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7-10-21 14:11:51
|
只看该作者
据其共经故耳 大方便佛报恩经七卷 摩诃衍宝严经一卷(一名大迦叶品第二出与宝积普明菩萨会等同本中云晋言合编晋录今且依旧祐云摩诃乘宝严经) 后出阿弥陀佛偈经一卷(或无经字第二出) 未曾有经一卷(初出与唐译甚希有经等同本) 作佛形像经一卷(一名优填王作佛形像经一名作像因缘经与造立形像福报经同本) 安宅神咒经一卷(亦云安宅咒法经祐云安宅咒) 受十善戒经一卷 苦阴经一卷(出中阿含经第二十五卷异译) 魔娆乱经一卷(一名弊魔试目莲经一名魔王入目连兰腹经出中阿含经第三十卷异译) 沙弥尼戒经一卷(或无经字) 优波离问佛经一卷(或云优波离律) 分别功德论四卷(...(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1)
...异译) 魔娆乱经一卷(一名弊魔试目莲经一名魔王入目连兰腹经出中阿含经第三十卷异译) 沙弥尼戒经一卷(或无经字) 优波离问佛经一卷(或云优波离律) 分别功德论四卷(或云分别功德经或三卷或五卷) 禅要呵欲经一卷(题云禅要经呵欲品) 内身观章句经一卷(或无句字) 杂譬喻经二卷(一名菩萨度人经) 六菩萨名经一卷(房入藏云六菩萨名亦当诵持)
已上存已下阙 般舟三昧念佛章经一卷(是行品别翻第四出) 阿弥陀佛偈一卷(初出) 梵本经四卷(旧云胡本新改为梵似长安中出) 泥洹后千岁变经四卷(一名千岁变经祐云泥洹后千岁中变记一卷) 诸经佛名二卷(今疑是不思议功德经) 三千佛名经一卷 称扬百七十佛名经一卷(亦直名百七十佛名今疑出称扬功德经) 南方佛名经一卷(旧云一名治城寺经者非也此乃题寺为记非是经之异名) 灭罪得福佛名经一卷 观世音所说行法经一卷(是咒经) 萨陀波仑菩萨求深般若图像经一卷 受持佛名不堕恶道经一...(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1)
...)
右二经同本异译(前后四译两译本阙) 大净法门经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第一译) 大庄严法门经二卷。
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第三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前后三译一译阙本)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二卷。
元魏天竺三藏昙摩流支译(第一译)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一卷。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等译(第二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 后出阿弥陀佛偈经一卷(与后经异本或无经字)
后汉失译(第二译两译一阙) 观无量寿佛经一卷(亦云无量寿观经与前后经异本)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译(第一译二译一阙) 阿弥陀经一卷(亦名无量寿经)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第一译第二本阙)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亦直云称赞净土经)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第二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其求那跋陀罗所译小无量寿经寻本不获诸藏纵...(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2)
...同本异译(新旧八译五存三阙前六文略后二稍广)
上十一经十四卷同帙 陀罗尼集经十二卷。
大唐中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译(出大周录单重合译)
