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净公上人讲威仪集第一四二卷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 20:24: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自《净公上人讲威仪集锦》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9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二百三十三面第七行,从「畜生」这个地方看起。

      「畜生,新译为傍生,指傍行之生类。《新毘婆沙论》云:其形傍故行亦傍,以行傍故形亦傍,是故名傍生。傍者,横也。」这个意思简单的说,傍是不正,心不正,他的行就不正,就堕这一类的众生,就是畜生类。心行端正,这是人天两道;所以心行不正,这就是畜生道。这是造作五逆十恶比较轻一点的,就是最轻的,比饿鬼道轻,所以牠排在饿鬼道的后面。经文里,《新毘婆沙论》讲得也很好,牠的形,这个「形」字是说牠形状,牠的形状不正。天人,经教里头、圣人教诲里面都讲的有威仪,畜生道、饿鬼道就没有了,通俗一点讲,威仪是属于礼节,他们不懂礼节。人要是无礼,不懂礼节,没有爱心、推己及人之心,这就叫心行不端正,不端正,贪瞋痴里面属于愚痴,所以愚痴所感的是畜生道,这是这一道的业因,心行偏邪,邪知邪见,我们常讲为非作歹,这是牠的业因。下面讲行为的行,牠的行为也不端正,行为不端正,所以牠的心行就不正,这叫做傍生。

      《会疏》里面说,「此道遍在诸处。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这是讲畜生道牠的形状,在哪些地方?到处都能看得到,水里面的、陆地上的、空中飞的,都能看到。披毛戴角是兽类;鳞甲,水族的一类,陆地上也有鳞甲;羽毛是鸟雀,在空中飞的这一类。有四足、有多足,这都是我们常见的;有有足、有无足,蛇这...(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九七集)  2010/1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97》)


    ...且都能看得很准确。可见得这个光确实是有,我们现在因为心浮气躁,杂念太多,看不到,这个能力失掉了。可是小孩能看到,小孩天真,他还没有什么杂念,他会看到。随着年龄慢慢长大,他妄念多了,他就看不到。可是现在的小孩跟从前不一样,从前小孩应该在八、九岁的时候,还都能看到这些常人看不到的东西。现在小孩我想三岁就不行了,为什么?一天到晚看电视,电视把他扰乱了,把他的本能扰乱了。第十六,「皮肤细滑相」,这个我们容易懂。十七,「七处平满相」,这个七处是两足、两掌(手掌)、两肩跟头顶,这七处平满没有缺陷。第十八,「两腋满相。腋下充满。」我们的腋下是都凹进去,佛的这个地方它是圆满的。第十九,「身如狮子相。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威仪是讲容貌举止,他的生活当中一些动态,「如狮子王」。狮子我们也比较少见,但是从电视上的动物奇观可以常常看到。第二十,「身端直相。身形端正,无伛曲者」,伛曲是像弯腰驼背这种相他没有。

      二十一,「肩圆满相。两肩圆满而丰腴者」,肩膀圆满,很丰满的意思。第二十二,「四十齿相」,具足四十颗牙齿,我们一般人牙齿三十六颗,这四十齿是贵相。第二十三,「齿白齐密相」,不但牙齿他有四十齿,而且牙齿很坚固,白色的,整齐。二十四,「四牙白净相」,这就是讲门牙,上下这四颗大牙,门牙。二十五,「颊车如狮子相」,这是讲两颊这边的丰满,像狮子好像都有鬓须一样,方形的一样丰满。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佛之咽喉中常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九八集)  2010/11/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98》)


    ...的能力,说明见这个能力没有变化;耳也是一样,听的能力没有变化,没有变化的就不生不灭。有变化的有生灭,没有变化的就没有生灭。波斯匿王就听懂了,非常欢喜,晓得我这个生灭,身里头有不生不灭的,不生不灭的是我,生灭的不是我。所以,这个不生灭的灵性,他在六道里他又会找身体,这就六道轮回。所找的身体全都是假的,那个身体统统是生灭的;纵然你找到非想非非想天,那个天身还是有生灭的,灵性真的是不生不灭。所以知道这桩事情,就晓得六道轮回里头大概的一些状况。

