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楼主 |
发表于 2018-2-4 14:58:11
|
只看该作者
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上第六门中已明「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是微细相容门,彼乃一重之相即相入。更征其前后之经文,则可广显重重无尽之相即相入之妙义。一阿弥陀佛国中,有无数宝莲华。一一华中放无数光,一一光中有无数佛。一一佛放光说法,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如是则极乐国中,有无数莲,莲放光,光现佛,佛现国土,土中又有无数莲,莲复放光现佛。每一莲华喻一帝珠,如是莲华周遍佛国。可见本经正显《华严》因陀罗网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玄门。
(八)托事显法生解门。由上之重重无尽,故尘尘法法皆是事事无碍法界。故可任就一尘一事,显此法界全体。如《大疏》云:「立像竖臂,触目皆道。」经中《菩提道场品》曰:「又其道场,有菩提树。……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佛告阿难:如是佛剎,华果树木,与诸众生而作佛事。」一见彼树,可证无生,是正为「托事显法生解」之玄旨。华果树木,皆作佛事,亦复如是。
(九)十世隔法异成门。此门表延促无碍。以上八门横示圆融之相。此是竖示。十世者,过现未三世,每世又各有过现未三世,于是成为九世。九世互入,为一总世。总世与前九相合,而为十世。此十世隔历之法,同时具足显现,是曰隔法异成。(别异之法俱时成就,谓之异成。)晋译《华严初发心功德品》曰:「知无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无量劫。」又《普贤行愿品》曰:「尽一切劫为一念」,「我于一念见三世」。皆显延促同时、三际一如之义。故《大疏》曰:「若一夕之梦,翱翔百年。」本经之中,亦多显此。如《大教缘起品》云:「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德遵普贤品》云:「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又《歌叹佛德品》云:「于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剎。」同显此第九玄门。
(十)主伴圆明具德门。横竖万法成为一大缘起,法法交彻;故随举一法,其它一切法即伴之而缘起。亦即举一法为主,则其它一切法皆为伴,而赴于此一法。更以他法为主,即余法成伴而尽集之。故一法圆满一切法之功德,是名圆满具德。《大疏》云:「如北辰所居,众星拱之。」今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十念必生愿」为大愿之本。专重持名念佛,名具万德,此一句佛号圆满具足一切法之功德。举体是华严玄门圆明具德之义。经中《三辈往生品》云:「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此明净心念佛一声之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又大愿中有闻名得福愿。十方众生以闻名故,「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常修殊胜梵行」。又有闻名得忍愿,他方菩萨以闻名故,应时可获一二三忍,证不退转。可证弥陀名号,妙德难思。如东密《阿字观》云:「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阿字主也,一切陀罗尼与一切诸佛皆伴也。一字之中,主伴功德无量无边,是即圆明具德之玄意。
又彼国土,色声香味触,一一圆明具德。故见光、见树、闻声、嗅香,莫不增益善根。「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波扬无量微妙音声,……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安和调适,犹如比丘得灭尽定。」又「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又《宝香普熏愿》曰:「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可见一尘一毛,莫不圆明具德也。
《华严玄谈》谓诸法何故事事无碍?从唯心所现故。诸法之本原,非有别种,唯自如来藏心缘起之差别法,故必有可和融之理。《华严金狮子章》云:「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各无自性,由心回转,说事说理,有成有立,名唯心回转善成门。」唯心善成门,即主伴圆明具德门。
七、华严末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今本经全显极乐,导引凡圣,同归极乐,故称本经为中本华严,诚有据也。
解本经《积功累德品》谓法藏比丘「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故知极乐依正清净庄严,皆真实慧之所流现。如《往生论》所谓,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知妙土庄严即是清净法身,无二无别。经中《寿乐无极品》云:「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经云一旦开明,其所开明者,当人之自心也。七宝与万物,佛之国土也。由自一心,而现妙土,由心回转,以成世界,是故事事无碍,圆明具德。故经云:「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之际者,真如实相之本际。故知所显现者,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一一无非真如、实相,亦即一一无非自心。是故超情离见,圆具十玄也。《华严》之独胜,端在十玄。今本经亦具,足证本经不异《华严》。《华严》末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今本经全显净宗,导引凡圣,同归极乐。故称本经为中本《华严》,诚有据也。又据《要解》判小本曰:「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且极乐不离华藏世界,弥陀即是毘卢遮那,故判本经为圆教,谁曰不宜。