右出金刚大道场经大明咒藏之少分也。撮要而译(此集之中大般若咒经等有别行者录不具显人多生疑恐非正典今为除疑故别条末列之如后) 第一卷佛部卷上(大神力陀罗尼释迦佛顶三昧陀罗尼品) 第二卷佛部卷下(初画一切佛顶像法次有二十六印并咒诸佛咒印法第三阿弥陀佛大思惟经序分咒印法并说持诵得往生事及数珠法第四大金轮陀罗尼第五拔折啰功能法相品) 第三卷(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在舍卫国说大般若理趣中咒及般若心咒皆在此中于中第十二印并咒名般若无尽藏注云是一印咒筏梨耶思蝇伽法师译卷末复有大轮金刚陀罗尼若诵此咒即当入坛及得用印不成盗法) 第四卷观世音卷上(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第五卷观世音卷中(初有二印及咒千啭观世音菩萨咒次有六印及咒观世音杂咒印第三十二臂观世音菩...(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2)
...出大月灯经第七)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第一别译)
右兼大本前后三译。二存一阙 象腋经一卷。
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出法上录第一译) 无所悕望经一卷。
东晋西域三藏只多蜜译(第三译)
右二经同本前后四译。二存二阙 上金光首经一卷。
前凉月支优婆塞支施仑译(出首楞严后记第二译新编入)
右一经与大净法门经等同本前后三译。二存一阙 阿弥陀佛偈一卷。
失译(在后汉录第一译)
右与后出阿弥陀偈同本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观无量寿佛经一卷。
宋罽宾三藏昙摩蜜多译(出宝唱录第二译)
右一经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小无量寿经一卷(一名阿弥陀经或无小字)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第三译)
右与阿弥陀经等同本。前后三译。二存一阙(大周入藏录中有小无量寿经其文乃与阿弥陀不异故为阙本) 弥勒成佛经...(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2)
...经一卷 益算经一卷(亦云七佛神符经亦云盗算神符经大周为录分为三经者误也) 四赞偈及七佛名字礼忏经一卷 阎罗王说免地狱经一卷 花光经一卷 三涂累劫不竟经一卷 慈教经一卷 去恶除病经一卷 慈力王经一卷 宝登王太子经一卷 勇意菩萨将僧忍见弥勒并示地狱经一卷 天宫经一卷 折刀经一卷(或作析字) 五戒本行经一卷 修善行经一卷 大通菩萨普利广度经一卷 佛悲海中勇出一如无二行经一卷 流炭经一卷 如来成道经一卷 阿弥陀佛觉诸大众观身经一卷 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一卷(撰录者曰此上二经余亲见本但前广后略余并无异) 律藏经一卷 日藏观世音经一卷(一纸半) 救度大劫烧三灾起经一卷 一乘不假羊鹿经一卷 闻善生信回恶经一卷 弥勒下生甄别罪福经一卷 大萨若经一卷 摩诃萨埵经一卷 秘要经一卷 五无经一卷 清净精进无上真谛大比丘慧法经一卷 佛初置塔经一卷(今疑是法经录中天公经异名) 太子成道经一卷 恒伽达缘经一卷 宝图经卷下一卷 譬喻折罗汉经一卷 降弃魔菩萨经一卷...(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3)
...(或十卷一帙)一百九十八纸 月灯三昧经一卷(一名文殊师利菩萨行十事行经一名逮慧三昧经)一十纸 无所希望经一卷(一名象步经)二十纸 象腋经一卷一十六纸 大净法门经一卷(题云大净法门品上金光首女所问溥首童真所开化经)二十四纸 大庄严法门经二卷(亦名文殊师利神通力经亦名胜金色光明德女经)二十六纸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二卷(亦云如来入一切佛境界经)三十四纸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一卷一十二纸 后出阿弥陀佛偈经一卷(或无经字)一纸 观无量寿佛经一卷(亦云无量寿观经)一十六纸 阿弥陀经一卷(亦名无量寿经)五纸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亦直云称赞净土经)一十纸。
上十一经十三卷同帙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卷(亦云弥勒上生经)八纸 弥勒成佛经一卷一十七纸 弥勒来时经一卷三纸 弥勒下生经一卷(一名弥勒授决经亦云弥勒成佛经亦云当下成佛亦云下生成佛初云大智舍利弗)七纸 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义净三藏新...(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3)
