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佛门真孝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友有信
仁义礼智信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
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
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路。于是中天王种。辞恩爱而出家。东夏贵游。厌荣华而入道。誓出二种生死。志求一妙涅槃。弘善以报四恩。立德以资三有。此其利益也。毁形以成其志。故弃须发美容。变俗以会其道。故去君臣华服。虽形阙奉亲。而内怀其孝。礼乖事主。而心戢其恩。泽被怨亲以成大顺。福沾幽显岂拘小违。上智之人。依佛语故为益。下凡之类。亏圣教故为损。惩恶则滥者自新。进善则通人感化。此其大略也。而傅氏所奏。在司犹未施行。奕乃多写表状。远近公...(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1)
...生徇理。乃絷以缧绁。下诏问曰。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尊祖重亲寔由先古。何为追逐其短首尾两端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圮毁我祖祢。谤讟我先人。如此要君罪有不恕。琳答曰。文王大圣周公大贤。追远慎终昊天靡答。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虽有宗周义不争长。何者。皇天无亲竟由辅德。古人党理而不党亲。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虽亲有罪必罚。虽疏有功必赏。赏罚理当故天下和平。老子习训道宗德教加于百姓。恕己谦光仁风刑于四海。又云。吾...(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1)
...康北齐国子博士食邑周南子孙因家。又为缑氏人也。父惠英洁有雅操早通经术。形长八尺美眉明目。拜江陵令解缨而返。即大业年。识者以为克终。隐沦之候故也。有四男奘最小。幼而圭璋特达聪悟不群。年八岁父坐于机侧口授孝经。至曾子避席忽整襟而起问其故。对曰。曾子闻师命尚犹避席。某今奉慈训岂宜安坐。父甚悦知其必成。召宗人语之。皆贺之曰。此公之扬乌也。其早慧如此。自后备通经奥。次兄长捷先出家住东都净土寺。以奘少罹穷酷携...(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1)
...朝贵。至如符秦时昙摩难提译经。黄门侍郎赵文业执笔。姚秦时鸠摩罗什译经。秦主及安成侯姚嵩笔受。元魏时菩提留支译经。则宣武皇帝及侍中崔光录文。齐梁周隋并皆如是。大唐贞观初波颇翻译。敕左仆射房玄龄。赵郡王李孝恭。太子詹事杜正伦。太府卿箫璟等监阅详定。今并无之不足光远。公等能为致言则斯美可至二公许为陈奏。寻下敕曰。慈恩翻译文义须精。宜令左仆射于志宁中书令来济礼部尚书许敬宗黄门侍郎薛元超中书侍郎李义府等时为...(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1)
...五日有敕令报法师。皇后分难已讫。端正奇特神光满院自庭烛天。朕欢喜无已内外舞跃。必不违所许愿法师护念。遂号为佛光王。当即受三归被袈裟服。十二月五日满月。敕为佛光王度七人。仍请法师为王剃发。其佛光王即中宗孝和皇帝初生之瑞号也。创登皇极敕为法师。于两京各置一佛光寺并度人居之。其东都佛光寺即法师之故宅也。复内出画影装之宝舆。送慈恩寺翻译堂中。追谥法师称大遍觉。显庆二年春二月驾幸洛阳宫。法师与佛光王驾前而发...(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1)
...极经或九卷)
吴天竺三藏康僧会译(重单合译) 太子须大挐经一卷(或云须达挐)
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周录为单今为重译)
右一经出六度经第二卷施度中异译 菩萨睒子经一卷(亦云孝子睒经)
僧祐录云安公录中失译经(今附西晋录第二译) 睒子经一卷。
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第四译)
右二经同本出六度经第二卷施度中异译 太子慕魄经一卷。
