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7-10-28 10:31:57
|
只看该作者
那个欢喜的态度就好像念念想宝贝想了多少年忽然见到了,用这个话来形容他。老和尚穿袍搭衣,拿著这本书,你们来替我照相,就表这个法。这个法什么意思?证明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经,《无量寿经》会集本是真的,不是假的;第二个表法,印证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是真实可靠,《无量寿经》注解里头的第一注解;第三,为我们证明,我们这十几年来依这个经、依这个注解修行没错,让我们增长信心,坚固愿心,像他一样,将来必定见佛,必定往生,来表这个的。所以第三天他就走了,阿弥陀佛就带他走了。所以表什么法?就表这个。现在在国内、在海外,有很多人对这个本子反对,认为经不能会集。宏琳法师编这个书大概有十年了,搜集许许多多的资料,说明会集佛经,古时候叫合经,很早就有。你要以为会集《无量寿经》,宋朝王龙舒居士那是很晚很晚了,在这个之前这个事情很多,而且很多收入《藏经》,祖师大德没有反对,都承认。怎么可以说会集是伪经?这讲不通。这些证据澄清会集是如理如法,是时代的需要。
现代科技发达,人基本上来说,丧失信心。学佛、学儒、学道、学任何一个宗教,头一个条件就是信心,决定不能怀疑。有怀疑,有夹杂,你研究的经教是你自己的意思,你不能了解佛菩萨、祖师大德的真实义,这是很大的忌讳,我们不能不知道。科学可以怀疑,主张怀疑,怀疑能发现问题,再追踪研究把真相找出来。佛法不是的,佛法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没有瑕疵。世间一切法,包括科学,从阿赖耶流出来的,跟从自性不一样。一个是妄心出来的,一个是真心出来的。真心怎么可以怀疑?所以佛法的承传愈来愈困难,修学的人必须有这种禀赋,那就是老实、听话、真干。这三桩事情古时候从小就教,所以古时候这样的人多。现在没有了,现在从小就教怀疑,小孩对父母怀疑、兄弟怀疑,对老师怀疑,怎么办?学科学技术没有问题,学圣贤教育这是大忌讳,入不了门,愈来愈困难。
老一辈的凋零了,我们接不上,我们自己没做到,但是传统这些教学的理念、教学的方法我们还知道。如何让这种方法理念再找回来?这个必须要通过实验,实验有效果,大家就相信,这是我们应该要做的。那就是什么?寻求开悟。从理上讲,这是每一个众生的本能。我们老祖宗说人性本善,还把它写在《三字经》上,「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这个善是赞美的词,就是它太好了,没有丝毫缺陷,圆满的大善。所以中国老祖宗说「止於至善」,是这个意思。止於至善就是佛法讲的明心见性,是一桩事。本善就是本性,《观经》上讲的「是心是佛」;止於至善是修德,是修行功夫,「是心作佛」。止於至善是是心作佛,人之初性本善是是心是佛。本来是佛,现在我要想成佛,哪有不能成就的道理?肯定能成就。你要走成佛的道路,成佛的道路这个经题上就说得很清楚,怎么成佛?清净成佛,平等成佛,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成佛,这就是觉字。清净成佛是小乘,平等成佛是菩萨,大彻大悟成佛就是无上菩提,人人能做到。怎么做?你就看经题上,我要恢复清净心、恢复平等心,清净是定,是三昧,平等是大定,到自性本定人就开悟,觉了,开悟之后世出世间一切法全通了。
第一个给我们做实验的,释迦牟尼佛。想想世尊一生,八相成道。他三十岁菩提树下开悟,说一切经,这一切经谁教他的?他从哪里学来的?没有。这叫无师智,这叫自然智,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般若智慧。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么?《华严经》上世尊说了一句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可以用这句话来注解。具足什么?具足如来智慧德相,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来的,你只要从戒定慧这个方法你就能证得,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我们要把老祖宗这个方法找回来,所以我们想搞一个汉学院,规模不要很大,做实验。实验什么?实验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我实验这个。方法呢?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自见就是开悟,不要老师讲的,完全明白,我要求自见。还没有自见,功夫深度不够,到那个功夫自然就开悟。
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现开悟,六祖惠能大师在中国示现开悟。惠能没读过书,不认识字,他怎么开悟的?问题就是他会。会什么?会学。会学是什么?他听话,教他什么他就在这上下功夫,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到黄梅亲近五祖,五祖教他什么?他在黄梅八个月,五祖教他舂米破柴。他修行的道场在哪里?在碓房,因为他是樵夫,卖柴出身的。这个行业抗战时期有,抗战胜利之后没有了。抗战期间,我们那个时候住在城市,城市里头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瓦斯,所以烧灶。烧灶要烧柴火,有人山上砍柴到城里来卖,还有卖水的,到河边上挑水到市区来卖,家家都要用。所以很多卖柴、卖水的都是老主顾,这几家他都包了,这个小村、小镇、城里这条街,他能够砍多少他就包几家,他每天来送,收钱大概一个星期来收一次,抗战时期那个时候的生活。