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楼主 |
发表于 2018-2-14 19:42:11
|
只看该作者
功德不可思议。为什么?功德、福报随着你的心量扩大而扩大。不想自己了,只为众生,这个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那你这个福报、功德也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我讲这《感应篇》是愿普天之下所有众生都能够闻到正法,都能够学《太上感应篇》,依教奉行。这就是后面讲的,『若一方受持,则一方免难;天下受持,则天下丰治』。要为天下人,甚至你心量要扩大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所以我们这里讲课没什么听众,对着摄影机讲,偶尔有几个听众就觉得很不错了。但是这个录下来放在网上,可能有无数的听众在听,还有天地鬼神在听,连鬼神他们也要学习《感应篇》,大家都同受法益。所以我们学,学得很欢喜;讲,讲得很起劲。大家听了之后要觉得好,可以向别人推介,普劝大家一起受持,你的功德不会亚于周篪。
这里也还是阎罗王的上谕,『若再坚固修持,可证大道』。你看,这是等于给他授记一样,预言了。你要继续努力的坚固修持,用坚固心、用决定心,不退转去修、去依教奉行,可以证得大道。这个大道就是开悟、成佛,我们现在求往生一样可以证得,而且品位不会在中下,定是上品往生,甚至你要是开悟了,往生是实报庄严土。所以『不复来此矣』,你就不用再去阎王阴曹地府那里,跳出三界外了,阎王爷都拜你为师,那个牛头马面怎么敢来锁你去?你是天人师了。这是阴曹地府里头的判官,传达阎罗天子的意思,就是勉励周篪要努力去力行《感应篇》。他出来又遇到了一个鬼吏,这个鬼吏就告诫他说,「你还阳之后」,回到阳间了。『更宜』,宜就是应该,更应该『将此篇广布』,把这个《感应篇》广为流通,让愈多的人得到它、学习它愈好。为什么?若一方受持,则一方免难。现在我们希望消灾免难,护世息灾,怎么做?推行《感应篇》。印光大师说,若欲挽回世道人心,除了靠因果报应之说,圣贤佛菩萨再来都没其它方法了。所以要挽回世道人心、消灾免难,推行《感应篇》最好,一方能受持,就一方没有灾难。这一方可以是一个小镇,可以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一天下、一个地球。不管地方有多大,只要里头的人都能受持,这些人全都可以消灾免难,上天给他延寿。
「天下受持,则天下丰治」,丰就是得丰收,我们讲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治就是安定,社会安定,因为什么?人心向善。现在讲和谐社会可以实现了,《感应篇》是最好的教材。如果这个《感应篇》能够由国家去推动,宋朝当时就是这样的,北宋年间,你看像赵阅道这样的圣人都出来做官,感召的。那个时候有一段时间天下大治,因为人人都学圣贤。我们希望现在和谐社会,最好的方法就是全民一起学《感应篇》。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出了一本书,就叫《大家都学感应篇》,那本书很好,要大力推广。党校如果用它来做教材,那党员全是好人、全是清官,个个像赵阅道一样,绝不会贪污受贿,自然天下清明、国丰民安。时间也不用长,一、二年就能见效果,但必须全民推动,用国家媒体、国家力量,非常快。『传授者、受持者,皆功业不浅』,「传授者」,这是做老师的、做教学的,以《感应篇》来教导世人。现在有远程教学的工具,有网络、有电视台,老师不用多,真有那么几个真能落实《感应篇》的正人君子,他出来教化,让全民一起学,那三、五个老师就能把全国人民都教好。「受持者」,自己认真的去做,你做到了,自然能感化别人,这个功业不浅,也就是功德很大。『不但脱水火刀兵盗贼疾病之厄』,这是你个人会消灾免难,水灾、火灾、刀兵,就是战争、盗贼、疾病,这些困厄、这些灾难你都会脱离,这是离苦了。你还能得乐,『求嗣』,就是求儿女,『求寿求禄』,就是我们现在讲求福,乃至『求仙』,道家讲求仙,佛家讲成佛、往生,『皆在此经云』,就这一篇《感应篇》,你能做到。下面第三个故事:
【明河间杨守业。日诵此篇。六十无子。万历六年。病死忽生。谓家人曰。至冥见一官。持簿点名。言我无子。因恒诵感应篇。当增禄寿。赐一子。明年果生男。养老送终。且登科第。】
这是受持《感应篇》得贵子的,讲明朝『河间』(在山东)有这么个人,叫杨守业,每天都读诵《感应篇》。你看就是读诵就有这么大功德,所以我们要天天读诵,最好一天三遍。他的福报在哪里体现?无子而得子,本来到六十岁都没有儿女,命中没有儿女。所以想求子的,读《感应篇》可以得。你看这里讲,『万历六年』,就是明朝万历六年的时候,他病死了,六十岁,寿命到了。突然又活过来,跟家人讲,「我到冥间阴曹地府,见了一个官,这个官员拿了一个生死簿来点名,跟我讲,说我命中无子,但是因为我恒常诵读《感应篇》,应当增福寿」。寿命也增加、福报也增加,还给他赐一子,这是天给他赐的子,是贵子。结果第二年果然生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长大了给他养老送终。你看六十岁得子,这个儿子而且还『登科第』,科是举人,第是进士,考上很高的学位,光耀门楣。读《感应篇》这个感应是不可思议。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一次再跟大家一起分享。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四集) 2013/1/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04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请坐。我们一起继续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大家打开经本第八页,倒数第三行。我们继上一次,继续讲这些案例,这些案例说的都是读诵、受持《太上感应篇》得到的感应,总共有二十一个故事。这里我们讲第四个故事,我们看文字:
