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净公上人讲自在集第四八二卷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 13:18: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自《净公上人讲自在集锦》







    ...个自在,什么自在?可以分身,这个很自在。像我现在就不自在,现在国内外有几十个地方请我去讲经,我不能分身,如果能分身多自在,哪里请,分一个身去,这个多自在!见了性就有这个能力,可以分身。
      【现身尘刹】
      不动道场,现身尘刹。所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经上看到,极乐世界那个地方人他们的生活状况,他们生活很惬意很自在,不需要工作。工作很苦,赚钱不容易,西方世界的人不需要工作,不需要赚钱。他的生活呢?生活从念当中变现的,想穿什么衣服,也不要去买料子,也不要裁缝,衣服已经在身上,这一想就在身上;想换一件,旧的就没有了,新的就来了,统统是念头。一切生活是变化所作。生活的空间非常大,这个显出大自在。十方一切诸佛刹土,他想去拜拜这尊佛,看看那尊佛,都去!经上讲的,经上讲的是个比例,还不是事实真相。每天清旦早晨供养十万亿佛,这是佛的方便说,实际上他的能力供养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如来,一尊都不漏,他有这个能力。他怎么去供?分身去供。自己的身体还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面前没离开,十方一切诸佛面前他都在,他都在那里供养,都在那里闻法。遇到有缘的众生,他也说法度众生,你看这多自在!这种能力是性德本能,只要你见了性,你这个能力就恢复。
      为什么佛家这样重视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我们修行的目标,不管修学哪一个法门,目的相同。但是每一个宗里面说的名相不相同,禅宗叫明心见性;教下叫大开圆解,大开圆解就是明心见性;我们净土宗里面叫理一心不乱。名字不一样,其实是一桩事情,一个境界,这是要知道的。所以他有能力不动道场,现身尘刹,
      【满其上求下化之弘愿】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才真正能达到圆满。如果没有这个能力,我们上求下化永远不可能圆满的。所以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大圆满,你要是搞其他法门,那就难了,太难太难了。
      【发大心,修大行,不亦难乎。】
      像前面所说...(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五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5》)


    ...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所念,能所成了两截,这个力量就差很多很多。《弥陀经》上讲的标准:一心不乱。什么叫一心?能念之心跟所念之佛合成一个,那就是一心,那就不乱了。我能念,阿弥陀佛是我所念,这样念佛是决定不能得一心的。因为你心里面有分别、有执著;离开一切分别执著,能念之心跟所念之佛就合一。你要问,怎么把它合成一个?有这一念你决定合不起来,这一念都没有,就老老实实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那个修无师合成一片了,不要看不起他,他是个老粗,什么都不懂,他有真智慧。所以他讲: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他这个人能行不会说,那个没有关系,他真能行;你叫他讲,他不会讲,他有真智慧,他是真正得一心不乱。走得那么潇洒、那么自在,说走就走,没有病苦、没有牵挂,这就是念与佛交融一片。不但念跟佛融成一片,与虚空法界成一大光明海,这是必然的。为什么说是必然的?因为我们自己的心性,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这是返本还源,一丝毫的希奇都没有。道理在哪里?道理在离一切分别执著。如果我们常常想到,我们是个人身,六道里面你就出不了人道。常常想到还有天,还有佛讲的大千世界,你有这样的分别,你决定离不开三千大千世界。诸位要晓得,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个六道轮回。这样的见解叫做轮回见,这样的思想叫轮回心。无论你干的什么事情,都叫做轮回业,你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念佛人的心,什么都不想,不但世法他放下,佛法也放下,世法、佛法统统放下了,他心地光明就...(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五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6》)


