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楼主 |
发表于 2017-10-5 19:05:31
|
只看该作者
众生寿命 皆是六尘缘影。如此修行这个方便就是中道、禅那境界。
师父:圣空会到法身,也是它。法身有两种法身,照而常寂,清净妙法身。寂而常 照,又出两种法身,实报法身叫报法身,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叫化法身。 都是法身,不错。
里面有一句,大家还不太清楚。「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自他,我们不管自 他,就是身心,身心是不是五阴啊?五阴是不是生灭法?如果五阴达到这个 地步的话,那这个地步也是生灭,对不对?这个法是寂灭啊!生灭灭已,寂 灭嘛!所以「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你不管自身心、他身心,皆是生灭败坏 之法。这个法,没有败坏,无生无灭,这是说不生也不灭,不常也不断,不 一也不异,不来也不去,就是这个东西。下面「众生寿命」,那你就会到了 。
庶师:「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若诸菩萨洞达真如本性非一非异圆融无碍 ,显现清净心时,对一切法既不着于幻化之相,也不着于净相。因为取着于 幻化,还是住着于幻化相之境,取着于净相,还是执着净相之境。
「了知身心皆为罣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我们要知 道,真如本性犹如虚空,虚空能容山河大地,一切善人、恶人、地狱、极乐 世界无不包含。我们的真如本性也一样,一切无罣无碍。这里讲到不以身触 曰觉,不以缘起曰知,所以你对一切法不住着的时候,就能对一切法历历分 明。
「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我们的身心色相处在尘劳之界,就像器中锽声出于外,有扣则响,不扣不响 ,器中锽是生灭相。但在这生灭当中就有不生不灭的东西。我再举个例子, 我们念佛,你心有念就有佛,不念就没有佛。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 ,所念出的佛是我们真如本性的佛。「烦恼涅槃不相留碍」,烦恼本是一种 生灭相,涅槃也是生灭相,但是烦恼、涅槃就是不生不灭,因为烦恼就是涅 盘,涅槃就是烦恼,菩萨已经体会到烦恼、涅槃不相留碍,所以能「内发寂 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
「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能够体会到这里,一切众生的 寿命也是一种幻化浮影,不实际的。「此方便者名为禅那」,禅那就是一种 定。
师父:「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浮想就是妄想。刚才慧庶提到六道生死、西方极乐 ,这也是浮想,可是这个地方要打转身,禅宗说不打转身就死路一条。你说 六道生死为浮想,是浮想,可是为什么受用身心呢?你说极乐世界是浮想, 不错!是浮想,为什么求生极乐呢?你想一想,你住了一边,是不是?这六 道生死、极乐世界皆为浮想,你不住了,你是住了不住啊!住了无六道生死 ,住了无极乐世界,还是不对啊!那你住了无六道生死,住了无极乐世界, 住了那个?住了奢摩他。这是不住,不住三摩?提,不住奢摩他,叫寂灭轻 安。
唉!所以我想大家刚开始上课时昏头转向,现在大略有点了解了吧?对这段 文谁还可以再发挥?最后一个人讲!
般若经讲,心无所住,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不住。无所住,不住有、不住 无,连不住也不住,才叫无所住。要是不住有,不住无,住了那个不住,还 是住啊!
佛传此法,我们真要上感佛恩啊!你们讲的时候,要是取着于相,不对!一 边,边见。取着于相的话,你连相宗都不入,相有三种,言语相、文字相、 心缘相。取着于无相,也不入,还是凡夫、外道。住于相,不取着于相,入 性宗了;住于无相,不取着于无相,入于性宗了。所以性宗有三个差别,始 教、顿教、圆教。大乘始教,仅仅是相宗、空宗,这个不是华严宗强调的, 我们看事实就知道了。这个方便叫禅那。大家如果没有再发挥的,查注疏。
你想,此法你要是得微尘许法味,还有什么可要求的?其它的一切皆同糟粕 。查到注疏的上来写。
由于这三种方便,奢摩他、三摩?提、禅那,可以知道为什么入名相、出名 相了吧?不出名相,不得这三种方便。入名相、出名相,自然入理。入理不 出理,不得禅那。
身心世界有没有啊?没有?你落于一边;有身心世界受用?你如果有身心世 界受用,又落于一边。受用身心世界,相在尘域如器中锽,那两边都不落。 谁查到注疏,上来写。此地看大家的见地。
大家不相信,你想一想,你们今天所发挥的,所讲的,恐怕都不在经文,如 器中锽嘛!你根据那个经文讲的?没有吧!器中锽,它根据那段经文出的? 佛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根据那段经文来的?如果有根据的话,不叫无 上正等正觉,它有上嘛!有老师嘛!此法如器中锽,(啪!)它从那里出, 从左手出?从右手出?都没有声音。从两个和合出吗?也不是啊!两个和合 是右手、左手和合,没有和合的时候,没有声音。和合以后变成有声音,不 合道理。好比土里没有黄金,水里没有黄金,土和水和合变成有黄金,那有 这个道理?