...帙计一百八十三纸 [惟] 月灯三昧经十一卷 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自一帙计二百四纸 [鞠] 月灯三昧经一卷 宋沙门释先公译 无所希望经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象腋经一卷 宋罽宾国三藏昙摩蜜多译 入净法门经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大庄严法门经二卷 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二卷 元魏天竺三藏昙摩流支译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一卷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等译 后出阿弥陀佛偈经一卷 后汉失译 观无量寿佛经一卷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译(两译) 阿弥陀经一卷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 唐三藏玄奘译。
上十一经十三卷同帙计一百九十纸 [養]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卷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弥勒成佛经一卷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弥勒来时经一卷 失译 弥勒下生经一卷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 唐三藏义净译 诸法勇王经一卷 宋罽宾三藏昙摩蜜多...(第1539部~开元释教录略出四卷)
...人发露。后别行法。若犯窣吐罗。及犯舍堕罪。准法除之。
每食罢发愿法
准如律教。若苾刍食了之时。若须诵持欹拏伽他。谓施颂也。随于静处或坐或立。或可经行。先诵小经一纸半纸。次诵伽他云。饭食已讫。当愿众生。德行充盈成十种力。所为布施者。必获其义利。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
诸以寺舍房宇。布施众僧。造寺之主。及护寺天神。国主百僚。师僧父母因缘眷属。及一切众生。若先亡者。愿生西方见阿弥陀佛。或生睹史多天见慈氏尊者。脱屣尘劳悟无生忍。其现存者。愿无病长寿福智庄严。愿我自身无诸障恼。常持净戒不犯尸罗。于小罪中心生大惧。于所犯罪悉皆发露。尽未来际不失信心。逢善知识。愿生中国离于八难。常存正见至求解脱。恒与众生作不请之友。即以此福普施一切。同出有流证无上果。若于每日不作如是念诵发愿者。是懈怠人不销信施洗净法。
其大小便室。必须别处。各安门扇。并置横串。凡入小行室及上厕时法。合持...(第1541部~说罪要行法一卷)
...分真如安立五位十地。三顿修顿。真顿证佛境界圆满真如安立十地五位行相。此佛乘中无假法言说名相总真也。如是三种十地五位行相。向菩提者。行菩萨行者。满佛果者。莫不总在其中。今以总举。各以已所乘宗辨其权实。使令离障进修有功。不相诽毁。显了差别令无疑悔。令进修者分明了知权实故。令成佛者不迂滞其功故。
一念佛力修戒发愿力生于净土者。是化净土非真净土。为非见性及不了无明是一切如来根本智故。是有为故。如阿弥陀经是也。
二作净土。观行所生净土者。是化净土。从心想生故。是有为故。不见佛性本智慧故。则无量寿观经是也。
三修空无我观所乘门者。为初说般若破凡夫实有二乘生空我执故。多修空法。有无俱空门为空观增胜故。虽行六波罗蜜修种种菩提分法得六神通。行菩萨行。福胜人天。不生佛家。不见佛性。为析法明空。不了无明是如来智慧故。华严经亦同此诃责。如前已述。如法华经云。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第1545-01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论四十九卷(第一卷~第二十五卷)-001)
...说法时故也。
第七明净土权实者。夫以滔滔智海。茫茫莫究其涯。淼淼真源。荡荡罕寻其际。遮那法界。体相通括于尘沙。方广虚门。净秽互参于无极。但随自修业用。见境不同。致使圣说乖违。依根不定。或权分净土于他国。指秽境于娑婆。或此处为化仪。示上方为实报。文殊位居东国。金色世界而来。观音身处西方。极乐妙土而至。如权仪各别。启蒙的信无依。今以略会诸门。令使创修有托。约申十种。以定指南。