    ...没有学佛,每天报纸一送来,我第一个看讣闻,今天哪些人走了;我跟别人不一样,我头一个看这个。这里面有老人,有很年轻的人,真正是黄泉路上无老少。看看他们已经走了,他来的时候带什么来?走的时候带什么去?空空而来,也空手而去。什么都带不走,这世间有什么好争的,有什么好求的。每天报纸送来先看这个会开智慧,念佛功夫就得力了。你要讲你放不下,你每天看这个,看上半年,看看你放得下放不下!一切都放下了,心清净,心里面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知道这个世间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全是假的,梦一场!我们现在正在作梦,知道我现在在作梦。不知道在作梦,把梦当真,那个日子过得很苦。知道自己在作梦,那就跟佛菩萨一样游戏神通,哪一样不自在?顺境很自在,逆境也很自在,没有一样不自在。真正能够随缘,真正能够恒顺众生,成就自己的道业。什么是道业?清净心是道业,万缘放下是道业。这个时候,心跟虚空法界合而为一。超出尘外,尘是五欲六尘,五欲六尘不染就超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境界现前?性体本来如是。可见得这个境界不是你修得的,本来就是这样的。现在这个境界不能现前,是因为有障碍,有分别、有妄想、有执著障住了,所以心量变得很小。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心量恢复了,恢复就是这个样子。
      常作此观,这是劝我们常常这样看,常常想著这些事情,我们这个心对於一切境缘就淡了、冷了,不会有那么热情。那个热情是迷惑颠倒,不是好事情,心就淡了。令此心空空洞洞,这个时候念佛就很容易得力。这个得力,就是前面...(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五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6》)


    ...,因为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他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他一放下之后,永远不再起了。不像我们凡夫,听了经一发心,放下吧!过了两分钟之后又起来了,它会再起来。西方极乐世界一放下就往生,生到那边阿弥陀佛就加持他,不会再起来了,真的永远放下了,它的好处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要求生他方其他诸佛国土不行,他这个妄念还会起来。因为其他诸佛如来没有发这个愿来加持你,没有这个愿,一切要靠自己。唯独西方净土阿弥陀佛发这个愿,四十八愿加持你。生到极乐世界之后,因为他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他心里头没有障碍,那个心多大?尽虚空遍法界,於是他活动的空间大了。十方一切诸佛刹土,他想去就去,想来就来,来去自在。到他方世界,上供诸佛,下化众生,上求下化。
      何尝住著净土之相。没有说西方极乐世界这么好,地是琉璃的。琉璃就是我们世间人所讲的翡翠,绿色的玉,透明的。大概翡翠现在价钱很高,大家当作宝贝戴在身上,西方极乐世界是地下的泥土。我们把黄金看得很重,西方极乐世界黄金是像我们用柏油一样,铺马路的,黄金是铺马路的,翡翠是大地。我们这个世间觉得七宝不得了,人家七宝是盖房子用的建筑材料。在西方世界一文不值,没有一个人要它,一点都不稀罕。所以贪心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断了。你在这边贪求世间五欲六尘,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定断掉了,为什么?太多太多了。哪一个人把地下的泥土挖起来放在家里藏起来?没有!他为什么不贪这些?...(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五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6》)


    ...么不贪空气?为什么不把这个多藏一点?太多了。西方世界的七宝遍地都是,太多了。所以到那个地方,这个心就断掉,贪念就断掉了。所以没有见到这些人住著净土之相,对於净土也若无其事,绝对不会有分别妄想执著。他念念当中都是去供佛度生。诸位要晓得,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本性的能力统统恢复了。我们今天要到十方世界去拜佛,太辛苦了!不要说十方世界,新加坡这些道场、这些寺庙,叫你每天到这些寺庙去拜拜这些法师,去供养,请他们开示,从早到晚这个庙还没跑一半,就累得不得了。西方世界的人不要这么辛苦,化身去的、分身去的。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诸佛的面前都有他的身,在那里礼佛、供养、闻法。每一尊佛同一个时间统统都有,你看这多自在,不必一个一个地方跑。想哪个地方,身已经在那个地方,不要开车,用不著坐飞机,那个速度太慢,念头一动念就到了。这是那边人的生活状况。
      【亲近弥陀,成就信根。】
      这个信是真信。我们现在信佛,一般人讲正信,正信的佛教徒。什么叫正信?明白了道理,不是迷信,有理论做依据的、做凭据的,我们相信它,这是正信。真信是他亲自证得这个境界,不是听佛讲的,这个境界他亲自证得,那个信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了。
      【此求生净土之重要原因也】
      你要问,我们为什么要念佛求生净土?原因在此地。这种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空间、生活情趣,你想不想?你要想,那就要往生净土,道理在此地。除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外,...(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五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6》)


