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楼主 |
发表于 2017-11-19 09:19:58
|
只看该作者
菩提心是什么?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起心动念、待人接物有没有违背?如果与这十个字不相应,我们菩提心没发出来。你看看「不持金刚杵念诵,无由得成就」,那是经白念了。那我拿一个金刚杵我念经就行了?不是,你还是白念了。你真正用真实智慧,诚诚恳恳、老老实实,那就是你真的持金刚杵,不在形相。这章嘉大师早年教给我的,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不重要。你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你去念诵,就有感应,就会起作用。为什么?刘素云居士帮助胡老先生往生西方净土,这个光碟我们这有,她凭什么?凭她手上拿著金刚杵。你问她,她有没有拿?她没有拿。她真拿了,为 ……
124 02-039-0477 净土大经解演义
……察智、成所作智,四佛下面都说到,前面我们念过。「此时法界体性智住於本位」,本位是如如不动,本位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为中央之大日如来」,这是性体,它代表自性的性体。「由大圆镜智而成东方之阿閦如来」,阿閦如来,阿閦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不动,如如不动;还有意思是无瞋,烦恼里面的瞋恚断掉,没有瞋恚心,「主发菩提心之德」,你看只有如如不动,只有没有瞋恚的念头,菩提心才能发得起来。心是动摇的,瞋恚还没有舍掉,菩提心发不起来,这个东西障碍你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我们同学很清楚,我们讲了几十年,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想想看对不对?心浮气躁决定没有菩提心,小小不如意就有一点瞋恚,没有菩提心。
「由平等性智而成南方之宝生如来,主修行之德」。宝是珍宝,宝是财宝,在大乘教里面讲功德法财,不是金银珠宝,是功德法财,它能发你的法身。世间没有修行,你生活不好过,没有功德法财,你修行修不好,它表这个意思。「由妙观察智而成西方之阿弥陀如来,主成菩提之德」。你看看东方阿閦如来主发心之德,发菩提心之德,这主成就菩提之德。菩提心从东方发,西方成就,像太阳从东方起来,晚上落到西方,东方是因,西方是果,你看这多有意思!「由成所 ……
125 02-039-0485 净土大经解演义
……这么说法,好善好德这个心是深心。《无量寿经》经题实在讲得非常具体,好善好德,什么是?清净心、平等心、觉心。清净平等觉,这是善,这是德。所以我在二、三十年前讲菩提心,我就用这个做深心,这个讲得很具体,深心人听不懂。清净平等觉就是深心,就是好善,就是好德。大悲心就是大慈悲心,这是利他德。菩提心两个作用,一个自利,一个利他,自利是清净平等觉,利他是大慈大悲。我这么多年来讲菩提心,我讲十个字,真诚,真诚就是此地的正直,菩提心之体。菩提心的自受用,清净、平等、正觉;菩提心的他受用,慈悲。我用这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好懂!我们修就是修这个。起心动念与这十个字相应,你真的发菩提心;如果与这十个字相违背,你还是轮回心,六道凡夫,轮回心。轮回心干的事情叫轮回业,菩提心干的事情叫菩萨道,这菩萨事业。事一样,用心不一样,果报不相同。如果是菩提心,果报在极乐世界;如果是轮回心,总离不开六道轮回,这非常非常重要!
