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2-15 14:47:45
|
只看该作者
方便即是真实!这叫善巧、叫权变。
【所言诚谛深入义味。】
佛所说的一定要懂得他说法的义趣,所以佛所讲的,意在言外!你要会体会,决定不能执著,执著佛的言语,执著经上的文字,那就错了。佛在经上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三世诸佛都喊冤枉!你要从言语、文字里面去领略他的义趣,去体会,这样才能得道。
【敷演正法广度有情。】
「敷」是开展,展开广泛的教学,广度众生。「正法」怎么讲?正法是正知正见,即使佛所讲的权巧方便,他还是诱导我们入正知正见,这是正法。正知正见总得有个标准,标准就是三皈依里面讲的觉、正、净。觉正净,简单的说,第一个不迷,对自己人生宇宙,对事理、因果,都能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叫正法。这是我们要时时检点的。为什么早晚课诵一定要有三皈依?早晚课可以其他什么都不念,一定要念三皈依。三皈依就是叫我们早晚检点,反省检查自己,我今天有没有迷?有没有邪?有没有染污?如果是迷邪染,这就错了,这是邪法,不是正法。我们接人待物,这些人物都能帮助我们觉正净,这就是正法。
「敷演正法广度有情」,佛菩萨是当然的,除佛菩萨之外,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我们这个世间六尘也说法。六尘虽说法,我们不懂,为什么不懂?因为我们迷得太深。六尘说法,我们无法体会,必须心地清净到相当程度,才能体会到。禅宗大德听到瓦片碰到竹子的声音,他开悟了;看到流水,他开悟了;听到树上鸟叫,他开悟了,这都是六尘说法。由此可知,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心地清净,所以六尘他统统能够有甚深的感触,他从这个地方能领悟真谛。我们是粗心大意,...(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九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99》)
...求释迦牟尼佛教给她什么方法去往生?佛在没有说方法之前,先教她修三福,明白的告诉她,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我们就完全明了,三福是学佛的基础。不仅是净土法门,所有一切法门都要以这三条为基础,为什么?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我们今天学佛功夫不得力,得不到结果,原因在哪里?修六度不肯打地基,就是我要盖房子,盖得愈高愈好,没打地基,还没盖好就倒掉,一辈子也盖不成功。诸位同修要晓得,学佛从哪里学起?从这里学起。三福第一个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再告诉诸位,如果没有慈悲心,如果心里还有贪瞋痴慢,那就是不孝,那就是不敬,不孝父母,不敬师长。所以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第二条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个基础完成,才修六度。『广行教化,致无量众生,发菩提心』,「致」就是劝导。阿弥陀佛行成就了,这是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钞【净华众者,如净名经,七种净华。】
我们供佛通常是用香花供养,「华」代表什么?代表『七净华』。你天天在佛菩萨面前供花,不知道花是什么意思,换句话说,你所供的花自己得不到受用。「华」是提醒你自己这七个警觉性,这叫七种净华。不管你供养什么花,看到花就代表这七个意思,我们七净是不是现前。
由此可知,佛门里面包括佛菩萨形像,一切设施都是表法的意思,开启我们的智慧光明。像我们供养灯烛,蜡烛...(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0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03》)
...佛菩萨的像,就像你们现在学校礼堂挂国父遗像、总统像一样的意思,是纪念的意思,不是把他当神来看待,现在几个人晓得?所以,实在讲是已经把它变成宗教了,这我们都有罪过,对不起佛菩萨,对不起祖师大德,我们还想将来有成就,太难了。
「三福」,今天跟诸位讲了一条,因为这是我们修学的根本的根本,不得不细说。因为三世诸佛,我们将来要成佛,未来佛,都是这个正因,不修这个就决定不能成就,所以这三条要跟诸位细细的说。今天就讲到此地。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0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四二一页:
演【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前面大师告诉我们净宗修行的方法,明白的给我们开示「善根、福德、因缘」必须具足。我们从什么地方做起?大师依据《观经》指出,「三福」是净业正因。我们在此地曾经跟诸位报告过,这三条不仅是修净土的基础,实在讲大乘佛法所有的宗派、无量法门都离不开这个基础。由此可知,这三条十一句非常重要,如果疏忽这段文,纵然勤苦精进的修学,也没有法子成就。为什么?因果不相应,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到的。