      我们在这个世间,我们希望自己生生世世生活都快乐、都安定、都吉祥、都幸福,能不能做到?能!要怎么做?随顺性德。什么是性德?佛家讲的十善就是性德,戒律、威仪就是性德。那是自然的,不是哪一个人创造发明建立的,不是的,为什么?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就是性德。那也不是古人创造发明建立的,不是的,一个觉悟的人,他本来就是这样的,只有迷惑的人才走样子,他才有贪瞋痴慢,他走样子,变质了。真正觉悟的人他就是那样的,所以称之为性德。我们随顺性德,就真正能够得到吉祥如意、幸福圆满,就能得到。所以觉悟的人,他不会有恶念,恶念尚且没有,哪里有恶的言语、恶的行为?所以他们过的生活叫正常的生活。现在我们看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完全是正常的生活,没有一样不是随顺性德。我们愿意随顺性德,愿意随顺性德的自然跟随顺性德的人在一起生活,这是《易系辞...(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0一集)  2010/11/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201》)


    ...健康的人;健康的人,能力就恢复了。

      下面说,极乐世界的人,「二乘极远知过去八万劫事」,这什么人?阿罗汉、辟支佛,这是二乘,知八万劫事是辟支佛,阿罗汉还做不到。「菩萨所知无极」,这个菩萨是法身菩萨,超越十法界了,实报庄严土的菩萨,他们的宿命通没有极限,真的是无量劫前的事情他们都晓得,知道自己,也知道别人。「今愿文言,无量劫时宿命,故知此为大乘菩萨之通也。」这一句是说明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们的宿命通是知无量劫;换句话说,这是法身菩萨之通,不是十法界,十法界没这个能力。

      下面说,「此愿含二意:一者,如日澄宪师云:不知宿命故,于善不进,于恶不恐。」六道凡夫不就这个样子吗?十善,戒律、威仪是好事,知道是好,不肯干,不能精进;贪瞋痴慢十恶业,知道这个不善,天天干,不怕。这是什么?没有宿命通,如果他真的有宿命通,他就不敢造恶业了。为什么?善有三善道的果报,造恶有三恶道的果报,苦乐悬殊太远了,就不敢不认真的学习。「万善懈怠,众恶造作,只为不知宿业也」,这句话非常感叹,什么人?六道众生。佛菩萨看得清楚,他知道自己的宿命,也知道别人的宿命。

      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对凡夫讲的,「欲知过去因」,你要想知道你过去世造作的什么因,「今生受者是」,我们这一生的遭遇都是。果报!前世造的业,这一生你得的果报。「欲知来世果」,我来世怎么样?「今生作者是」,我这一生干的是些什么,我这一生所作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0一集)  2010/11/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201》)


    ...耗油的、耗能量的身体,你不补充它,它会生病。像我们开车,有省油的车,有耗油的车。所以一天一餐足够了。一餐饭的时间,我跟我老师那时候生活在一起十年,我们自己烧饭,从烧饭到吃完,洗洗干净,收拾完了,半个小时。你看多省事,半个小时就解决了。这是李老师给我做的好榜样,我学会了。

      所以佛光一照,你看看「身意柔软」,我们看这里面这经文,蒙佛光照的人。「本经光明遍照品曰,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这个垢是烦恼、习气,灭掉了,烦恼习气灭掉,自性里面的德能就现前,善就生了。「身意柔软」,这是性德的流露,就像贤首大师《还源观》里面讲的四德真的会生起。第一个「随缘妙用」,第二个,真正发心给一切众生做好榜样,「威仪有则」,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第三个「柔和质直」,第四个「代众生苦」。这真正是善,这个善会生起来。身意柔软,用现在的话说,身心健康,没有病苦。底下一句,「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这是讲地狱,三途极苦是指地狱,三途是畜生、饿鬼、地狱,极苦是地狱,「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这是讲三恶道,佛光也照,可是三恶道能见到佛光就更稀有了,为什么?他们的业障比人道严重。恶道众生见到佛光,佛光对他的加持有这么多的好处,他的痛苦就可以休息,命终能够得到解脱,这个解脱是能够脱离恶道,到人道、到天道,生到一切善处。过去生中如果与佛有缘的,畜生也能够念佛往生净土,畜生、饿鬼、地狱都有可能,佛光能帮助你把宿世的...(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0七集)  2010/11/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207》)


    ...得多么肯定。三世诸佛是讲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凡夫修成佛要从这里扎根,这是佛法的大根大本。佛在《十善业道》里面说得很清楚,这个十善不但是成佛的根本,他讲人天法乃至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乃至是在这里说的),乃至无上菩提,都是以这个为根本。如果十善要是出了问题,你后面就全都出了问题,你没有一样能成就。就像盖房子一样,这是打地基,你地基没有认真,没有做好的话,你盖房子盖得愈高愈危险,肯定出问题。净业三福里面,第一福就把十善讲到,头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第一条,多重要!第一条没有,那就没有第二条,第二条是从第一条的基础里头生出来的,第二条是什么?「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现在这个第二条,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没有看到,想想自己也没做到,什么原因?第一条没做好,第三条更不用想了,第三条是菩萨,「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究竟圆满的性德,所以这是理。我们今天的造作,罪恶极逆于理,这叫五逆。