但此判教亦只是平等中之差别相。若是圆人则法法俱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则是差别中之平等相。
◎(七)部类差别
解为深究本经,应知同部同类之经论,傍及带说净土之典籍,以便参研。
一、同部:本经与小本弥陀,是同部经典。疏钞谓大小二本,「文有繁简,义无胜劣」,判属同部。
小本现有三种,秦唐二译,大体相同,稍有出入。秦译精要流畅,众所宗向。唐译则准确详备,力保原面。夏莲居居士撷其精要,更据六朝石经补足秦译所佚之廿一字。按襄阳石经乃六朝人手书而刻石者,于「一心不乱」之下,尚有「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会本依古德意,补入此廿一字,大有益于圣教也。
解甲 同部。本经与小本弥陀,是同部经典。本经吴译本,曾亦名《阿弥陀经》,与秦罗什所译之小本同名。故世称本经为大本,秦译之《阿弥陀经》为小本。《疏钞》谓,大小二本,「文有繁简,义无胜劣,判属同部。」
现小本弥陀,共有三种。
1.《阿弥陀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2.《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3.《阿弥陀经秦唐两译会集本》现代菩萨戒居士夏莲居会集。
秦唐两译,大体相同,稍有出入。秦译精要流畅,众所宗向。唐译则准确详备,力保原面。先师会集两译,撷其精要,更据六朝石经,补足秦译所佚之廿一字。按襄阳石经乃六朝人手书而刻石者,于「一心不乱」之下,尚有「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廿一字。宋代元照师,载入《灵芝疏》。明蘧庵师亦推崇石本。幽溪大师于《圆中钞》大声疾呼:「今传(指秦译本)讹说,凡读习者,应依古本,而增正之。」会本依先德意,补入此廿一字。于是会本,既备两译之长,复补秦译之佚。圣意备显,易启正解。于是秦译原文应是「一心不乱专持名号」(此八字应一气读下)。正同于唐译之「系念不乱」,亦复与本经之「一向专念」同旨。弥显持名妙法,从果起修,果觉因心,他力冥加,不可思议。《要解》云:「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可见众生但能信愿持名,决可往生彼国凡圣同居土。实不待持至事一心不乱或理一心不乱。持名法门妙用,和盘托出。足证会本实大有功于圣教也。
二、同类:凡倡导忆念弥陀,愿生极乐之经典,均属同类。其中亦有亲疏,以持名念佛为亲,其它为疏。如:
1.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2.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3.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4.往生论。
5.安乐集等等。
解乙 同类。凡倡导忆念弥陀,愿生极乐之经典,均属同类。其中亦有亲疏,以持名念佛为亲,其它为疏。
1.《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是经与以上大小二本,合称净土三经。乃净宗基本经典,具谈十六妙门,劝导观想念佛与持名念佛。
2.《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劝导持名兼主持咒。
3.《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4.《后出阿弥陀佛偈经》始终唯偈,共五十六句。中云:「发愿喻诸佛,誓二十四章」,与本经汉吴两译中弥陀廿四愿相同。
5.《首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劝导众生,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6.《般舟三昧经》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另《大方等大集贤护经》乃此经之异译。经主九十日为一期,不坐不卧,修佛立三昧,天台称之为常行三昧,唱名观念阿弥陀佛。
7.《往生论》天亲菩萨造。倡五念法门,求生净土。(净土宗三经一论,即此论。)
8.《往生论注》北魏昙鸾大师造,净宗古佚书之一。
9.《游心安乐集》唐道绰大师造,净宗古佚书之一。
三、带说净土经论,净宗经论合刊,内载有二百四十余种。此乃略举其要,遗漏难免。
解丙 带说净土经论。复有诸经论,虽不专论净土,但亦带摄称赞极乐,劝导往生。其中昭著者:如1.《法华经》。2.《悲华经》。3.《随愿往生经》。4.《文殊说般若经》。5.《目连所问经》。6.《十往生经》。7.《观佛三昧经》(佛记文殊当生极乐)。8.《文殊发愿经》(文殊发愿求生极乐)。9.《入楞伽经》(佛记龙树,生极乐国。)10.《毘婆沙论》(龙树大士造)。11.《大智度论》(龙树大士造)。12.《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造)等等。
净土经论约百数十部。以上就本经部类,与带说净宗经论略举其要。至于密部有关净宗之典籍,为数尚多,均未列入。
◎(八)译会校释
一、「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
解「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