实实在在的,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由孝道而后才有师道,不孝父母,要他尊敬师长,那是做不到的。哪有说是自己最亲爱的人不敬,去敬外头别人?如果有这种事情,他必定有企图;没有企图,这在...(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0》)
...对你要尊敬,长幼有序。你在朝廷上做官,皇帝也称你字不称你名;如果皇帝要称你名,你就有罪了,那要判刑,你这个官位就保不住;如果皇帝是连姓带名一起称,那恐怕要杀头,脑袋都保不住了。所以在称呼上,老师跟父母是相同的。这是在古礼上很明显的能看出,孝道跟师道是不能分的。我们今天孝道不谈了,所以师道也没有了。师道没有了,怎么可能成就?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今天说老实话,几个人懂孝道?几个人懂师道?世法里面完全舍弃了,佛法里面现在也不存在了,也没有了,表面上看起来比世法好像好一点,只有个形式,内容没有了。
师道从哪里讲起?今天这第二句就是给我们说明师道具体的内容。怎样叫做尊师?如何是重道?首先是「受持三皈」。「受」是老师授给我,我接受之后,我一生要能奉行,要能保持,不能离开它。「三皈」就是基本的戒条,我们通常讲戒,五戒是根本戒,五戒以三皈为基础,没有三皈,哪来的五戒?你们平常在佛门里面受三皈;你去求戒的时候,还要受三皈,再受五戒。如果受比丘戒、受菩萨戒,还是从三皈受起,为什么?三皈是基础,没有三皈,底下统统都没有了。现在我们有没有三皈?说老实话,统统都没有了。修行从哪里修起?三皈,大家只知道一个形式,内容一无所知,这个不得了!说起三皈,你们都知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除了会念这九个字之外,里面的内容确实一无所知。说到皈依佛就想到佛像,说到皈依法就想到经典,说到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那就完全错了。一千三百年前,唐朝时代禅宗六祖大师讲三皈他就怕人家误会,所以他传授三皈,他不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觉正净是从意思上说,佛法僧是从形相上说,其实真实的皈依处是自性三宝。
佛是觉的意思,佛是觉性,就是自家的佛性,这叫皈依佛。几个人会皈?没有一个,这真不容易。真正把皈依佛这一条做到,那就是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所讲的「舍识用根」,那就皈依佛了。皈是回头,从哪里回头?从识回过头来,从八识五十一心...(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0》)
...一生要能奉行,要能保持,不能离开它。「三皈」就是基本的戒条,我们通常讲戒,五戒是根本戒,五戒以三皈为基础,没有三皈,哪来的五戒?你们平常在佛门里面受三皈;你去求戒的时候,还要受三皈,再受五戒。如果受比丘戒、受菩萨戒,还是从三皈受起,为什么?三皈是基础,没有三皈,底下统统都没有了。现在我们有没有三皈?说老实话,统统都没有了。修行从哪里修起?三皈,大家只知道一个形式,内容一无所知,这个不得了!说起三皈,你们都知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除了会念这九个字之外,里面的内容确实一无所知。说到皈依佛就想到佛像,说到皈依法就想到经典,说到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那就完全错了。一千三百年前,唐朝时代禅宗六祖大师讲三皈他就怕人家误会,所以他传授三皈,他不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觉正净是从意思上说,佛法僧是从形相上说,其实真实的皈依处是自性三宝。
佛是觉的意思,佛是觉性,就是自家的佛性,这叫皈依佛。几个人会皈?没有一个,这真不容易。真正把皈依佛这一条做到,那就是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所讲的「舍识用根」,那就皈依佛了。皈是回头,从哪里回头?从识回过头来,从八识五十一心所回过头来,依什么?依自己的觉性。觉性是什么?是六根根性,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我们没有皈依之前,我们用眼识看外面六尘,这一皈依一回头了,我们从今之后不用眼识,我们用见性见色性,不是见色尘,这才叫皈依佛。几个人会做到?这一皈依,自己...(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0》)
...,佛是觉性,就是自家的佛性,这叫皈依佛。几个人会皈?没有一个,这真不容易。真正把皈依佛这一条做到,那就是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所讲的「舍识用根」,那就皈依佛了。皈是回头,从哪里回头?从识回过头来,从八识五十一心所回过头来,依什么?依自己的觉性。觉性是什么?是六根根性,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我们没有皈依之前,我们用眼识看外面六尘,这一皈依一回头了,我们从今之后不用眼识,我们用见性见色性,不是见色尘,这才叫皈依佛。几个人会做到?这一皈依,自己就是什么地位?跟诸位说,马上摇身一变,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这才是皈依佛。皈是回归,回头,几个人肯回头?死到临头都不肯回头,你有什么法子。
