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净公上人讲解教育集锦》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 「无遮无照,直入中道,皆究竟清净自在」。现身,究竟清净自在;不现身,究竟清净自在;说法,究竟清净自在;不说法,还是究竟清净自在。我们在那里工作,像我们道场的义工,工作的时候究竟清净自在,不工作的时候还是究竟清净自在。不能不懂!你要不懂,你在这个地方,说个不好听的话,造业!
所以在这边,一个人在这个世间,无论什么样的身分,无论过什么样的生活,你要是懂得,全是修行!修什么行?修菩萨道。菩萨道怎么修法?菩萨最重要是慈悲。所以有人问,什么是佛教?祖师大德答得很好,你问什么是佛教?他给你答覆八个字,「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八个字说尽了。由此可知,你只要把这八个字应用在你的生活上,应用在你的工作,应用在你处事待人接物,你就是修菩萨行。你在道场做义工也是如此,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你给别人方便,将来你得到的果报是自在,别人也给你方便;你给别人不方便,你将来的果报是处处有人障碍你。
所以因果教育,为什么过去印光大师一生特别重视,而且全心全力提倡因果教育,为什么?这里头意思太深了。那就是什么?知道现在这个时代最缺乏的是因果。因果教育没有了,其他的伦理道德也跟著没有了,都不相信,那就是什么坏事都敢做。有没有果报?有,果报在地狱。他没有看到地狱,等到哪一天看到地狱,后悔莫及。
我们在这些年来,特别是最近的几年,很多灵媒找到我这个地方来,都不认识。我在澳洲,达尔文那边来了一个灵媒,他是澳洲籍的菲律宾人,讲英语,我们说话也讲不通,通过翻译。那么远,好像要飞五个小时到布里斯本,然后到图文巴山上来看我。我问他,你为什么来找我?找我有什么事情?他告诉我,通过翻译告诉我,他说他是阿弥陀佛跟观世音菩萨叫他来找我,这个来头可大了。我说找我什么事情?他说世间众生有很严重的灾难,要我帮助。我告诉他,我自己救自己都救不了,我有什么能力帮助别人?
看他说话不是欺骗人的,这种灵媒我见过很多,可是讯息传来了,我们也不能说无动於衷。我想什么方法?就想到两桩事情,一个就是要搞远程教学,网际网路的教学,卫星电视的教学,是这个原因。我们录相这很...(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八0卷) 2006/6/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80》)
...自己的文章不好,你不能怪考官。你没有看过我的文章,你为什么知道我的文章不好?他说看到你发这么大的脾气,就晓得你文章不好,真正文章好的人,心平气和。这个读书人还是不错的,听了这个话一反省,觉得他说的话有道理,转过头来向他请教。
所以我们晓得常常发脾气的人,常常会骂人的人,他一定有病。如果他去检查一下,肯定他有病,所以我们要对他体谅,事事要让他一点,不要跟他计较。他骂我,我念阿弥陀佛,这个好。他骂的声音愈大,我念的声音也愈大;他骂的时间愈长,我念的时间愈长,变成什么?他骂阿弥陀佛。要懂得道理,这在日常处事待人接物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圆信。
下面,「云何行圆行,一向专求无上菩提,不余趣向,三谛圆修,不为无边所寂,不为有边所动,不动不寂,直入中道,是名圆行」。时间过得很快,现在时间又到了,这个圆行我们留在明天再报告。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八一卷) 2006/6/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8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第三「宗趣」,清凉大师的《钞》,我们接著上面所讲的经文,今天从「云何行圆行」看起:
我们将文念一遍,「云何行圆行?一向专求无上菩提,不余趣向,三谛圆修,不为无边所寂,不为有边所动,不动不寂,直入中道,是名圆行」,这段文不长,意思真是深广无尽。圆是圆满,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这是圆行。清凉大师在此地首先告诉我们,圆行不外乎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长时薰修,永恒不变,这就是圆行,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懂。但是这个方向跟目标,他给我们指定得很清楚,方向跟目标都是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就是究竟的佛果,在华严会上来说还在等觉之上,真正的无上菩提。如果从权而论,也就是广义的来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无上菩提,圆教初住菩萨以上,也就是说决定要脱离十法界,绝对不是以脱离六道轮回为目标,不是以这个为目标,是以脱离...(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八一卷) 2006/6/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81》)
