦造逆自危母命。佛言。善哉善哉。子为至诚而无所欺。言行相副诣如来前。说诚谛之言而。不两舌。亦不自侵。当自惟察观心之法。以何所心危其亲者。用过去心当来心乎。现在心耶。其过去心即已灭尽。其现在心即以别去。无有处所。亦无方面。不知安在。当来心者则亦未至。无集聚处。未见旋返。亦无往还。子当知之。心亦不立于身之内。亦不由外。亦无境界。不处两间。不得中止。察其心者。亦无五色青赤黄白黑。子当了之。心者无色。亦不可见亦无所住。亦不退转。无有言教。不可执持。犹若如幻。子欲察心。不可分别。不可解了。不可名淫。不可究怒。不可知痴。无淫怒痴。子当知心。在生死行。亦无所作。亦无所现。亦不现在。心者清净。亦无垢染。亦无净者。心不在此。亦不在彼。不在异处。犹如虚空。亦无等伦。亦无色像。亦无言教。有明知者不当依猗。勿得言吾谓是我所。莫得造处无得为想莫造毕竟。勿有所为。无言己身。勿云吾我。莫念过去。所以者何。子当知之。一切诸法悉无所住。犹如虚无。子且听之。解如是者。佛不谓人于法有脱若染污者不归恶趣。设心清净而无垢染则无诸趣。于时逆人地狱之火从毛孔出。毒痛甚剧而无救护。则白佛言。我今被烧。惟天中天。而见救济归命大圣。于是世尊出金色臂着实人顶上。火时即灭无复苦痛。见如来身若干相好。身痛休息而得安隐。又前白佛。欲作沙门。佛寻听之即为寂志。于时世尊为说四谛。其人闻之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修行法教逮得往还证至得罗汉。又白佛言。欲般泥洹。世尊告曰。随意所存。于时比丘踊在虚空。去地四丈九尺。身中出火还自烧体。百千天人于虚空中而来供养。时舍利弗见于彼人受斯律教而得灭度。则惊怪之。前白佛言。诚难及也。天中之天。如来恩施所说法律。乃令逆者得受法教。如是行者然有殊别。堪救济者惟有如来。溥首童真被大德铠。诸菩萨伦。能睹一切群萌根原随而度之地。非声闻缘觉境界。佛言。如是舍利弗。诚如所云。是佛大士法忍菩萨之境界也。又舍利弗。汝等所见想堕地狱。而佛睹之至灭度法。汝等视人应灭度者。世尊省知而坠恶趣。或以知足有德之士。闲居奉戒而三昧定。汝等谓之至灭度法。如来见之反堕地狱。所以者何。汝等之类离于心行。不能遍察众生心原。群萌所行不可思议。又舍利弗。汝为见此杀母者乎闻说深法得至无余而般泥洹。对曰。惟见天中天。佛告舍利弗。斯害母者。于五百佛殖众德本。闻深妙法解畅心本清净显曜。又如其人入此典诰。受一切法而得解脱。佛言。舍利弗。以是之故。若族姓子族姓女。我灭度后。能闻是法谊即便信乐。又人迷惑而心乖者。随恶知友而犯罪衅不失法忍。乃至无余而得解脱。吾不谓斯等堕恶趣也。有信乐如是像类深妙之法。所得如是。以斯之故若兹等伦处于正路。其闻斯典即信乐者。讲说平等章句叹颂。广为他人分别演者。德悉如是。何况奉行修如所教。溥首与诸菩萨大士迦叶。王阿阇世及无数人。往诣佛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
尔时舍利弗见溥首与诸会者悉坐定已。谓王阿阇世。大王。狐疑宁为断乎。答曰。唯然。仁者寻则断矣。又问。云何断。答曰。不受不舍是谓为断。亦无所得本末永了无有垢染。则为断矣。舍利弗白世尊曰。王阿阇世所毕几如。余有几如。世尊告曰。王之余殃犹如芥子。所灭之罪如须弥山。入于深法所说经谊至无生法。舍利弗又白佛言。王阿阇世当复往归于恶趣乎。答曰。如忉利天子。在于七宝重阁交露。下阎浮提寻还本处。如是舍利弗。王阿阇世所入地狱名宾[跳-兆+宅]罗(晋曰集欲)。这入寻出。其身不遭苦恼之患。舍利弗言。难及世尊。王阿阇世诸根明达乃如斯乎。