后汉安...(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2)
...经一卷(旧云与阿难分别经等同本者非也)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拾遗编入) 八关斋经一卷。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拾遗编入) 阿鸠留经一卷。
僧祐录云安公古经(今附汉录拾遗编入) 孝子经一卷(亦云孝子报恩经)
僧祐录云安公失译经(今附西晋录拾遗编入)
上二十二经二十四卷同帙 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一卷(或无自说字亦云本末)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大迦叶本经一卷(或无大字) ...(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2)
...云八正八邪)
魏吴失译 八总持经一卷。
魏吴失译 八辈经一卷。
魏吴失译 大十二因缘经一卷。
魏吴失译 十八难经一卷。
魏吴失译 五十二章经一卷(别有孝明四十二章经)
魏吴失译 百八爱经一卷(似抄五盖疑结经)
魏吴失译 小安般舟三昧经一卷。
魏吴失译 禅数经一卷。
魏吴失译 群生偈经一卷。
魏吴失译...(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2)
...(今疑是藏中阎罗王五天使者经) 饿鬼经一卷 铁杵泥犁经一卷 缘经一卷 药经一卷 苦慧经一卷 慧达经一卷 法足经一卷 身数经一卷 选福经一卷 布施经一卷 助善经一卷 古来经一卷(今疑是藏中古来世时经) 孝顺经一卷 缘本经一卷(今疑是藏中缘本致经) 度世经一卷 法藏经一卷 明住经一卷 善憩经一卷 植质经一卷 名相经一卷 怪异经一卷 灭怪经一卷 本钵经一卷 案钵经一卷 诸法经一卷 与脱经一卷 伏愿经一卷...(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2)
...无此品) 世间珍宝经一卷(旧录云世间所望珍宝经) 现道神足经一卷 成行无想经一卷 悔过除罪经一卷 深自侥幸经一卷 布施持戒经一卷 生西方斋经一卷 造浴室法经一卷 有疑往解经一卷 长阿含方法经一卷 令人孝有德经一卷 人于出家者经一卷 心应深贪慕经一卷 地水火风空经一卷 求欲者除意经一卷 持戒教人不杀生经一卷 七月十五日腊法经一卷 功高憍慢有二辈经一卷 欢喜布施有五事经一卷(本作欢字误) 三梦经一卷 ...(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2)
...经一卷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佛母般泥洹经一卷 宋沙门释慧蕳译 起世因本经十卷 隋三藏达摩笈多译 苦阴经一卷 失译 阿鸠留经一卷 失译 兜调经一卷 失译 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一卷 失译 玉耶女经一卷 失译 孝子经一卷 失译 鬼子母经一卷 失译 梵摩难国王经一卷 失译 梵志计水净经一卷 失译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一卷 失译 箭喻经一卷 失译 满愿子经一卷 失译 出家功德经一卷 失译 佛为黄竹园老婆罗门说...(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2)
...若得经即是僧法尼所诵者) 造天地经一卷 蒺[卄/梨]园经一卷 危脆经一卷(竺昙无兰译中有此经名既未见本实难诠定且两存之) 堕落优婆塞经一卷(后汉支曜译中有名既无本定且各存之) 银蹄金角犊子经一卷(或云孝顺子应变破恶业修行经) 后母经一卷 应行律一卷(或云应律行或有经字) 大空般若论一卷。
右金刚藏经下。一十一部四十一卷。隋仁寿二年敕请兴善寺大德。与翻经沙门及学士等共。定众经录内伪疑经(撰...(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2)
...(亦云转女身菩萨问答经)二十六纸。
上十一经十二卷同帙 六度集经八卷(亦名六度无极经亦云度无极集亦云杂无极经或九卷)一百四十七纸 太子须大拏经一卷(或云须达拏)一十六纸 菩萨睒子经一卷(亦云孝子睒经亦直云睒经)七纸 睒子经一卷(一名孝子睒经一名菩萨睒经一名佛说睒经一名睒本经一名孝子隐经六纸) 太子慕魄经一卷六纸 太子沐魄经一卷(或作慕魄)三纸 九色鹿经一卷三纸。
