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7-11-11 14:13:38
|
只看该作者
已经是这么大了。那观察不到的还
不知有多远。现在科学都承认宇宙的大是没有边的)。十方无边,十方的国土也
无边。所以众生也无边。佛菩萨的大悲心也就无边了。因为大悲心无边,也就要
光明无边。因为光明可以为众生作佛事。光明无边,所以摄取众生的利益也就无
边。扼要来说:为了利益无边,所以光明无边。利益是给众生的利益。佛为什么
要无量光?是要给众生无量的利益。这个解释是很好的。所以我们常说:佛教徒
应是利他,不是老考虑自己。有的佛教徒只是想:逢凶化吉,遇难成祥,有事许
个愿,求求佛,念念佛,念念观音菩萨,死后要往生。不但今生活得很好,死了
也要找个好地方,比别人好。彻头彻尾的为个人打算。昙鸾大师说:这种为个人
打算的人,是不能往生的。往生极乐都是发大乘心的人。
佛光「绝胜诸佛」,是阿弥陀佛的光明绝对胜过一切佛,大经里讲了诸佛的光明
不同,是因为他发愿时候不一样。各人发了不同的愿,成佛的时候实现他的愿,
于是光明就不同了。阿弥陀在发愿的时候,最初的出发点就要胜过诸佛国土。本
经说:「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因弥陀有绝胜诸佛
国土之愿,所以成佛后「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
。下愿中还提到遇着光的人「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在《无量寿经
》后头说:「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这些烦恼垢污就消灭了,善念就生出来了
。而且就是在三途极苦的地方「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众生在
三途极苦之处,地狱之中,如果见到这个光明,当时受罪的情形马上就停止了,
而且命终之后,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要无量光,光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妙用
。可是我们现在遇没遇呀?不能说我没有看见就说佛光没有照到,不能这么理解
,你肉眼虽然没有见,焉知你没有接到佛光?我觉得我们都是在佛光摄受之中,
所以今天能够相会一堂,研究弥陀大愿。面前摆一部电视机,电台正在广播。电
视机没接电源,电台广播的信息,充满在你这里,你不能察觉。你插上电源按了
电钮,跟你所要的台不一致收不到,调不好也收不到,实际讯息已全在这儿,稍
稍一调,马上声音图像都来了吗!电台的节目本来在这里嘛!不是调的时候再把
它请来。你要换一个台,一按键,第二个频道就来了。前头的就没有了。这说明
一切频道,一切的电波,一切信息都在当处,哪个也没有短少。但你不把频道选
对了,就无法接收。同样的问题,佛的光明就在这儿,就遍照我们身心。你所不
能感觉者,就是你没有调得相契。弥陀大愿光明无量,普照十方,摄受一切众生
,给予安乐,令生极乐,佛光无量,利生之益无量。
「寿命无量」愿
「寿命无量」愿:「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
」此是夏会本之愿文,至于魏译则分为佛寿无量与国中天人寿命无量两愿,会本
则摄二而为一,善导大师五真实愿,则专摄佛寿无量愿。前为无量光,此为无量
寿,日本名著《甄解》认为这两愿是「真实报身之德」,「方便法身大悲之本」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法身所流现的大悲与智慧方便的根本)。接着《甄解》就
说明以上两句话,它说:「盖无量寿则竖穷三际,佛身常住,众生有依(佛的寿
命无量,在过去现在未来三际之中,没有穷尽,所以佛身可以常住世间,给众生
作依靠)。无量光则横遍十方,德用遍周摄化无尽(光明无量所以遍满十方虚空
,随光普施佛的功德与妙用,摄化众生,没有穷尽)。故为大悲方便之本,报身
之宏德也。故知愿中自誓光寿无量,实为一切众生悉皆光寿无量。」所以日本有
位澄宪法师说:「佛寿命无量,这是化道的至德。众生可以常蒙庇佑有所依归。
」
澄宪法师又说:「人民寿命无量,净土第一德也。」你得到往生,一切都好。寿
命如果有量,就有一天要死呀!这像个什么?像一个好的玉杯子,非常好,非常
美,玉质非常好,雕刻也极精,就是没有底。「玉杯无底」,没有用,废物。所
以日本大德望西说:「极乐世界诸乐根本只在此愿。」寿命无量。所以我们要往
生极乐世界,这是根本原因。打个比方说:投考大学,有的学校需要六百分以上
,一般学生考不上。但有个大学二百分就能考取,这个学校不但取分低,并且考
进来之后,没有退学开除等等。个个都成功,个个都是博士,个个都成为爱因斯
坦。这个学校太殊胜了。现用来譬喻极乐世界,往生很容易,中间没有退转,寿
命无量决定成佛。大家要知道这是弥陀大愿给我们的恩德。我们一直不成就,不
是永不发心,甚至也发过很勇猛的心,但是往往一遇退缘就懈怠了,退了下来。
又碰到什么善因缘又发心,又过两天又凉了。进进退退,所以进一退九,好不容
易进了一步,一退退了九步。再说寿命,能让我再活七十年,我就很乐观了。过
去七十多年日积月累修持、闻法,不断改正错误,到今天也不容易。如果再有个
七十年,又可有进步,又可做很多工作。但是,没有了。极乐世界之殊胜,一个
是不退,再一个是寿命无量。你想一个人老进步而且老活着,你不成佛成什么?