又能蠲除若干罪衅如斯重殃地狱之毒。佛告舍利弗。王阿阇世。前已供养七十二亿诸佛世尊。殖众德本咸受经典。所闻法者劝无上正真之道。汝岂见溥首乎。对曰。已见。世尊告曰。溥首童真劝阿阇世。使发无上正真道意。于难计劫离垢藏如来无数诸佛。于彼劫中而有三亿平等正觉。悉是溥首所可诱劝。使转法轮长寿久存。设百千世尊终不能为。王阿阇世说法决疑。其惟溥首能为斯王决除疑网。所以者何。溥首童真数从诸佛闻是深法。以是故当作斯观。其有菩萨应所度者。本从发意得其本师。为之说法乃能解耳。王阿阇世从集欲轻地狱出生于上方。去是五百佛国。其世界曰庄严。其佛号宝英如来至真等正觉。今现说法当复重见。溥首从闻深经在于彼土。即当逮得不起法忍。弥勒菩萨成正觉时。当复来下还斯忍界。号曰不动菩萨大士。弥勒如来当为众会宣讲不动菩萨前所兴为。又复分别于此经典敷陈至谊。不动大士。能仁佛世作大国王。名阿阇世。从恶友言自害其父。从溥首闻所说经典得柔顺法忍。因此除罪令无有余。弥勒如来缘不动菩萨说此经法。八千菩萨得不起法忍。八万四千菩萨。蠲除无数不可计会罪衅积聚。如是舍利弗。王阿阇世从今已往八百难计会劫。修菩萨行开化众生严净佛土。又舍利弗。王阿阇世所化众生。为声闻地。若缘觉地若行大乘。斯等众生当有罪盖。无尘垢弊狐疑悉除无有犹豫。过于八千不可计劫。当得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劫名喜见。世界曰无造阴。佛号净界如来至真等正觉。寿十四劫。诸声闻众七十万人而为大会。一切慧解志八脱门。诸菩萨众有十二亿。皆得智慧度无极善权方便。灭度之后。正法当住一亿岁。无造阴世界所有[黍-禾+利]庶。至于寿尽无狐疑者。终没之后不归三涂。净界如来设为群生讲说经者。悉去诸垢无有尘劳皆得清净。是故舍利弗。人人相见莫相平相。所以不当相平相者。人根难见。独有如来能平相人。行如佛者可平相人也。贤者舍利弗。及大众会。惊喜踊跃而说斯言。从今日始尽其形寿。不观他人。不敢说人某趣地狱某当灭度。所以者何。群生之行不可思议。时佛说此喻阿阇世决。三万二千天子发无上正真道意。各誓愿曰。净界世尊成正觉时。吾等当生于彼佛土。不造欲世界。佛即记之当生彼土。
月首受决品第十二
王阿阇世有一太子。名曰月首。厥年八岁。解颈璎珞。用散佛上而曰。吾以此德劝助无上正真之道。以斯善本。净界如来成正觉时。愿于彼土为四域主转轮圣王。尽其形寿。供养如来及比丘众。佛灭度后奉持舍利而受经典。然后得成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这散珠璎。便于虚空。则成七宝交露棚阁。四方四植上下平等。严正雅妙。于其阁内安四宝床敷天缯彩如来坐之相好庄严。佛时即笑。世尊笑法。则有无数不可呰限百千光色从其口出。照难思议无有边际。诸佛世界超于梵天。魔之宫殿日月光明自然蔽曀[火*僉]徊绕身无央数匝从顶上入。贤者阿难即从坐起偏袒右肩。长跪叉手以偈赞曰。
度一切智慧 超越众挂碍
解了群生类 心行之根原
以分别本末 应时而说法
普照世愿说 何因而欣笑
众生在十方 一切处其前
无数亿垓众 一一而难问
能仁之圣师 乃堪决其疑
善哉愿解说 愍哀何故欣
其过去诸佛 最胜所住立
又当来世尊 犹如洹河沙
分别知六趣 慧度于无极
所以现欣笑 离垢愿决疑
光明超日月 翳魔释梵宫
通彻诸铁围 超照众山顶
安隐蒸黎元 枯竭众勤劳
善说除诸垢 何故熙欣笑
于是世尊告阿难曰。宁见月首太子乎。对曰。唯然已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