舂米破柴可以成无上道,没听说过。但是你有没有听说大乘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哪一法不是佛法。这哪一法不是佛法里头有没有说舂米破柴例外?没听说过。既然哪一法不是佛法,舂米也是的,破柴也是的,问题就是你会。你不会,哪一法是佛法?你学《华严》、学《法华》,学禅、学教,学了一生没开悟,没有开悟就是都不是佛法,开悟就是佛法,不开悟不是佛法。会讲也不行,要开悟才行。没有开悟说的那个佛法都靠不住,开悟才可靠。难,不容易!古时候祖师大德讲经说法、注释经典的都是开悟的人,不开悟不敢动笔,不开悟不敢开口,所谓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不像现在人,现在人胆子大,不相信因果,古人相信因果。你看,「错下一个字的转语」,说错一个字,「堕五百世野狐身」。所以古人开悟多,宗门教下,大彻大悟是讲禅宗,禅宗之外教下,大开圆解,净土念佛,理一心不乱。
我们看海庆、海贤老和尚,你细细观察,他们得念佛三昧,他们得一心不乱,不得一心不乱哪有那么自在。生活多么艰苦,他们每天欢欢喜喜、快快乐乐,这个没有三昧绝对做不到。《论语》里头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是什么?法喜充满。法喜从哪里来的?你所学的已经落实到生活里头去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佛法。佛法是什么?《金刚经》上两句说得很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心就是表法,老和尚不说法,我完全做出来给你看。会看的知道,不会的他没看出来,他不晓得。也不需要告诉你,告诉你你也不懂。无住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生心是把大乘佛陀的教诲完全落实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全是的,他怎么会不快乐?身心健康,一百一十二岁不要人照顾,生活自理,还每天到田地里面去工作,不疲不倦,这是定功,这是精进波罗蜜。学佛的人要用他们做榜样,个个都成无上道。所以无论什么环境,会,都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不会的处处都是障碍,我们得细心去体会。他这个样子做得真好,真正是做到究竟圆满,天衣无缝,得会看。我在此地再把无住生心重复一遍,提醒同学们,无住就是心地清净,清净平等觉是无住,生心就是做出好样子来普度众生。在今天,让一切众生对正法生起信心、愿心,一向念佛求生净土,功德就圆满了。不生别的心,就生这个心,让众生看到、听到、接触到,产生信心、愿心、念佛心、求往生的心,目的全达到了。
所以,「两土导师」,极乐世界的导师阿弥陀佛,娑婆世界的导师释迦牟尼佛,两土导师。「十方如来」,真的不是假的,《弥陀经》上我们看到六方佛赞,赞叹释迦、弥陀,《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都讲十方如来,没有一尊佛不赞叹阿弥陀佛,没有一尊佛不赞叹诸佛如来,这就是僧赞僧、佛赞佛、菩萨赞菩萨,佛法就兴旺起来,社会才能够安定和谐,中国古人所谓的家和万事兴。中国古人,我们细心观察,确实有很多很多都是佛菩萨化身来示现的,为什么?他用中,他用和,中、和都是佛法的精髓,佛法讲中道,佛法教六和。
我们净宗学会早年在美国成立,提倡修行的基础五个科目,必须要修的。五科,第一个是三福,净业三福是我们指导最高的原则,必须遵守,不能违背;第二个是六和,三福、六和;底下三学、六度,三学是戒定慧,六度是六波罗蜜;最后普贤行愿,就是十大愿王。很简单,很容易记住,要求我们在生活上,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能违背。三皈、五戒、十善,这个统统在三福里头,你看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四句。孝亲尊师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道教的;修十善业,佛教的。所以我们这第一条用儒释道,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感应篇》,佛教的《十善业道》,奠定基础,这是世间善法。佛经一打开,「善男子、善女人」,这就是条件,这四句没有做到不能是善男子、善女人。这四句统统做到了,也就是《弟子规》落实了、《感应篇》落实了、《十善业道》落实了,这才是善男子、善女人。然后第二福,提升。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众戒里面至少我们要具足沙弥律仪,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我们不能犯。然后再提升,真正学佛了,大乘,「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最高的指导原则。读诵大乘就是大乘经里头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无论选择哪一部经都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只要选一样。为什么?我们这用意是用读诵修禅定。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门道,太多了,修什么?修的是一桩事情,就是禅定,所以它没有高下。