你不成佛不可能呀!所以阿弥陀佛称为大愿之王。所以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
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我常说你们修什么都可以呀!我从来不劝人放弃他
所修的本门,另换一个。但是我常劝:不管你修什么,你要求生极乐世界,拿你
的功德回向往生。如果不愿入弥陀大愿之海,要在这一生中出生死,我就可以说
一句很大胆的话:「绝无希望。」
「诸佛称叹」愿
「诸佛称叹」愿:「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剎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
,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十方世界一切佛剎之中,诸佛不共同称叹
我的名字,说我的功德,说我的国土好;不能作到这样,我不取正觉。所以这个
愿我们要很好的体会。决不是凡夫的思想。我要闻名于天下,要成为佛教的大学
者,要成为佛教的大德,我的徒众要遍天下,全世界都闻我之名。看起来好像跟
弥陀这个愿很接近,其实没有任何共同之处。这一点必须知道。想成为佛学家,
成为佛教的大法师的心,往往是夹杂著名闻利养的心,求供养,求得名望,正是
个名闻利养的心,阿弥陀佛这个心,是个利他的心。跟第十八愿连起来,我们现
在说,我们今天能够知道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全因弥陀所发「诸佛称叹」这个愿
。阿罗汉不知道他方的佛的名字。极乐世界距我们十万亿佛土,多少万亿个光年
,那么远的事情,众生怎么能知道,而我们都知道。这个事情不知大家想过没有
,谁都知道阿弥陀佛,不管你信不信,不管男男女女,一跤摔着,哎呀,阿弥陀
佛!他就阿弥陀佛念出来了。谁都知道有阿弥陀佛。咱们本土的释迦牟尼佛,有
几个人知道?本土的释迦牟尼佛知道的人很少,而十万亿佛土之外的阿弥陀佛知
道的人反而很多。这不是偶然之事,这是由于弥陀的本愿。「诸佛称叹」,所以
十方闻名。十方闻名,所以十方的众生求往生。你看,《阿弥陀经》各方佛都吐
广长舌相,?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受如是法门,求生净
土。都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也一样,也吐广长舌相,?覆我们这个娑
婆的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告诉我们。因此我们才能闻阿弥陀佛的名字。所
以净土法门是千经万论共指,十方诸佛同赞。《阿弥陀经》翻成六方佛,玄奘大
师翻译的就是十方佛。《无量寿经》也是十方佛称赞。过去称赞,现在也正在称
赞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劝大家往生。
至于《魏译》中愿文是:「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
者,不取正觉。」日本《会疏》说:诸佛赞叹,称我名者,包括三个意思。 是
十方的佛都称扬赞叹阿弥陀这个名号。 诸佛也称赞一切念佛的人。所以十方佛
也称赞我们说,娑婆世界有这么多众生,大家在念佛,或在家中或在寺中,或单
修或共修,在那念阿弥陀佛。所以凡是念佛的,也都在十方诸佛称赞之列。 十
方佛也都称赞他自己,因为十方的佛也称念阿弥陀佛名号,都由念佛三昧而成佛
。
「十念必生」愿
「十念必生」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
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四十八愿中唯此五愿推为真实,在此五愿中又以此第十八愿最为真实。可见此愿
实为真实当中的真实,核心里面的核心,实是两土导师的心髓,乃无上大悲心的
具体显现,无上智慧所流出的究竟方便。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至心」。在《观经
》第十六观教令众生称念弥陀圣号,经文说:「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
」两经都是指出「至心」。可见重要。「至心」就是至诚的心。《金光明经》注
解:「彻到心源,尽心实际,故云至心。」彻到了心的本源,究竟了心的实际,
这叫做至心,至诚的心。到底怎么叫至诚之心?罗什大师的譬喻最好,所以就是
大德呀!大师指示什么叫至心:有人在野地里,忽然间碰到强盗了,冤家债主,
仇人相遇,他们就拿着弓箭刀枪追赶索命。这个人赶紧逃跑,若被追上就没命了
,一想不好,前面有一条河,我到河边上,我是脱衣服过河,我还是就这么过呀
!我要是穿着衣裳游泳不便,我不好过呀!要是脱了衣裳,费时间呀!他们抓住
怎么办?这个时候心中所想只是怎么过河!这时还会想:我银行存款怎么办?家
里还有什么事要吩咐?全没有了。就是怎么过河!心里没想任何其它的念头,这
就叫「至心」。这我们容易体会。你听到佛的名字,你就这样一条心的信受欢喜
,就是「至心信乐」。你念佛就是这样一条心,一个心眼儿的这样念,就是「至
心」念佛。
愿文中「至心信乐」,信是信心。乐是欢喜,表示愿意。所以这两字显示了信愿
很重要。有的人光重视持名,不重视信愿,这是非常不够的。截流大师讲正信。
《弥陀要解》讲六信。《无量寿经》讲发菩提心,那就更深入一步了。所以肯用
功是很不错了,但可惜还不圆满。信愿行三资粮,缺一不可。三件事情像一个香
炉三条腿。有人说我信,我也愿意去,就是不念,那是两条腿的香炉,站不住的
。另一种,我就知道念,我也愿意去,真正什么叫六信?什么叫事?什么叫理?