【宋西蜀李昌龄。为光州太守。平反冤狱。甚着声绩。详注太上感应篇。使人因事求理。助宣教化。此经大旨。遂得昭明于世。历官御史中丞。福寿并茂。】
这里讲的故事是能够流通、弘扬《感应篇》得到的福寿。讲的是宋朝,在『西蜀』,就是我们现在的四川,有这样的一位学者叫李昌龄先生,他曾经做过官,叫做『光州太守』。光州就是现在河南省境内的一个县,太守大概就是现在我们讲的市长,地方的官员。这位官员非常的公正廉明,『平反冤狱,甚着声绩』。古时候的官员是什么都管,地方的政治、经济、刑罚、法律、司法等等,他全管,不像现在分工那么细。古时候不用那么细,社会也相对比较安定,案子也没那么多,所以一个市长就把公检法、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全抓,都能够治理得井井有条。这说明什么?古时候人民很好管,不像现在做官,都会做得焦头烂额,难管了。为什么现在难管,古时候的人那么容易管?古时候的人心纯朴,从小就有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所以案子也没那么多,人心不复杂,社会相对就和谐。可见得要真正希望能够和谐社会,根本上就是要提倡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尤其是因果教育。你看这位太守,他就是公平执法,平反冤狱,很多冤假错案都在他手上平反了,所以他的声绩(就是他做官的声名)非常好,大家都赞赏他。而他还有很多闲暇时间,做什么?做教育工作,『详注《太上感应篇》』,他提倡因果教育。这个人很有智慧,把因果教育提倡起来,他那个县、市的人民学了因果,自然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敬畏心就生起来了。因果教育比伦理道德教育更有效果,光是讲伦理道德,大家听了未必肯去实行,他不知道有什么好处,也不知道违犯伦理道德有什么坏处;提倡因果教育,他知道善必有善报,恶必有恶报,他就很欢喜行善,就不敢造恶。所以因果教育是圣贤教导世人第一法宝。
这位李昌龄太守非常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肯定在任职期间大力的弘扬《感应篇》。不仅教、讲学,自己力行,他还要批注,《感应篇》历史上的批注很多,他这个批注是个详注,批注得很详细。我们想,我们现在读的这个《感应篇汇编》,肯定有不少内容是收录他的详注,这个人有智慧、有慈悲,所以批注《感应篇》他能够契理契机。『使人因事求理,助宣教化』,《感应篇》讲很多理,也讲了很多事,但是都讲得比较简约,所谓言简意赅,全文也就是一千二百八十八个字,一般孩子读的遍数多了就能把它背下来。但是要深刻的体会其中的内涵,必须要读批注,对于理的部分要用事加以说明,像我们现在读这《感应篇汇编》,它就是这样。一句经文,你看我们现在实际上是讲前言部分,还没有真正讲到正文,还是属于讲解这个概要,但是已经把这个理说出来了。太上感应,怎么个感应法?你看我们现在讲很多故事,因事求理,理要通过事来显发,通过看这些事,我们把理就能够弄清楚了。事里头一定也含着理,所以我们讲这个事,必定是要把理开演出来、分析出来,让大家能够理事结合起来观、来参,这样对于感应、因果的理事就能很明了了。当时这位太守肯定是结合他眼前的、当时的这些故事、案例来「助宣教化」,来批注《感应篇》,把这个理发明出来。所以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批注,为什么?每个时代的人根性不一样,时代背景不同,批注必定是要结合当代人的根性、社会的背景,所以一部书,每个朝代的讲解、批注都有不同。我们通过这样的研究就能够理解,我们怎么能够在契理上又能契机,尤其是讲这些故事,最好是结合当代的故事。
像《感应篇汇编》,这里头搜集的都是古代的案例,假如我们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发心,从现在的媒体里头搜集这些案例,就按照《感应篇汇编》的这个模式,我们来搜集,能够把它写出来,等于是续《感应篇汇编》,这样讲起来就非常的契机。我现在时间因为不够,搜集的案例很少。我们在网上一起学习,假如同学们碰到有一些非常好的案例,尤其是对应这个《感应篇》的经文,您把它搜集起来,把出处、时间、地点、人物都交待清楚,然后你可以寄给我,我来做这个教材,助宣教化,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此经大旨,遂得昭明于世』,让这部《感应篇》的大意,它的深刻的旨趣,得以在当代能够显发出来,让大家能够真正明白。人明白了因果,自然就不会造恶,自然就人心归善、天下太平,所以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必以教学为先。乃至你在小至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也有做领导的,一个家有家长,一个公司有老板、有总经理,他们的责任第一就是教学,就像这李昌龄太守一样。用什么来教?最好的就是《感应篇》。你自己学,自己要去做、要去落实,然后你教导底下的家人、员工一起来落实。把人都教好,其它你就不用操心了,他自然就不会长坏心眼。