我们就要问了,惠能大师在黄梅八个月修什么?修禅定。用什么方法修?舂米破柴。舂米破柴这是劳力的事情,修什么?修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修这个就开悟了。不执著就是见思烦恼放下了;不分别,尘沙烦恼放下了;不起心、不动念,无明烦恼放下了,干什么都行,他真修。五祖当时门下没有一个开悟的,禅堂参禅没有得禅定,没有得定,讲堂里面讲经没有开悟的。所以五祖叫他用这个方法去修禅定,这个道场里只有五祖知道,六祖惠能自己知道,别的没有人知道。所以他想,看了八个月大概差不多,功夫成熟了,这才宣布传法,传衣钵,让大家都做一首偈子来,送来看看,如果见性了,这个衣钵就传下去了,立他为第六代祖。公开的,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境界写出来,让老和尚印证。三天没有人敢写,这就是什么?没有自信心。逼著神秀写一首偈,神秀这一首偈是逼出来的。我们在《坛经》上看得很清楚,自己没有信心,不敢送给老和尚,所以贴在墙壁上。等老和尚看见,赞叹说好,自己才承认;如果不赞叹,摇头,就算了。是这么一个心态,没有把握。惠能听到人家传言,说这首偈子,念这首偈子,他就要求别人带他到贴偈子这个墙上带他去看看,他要顶礼,也修一点福。《坛经》上这句话里头有意思,有什么意思?从这句话里头可以看到,惠能大师在黄梅八个月老实,你看这个道场里面他都不熟,讲堂在哪里不知道,禅堂在哪里不知道,他只知道碓房,碓房是他工作的地方,每天舂米破柴,从这看到老实人。哪个人八个月了环境还不熟悉?还不是到处去走走看看,不都熟悉了吗?从这句话看到老实人,所以他能得定,他能成就。我们看东西看得仔细,看出这个人老实、听话、真干。
他这八个月确实一分一秒都没糟蹋,用在哪里?就是无住生心。他生的什么心?他生的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生的是这个心。无住呢?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舂米破柴是五祖教他的,那就是戒律,你要认真干,同时这个工作是布施,供养大众,修福。学佛不能没有福报,修福。每天这样工作很辛劳,他个子小,重量不够,他找几个大石头绑在腰上,增加体重来踏碓,这都属於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不懈怠,不偷懒,工作很勤快。所以你在这上看,他修六波罗蜜。法门微妙,别人看不出来,他在这里居然修成功了。什么成功?执著放下了,分别放下了,执著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最后无明烦恼放下了,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是无明烦恼放下了,这就功德圆满,等待老和尚印证。没有达到这个境界,老和尚不说话,等到他达到这个境界,老和尚就宣布了。
你看他到神秀贴偈子的墙壁这个地方拜了三拜,跟人家讲他也有一首偈。他这个偈子把神秀偈子改了,改得对。这一改之后大众非常惊讶,传到五祖耳边,五祖一听,赶快出来,拿著草鞋把这个偈子擦掉,告诉大家,也没有见性,大家的心才平复下来。第二天巡寮,到碓房问他,看他舂米,米熟了没?早就熟了,犹欠筛在,还没有筛。这个话是禅机,别人听不懂。这个筛就是什么?要得祖师印证,就欠这个。五祖拿著拐杖碓上敲了三下走了,这就是三更召见。三更他果然去了,看到方丈室,门一推就开了,里头没有拴。五祖看他来了,跟他讲《金刚经》大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说了五句话,这个五句话就是他的毕业论文,就是他被选中了。「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不生不灭,见到真性了;「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一切法,一样不欠缺。所以一切法从自性变现出来,自性是一切法的本体,会的人从相上就见性,不会的人永远看不到自性。实际上自性就在相中,相跟性揉合在一起,你要知道哪是性、哪是相,相是假的,性是真的,相有生灭,性没有生灭,相有形相,性没有形相,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第四句「本无动摇」,自性本定,动摇的是妄心,不动摇的是真心。所以自性本定,要在相上不动不摇,你就见性。我们见相心就动了,见相起心动念,跟著分别执著,这就造业。明心见性的人他不造业,为什么?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可以享受这个境界,他不执著,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知道、清楚。於一切法当中做到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法身菩萨;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是权教菩萨,没有见性的菩萨,别教里头十住、十行、十回向,别教的三贤;真正能做到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二乘,阿罗汉、辟支佛,别教里面十信位的菩萨。所以真正修行在哪里修?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修。所以认识字不认识字、有没有学经教,真的,那个不重要。世尊四十九年讲经教学完全是对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占大多数,用这个方法教他们修禅定,所谓教他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自见就是开悟。
我们今天要把老方法找回来,希望有一些年轻人来实验,十年、八年真开悟了,现在人才会相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