      「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这个五逆罪果报在哪里?在无间地狱,「故又名无间业」。这是地狱里头极重的罪业,我们能不在意吗?学佛如果把这个问题疏忽了,我们能成就吗?这段文里头,后面引用的有古来祖师大德说过,佛说这两句话,因为这个罪比什么都重,佛不能不说,提醒大家。真正造作的还能不能往生?悔过就能往生,你造极重罪业,你真正忏悔,...(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一三集)  2010/1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213》)


    ...断掉,他结罪是在这里结罪。这个不是对三宝的,不是对佛的,不是对僧团的,也不是对阿罗汉的,一切众生没有福报了,他从这个地方结罪,一切众生没有福报是你毁谤三宝,你的罪就重了。所以这些性相、理事、因果,我们都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了,然后知道自己怎样才是如法的修学。

      如法修学一定要给人做好样子,《还源观》上跟我们讲的四德,这是基本的四性德,我们一定要做到。第一个「随缘妙用」,随缘就是普贤菩萨所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妙用就是不执着、不分别,这是妙用。全心全力去做,知道这是正法,应该这样做。第二,要给众生做好样子,这好样子要做出来,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给社会做好样子,「威仪有则」,则就是榜样,表现在外面的。第三个「柔和质直」,我们跟大众相处的基本态度要柔和,质直,心地要真诚,表现要柔和,决定要放下傲慢,要真正用心去学习。为什么?傲慢的习气人人都有,《礼记》一开端告诉我们「傲不可长」,这个傲慢是与生俱来的,你不能增长,这世间法;出世间法,这傲慢要断掉,不可以有傲慢。你看诸佛菩萨,哪一个诸佛菩萨有傲慢的习气?阿罗汉有这个习气,菩萨没有了。最后一条「代众生苦」,要发这个心。释迦牟尼佛在世为我们表演的,一生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三衣一钵,为我们做示范,叫代众生苦。你心才会清净,才真正能够把妄想分别执着彻底放下。

      我们能放下吗?说实在话,不能。为什么原因?习气...(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一四集)  2010/1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214》)


    ...利,他安住在这里,所以他离不开六道轮回。真正明白人,能够见到一切诸法本来寂灭,这是开悟的人,这是见道了,就是见性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1-1 20:25:06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个明白人,他再也不会安住在烦恼里头,不住在自私自利,没有自己。《金刚经》上,前半段四相破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后半段讲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念头都没有了。不但不着相,根本心里没这个念头,那就是安住中道实相,这是胜义菩提心。虽然安住中道实相,你看底下,「圆成上求下化之愿行」,这是什么?《还源观》里头讲的四净德,你去想对不对?随缘妙用,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心,心安住在中道实相上;应化身,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叫妙。一切时、一切处给众生做最好的样子,威仪有则。什么叫好样子?他现在哪里做得不对,你把他纠正过来,就是好样子,没有好坏。你看他毛病出在哪里?哪个地方他受罪,你现个相给他看看,你现在自在,你现在是心地清净,每天快快乐乐,这个相就好。现在社会上人,面孔板着,愁眉苦脸,你看那个相多难过!你快快乐乐现相给他看,这就是做好样子,这就是威仪有则,柔和质直,代众生苦。

      来到这个世界干什么的?来表演的,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众生苦从哪来的?迷来的,愈迷愈深,这还得了吗?愈深愈苦。迷的什么?现在最严重的,迷在贪瞋痴上,佛家讲五个字,贪瞋痴慢疑,没有一样不迷,而且迷得非常非常深。果报在哪里?果报在阿鼻地狱。如何帮助他破迷开悟,自然就离苦得乐。所以这是缘理菩提心,理就是自性,完全从自性的体、相、作用上来说,这是缘理。四弘誓愿从事相上说的,好懂,后面这一段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一七集)  2010/12/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21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一六集)  2010/1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216》)