    ...里生欢喜心;在这个讲堂能够坐上两个钟点,不简单!要不是无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缘,这两个钟点你坐不住。你不相信,你到外头马路上找个人来,你叫他坐,保险坐不到五分钟他就跑了,他坐不住,这个就证明他没有这么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所以,实实在在不简单。我们已经修了无量劫,成绩如何?自己想想就晓得了,还是今天这个模样。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你的毛病就是放不下,就被这个害了。世法放不下,佛法也放不下,我们的亏就吃在这里,这个是叫我们吃亏上当。佛对得起我们,佛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们自己不老实,自己不肯干。佛只能够劝我们,不能逼我们。这是我们想通了,我们才晓得净土殊胜,我们这种苦难的日子不想再过了,我们想得大自在,把我们的生活空间拓展为尽虚空遍法界。
      现在科学家在动脑筋,希望科学能更进一步,飞行的速度再加快,能够到外太空去探险,太阳系去探险,银河系去探险;那个活动的空间还是很渺小,银河系算什么!要是照黄念祖老居士那个说法,一个银河系只是佛经上讲的一个单位世界而已。一千个银河系才是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才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才是一个大千世界。一尊佛的教区是一个大千世界,那要照他这样算法,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十亿个银河系才是一尊佛的教区,很小、很小!在这个太虚空当中,像这样的教区、大千世界无量无边。这一个区域,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个六道轮回,就是一个三界。由此可知,我们今天科学...(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五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6》)


    ...
      则不著不坏,性相圆融,一切无碍。末后这三句教给我们修学的态度,我们怎样修学。这个修学大家听了,好像跟我们的关系还不太大,我们再换个话说,这是教我们怎么过日子,教我们怎样生活,教我们怎样工作,教我们怎样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是了。我们佛法当中,修学两个字包括这么多东西。所以诸位要晓得,修学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要用什么态度?於一切法不著,不执著;一切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不要拒绝,我们可以受用。饭摆在面前可以吃,不要说这个我不执著,我不要它,不可以的。一切境界现前可以受用,不能执著。受用是什么?生心;不执著是什么?不住。这个地方叫不著,就是不住,应无所住,不坏就是生心,我可以受用它,这个生活就自在、就快乐了。我们讲追求人生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不著不坏,它性相就圆融。因为性是空寂的,所以不可以执著;相是幻有的,不应该破坏,幻有的相可以享受,这个样子一切无碍了,跟性相圆融完全相应,这么做才圆融。再看底下这一段,
      【知此,则知净土与般若 、求生与离相,语别而义实无别。】
      你要是把这个道理明白了,道理通达了,你就晓得净土与般若 的关系。前面我还提了一下,净土与法相的关系。法相讲转识成智,都很密切,非常圆融,一丝毫的矛盾都没有。世间法讲矛盾,就是佛法此地讲的障碍,没有障碍。求生是生心,离相是无住;求生就是一向专念,离相就是万缘放下,你看看说的话不一样,意思没有两样,意思完全相同。...(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五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7》)


    ...,有解无行。实在说,有解无行,你那个解未必透彻,未必真实。为什么?你没有通过实验。现代科学家都讲求要实验,没有通过实验的理论未必是真的,未必能靠得住。佛法所讲的理论方法,我们要去做,要把它做到,要通过实验,这才是真的。所以解行要同时并进,这个里头有真乐,法喜充满。他天天有悟处,这个光阴没有空过,每天都有悟处。悟处,换句话说,自己的境界每天都在提升,都有进步。若一天没有进步,这一天就空过,一年没进步这一年空过,那就真可惜了。一个真正修行人,决定不肯放弃宝贵的时光。
      【若解之一面,得其方便,则可以增智慧、养道心。】
      行帮助解,解帮助行,这才真正是增长智慧、养道心,道心就是法喜充满,清净自在。
      【若行之一面,得其方便,则喜怒哀乐,或不致牵动主人翁。亦不致矜张急燥,自是自满。】
      行持功夫得力了,得力的时候能够看得出来。喜怒哀乐,就是讲的七情五欲,展现在你面前你不动心。主人翁就是我们的心性,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自己这个心做得了主宰。如果这个心做不了主,境界现前,心还会被境界所转,顺心的起贪爱,不顺心的起厌恶、起憎恨,这就是功夫不得力。我们自己想想平常接触外面境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时刻刻要勘验自己的功夫,动不动心?假如动心,马上念阿弥陀佛,把它换成阿弥陀佛。或者是阿弥陀佛也不行,压不住,这个喜怒哀乐是一定要往外发,用《金刚经》也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连著...(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五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7》)