念老注解里面说得非常好,「正直者:正者不邪,直者不曲」。这个曲就是现在中国社会一般讲的弯路,曲就是弯路。「《净名经》曰:直心是道场。《往生论注》云:正直曰方,依正直故,生怜愍一切众生心」,这叫直心。正者 ……
126 02-039-0490 净土大经解演义
……到这个地方就害怕。贪瞋痴没关系,想到贪瞋痴三种果报就害怕,这能干吗?来生愿意到三途吗?不想堕三途,你就把三途的根给拔掉,贪瞋痴是三途的根、是三途的因。
「《弥陀要解》云: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下面念老有注解,「菩提正道者,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也,此即成就菩提之亲因。因者,种子也。乃成就菩提果之种子,故名善根」。这是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的,专门对修净土的,专门对希求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对这种人讲的。所以劝我们发心,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清净平等觉的心,我们把上面加真诚,下面加慈悲,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与它相应,不违背它,这就是菩提心。当然最重要是第一个真诚,如果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还用虚伪,错了。所以这个菩提心,不是说我念佛的时候用真诚心,我对人,人家用什么态度对我,我也用什么态度对他,错了。别人骗我、坑我、害我,自私自利、损人利己,都这种心,我们能学吗?不能学,你要晓得那是轮回心。用这种心搞六道轮回,他搞六道轮回,我想到极乐世界去,但是我还是用跟他一样的心,这就叫有愿无行。你想到极乐世界去,你没有做极乐世界的因,去不了!不是佛法不灵,是我们自己搞错了。所以别人欺骗我, ……
127 02-039-0519 净土大经解演义
……能没有,一定要知道适可而止,过得去就行了,不能有贪心,更不许可有贪而无厌,那灾难就现前了。所以大乘经教里佛常讲贪瞋痴慢疑,这个东西要远离。不思邪恶,没有邪思、没有恶念。
又义寂师说:「直趣菩提名端心,不求余事名正意。其义更深。」这个意思深了。前面我们所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常说的,说的是人道,没有离开我们人,义寂的说法提升了,提升到大乘。「盖以唯趣菩提始称端心」,这是大乘佛法它的标准。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悟。直趣菩提这是大乘菩萨心,所谓发菩提心。我们在最近这二十多年,讲菩提心都用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菩提心。端心用这个标准,这是大乘菩萨,这是专求佛道。在我们净宗,一心专求净土,亲事弥陀,以这个为端心,你就决定在这一生成佛,不求余事这叫正意,就是没有其他的念头。所以这个意思深!唯求菩提也就是佛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就决定求佛,我这一生要成佛,因为我本来是佛。对自己有信心,对佛菩萨有信心,遇到这个法门,对这个法门有信心,哪有不成就的道理!除了作佛之外,作菩萨我不甘心,作辟支佛、作阿罗汉那我更不要了,余无所求,那人天福报更低,统统放下,这个意就正。儒家讲诚意,诚跟正的意思是一样的。 ……
128 02-039-0555 净土大经解演义
……人,随便拈一法,老和尚点点头给他印证,这叫传法。六祖以前用衣钵来传,六祖以后不用衣钵了,就是印证,我给你做证明,你确实开悟了。这也就是说,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不重要,实质重要。了知心量,不涉程途,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超越空间维次,时间跟空间都不存在了。「一切功德,具足成就」,具足成就就是圆满成就。
「故知有决定智,方能决定信。」上面讲这个,你要真正能够体会得,这是真实智慧。所以信心难!大乘佛法里面讲,你看十住菩萨,初住叫发心住,这个心是什么?菩提心。菩提心真的要是发了,这个人就超越十法界。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起心动念跟这十个字相应,不起心、不动念跟这十个字也相应,这个人就是圆教初住位的菩萨。十住,我们在《华严经》学过,功德不可思议!初发心住的菩萨,圆教,就有能力像如来一样教化有缘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就能现什么身。现身说法不是自己,为什么?自己已经不起心、不动念了。如果还有起心动念,他就不是初住。他的位子在哪里?他在十信位,十信位里面第十信的菩萨,第十信。第十信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第九信是菩萨法界,他们还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没有了,有起心动念。
不起心、不动念,他就脱离十法界,他住在一真法界 ……
129 02-039-0559 净土大经解演义
……大悲、就是大愿、就是圆融一体之心。「情执深重即是愚痴」,你只要对这个世间任何一桩事,或者是一个物、一个人有贪恋的话,这叫愚痴,你发的那个菩提心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情执,你的喜欢、你的爱好把你的菩提心全部破坏掉了。这是菩提心难发。「取相分别则有取舍」,有取舍慈悲心就没有了,平等心没有了。所以你有取舍,「何由兴起」,你怎么能够兴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只要有取舍,这两个没有了。我喜欢这个人,我讨厌那个人,大慈大悲没有了,大慈大悲是菩提心。我们这么多年来,在讲经教学当中,我把菩提心说成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此地说得也很好,菩提心是大智、大悲、大愿、圆融一体,也说得好。我们什么时候真正发出圆融一体之心?只要圆融一体之心发出来,清净平等觉马上就现前。不知道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总是起取相分别,叫著相,这是把菩提心破坏了。
「如是之人何能发菩提心?」没有智慧、没有慈悲、没有圆融,取相分别,我喜欢这个、讨厌那个,这怎么能成就?这些都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发心一向专念,为什么没有感应?为什么身体毛病还有这么多?为什么想做一桩好事有这么多障碍?细心去追究总有原因。原因不在外面,原因在自己,这个道理 ……
130 02-039-0567 净土大经解演义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六七集) 2011/8/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6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七百四十七面,第一行:
「《弥陀要解》云: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这句话是蕅益大师讲的。下面是念老说的,「以念念即佛,为成佛之亲因缘。净念相继,乃等无间缘。以佛号为所缘境,乃所缘缘。言增上者,总摄前三缘,有大力用。」这个地方讲到相宗所说的四缘生法,任何一法生起都有缘,因是阿赖耶识里头本来具足的。我们用植物来说就很容易了解,譬如我们要种桃,桃的种子桃核,那是亲因缘。桃核,实在说如果把它放在一个玻璃瓶里面,它永远不起作用。那就是什么?它只有亲因缘,它缺少其他的缘。植物来讲,最重要是增上缘,它有所缘缘,它还有无间缘。所缘的缘,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都属於本身具有的。这个桃里面的核仁,它希望能够长成桃树,这就是它所缘的一种缘,而这个力量还不能够间断,如果间断了它就不能成长,所以本身一定有这三种缘。
这三种缘,实在讲一切众生都有,在过去我们把它分作两个,一个是心法,一个是色法,像物质是色法。色法,这两种缘你看不见,现在我们知道它有。为什么?色跟心永远不能离 ……
141 02-040-0130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0集) 2013/1/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13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三百七十页,我们从第一行念起:
「解」,这是念老的注解。「正觉者,证悟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即如来之实智。故成佛曰成正觉。如《净影疏》曰:如来正觉,总举佛智。可见如来正觉四字,全表佛智。此智甚深,故曰难量」。正觉这个名词我们常常看到,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在许许多多经论当中看到的。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的意思,无上正等正觉。此地说的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这个地方说是如来之实智,真正觉智,成佛叫成正觉。通常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翻作正,菩提翻作觉,这个正觉是阿罗汉所证得的。前面说过,阿罗汉比起我们世间法,他是正觉,我们是不觉;阿罗汉比菩萨,菩萨是正等正觉,阿罗汉的正觉不能跟菩萨、跟佛平等;菩萨的正等正觉又比不上佛,佛加了一个无上正等正觉。由此可知,佛法的修学,觉这个字是非常重视,觉就不迷了。通常用觉来翻佛,佛者觉也;法者正也,正知正见;僧者净也,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通常我们读到的佛法僧三宝简单的解释。
说到证悟一切法, ……
142 02-040-0131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我们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时时刻刻不要失去,我们扎佛菩萨的根。这个心,第一个真诚心,从真诚心里面生出来慈悲心、爱心,从慈悲心里头生出来恭敬心,从恭敬心里头生出来真正的信心,信自己,信佛菩萨,信圣贤,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信一切众生本性本善,扎这四个,这才能成圣成贤。这四桩事情,常常想著,常常讲著,讲给别人听,也就是勉励自己。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劝导别人,这是佛菩萨、圣贤的根。要用这四个心去过日子,你就过圣贤人的日子、过佛菩萨的日子,这个日子通达无碍,自在无碍。
我们学佛没别的,佛法真简单,存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应事、应物,「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圆满了,二十个字。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常常念著,常常想著。我们将它印在阿弥陀佛佛像的两旁边,每天礼佛都看到,时时刻刻都记在心上,用这个标准来约束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能违背,这就是弥陀真正的弟子。所以,佛的禅定智慧究竟通畅,超出五十一位权实菩萨,从十信到等觉都不能跟佛相比。「不谋而运,一切无碍」,这句说得好,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一切无碍,真正叫得大自在。
「如《华严经》中之十自在」,这十个自在,念老把它节录在此地。这十种自在 ……
143 02-040-0152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处处都有礼节、都有规矩,它一点都不乱,穿衣吃饭都有规矩。守规矩的人生活有规律,他的居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没有丝毫凌乱,叫你一看到就舒服,叫别人看到就尊重你,你可以给他做榜样。菩萨的大事业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菩萨的事业。四弘誓愿是菩萨事业的标准,第一个度众生,教化众生;第二个,断烦恼,自己要把烦恼断尽,叫大家看到你没有烦恼,他就佩服你、羡慕你,愿意向你学习;第三个,好学;第四个,一心一意要成佛道,证得究竟圆满。这不舍菩萨业,不离菩提心,菩提心是菩萨行的总纲领、总原则。
菩提心是什么?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诚是体。人不是真心,没有诚意,那就是六道众生。生活、工作、待人接物纯真纯诚,把真诚做到极处,这个人是菩萨。做到极处是什么样子?看得出来,做到极处的样子,对自己清净平等觉,对别人一片慈悲,那就是样子。让人家在你身上看到什么?戒定慧,持戒得清净心,修定得平等心,清净平等就开悟,智慧就现前。你让人家看到你的样子是智慧慈悲的样子,听到你的言语是智慧慈悲的言语,他对你就有信心,他就愿意接受你的教诲,你教的是真实的,你不骗人。这「不离菩提心供养」。
普贤菩萨说,「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前面所说 ……
144 02-040-0209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真心对人。《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说的,菩提心体是「直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