所以诸佛权智不思议,普度十方无所依。大家看过胜鬘经吧!唯有佛一人是 无所依,其它的声闻、缘觉、菩萨皆依佛,对不对?如果佛还要依于其它的 佛,那就有上了,不是无上正等正觉,那仅仅等觉位。佛是无上士。
你们有人将来要是注疏经文的话,到此地,光看资料,不解。你入法,才能 解。资料都是有罣有碍的,你们不相信,想一想,器中锽──器中的声音它 依于何而生的?没有,它无所依。大磬没有声音吧?维那拿磬棒一敲,出声 音了。维那有声音没声音?维那假使有声音,没有大磬,没有磬棒,他应该 出声音。磬棒有声音没声音?磬棒有声音的话,没维那,没大磬,应该出声 音。大磬也没有声音,大磬假使有声音,它自己出,不等维那敲磬,它自己 出。维那没有声音,磬棒没有声音,大磬没有声音,三个加起来,变成有声 音,不合道理。你想一想,这个声音从那里出?无所依。
这个道理深一点,听懂的举手我看看?听不懂的,举手我看看?啊!不错, 你们这就到了碍无碍皆寂灭了。哈!
法都是一样,你生烦恼,别人惹你,冒犯你,你就生烦恼了。这烦恼从那里 来的?无所依啊!怎么知道呢?烦恼是你和对方生气才生出来的,如果你有 烦恼的话,没有对方,没有因缘,你还有烦恼啊!不合道理。如果对方有烦 恼,没有你,没有因缘,他生烦恼和你有什么关系?如果烦恼自己会生,没 有对方,没有你,这烦恼怎么生出呢?所以知道三方面都没有烦恼,我、人 、因缘都没有烦恼。既然都没有烦恼了,我、人、因缘加起来变成有烦恼? 不合道理!可怜我们从无量劫来,就在这里生死不断啊!大家再不觉悟,不 及早回头的话,两眼一闭,两腿一伸,你到猫肚里去,到狗肚里去,不知道 了。
所以大家放下!放下!放下!莫计较人我是非,精勤佛道。佛道有三种事, 佛说过,诵经、参禅、僧众事。诵经、参禅,我们是诵经、念佛,实在说起 来,就是定慧二道。
如果过了这个店,再没有落脚处了,如果再不精进努力的话,上那里去投宿 啊?你现在还分别人我是非,计较人我是非,来生落入狗腹的话,你就和狗 争那饦大便去!
大家看看,现在应该体会到,这是什么?圆觉经是吧?不是,这是法宝啊! 没有它,我们怎么能够知道道理,不知道道理,怎么了生死,怎么出离啊? 是不是法宝啊?真应该上感佛恩啊!佛不说,我们怎么知道呢?
大家不要想到吃饭,我们听经耽误了吃饭的时间,那是为法忘食,还不到为 法忘躯的地步。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下?一一八下?一三)「此正示中观行相也」禅 那是中观,中道义嘛!「谓依所悟净圆觉心。建立观行。直观中道一心。」 这中道义有很多名字,大乘起信论就叫一心,有叫法界,有叫实相。「外忘 其境」,这个「忘」应该读「ㄨㄤˊ」。「故云不取幻化。内忘其智。…… 」这里外不着境,内不着智,可以说是境智一对啊!怎么外不着境?境因智 生,智因境立。皆是假名相,如果境实在的话,不因智生,智实在的话,不 会因境立。
「能所不立。则无明净尽。故云无知觉明。」能所,境就是所,智就是能, 能所俱离就叫反闻闻自性,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就修这个。「境智俱空。故云不依诸碍 。……锽乃钟鼓之声。言虽有体质。而不碍声之远达。正取器微声大。」器 、钟虽然小,声音很大。声音不在弦,弹琴弦的时候,声不在弦,弦没有声 音嘛!弹琴弦的时候,声音不在琴弦,如果在弦的话,你听不到,所以说弦 外之音嘛!如果说声音在琴弦,弹琴弦就听到声音的话,应该琴弦听到你耳 朵啊!