第一阿弥陀经净土。
第二无量寿观经净土。
第三维摩经净土。
第四梵网经净土。
第五摩醯首罗天净土。
第六涅槃经中所指净土。
第七法华经三变净土。
第八灵山会所指净土。
第九唯心净土。
第十毗卢遮那所居净土。
第一阿弥陀经净土者。此为一分取相凡夫未信法空实理。以专忆念念想不移。以专诚故其心分净得生净土。是权非实。
第二无量寿观经净土者。为一分未信法空实理众生乐妙色相者。令使以其心想想彼色像。想成就故而生佛国。此权非实。
第三维摩经净土者。佛以足指按地。加其神力暂现还无。是实报土未具陈广狭。是实未广。
第四梵网经净土者。虽说一大华王而有千华。一一华上有百亿化佛。教化百亿四天下众生。然...(第1545-01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论四十九卷(第一卷~第二十五卷)-001)
...来。二表法。大悲谦下如地。百万亿梵辅天合掌于顶。亦有二义。一敬佛。二表法忻进。百万亿梵众天围绕侍卫亦有二义。一敬顺于佛。二表顺正念度众生故。百万亿大梵天赞叹称扬无量功德亦有二义。一敬叹于佛。二表法。叹众生有佛功德。百万亿光天五体投地亦有二义。一敬佛。二表法。望此位以大悲为地。明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投于生死慈悲之地。百万亿少光天宣扬赞叹佛世难值亦有二义。一敬世尊难值。二表法。叹众生菩提心难发。百万亿无量光天遥向佛作礼亦有二义。一敬佛。二表法。教化一切众生使令信解故称为遥见。百万亿光音天赞叹如来甚难得见亦有二义。一难遇难见。二表法叹自心难知正法。百万亿净居天与宫殿俱而来诣佛所此亦二义如前。一敬佛。二表法。明悲智宫殿圆满含摄众生。百万亿少净天以清净心稽首作礼二义如前。一敬佛。二表法明理事恭敬。百万亿无量净天愿欲见佛投身而下二义如前。一敬佛。二表法。明垂慈救俗。已下准义知之。而以行行之。如百万亿种...(第1545-01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论四十九卷(第一卷~第二十五卷)-002)
...。亦以时不迁论也。总五位一时说也。古今无前后义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卷第二十八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第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者。以方便波罗蜜为体主大悲门。前六波罗蜜是修出生死心。此第七已后四波罗蜜是方便。智入生死中教化众生。是故表法中善财知识观世音菩萨。以为此第七随顺一切众生大悲回向中行故。此新经翻为观自在菩萨。不可依也。旧经名观世音菩萨者。是为十方世界共为一佛国。无别西方别有阿弥陀。是如来权设引有为小蒙方便。随心专念摄余恶心。随心念处得见化佛。称自心量。诸德谬解。谓此娑婆世界无观世音。此改旧经本作观自在。云观自在者。但约名彰行中。但彰观照世间出世间无相理智自在非明慈悲之行也。观世音菩萨文殊普贤。此三法是古今三世一切佛之共行。十方共同。文殊主法身妙慧之理。普贤明智身知根成万行之门。观世音明大慈悲处生死。三人之法成一人之德。号毗卢遮那。一切众生总依此三法。号之为佛。少一不...(第1545-02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论四十九卷(第二十六卷~第四十九卷)-001)
...令功德善根深固也。
问曰。观自在可无慈悲。何以要须光世音。
答曰。夫一切菩萨约行成名。约名行表位。虽一切菩萨皆具智悲二门。今以名行表升进。要须以名表法。今此第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成处世慈悲门。以光世音名。是慈悲之号。以为表位行门令升进也。观自在者。但明观照。成出世般若义自在故。以表观世间苦。表悲门不如观世音之号。法华中云。普贤菩萨从东方宝威德上王佛所来者。又余经云。观世音在西方阿弥陀佛所者。总是如来密意方便。表法成名。意云。东方是智。西方是悲。以方表法。实无方所。但约东为春阳发生日出普照。二十八宿中。东方角宿及房心等七星。皆为众善位以表智门。西方七宿昴毕参等主白虎。秋杀义。昴为刑狱。多主罚恶。以观世音主之。而实佛国一方满十方。一尘含法界。何有方所而存自他隔得别佛也。先德翻经之士。以三乘教谓此方无观世音。以观自在充号。此非实。法界毗卢遮那如来境智道理。于法华经中会三入一门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