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2-24 12:04:04
|
只看该作者
那个境界好!那个里面的人没有生老病死,他是化生。要知道天道,欲界天里面有生老病死,欲界天;色界、无色界就没有了,化生的,所以他没有病苦。胎卵湿化这四种生态,胎卵湿都有苦,化生就没有苦。四圣法界里全是化生,见思烦恼断了。见思烦恼就是执着,对自对他、对事对理统统不执着,所以他清净心现前,这个诸位要知道。你看《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心现前这是阿罗汉跟辟支佛,平等心现前是四圣法界里面的佛法界。菩萨平等,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他不分别了,但是还有分别的习气,习气断掉了,他就提升到佛法界。佛法界里头平等心现前,清净平等,这个时候一觉,就恭喜他,他脱离十法界。到哪里去?到实报土去了。不觉,他还在佛法界。觉了,这个觉是什么?无明破了,也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不起心不动念,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没有觉的时候还是用阿赖耶,十法界都是用阿赖耶。四圣法界用得正,这个正是怎么来的?正就是完全听从佛菩萨的教诲,对佛菩萨的教诲深信不疑,依教奉行。经典里面叫我们做的,我们就认真去做,叫我们不能做的,我们不但不做,连那个念头都不生。你虽然还没有觉,可是你的行为,你的思想行为跟那个觉的人一样,简直看不出差别,所以天台大师讲「相似即佛」,他跟佛很像,但是他不是佛。为什么?他还是用阿赖耶,阿赖耶里面的纯净纯善他全用了,不净不善他都控制住,都放下了,是这么个情形。一超越之后,脱离十法界,给诸位说,染净就没有了。十法界里头有染净,一出十法界,染净就没有了;换句话说,染净这个念头没有了,出十法界,就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那就是究竟圆满佛。不过无始无明习气没断,这就是实报庄严土里面的居民,有四十一个等级,这个等级,我们细心去体会,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为什么不能说没有?那个居民的无始无明习气确实不相同,有厚有薄,真不相同,不能说他无。不能说他有,为什么不能说他有?他起心动念都没有了,哪来的阶级?阶级是从分别执着里头有的。确实没有,也确实不无,你要从这个里面去体会,你才了解实报土的真相。
他们那些人,真的个个都是清净平等觉,这还得了!清净平等觉,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这是阿弥陀佛的尊号,阿弥陀佛另外一个号就叫清净平等觉。换句话说,到西方极乐世界,只要生到实报庄严土,个个都是清净平等觉,把阿弥陀佛跟自己融化成一体。这样我们才真正体会到,大乘经教里常讲,「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我们才明白了。为什么叫自性弥陀?你见到性就是弥陀。弥陀什么意思?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量,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无量。什么无量?一切都无量。这一切包得太多了,佛常常用方便话来说,说了三桩事情,第一个智慧,智慧无量;第二个是德,德能无量;第三个是相好,相好无量,用这三个无量就统统包括了,你全证得了。佛说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我们有没有听懂?有听懂,听懂的人不多,听不懂的人多。为什么听不懂?他有烦恼,他有习气,障碍了他。烦恼习气不但障碍他证入,障碍他悟解,就是障碍你觉悟,障碍你理解。
诸位想想,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年五祖忍和尚在世,肯定是常常讲解《金刚经》。听众有多少?我们相信,有完全没听懂的,有解悟听懂的,没有契入。惠能大师听一次,他不是解悟,他证悟了,五祖把衣钵就给他。为什么他能够证入?别人到解悟就不能再深入,为什么?烦恼习气没断,包括神秀大师在内。怎么知道神秀烦恼习气没断?五祖叫他作一首偈子,他怎么写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你们想想,他有没有执着?他有没有分别?你从这首偈上看,有。那我们就晓得,他在五祖会下天天听经闻法,解悟。同学们对他都非常尊重,他能讲得头头是道,讲得天花乱坠,别人不如他,他比别的同学烦恼轻一点。所以说一品烦恼就是一品障碍,十品烦恼就十品障碍,你有多少烦恼?你的烦恼比别人重,你领悟的东西就比别人差一等;你烦恼比别人轻,你领悟的比人高一等,就这个道理。
修行的功夫是在放下烦恼习气。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讲到总的原则完全相同,一个,就是放下。为什么不肯放下?放下不是别人占便宜,自己占便宜;不肯放下不是别人吃亏,自己吃亏,这个道理总得要懂。谁能把执着全放下,谁就证阿罗汉果,成正觉;谁能把分别放下,谁就证菩萨果位,成正等正觉;谁能在境界里头,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他就成无上正等正觉,他成佛了。谁占便宜?五祖忍和尚会下那么多人,真正彻底放下的就惠能大师一个人。我们读《坛经》,我们听讲,要能体会得到,这是菩萨慈悲,现身说法。你不是要求证果吗?放下就是。你不是要求开智慧吗?放下就是。你不是要想积无量功德吗?放下就是。你不是想相好庄严吗?我们人间讲大富大贵吗?放下就是。你自性里头本自具足,不是从外来的,外面是假的,外面没法子庄严你,自性庄严你。自性里什么都不缺,连这个都不懂吗?真的不懂,为什么不懂?没放下,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是起心动念,还是自私自利,还是名闻利养,还是贪瞋痴慢。那么诸佛菩萨这个经要不要讲?要讲。讲了有什么用?没用;不是没用,众生习气太深,熏的遍数不够。咱们中国古大德教人,「读书千遍」,他熏习还不到千遍,如果熏习到千遍,肯定他有悟处,他会放下。不能彻底放下,他可能放下十分之一、十分之二,那就不错了,那他的灵性就提升。十分之一、二,天道;十分之五、六,那就到阿罗汉;十分之七,放下十分之七,辟支佛;放下十分之八、九,那是菩萨;彻底放下,不就成佛了吗?