像很多老板在抱怨自己员工很难管,管财务的他会走单,搞销售的他暗中吃回扣,做人事的用自己的好恶、爱憎来选拔人,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贤。这些问题现在很多,确实经营企业都焦头烂额,因为人不行。你想最快速的转变这个局面,就用《感应篇汇编》。《感应篇》我们要自己认真的学,然后教大家,到最后人都教好了,他自然就有忠心、有仁义。知道哪怕我自己起一个坏念头,天地鬼神都能监察,都有果报,你就不需要用公司的制度去约束他,他自己就会约束自己,这叫无为而治。所以做老板的到最后只会劝员工,「你们要注意休息,别干得太卖命了」,就劝他们休息了。李昌龄因为在地方上有这样的业绩,所以后来也得到了提拔,『历官御史中丞』,这个官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中纪委书记,专门是纠察百官的善恶,哪些不如法的就进行举报、进行审核,这个官就很大。『福寿并茂』,做官到最后,用现在话来讲,他能安全着陆,能够平平安安退休,这就不容易了。不是他一生公正廉明,他不可能有好的下场,不仅能够平安退休,而且他的福报很大、寿命很长,余福这一生都享不尽,福荫子孙,而自己来生会更好。我们再看下面第五个故事:
【宋越国郑清之。尝进此篇于理宗。登极后。赐钱刊梓。御书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二语于篇首。自是奉行者益众。清之尝许作赞。未成。因目眚。力疾作赞。目即愈。后参大政。同知枢密院事。】
这讲到也是宋朝的一位官员,他是批注《感应篇》获得的不可思议的福报,就是他本来眼睛有疾病,竟然能够神奇般的康复,不用吃药、不用找医生,自然就好了,这也是感应。这里讲的『宋』就是宋朝,『越国』是指的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吴越,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古时候称为会稽,郑清之是那个地方的人。『尝进此篇于理宗』,尝就是曾经,将这篇《太上感应篇》奉呈到宋理宗(理宗皇帝)那里。理宗『登极后』,就是他登基、做皇帝了,于是就很想推广这篇文章。你看古时候的帝王都很有智慧,知道因果教育的重要性,自己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至少他知道这是好东西,所以他要推广。『赐钱刊梓』,皇上亲自出钱来印刷这篇文章,这个梓就是印书,刊梓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出版。而且为了更好的推广,还『御书「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二语于篇首』,御书就是皇上亲自题字,他写了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可以说是整篇的纲领,《感应篇》教你什么?就教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切恶事都不能干,遇到缘我们奉行一切善。《感应篇》把善和恶都给你讲得很清楚,分析得很仔细,善到底有哪些善,恶到底有哪些恶,你很明了,这样你就很容易去落实。《太上感应篇》篇首有皇帝亲自题写这八个字,我们现在讲这是最高指示,就像以前毛主席最高指示,这是理宗皇帝最高指示,指示什么?让百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看这多好,这是很聪明的皇帝,他知道老百姓都做好人了,他这个江山就很稳固,没有人会造反了。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是重视这种圣贤教育。
我们现在缺乏的就是这种教育,而其最初就是因为慈禧太后,她把这些圣贤教育给荒废了,她迷信,喜欢驾乩扶鸾,什么事都问鬼神,没有能够按照老祖宗的教诲来做、按圣贤的教诲来做。本来清朝前期,这些皇帝个个都重视圣贤教育,你看康熙、雍正、乾隆,他们自己本身都是国学家,儒释道都通,而且也力行,所以有康乾盛世。到了中叶以后,皇帝慢慢也就开始轻忽了,到慈禧整个就把它废掉了。这一废,国力就大衰,人心就涣散,西方列强就乘机而入,让这国家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最后清朝被推翻,民国建立,一直都是战乱,这国家都没消停过,直到一九四九年共和国建立。到今天,总共已经是满清亡国一百零二年,所以圣贤教育荒废太久,人民百姓对这个信心都失去了。而现在真正希望能够和谐社会,唯有重新复兴起来,最快速的莫过于提倡因果教育。现在我们看到国家领导人也都重视党员的敬畏心的培养,敬畏心怎么培养?不学习因果哪来敬畏?他必须要深信因果,敬畏心才能出得来,所以《感应篇》是最好的教材。宋理宗这样来推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