二、本经译本,自汉迄宋,凡有十二。宋元而降,仅存五种。
1、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月氏沙门支娄迦谶译于洛阳。
2、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阿弥陀经。——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
3、无量寿经。曹魏印度沙门康僧铠译于洛阳白马寺。永嘉四年壬寅。
4、无量寿如来会。唐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译。
5、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沙门法贤译。
解甲 本经译本
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见梅光羲居士本经序)自汉迄宋,凡十二译。宋元而降,仅存五种。
1、《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月氏沙门支娄迦谶译于洛阳。(以下简称《汉译》)。
2、《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阿弥陀经》。吴月氏优婆塞支谦字恭明译。(以下简称《吴译》)。
3、《无量寿经》曹魏印度沙门康僧铠译于洛阳白马寺。(以下简称《魏译》)。
4、《无量寿如来会》唐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译,此本出《宝积经》。(以下简称《唐译》)。
5、《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宋西域沙门法贤译。(以下简称《宋译》)
三、佚失七种,据开元释教录计有:
1、无量寿经,二卷,后汉安世高译。桓灵之世。
2、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曹魏沙门帛延译于洛阳白马寺。甘露三年戊寅。
3、无量寿经,二卷,晋沙门竺昙摩罗察译。永嘉二年。
4、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二卷,——一名乐佛土乐经。一名极乐佛土经——东晋西域沙门竺法力译。恭帝元熙元年己未
5、新无量寿经,二卷,东晋沙门佛陀跋陀罗译于道场寺。刘宋永初二年。
6、新无量寿经,二卷,宋凉州沙门宝云译于道场寺,永初二年。
7、新无量寿经,二卷,宋罽宾国沙门昙摩罗密多译。元嘉年中。
解至于佚失之七种,据《开元释教录》计为:
1、《无量寿经》二卷 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
2、《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曹魏沙门帛延译于洛阳白马寺。
3、《无量寿经》二卷 晋沙门竺昙摩罗多(晋言,法护)译。
4、《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二卷 一名《乐佛土乐经》,一名《极乐佛土经》。东晋西域沙门竺法力译。
5、《新无量寿经》二卷 东晋迦毗罗卫国沙门佛陀跋陀罗(晋言,觉贤)译于道场寺。
6、《新无量寿经》二卷 宋凉州沙门宝云译于道场寺。
7、《新无量寿经》二卷 宋罽宾国沙门昙摩罗蜜多(宋言,法秀)译。
四、以上连现存者,总八代十二译。甄解云:「凡放诸经中,传译之盛,无如今经,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无边故也」。会疏云:「凡于一切经中,传译盛然,无如今经,斯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也」。两疏同一卓见。
解以上阙失者七,连前存世者五,世称十二代译。实则八代十二译:计汉二、吴一、曹魏二、西晋一、东晋二、刘宋二、唐一、赵宋一。盖译时,分在八代,译本则为十二种也。《甄解》云:「凡于诸经中,传译盛无如今经。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无边故也。」《会疏》云:「凡于一切经中,传译盛然,无如今经。斯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也。」两疏同一卓见。
五、本经为佛多次宣说,且诵习者多,梵本传写者多,梵本有多种,存没详略不同,梵筴写本又易脱落,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若细究存世之五译,可推知当年梵筴,至少有三种,必是所据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异耳。可见会集诸译,实有必要。
解存世五种,差异较著。不似《阿弥陀经》之两译与《金刚经》之六译,其文之详略虽稍有异,而内容实是相同。今经五译,不但文字详略差别悬殊,且内容深广亦复有异。例如弥陀因地大愿,汉吴两译为廿四愿,宋译为三十六愿,魏唐两译则为四十八愿。且愿之内容,各译亦复不同,可见出入之巨。现世流传,魏译较广。《甄解》指出,以汉吴两译,对校魏本,粗举大者,计有八异。如与唐本对检,略有七异。今不详录。至于宋译,与诸译差异更大。
诸译何以不同。清沈善登居士《报恩论》曰:「其所以不同之故。略考诸经,约有三端:(1)译手巧拙不同……(2)梵本传写不同……(3)本师前后多次宣说不同。本师三百余会说法,既多指归净土,则自然屡说不一说,而亦随时随机,开通大意,依义不依语,显然可知。」故知《无量寿经》,乃佛多次宣说,梵本不一。译者所据不同,且译笔之巧拙有差,于是译文自然差异也。
沈氏复明梵本易误之因曰:「盖梵筴皆写本,易致脱误,如汉译大本经,「乃尔劫时」下,脱误数十字,文义不贯。又《四十二章》藏本,与石刻赵文敏写本,及藏外流通各本,章节前后多寡各各不同,而与《法苑珠林》所引又不同。且有《一切经音义》所摘字,而诸本皆无者。大抵诵习多,则传写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