所以诸佛菩萨个个示现在世间都是讲经教学,讲经教学的功德不可思议。佛法离开讲经教学就不是佛法了,佛法是觉悟的方法。离开讲经教学,用什么方法帮助我们觉悟?帮助别人觉悟?没法子。三转法轮里,示转、劝转、证转,全是教学。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教了一辈子。三十岁开悟,示现的,悟后就是教学,教一辈子,七十九岁过世的,教了四十九年。用我们今天眼光来看他,他是什么身分?职业教师,这不能搞错。用现在学术上的地位来称呼他,他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家,这是他的身分。他自己确确实实做到一个我们的典型模范,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他教学不收学费,他不要钱,他也不要名,名闻利养边都不沾。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一生过着托钵的生活。这是教我们什么?最后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戒的根本就是十善,十善是戒律的根基,没有十善就没有戒。
所以学佛,学佛就是学放下,放下从哪里学起?从十善学起。先放下不伤害众生这个念头,念头没有,当然没有行为。一切众生都不可以伤害,人不能伤害,所有一切动物不能伤害,花草树木不能伤害,山河大地也不能伤害,依报正报都不能伤害,这在不杀生里头包含的。对有情众生,我让他生烦恼,我就伤害他了,我就造了罪业。所以这十条非常微细,微细统统给你写出来是八万四千条,这个不能不知道。八万四千条,跟诸位说,每一条下面都有八万四千条,这叫什么?细行。这个菩萨位子愈高,他做得愈究竟、愈微细。我们初学的人,能把这十条学到,你的根扎稳了,然后你才能慢慢深入。如果这十个根都没有,你在佛门里面学一辈子,你很精进,你很用功,可是你所学的是语言、是文字,你没有吃进去,口皮上的。所以你不得受用,依旧搞生死轮回,你说麻烦不麻烦?
所以凡夫成佛要多少时间?经上常讲无量劫。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真难!放下、改过不容易,太难了。可是这个事情不是求人,世法里常说「登天难,求人难」,这是求自己,回光返照,反求诸己。严格的要求自己,不要去要求别人,要求别人错了。要求别人,你天天生烦恼,天天跟众生结怨,你的冤亲债主一大堆。要求自己,回归自性才真正消除业障,才真正自利利他。利他是什么?给别人做个好样子。原来你是放下才成就的,自责才成就的,不是责备别人成就的。所以诸佛菩萨从来不责备人,你做再大的过失的时候,他也是笑笑。为什么?他清楚,你造的这个业,你将来一定要受报,报尽之后,你觉悟了,你回头了,他再来帮助你。你正在造业受报的时候他只是提醒你,他知道你听不进去,但是什么?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他在阿赖耶识里给你种善的种子。这个善的种子在现前不会起现行,它不起作用,但是你业障消除之后它就起作用。所以现在不知道感恩,到业障消得差不多,知道感恩。感恩才知道报恩,报恩决定是依教奉行,不依教修行的,那不是真报恩。你怎么样供养,连释迦牟尼佛示现那些比丘都不接受供养,没有把供养看在眼里。所以世尊在世,供养只限于四桩事情,叫「四事供养」。每天出去托钵,你供养他一钵饭,这个他接受,你给他钱,不接受。他树下一宿,你说我盖个房子给你住,不接受。衣服只有三衣,破了的时候,不能再穿了,你供养一件衣给他,他接受。卧具,晚上睡觉的时候,地上睡觉,底下要有一块布垫起来,盖的,那三衣就够了,叫卧具,这个接受。生病的时候接受医药,除此之外一概不接受。
简单就是清净。我们学佛头一个就希望清净心现前,简单的生活,清净心就现前。《无量寿经》的经题好,「清净平等觉」。先修清净心,清净心里头没有染污。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财色名食睡不能染污你,色声香味触法也不能染污你;换句话说,用中国人来讲,名跟利都不能染污你,你都放下了,你都看破了,你就得清净心。清净心就是三昧,清净心就是禅定,清净心生智慧不生烦恼。你看事情,你看得比别人深,看得比别人广,看得比别人清楚,你不会做错事。那你是节节向上提升,你不会堕落,这是学佛真实的利益,不学怎么行!我们今天也要想得到这样的成就,怎么办?世尊教导我们,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个话对谁说的?不是对我们说,是对将要入门的人说的。