    ...净而不染。你看我们六道里受了三皈依,还是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这就是假的,有名无实。四圣法界那是名实相符。转八识成四智是真心了,转第六意识,就不用第六意识了,那是什么?妙观察智现前,自性的智慧,妙观察智。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这是自性里的德,德行;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自性本具的般若完全现前;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得大自在,这用真心。用真心那是真佛,用妄心不是真佛,所以天台家讲十法界里面的佛叫「相似即佛」,不是真的,相似,很像,这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大乘经里面讲的善,通常看成善恶的善,错了,善恶的善在烦恼里头。这个地方的善,至少我们要用贤首国师《还源观》上讲的四净德,这是善,「随缘妙用,威仪有则,柔和质直,代众生苦」,这是善,法身菩萨,这是善。愿悉修之,我们发愿要像地上菩萨一样,真修。

      第三,众生无边,愿悉度之。这跟四弘誓愿第一愿一样,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帮助这些苦难众生。怎么度他?教他。众生觉悟、回头了,这叫得度。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生教学,这诸位要知道,三十岁开悟,开悟之后就教学,教一辈子,七十九岁圆寂的,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众生苦,苦从哪里来的?迷失自性就苦了,他有烦恼,他有习气,他造恶业要受苦报。佛菩萨怜悯大家,帮助大家离苦得乐,你觉悟了你就离苦,你明白了你就得乐。所以大乘经教里面,诸佛如来那真正是在度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他的方法就是教学,不...(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一七集)  2010/12/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217》)


    ...,难道比不上八万四千吗?《华严经》上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佛给我们讲真理。所以任何一法展开,遍法界虚空界,归纳、收起来就是一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道理我们明白了,事实真相清楚了,心就定了,不再心浮气躁,应当认真好好的来学习。首先把《弟子规》背熟,背得很熟,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遇到什么境界,《弟子规》里面教你用什么样的原则来处置,这个句子立刻就现前。这个是戒律的基础,戒律的根本。《感应篇》要熟,《感应篇》字也不多,大概一千五百字左右。《十善业道》也不多,我们编了一个节要,大概只有六百个字。这三样东西是根,戒律的根,戒律的本源,没有这个东西,戒律从哪里生出来?为什么古人学佛,三皈众戒威仪他都能做到,我们为什么今天做不到?人家的根扎得好,所以无论出家在家修学,都有很殊胜的成就;我们今天学不好,根疏忽了。所以年轻的同学不能疏忽扎根。

      五十岁以上,这是进入老年了,没有扎根也可以不必扎根,老实念佛求生净土,着重在老实。老实念佛,那就是有定共戒、道共戒,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你也自然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一句阿弥陀佛是众善!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的根就是阿弥陀佛,无量觉,你看看。阿弥陀佛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无量觉,就是皈依佛,觉而不迷。你看六祖大师在《坛经》上讲三皈依,讲皈依觉,他不讲皈依佛,讲皈依觉,「佛者觉也」,这一句做到就圆满了。念念觉、时时...(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一八集)  2010/12/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218》)


    ...什么都没有,你也自然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一句阿弥陀佛是众善!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的根就是阿弥陀佛,无量觉,你看看。阿弥陀佛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无量觉,就是皈依佛,觉而不迷。你看六祖大师在《坛经》上讲三皈依,讲皈依觉,他不讲皈依佛,讲皈依觉,「佛者觉也」,这一句做到就圆满了。念念觉、时时觉、处处觉,老人走这个路子。为什么?记忆力不行了,叫你念《弟子规》你背不下来,你就乖乖的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一心专念就是定共戒,念到自己有悟处,那就是道共戒,一句佛号没有一样不具足。年轻的同学,那三个根要背,你们要做出好榜样给社会大众看。真正落实《还源观》上的四德,那是性德,那是佛菩萨的样子,「随缘妙用、威仪有则、柔和质直、代众生苦」。年轻人要发心,弘护正法。正法久住的责任在我们自己,我们自己不肯真干那就不负责任,对不起佛菩萨。所以事上发心,不定性人他也能发。我们绝大多数都是不定性的,不定性就是不定是善、不定是恶,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善有恶,叫不定性的。

      下面讲,「顺理发心,即无退转」。这是真的,顺理发心,这个理不是解悟,而是证悟,证得之后他不会退。你看经上告诉我们的,小乘初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他们证果,他们发心是称理,所以他不退转。不要瞧不起须陀洹,初信位的菩萨他们是圣人,入圣流了。凭什么入的?他把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放下,不再执着了,换句话说,他不再执着身是我。这我们做不到,我们还...(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一八集)  2010/12/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218》)