    ...的缘都不好,都不是善缘,都不好,决定不要攀缘。印经这个事情是好事,如果说我们印经发起了,大家来捐钱,这是心有所住,不好!应当怎么做?可以告诉大家,有一部很好的经书,对於众生很有利益,透个消息给你,你自己肯发心,你拿钱去印,你不肯发心就算了,这样就对,这就是随缘的方法。我们可以把这个机会告诉你,有这么一个机会,你愿不愿意做是你的事情,我不劝你做,我也不拉你来做。我心清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 13:19:13 | 只看该作者
    你心也清净。你也不会心里有个压迫感,有个压力。「法师找到我,我不出钱不好意思!」你也难过,那就不好了。消息不告诉你,对不起你,有机会一定要告诉你,你能不能抓住机会是你的事情,与我不相干。我们要这样做,你一生当中,心就很清净、就很自在,没有一丝毫的压力。所以这就是离一切相;心里干净,要离相。
      【「佛说」二字,亦有深意。】
      这个地方没有讲如来说,讲佛说,《金刚经》上这些字眼里头含义很深。如来说跟佛说,不一样,意思不相同。佛说,完全是就事论事。要是如来说,那是从心性、从理上讲的;佛说,这是从事上讲的,也就是从日常生活当中说的。
      【佛是过来人,他所讲的乃经验之谈,非同理想。】
      这不是从理上讲的,是从事上说的。佛是过来人,怎样叫我们这一生当中过得很幸福,过得很快乐,过得很自在,佛是过来人。如何能达到这个目标?不应住就达到,一切法里头统统不住。
      【长老问意,在得一安住其心之方也。】
      这个要回过头来看本经开端,须菩提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的话,他问了两个问题: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心应该安住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妄念应该怎样把它降伏住?尊者在经的开端问了这两个问题,而世尊讲这部《金刚经》,也就是答覆这两个问题。长老是须菩提尊者,他在前面问的意思,是希望得到一个安心的方法。
      【而一切无住,正是安心之妙方。】
      心要怎样才安?一切都不住,心就安了。如果你自己感觉得你心不安,心不安生活很痛苦,身心不安非常痛苦。学了《金刚经》,这个问题...(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五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7》)


    ...安住而不动矣】
      这个心安住不动,圆教经典讲这是八地菩萨,到这个心真正不动的时候,不为境转、不动的时候是八地,这真的叫顿超。所以金刚般若 是圆顿大教,真的能够叫你顿超的。
      【当知必一切无住,而后得所安住。】
      今天我们在这一段经里面,若真正得到一个安心之法,你的一生就受用无穷,这一次《金刚经》你没有白来。你得到一个妙法,这一生可以安心了,这的确是如获至宝,得到安心的方法。
      【必始终无住,而后法身常住。】
      这个舍放下了,放下一时很容易,今天放下了,明天又来了,又想起来了,这是我们凡夫的通病。虽然短短的时间里面能放下,已经非常可贵。你能放下一个钟点,你一个钟点心是清净、是自在。特别是在念佛的时候、止静的时候,或者在静坐的时候,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叫你整个身心得到轻松愉快,虽是短时很有受用。如果能放下,能够让身心轻松,不晓得念佛求生,那实在是很可惜。我在美国遇到好几所的日本禅修中心,这样的中心,美国人去的很多,现在也有美国的出家人主持这样的禅修中心。他们里面没有说法、没有讲经,只有很短的开示。进入禅堂里面就是静坐,法师就是教你什么都不要想,把所有一切念头全部放下,在那个地方静坐几个小时。外国人生活都很紧张,工作的压力、精神的压力都很重,所以他一个星期到那里去坐上两、三个小时,他很有受用,所以他很喜欢去,他们不懂念佛。只能够得到很短时间的轻安,恢复自己的精神体力,这...(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五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7》)