我们距离这个门还有很远的距离,我们今天需要的,要把这个门找到。怎么找到?那你就要晓得,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讲经四十九年,一天都不中断?只有天天听,天天读诵经典,一部经典听百遍、千遍,有一点悟处,那个悟处里头,慢慢把路找到了,把门找到了。所以古大德教人,都是告诉你三千遍,你得下这个功夫。对哪些人?对业障轻的人,三千遍他会开悟。悟有小悟,有大悟,有彻悟,有大彻大悟,层次不一样。对业障深重的人,那就要用劳力,为什么?你的心太乱了,你的妄念太多,你没有办法收心,听一千遍、一万遍伏不住你的妄想。怎么办?办法很多,最常用的叫你拜佛。怎么拜?一天拜三千拜,一拜不能少,三千拜。一个小时拜三百拜,要十个小时,十个小时连着拜很困难,拜两个小时可以休息半个小时,那你一天拜佛的时间差不多要十五个小时,十五个小时都在拜佛。拜佛的时候什么都不要想,恭恭敬敬的拜,消业障消得最快!这对业障深重的人。如果这样拜三年,有很多开悟了,古人的例子很多。
一般初学佛的人,老师教我们拜佛,没有要求我们拜三千拜。我初学佛,跟忏云法师,在埔里住茅蓬,忏云法师对我们的要求是一天拜八百拜。早晨三百拜,晚上三百拜,中午吃饭之后经行,经行半小时,拜二百拜,这是茅蓬里最重要的功课,天天不能间断。我在茅蓬住五个月半,拜了十几万拜,消业障!让你把妄想全拜掉。这是最少的。当时我们住茅蓬,菩妙法师也在,我们老同参。有个达宗法师,达宗法师每天拜一千二百拜,他也是分三次,每一次四百拜。方法绝妙!所以这个法门可不能打妄想,一打妄想就全盘都败了,我们对佛法就是结缘,跟释迦牟尼佛、跟诸佛菩萨结个缘,来生接着再干,来生后世,这一生不能成就。这一生想成就,那你得真用功,真的不怕苦,勇猛精进。功课非常简单。
我们再看这里第二段,「内外不二门。此就内外二境论内外二观也」。什么叫内?什么叫外?「谓众生诸佛及以依报名为外境」。这个地方要注意,一切众生、一切诸佛,或山河大地、树木花草,全是我们的依报。众生、诸佛是有情的依报,下面这个依报是讲无情的依报,无情的树木花草、山河大地,这都叫外境。此地内外,这是个外字。内是什么?「自己心法,名为内境」。内是讲心,这什么东西?能够执着的,能够分别的,能够起心动念的,这叫内境,这个不在外,这在内。「于此内外二境,皆以三观观之,即名内外二观也」。三观是空观、假观、中观。无论是内,无论是外,内就是见闻觉知,就是受想行识。《心经》上,《心经》大家都念得很熟,《心经》上讲五蕴,色受想行识,色是身体、物质现象,受想行识就是心法。受想行识从哪来的?从自性本具的见闻觉知来的。见闻觉知不生不灭,迷了就变成受想行识,觉悟了,受想行识就还源成为见闻觉知,见闻觉知那就是我们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世尊在《华严.出现品》里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个智慧就是见闻觉知,本有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觉。迷失了自性,见闻觉知(就是智慧)变成烦恼,变成什么?变成受想行识。你一定要能提得起观照,观照什么?你对于这个依报正报怎么个看法?这个很重要,这就是看得破。知道依报正报,就是内与外,相上有,性上没有;事上有,理上没有,无论是性相,无论是理事,都不可得,为什么?相是幻相,是生灭相。
我们讲心,心有没有相?有相。受有受的相,想有想的相,行有行的相,识有识的相。但是这个相不是物质现象,它有相。因为它有相,阿罗汉以上这些有定功、有功夫的人,你睡觉作梦,那梦中就是受想行识,他看得清清楚楚。你动个念头想什么,相出现了,你自己知道,别人看不到,有定功的人能看到,千变万化。它不是物质现象,它要是物质现象,佛讲尽虚空也容纳不下,它不是物质现象。它有,不是没有。所以你一定要晓得,它是假的,它是空的,像《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包括内外二法,就是心境二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你真看破了。看破之后你是什么行为?放下,对于内里面的心法,外面这些色法,依报跟正报,不再执着了。果然真不执着,恭喜你,你就成阿罗汉,你就超越六道。你在六道里面,你这个身体不愿意丢掉,真证阿罗汉果了,你是个活阿罗汉,活佛。像什么?像济公长老一样,你游戏神通,帮助那些苦难众生,救苦救难,他来干这个。这是讲你看破,不执着了。
如果你看得更深一层,还是这桩事情,看得更深、更透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