还有自佛与他佛?什么因果都不能信。信这条腿就短了。截流大师《劝发正信文
》中发挥得十分深刻,若无正信,虽然努力念佛,不能往生。来生富贵,就造业
,这生造业,下一世便入地狱,这叫做结三世冤。所以我们不但信事上的报佛与
化佛,还应信理体的法身佛,不但信极乐的他佛,还应信自心是佛的自佛。相信
以信愿持名之因,决定得往生之果。
「所有善根,心心回向」。因为做的善事,他可以又生长枝叶,结出果实,而且
牢固不能拔,所以称为善根。所有我这一切的六度万行种种善根,我都是一念一
念的,一心一心的用纯正相继的心念来回向,就是「心心回向」。回是回转,向
是趋向。例如阿罗汉的回小向大,就是回转只求自觉的功德,发起趋求大乘的心
,这就是回向。也就是回转自己的一切功德都使之趋向于自己的誓愿。《往生论
注》说得很好,「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给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
。大家常念:「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这话要
是至心念去,就有无量功德。因为:把你的功德,施给无量众生,同生极乐国,
不是只为自己,这个心是可以往生的。
「愿生我国」。「愿生我国」明白指出了三资粮中的「愿」字,在「至心信乐」
已暗指,这句是明指。「信乐」明指了「信」,现再明指「愿」字。所以说第十
八愿是大愿核心,因它明指了净土法门信愿持名的纲宗,具足信愿,但有十念就
可往生。这是两土导师剖露心肝的精髓。《弥陀要解》代佛传语,「往生与否全
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说明了,能不能往生,只决定于
你有没有信愿,若有深信切愿,决定往生。往生后的品位才是念佛水平所决定的
。《要解》接着说:若无信愿,纵然念得如铜墙铁壁,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也
无往生之理。盼学净之士,深留意焉。
「乃至十念」。你这念佛,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一念。「乃至十念」,你
多念当然更好。到临终有十念相继就可以往生。《宝王论》里说:临终有一念都
能往生。所以持名往生称为易行之法,其余的修行都是难行之法。唯有净土法门
是横出三界,其余是竖出三界。例如,一个虫子长在竹子里头了,要从竹子里头
出来,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在竹子里一节一节的咬,咬来咬去,出去了。这
是竖出三界,咬很多节。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横着咬,当然费点劲,竹子皮硬
一点,但就在一个地方钉住,咬一个窟窿,出来了。这是易行道。「至心信乐,
十念必生」就是体现这易行道。为什么要易行?弥陀的大愿嘛!你说我要救众生
叫你解脱而是一个很难的方法,谁都办不到的,有这个方法和没这个方法有什么
分别,谁都办不到。修唯识观,修法界观而能得到成功的人就太少了。众生办不
到哇!观一切都是自己识心所现,如真知道一切都是识,还有什么分别,吃也吃
的,识。看也看的,识。说也说的,识。什么就都是识,这方法很好,但是说来
容易,要真到了谁骂你一句,你马上火就来了。高明容易解脱难,讲的高明很容
易,你真正跳得出来才算呢!不大做得到。
念佛就是三资粮中的「行」,有人会问为什么临终十念甚至一念,这样微小的「
行」,就能取得往生净土证不退转的殊胜妙果呢?这就是持名法门无上殊胜不可
思议之处。也就是弥陀为什么尊称为大愿王之处;也就是善导大师说:「释迦所
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之处;也就是第十八愿成为五真实愿,四十八愿
为一代圣教的核心之处。这愿之名为「十念必生」。「必」是决定之义。这就因
为这句名号是弥陀历劫以来无量无边万德所形成。名由德成,所以名具万德,名
即万德。众生持名,弥陀万德全入众生介尔心中,由于弥陀万德,庄严了念佛人
的自心,于是自心顿具弥陀的万德。拙著《大经解》云:「名号即实德。」正是
此义。故云:「念佛时即见佛时,见佛时即成佛时。」极圆极顿不容拟议。《弥
陀要解》:「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法。」足证持名妙法,是方便中的方便,究竟中的究竟,但当老实念去。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经》是五逆可以往生,但五逆再加上诽谤正法就
不能往生了。这里多了一个罪名,有人又设问:另外有一个人,他不是五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