...提倡,那就是私人去学,私人人数很少,这不至於扰乱社会。国家选择的是孔孟,选择孔孟,孔孟的思想。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我们晓得。孔孟思想是继承中国过去两千年的传统,从黄帝到汉朝初年,两千多年的传统。这个教育的中心理念是仁义,仁义跟我们佛门讲的慈悲是同样的意思,仁就是慈,义就是悲。你看我们佛门解释慈悲,慈是带给人快乐,悲是帮助人解除痛苦,所以悲是拔苦,慈是与乐。仁就是与乐,义就是拔苦,用佛法来说,慈悲的教育,跟佛法可以说同一个理念,同一个教学的核心。佛家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就是这个慈悲,也就是儒家讲的仁义,以种种善巧方便落实在社会各个层面,那叫做善巧方便。佛法的善巧超过儒家,儒家仁义的运用没有佛法慈悲运用那么样的善巧,所以在整个社会影响来说,佛法的影响超过孔孟,特别是佛法影响到民间的深处,到农村极其偏僻地方都有小庙,这是值得我们思惟的,这叫什么?就是此地讲的行圆行。於是中国的教育就有了一向专求的方向跟目标:仁义。
仁义是中国的传统,教学的方法是从家庭,重视家庭教育,提倡家庭教育,上行下效。家庭教育最初提倡的是周文王,这个时间就早。我们看到文王的夫人,他的王妃,太妊是文王的母亲,文王的妃子太姒也是了不起,她的儿子武王、周公都是圣人。从什么时候教小孩?从胎教,诸位要知道周家提倡胎教。太妊怀文王的时候,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端庄,端正庄严,影响胎儿。诸位想想看,文王的母亲,这家族带头,文王长大了,娶了夫人太姒,一定是效法她的婆婆,所以才生下武王跟周公,这就是上行下效。
国君,周朝的君王自己以身作则,他下面的臣子,他国度里面的人民,你想想看会不会效法他?当然之理。人模仿是天生的,模仿就是学习,上面做个好样子给他模仿就是教育。於是世世代代帝王都是以周家的文、武为典范,问题就是自己学得像不像?有的学得很像,有的学得不像,这是另当别论,但是提起文武周公,在中国的社会,旧社会里没有人不尊敬。所以中国这几千年的安定和平靠什么?靠教育,不是靠武力,也不是靠开会。武力只是跟人家结冤仇,冤仇愈结愈深。会议,听听众多人的意见,意见再好,制成政令,没有根。教学有根,人人都懂得仁义,天下哪有不太平的道理?
所以中国教育一向专求伦理道德、成圣成贤,这是一向专求的目标方向之所在。纵然没有这个机缘,古时候失学的人多,有机会读书的人并不多,因为没有学校,学校都是私人办的私塾,塾就是学堂。政府有办,国家有办太学,省有学,县也有学,国家办的这些学校,学生是选拔的,统统是选拔的、是保送的,没有招生。从什么地方选拔的?从私塾里选拔的。选拔的标准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是孝亲,第二个是廉洁,你们想到这两桩事情合起来,孝廉,为什么?国家所办的学校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八一卷) 2006/6/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81》)
...提倡家庭教育,上行下效。家庭教育最初提倡的是周文王,这个时间就早。我们看到文王的夫人,他的王妃,太妊是文王的母亲,文王的妃子太姒也是了不起,她的儿子武王、周公都是圣人。从什么时候教小孩?从胎教,诸位要知道周家提倡胎教。太妊怀文王的时候,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端庄,端正庄严,影响胎儿。诸位想想看,文王的母亲,这家族带头,文王长大了,娶了夫人太姒,一定是效法她的婆婆,所以才生下武王跟周公,这就是上行下效。
国君,周朝的君王自己以身作则,他下面的臣子,他国度里面的人民,你想想看会不会效法他?当然之理。人模仿是天生的,模仿就是学习,上面做个好样子给他模仿就是教育。於是世世代代帝王都是以周家的文、武为典范,问题就是自己学得像不像?有的学得很像,有的学得不像,这是另当别论,但是提起文武周公,在中国的社会,旧社会里没有人不尊敬。所以中国这几千年的安定和平靠什么?靠教育,不是靠武力,也不是靠开会。武力只是跟人家结冤仇,冤仇愈结愈深。会议,听听众多人的意见,意见再好,制成政令,没有根。教学有根,人人都懂得仁义,天下哪有不太平的道理?