上七经十四卷同帙 无字宝箧经一卷六纸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一卷五纸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一卷(亦直云大...(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3)
...) 黑氏梵志经一卷(三纸) 猘狗经一卷(祐云与[狂-王+樂]狗同二纸)
右六经吴支谦译 分别经一卷(五纸) 西晋竺法护译 八关斋经一卷(二纸) 宋京声译 阿鸠留经一卷(四纸) 失译今附汉录 孝子经一卷(亦云孝子报恩经二纸) 失译今附西晋录。
上二十二经二十四卷同帙 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一卷(或云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亦云五百弟子自说本末经亦云五百弟子本起经二十一纸) 大迦叶本经一卷(或无大字五纸) 四...(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3)
... 上三论二十卷二帙计五百二十三纸 [嚴][與] 摄大乘释论十卷 隋天竺三藏达摩笈多译。
自一帙计一百五十九纸 [敬] 摄大乘论释论十卷 唐三藏玄奘译。
自一帙十卷计一百八十四纸 [孝] 摄大乘论释十卷 唐三藏玄奘译。
自一帙计二百二十七纸 [當] 佛性论四卷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决定藏论三卷 梁天竺三藏真谛译 辩中边论颂一卷 唐三藏玄奘译 中边分别论二卷 陈天竺三藏真谛...(第1539部~开元释教录略出四卷)
... 猘狗经一卷(祐云与[狂-王+樂]狗同)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分别经一卷(旧云与阿难分别经等同本者非也)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八关斋经一卷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阿鸠留经一卷 僧祐录中云安公古典经今附汉录 孝子经一卷(亦云孝子报恩经) 僧祐录云安公失译经今附西晋录。
上二十二经二十四卷同帙计一百五十五纸 [無] 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一卷(或云自说亦云本末经)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大迦叶本经一卷(或无本字) 西晋三藏竺...(第1539部~开元释教录略出四卷)
...天之辩。震掷地之音。恩吻所诠。寒谷湛其春露。励言所被。汤池结其冬。冰以仆爝火之末光。对曦景之层曜。自可销声叠足噏气敛肩。沉疑未祛仍希妙释。但灵宝所诠咸归伪妄。老子事迹应不虚诬。河上公者神仙之人也。昔汉孝文皇帝之时。结草为庵居河之滨。文帝好道德之经。敕王公卿相及二千石咸令习读。老经有数句不解。帝莫能通。之有人言河上公。常习读老经或可解之。帝乃遣使赍所不了义句令问河上公。公答曰。道尊德贵不可遥问。帝于...(第1540部~甄正论三卷)
...图而纪号。观鸟迹以裁书。立德立言。三坟畅三皇之化。垂训垂范。五典旌五帝之谟。洎乎姬公制礼作乐。隆二南之风雅。孔父修诗述易。诠十翼之精微。莫不序尊卑定君臣父子之道。次长幼明夫妇友于之别。尽忠贞以奉国。崇孝悌以资家。蕴恭谦以克己。施仁恕以待物。敦信义以申交。务廉让以推行。此之五德立身之义也。敷文德以化俗。运武功以宁乱。修禋祀以绥神祇。崇宗庙而敬祖考。启畋渔之渐。易着网罟之义。导盘游之源。礼摽搜狩之典。...(第1540部~甄正论三卷)
...流注王前者。以智境大慈法合如此。若众生情识所变之境。即众生不能为之。如莲华藏世界中境界。尽作佛事。以是智境非情所为故。圣者以智归情。令有情众生报得无情草木山泉河海悉皆随转以智回转以末为本故。如世间有至孝于心冰池涌鱼冬竹抽笋。尚自如斯。况真智从慈者欤此第八行中明智从悲行用故。以是列众之中先标十千龙王。以为众首者。表智恒游空垂慈雨法。以龙游空兴云注雨表之次如他化自在天王已下诸众皆明。以大慈为首。三昧业...(第1545-02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论四十九卷(第二十六卷~第四十九卷)-002)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