    ...,他很有受用,所以他很喜欢去,他们不懂念佛。只能够得到很短时间的轻安,恢复自己的精神体力,这是一定能够做得到的,对於身心的健康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要懂得念佛,功德利益就无比的殊胜。像这些道理与事实的真相,必须要与这些同修们讲得清楚、讲得明白,他才能够欢喜的来参学,他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从短暂逐渐把时间延长,这就是精进,一定要能做到始终无住,那就成功了。
      始终无住,不但是得定,实在讲,证果了,而后法身常住。依照本经的标准,真正能做到始终无住,就证圆教初住菩萨的果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到这个境界。如果是念佛人,他就证得理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能生实报庄严土的人,当然生死自在,来去自如。凡圣同居土里面上三品往生的就生死自在,西方极乐世界想去就去、想来就来,没有一丝毫障碍,何况是实报土的菩萨。
      【且并法身亦不应住,故曰不住涅盘,乃入无余涅盘也。】
      法身是理体,它不是事相,清净寂灭之理体。诸佛菩萨证得法身之后,他不住涅盘,这《金刚经》上所说的,「不住生死,不住涅盘」,两边不住,应无所住。生死是六道轮回。如果住涅盘,那就坏了。住涅盘是哪些人?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他们住涅盘。住涅盘就不能破无明,不能见本性,明心见性他就没有了。如果两边都不住,他住在哪里?一真法界,他超越十法界了。住生死是六道,住涅盘是四圣法界。总而言之,两边你要是住上一边,你决定出不了十法界。住生死的人不能出六道轮回,住涅盘的人不能出十法...(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五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7》)


    ...我;天天在增长我执,这怎么能成功?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要认识清楚,然后才知道佛教给我们这些方法巧妙。我们运用这些方法,确实能达到效果。这是遣执破我执快刀利斧,快刀利斧是比喻,我们中国人常讲快刀斩乱麻,用这个比喻。
      故於观慧则发挥无住,观慧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人生观、宇宙观,换言之,就是对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在佛法里面叫观慧。观里面要有智慧,也就是说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里面,充满了真实的智慧。真实智慧从哪里显示出来?无住,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放在心上,你这个心干净。有一些同修来问,往生难不难?大家都想求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事情难不难?我告诉诸位说,一点都不难,想去就去,你看这多自在!「我想去,去不成。」你那个想去是嘴皮上想去,心里不想去,所以你去不成。心里真想去,随时都去得成;心里怎么想?要把这个世间一切万缘统统放下,这才能去得成。一天到晚在打妄想,在患得患失,这个去不了。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你叫「阿弥陀佛,你可以来接我」,佛就来了,一叫就来,灵得很。心里面有忧虑、有牵挂,有这些拉拉杂杂东西在,叫佛菩萨不灵。清净心叫菩萨很灵,一叫就来。所以一定要放下,放下才真正自在。心,我们在讲席里头讲了不少次,心要空,心里头没有东西,六祖大师讲得好,「本来无一物」,没有东西。心里面没有相,心里头要著了一个相,就变成想;你们看看中国写那个字,心里头有了相,那就不是心,就变成想,打妄想。想久了就变成坚固的执著,执著就是思。思,心里面画了很多界线,愈画愈多,那就不是真心,叫妄心。思跟想都是妄心,不是真心。思想里面是迷惑颠倒,没有智慧,真正智慧是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把思跟想拿掉,智慧就现前;只要有思有想,你绝对没有智慧。智慧就是一切都不执著了,再不打妄想、再没有执著,这就是无住;心里面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分别、没有妄想,《金刚经》上教给我们应无所住。
      於行持则独举布...(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五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8》)