所以中国教育一向专求伦理道德、成圣成贤,这是一向专求的目标方向之所在。纵然没有这个机缘,古时候失学的人多,有机会读书的人并不多,因为没有学校,学校都是私人办的私塾,塾就是学堂。政府有办,国家有办太学,省有学,县也有学,国家办的这些学校,学生是选拔的,统统是选拔的、是保送的,没有招生。从什么地方选拔的?从私塾里选拔的。选拔的标准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是孝亲,第二个是廉洁,你们想到这两桩事情合起来,孝廉,为什么?国家所办的学校是培养国家干部的,学出来不是做别的事情,学出来就是各级政府服务的,是政府的官员、官吏。我们现在所讲的,官是政务官,吏是事务官。一个政府的首长是政务官,他底下的部属是事务官。所以国家办的学校是替国家培养各级政府的人才。你看看选择的对象,孝廉。在家能孝父母,对国家就能尽忠;廉洁就不贪污,真正为人民服务,这是国家选拔干部的两个条件;一向专求,比现在这种教育的理想高尚。所以他的教育确实能给社会带...(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八一卷) 2006/6/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81》)
...天下哪有不太平的道理?
所以中国教育一向专求伦理道德、成圣成贤,这是一向专求的目标方向之所在。纵然没有这个机缘,古时候失学的人多,有机会读书的人并不多,因为没有学校,学校都是私人办的私塾,塾就是学堂。政府有办,国家有办太学,省有学,县也有学,国家办的这些学校,学生是选拔的,统统是选拔的、是保送的,没有招生。从什么地方选拔的?从私塾里选拔的。选拔的标准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是孝亲,第二个是廉洁,你们想到这两桩事情合起来,孝廉,为什么?国家所办的学校是培养国家干部的,学出来不是做别的事情,学出来就是各级政府服务的,是政府的官员、官吏。我们现在所讲的,官是政务官,吏是事务官。一个政府的首长是政务官,他底下的部属是事务官。所以国家办的学校是替国家培养各级政府的人才。你看看选择的对象,孝廉。在家能孝父母,对国家就能尽忠;廉洁就不贪污,真正为人民服务,这是国家选拔干部的两个条件;一向专求,比现在这种教育的理想高尚。所以他的教育确实能给社会带来安定,能给国家、给世界带来和平。
大乘教里面层次高,专求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什么?圣人,不但是圣人,大圣。菩提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就是觉而不迷,究竟圆满的觉而不迷称之为无上。无上菩提也翻作无上正等正觉,你要是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你的名号就称之为佛陀。你要是成为正等正觉,还不是无上,你的名号称为菩萨。如果你成为正觉,正等还拿不到,你称为阿罗汉。诸位要把这个意思、这桩事实搞清楚,你就晓得佛、菩萨、阿罗汉不是神仙,跟神仙没关系。这三个名词是佛陀教育里面的学位,就好像现在大学里面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的名称。你就晓得一向专求无上菩提,这就是你学大乘一个目标,一定要拿到博士学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