三皈统统在形式上讲,三皈的内容、三皈的真实义趣不晓得,这怎么办?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就是迷惑颠倒,我们常讲的感情用事。「识」叫情识,感情用事;真如本性,性是理性的。处事待人接物统统用感情,这是造六道轮回之业,这怎么得了!所以,真实的皈依,几个人懂得?我们通常讲,只告诉大家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我们依自性觉。我讲得没错,可是你听不懂,什么叫迷惑颠倒?什么叫自性觉?我今天引用《楞严》这个说法,诸位能比较清楚一点,可是还是不容易懂。再讲得浅一点,就是从感情用事回过头来要用理智,这是用现代话来讲,大家听得比较能领会,可是其中的意义还是很含糊笼统。什么叫理智,什么是不理智,必须把八识性质搞清楚就比较容易懂。第六意识,前五识是接触,这个不要紧,眼...(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0》)
...识落印象。本性,就是六根根性,跟诸位说,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也不落印象。现在叫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就回过头来了,这叫做皈依觉,这叫做皈依佛。
这个说法清楚多了,我们能做到吗?做到了,心就清净。为什么?所有一切烦恼都没有了,烦恼从哪里来的?分别执著来的。一切分别执著舍掉,怎么可能生烦恼?不但烦恼没有了,生死也没有了。生死也是从分别执著来的,没有分别执著,生死就没有了,轮回也没有了,六道也没有了。一回头就没有了,不回头是样样都有,那就有的受的。祖师大德常常说:回头是岸。要知道回头,皈依就是回头,这样才叫皈依佛,这皈依佛好难好难。早晨做早课要打个三皈,晚上做晚课又要打个三皈,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回头。不回头就不是佛的弟子,不回头就不敬老师,不回头就不孝父母。因为这第二条是以第一条为基础,既然以佛为老师了,佛怎么教给我们,我们就怎样接受、怎样去奉行,这是尊师,这是尊敬老师,这就是孝亲。我们的父母希望我们跟一个好老师学,释迦牟尼佛是世出世间最好的老师。佛虽然不在,不在没有关系,经典在世间。依照经典修学就是依佛学道。
第二是皈依法,六祖大师说皈依正,「正」是什么?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我们也很难懂。什么样的知见叫不正?邪正的标准是什么?浅而言之,邪正的标准就是经律论三藏。经、论是我们思想见解的标准,戒律是我们言语造作的标准。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与经律论都相应...(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0》)
...么时候叫因缘成熟?他能接受佛法,他能听得进去,听了欢喜,能信受奉行,这叫因缘成熟了。他现在听不进去,不能接受,不能奉行,缘没熟。没熟的时候要自度,缘熟的时候再度他,这叫做皈依僧。皈依僧不是皈依一个出家人,这个一定要搞清楚。
经典,部部经都含无量义,我们读莲池大师《疏钞》知道,这是解释《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 》很短,三分钟就念完了。《阿弥陀经 》里面讲什么?再看看莲池大师《疏钞》,真是不得了,每天讲一个半钟点,一年也讲不完。我们从这个地方才知道,经里确实含无量义。《阿弥陀经 》含无量义,哪部经不含无量义?部部经都不例外。不要说一年讲不完,要细说,一百年也讲不完,这是真的。
「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就是佛弟子尊师重道的信条,就是尊师重道、孝顺父母具体的行法,修行方法。「三皈」的意义要不真正了解,我们从哪里皈?我们依什么?也许同修又问,有很多老太太们一生也不认识字,也没有听过经,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临终的时候站著走、坐著走,预知时至,那是怎么回事情?我告诉诸位,她虽然没听过经,不认识字,也没念过经,她三福十一句全部做到了。你仔细去观察,仔细去检点,她没有一条缺乏的。人家一天到晚一句阿弥陀佛,什么都不想,心地清净,这三皈里头皈依僧有了。她的思想、见解就是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她深信不疑,念念就是求生净土,希望阿弥陀佛来接引他,这个知见是正知正见;一句佛号不间断、不夹杂就是觉而不迷。古德告诉我们,能念之心是始觉,所念的佛号是本觉,念佛就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原来她一句佛号,三皈统统具足。不但三皈具足,众戒也具足,菩提心也具足。整个大乘佛法统统归纳到最后,就是阿弥陀佛四个字,「读诵大乘」她也具足了。她这样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