    ...,我实实在在没有福报。年轻的时候个性跟袁了凡一样,很刻薄,喜欢捉弄人、挖苦人,一点福报都没有。袁了凡那些长处我还没有,他那些缺点我统统具足,你说怎么得了?一看到《了凡四训》,这不得了。现在还能活这么大的年岁,身体还不错,这就是我身体、嘴巴借给佛菩萨用,就沾这个光,就这么回事情。
      所以要发心,要把大乘经义,实实在在讲,我们在今天这个时代,弘扬什么经好?最方便、最殊胜无过於《阿弥陀经》,《阿弥陀经》短,三天可以讲完、五天可以讲完、七天可以讲完,最受人欢迎。倓虚法师《念佛论》里面给我们讲,从前郑锡宾居士,他是个做生意的,学了佛,生意不做,学会讲《弥陀经》,到处给人讲《弥陀经》,最后人家往生那么自在,预知时至,没有病苦,坐著走的。就会讲一部《弥陀经》就行了,不要学得太多,一部学完了,你一生都受用不尽。你到中国,中国有多少个县,我想应该有二、三千个县,一个县去讲一个星期,大概恐怕你活了一百多岁还没讲完;你说那一部《阿弥陀经》吃香,到处作客,到处人家对你恭恭敬敬,伺候得周周到到的,讲完了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如果缘再要殊胜,走遍全世界一部经,比什么都强,真的是自利利他。
      这个地方说,首宜将此经,此经是《金刚般若 波罗蜜经》。江味农居士这个意思,为什么叫我们首先要在这个经上奠定根基?这个经里面讲的是原理原则,这个经上没有别的,就是教我们看破、放下。真的,看破、放下之后,那一句佛号就得力;...(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五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8》)


    ...很辛苦。世间什么人最苦?不知足的人最苦。什么人最快乐?知足的人最快乐。
      我以前受戒的时候,得戒和尚是道源老法师,跟我们讲了个故事。就是在江苏常州这一带,他们小时候作小和尚亲眼看到的这桩事情。有一个要饭的,他的生活快乐。出去讨饭,每天游山玩水,晚上随便找个破地方睡一下。他的儿子做生意发了大财,他的亲戚朋友都骂他:你发这么大的财,你的父亲在外面讨饭,你晓不晓得?这儿子没有面子,就派了好多人到处去找,好不容易把父亲找回来了。找回来,给他洗了澡,换了新衣服,在家里当老太爷供养,养了不到一个月,老先生偷偷的又跑掉,又去讨饭去了。人家问他:为什么?快乐!天天在家里好像关在监牢狱,我一天到晚游山玩水多自在,无忧无虑,心里没有牵挂。高人!这是真正的高人。什么都没有,要吃饭的时候讨一餐饭吃,哪里都可以睡觉,身上一无所有,游山玩水又不怕强盗,什么都不怕,这多自在!他那个生活快乐悠游,别人没有办法能体会到的。这个人是知足常乐,他是世间最快乐的人。在家里享福的老太爷不如他,比他差远了。所以我们要懂得,明理,我们心就安了,什么都不求了,一切都随缘,随缘就自在,何必要打妄想!
      【念与业时时变异】
      念是造作,造作的结果就是业,我们前念跟后念不一样,真的这个念头刹那刹那在变化,有时候的变化非常之大。这就是讲妄想、妄念。
      【惟此同具之灵性,则从来不变不异,为一切法之本体。】
      灵性就是真如本性,妄念千变万化,无量无边的变化,但是真如本性从来没变过。佛法的修学,佛菩萨对我们的教导,教我们什么?教我们要明心见性,要在无量无边变化里面去找一个不变的,把那个不变的东西找出来。依循不变,这就是佛,就是菩萨。佛菩萨用的心,是用那个不变的心、不异的心,他们用这个心。我们凡夫用的心,是一天到晚在变化的,这个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是不变的,我们是用...(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五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9》)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5-15 20:31
  • 17

    主题

    265

    帖子

    2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24683
    板凳
    发表于 2017-11-1 20:39:26 | 只看该作者
    灵性就是真如本性,妄念千变万化,无量无边的变化,但是真如本性从来没变过。佛法的修学,佛菩萨对我们的教导,教我们什么?教我们要明心见性,要在无量无边变化里面去找一个不变的,把那个不变的东西找出来。依循不变,这就是佛,就是菩萨。佛菩萨用的心,是用那个不变的心、不异的心,他们用这个心。[这个心就是楞严经法华经:一心三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