    ...「设使诸佛穷劫演说」,这不是一尊佛,一切诸佛,不是一时间演说,穷尽未来际劫演说,说什么?说他的功德都说不尽,「犹不能尽」。这话是佛说的,真话,不是假话。净宗的修学,我们所依据的,经典指导的原则就是《观无量寿佛经》里的「净业三福」。你要记住,它叫三福,福报!三种福报。第一,你看「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看人天福报,你能把这四句做到,你得人天福报。与菩提心相应,那是人天的大福报,在人间是人王,在天上是天王。你是来救度众生的,虽有福报他不是来享福的,这福报,福报给众生享。这一个人有福报,众多的人享他的福。第二条小乘的福,比这个高,不在人天,它只有三句话,「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什么?这是师表,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它是四圣法界的福报,跟前面不一样,前面是人天福报,这是四圣法界的福报。

      最后一个,第三,大乘,第一句「发菩提心」,第二句「深信因果」。这个因果我们也搞了好多年才明白,不是普通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我们初学都懂,大乘菩萨讲的因果肯定不是这个意思。这个因果最后我们晓得只有一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太多人不知道,很多菩萨都不知道。「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地方讲深信因果是讲这个,不是讲别的。我们初学的时候,对这句话非常疑惑,他这句话要摆在第一条我们不疑惑,他摆在第三条我们疑惑了,难道阿罗汉、辟支佛、菩萨都不知道善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一八集)  2010/12/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218》)


    ...就是最重要的。中国跟古印度往往都把最重要的摆在最后,所以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比前面的厉害,前面贪瞋痴慢容易断,疑情不容易断。疑要什么东西断?智慧,真实智慧才能帮助你断疑生信。所以,你对于圣教怀疑,这是可以理解的,也可以说这是应该的,你是凡夫,哪能不疑?天人也疑,甚至于讲四圣法界还是有疑。谁不疑?初住以上不疑了,因为不疑才能证得初住。贪瞋痴慢容易断,疑难断,像藕断丝连,藕断了,丝连上。疑太难了,疑要靠真实智慧,要靠禅定的功夫。你才真正能够做到决定不移,永不退转,大愿大行,大愿不退,大行也不退。行愿都在日常生活当中,都在一些小节里头,一般人没注意到的,这些小节,都在这里头。我们中国人讲小节,佛法叫威仪。所以中国古时候的教育有道理,古时候的小学,私塾,小学,老师要给学生做榜样,做什么榜样?学小节。十五岁之后进大学,中国以前没有中学,只有小学跟大学,叫太学,进太学里面学大节。那个时候大节多半是指朝廷那些礼节、规矩,学那些,小节就是日常生活。礼节,小节就是小的礼,大节是大礼。

      「决定不移,永不退转」,这两句话决定了成功跟失败,这两句话你能做到,无论做什么事情你决定成功。如果你的方向、目标动摇了,方向、目标转变了,那就不能成功,世出世间法没有例外。「如偈云」,这四句偈是本经的经文,「我行决定坚固力,唯佛圣智能证知,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这四句偈,前面我们读过,阿弥陀佛在他...(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一九集)  2010/12/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219》)


    ...世再修,再来世还修。这是我们看到世间大富大贵的人家,那个命是怎么来的?不是上天赐给他的,也不是佛菩萨加持给他的。全都是自己修自己享受,佛家讲的「自作自受」,这个道理要懂。要有端正的心态,要好好的把德行修好,为什么?德行修好你不堕三恶道,你修的是人天福报。如果没有德行?没有德行,你修那么大福报,可能到畜生道享受,饿鬼道享受,这很多的,很普遍的。还有到修罗道、罗剎道、魔道,那福报都很大,那是德行不完具,所以沦落到那一道去。那一道享福他造罪业,造很重的罪业,福享完之后,大概都是地狱境界现前,这错了!佛在经论上经常不断的提醒我们,这些事情不应该做。

      首先是端正心态,遵守十善业道,不违背戒律、威仪,你在六道里能够保住人天的身分,不往下堕落,这是佛教给我们第一重要的大事。所以修福还是其次,前面跟诸位讲过,这个业有两种,一个是引业,一个是满业。引业是引导你到哪一道去投生,这个东西不是阎王、不是上帝给你决定的,不是,是你自己业力主宰你。我们把伦理道德修好,这是引业,引导我们到哪一道去。决定不要到三恶道,也不要到罗剎、修罗,那一道现前是不错,将来很麻烦,后果不堪设想。不到那一道去,伦理、道德、因果就不能不知道!如果我们这一生满业不好,满业不好就是什么?我们布施修得不够,所以物质生活比较困难。不怕,可以补救,我现在多修,这是从前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我向他老人家说,「我没有钱,每个月赚的那点钱,...(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二0集)  2010/12/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220》)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