「以明即碍处能达无碍。意谓向心境未忘。则身心世界为碍。今既了悟法身 。」慧明就提出来了,他说净圆觉就是法身,中道也就是法身。「即此幻妄 身心世界不碍法身。……」,你们也都讲出来了,法身好比就是器中锽,你 们大家看!看到了没有?三世诸佛法身,你自己也是,你要是知道这个道理 ,三世诸佛法身,看到了没有?这就叫阿弥陀,自己不认识,怪谁来?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此示观行成益之相也」,寂灭轻安是得到受用, 得到利益。「以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生灭的话,一边啊!灭也灭,才生 灭俱灭,那叫寂灭。「三德圆证。涅槃常乐。」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还 有什么德?(答:解脱德)涅槃常乐具足说怎么说?常乐我净,涅槃四德。 三德、四德,他都说了。「故云寂静轻安。……此则二障永断。二死永忘。 所谓究竟一心之极证也。」二障是什么障?烦恼障、所知障。「二死永忘」 ,什么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烦恼障、所知障都没有了,分段生死、变 易生死都没有了。「所谓究竟一心之极证也」,极证就是果位。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下?二四六下?八)「禅观之初。觉明诸碍。身 心能所毕竟常然。不取幻寂。迥超绝待。」为什么不取幻寂呢?幻化不可寂 灭,要有寂灭想的话,那是不对的。幻化是不是实在的?没有实在的,没实 在它本空啊!本空,你空可灭不可灭?空不可灭,是不是?所以毕竟常然, 不取幻寂。「迥超绝待」,超出一切,这是两句话,远远超出一切法。绝待 ,没有对待,叫迥超绝待。它不是说,超过于绝待,不是那个。「迥超」是 超出一切法,「绝待」是没有对待,有对有待,古德不是讲有对有待是匹夫 禅定?
「相在尘域。如器中锽音韵出外。无知觉明至永得超碍无碍境。如彼击钟其 声锽然周?法界。受用世界。了知身心。生死涅槃不相留碍。」意思都差不 多。「正显双遮」,有无双遮,按照本经,奢摩他、三摩?提双遮,遮是遮 止。双遮也是中道,是什么中道?真谛中道。双遮是离一切法,叫真谛中道 。离一切法又有一句话怎么说?离四句绝百非,叫真谛中道。即一切法呢? 即四句,叫俗谛中道。「二边中道了义之妙观也。是以如器中锽。统摄万行 。不取幻化及诸静相。随顺世界。了然无碍。唯佛极证本具之法。故云如器 中锽等。」
「二重明离相。寂灭即中谛之体。」在法曰中谛,在智曰中观。「观」之一 字,是把法和智结合起来。「菩萨住此。故曰轻安。妙觉随顺。此非息动之 寂。生已而灭。」说这个妙觉随顺并不是息动,动停止了叫静,不是那样。 动是静之动,静是动之静,大家深深体会这个道理。「生已而灭」,一切法 无生,那里有灭呢?一切法本不生,何尝有灭?「正是双遮之体。禅那之妙 观也。」
你们感觉怎么样?今天我们修学这段文,大家得受用了没有?好好修!此法 如器中锽,你们法身、佛性如器中锽,你为什还生烦恼,执着人我是非,把 它给拘束呢?如果你餐到微尘许法味,其它一切皆是法身以外之物,那都是 身外之物,我们修道人应该把身会到法身,法身以外的东西何必求它呢?都 是如幻如化的。
■第四十二次修学
师父:这和修学弥陀要解教育方式不同,大家要认识。一般教育方式,教者教,学 者学,叫直言,所谓直言曰教。老师在上面讲老师的,学生在下面听学生的 ,直言。现在我们修学经法方式不同了,采取交言,就是教者、学者互相交 换勉励。这个效果是教者也教,学者也学;教者也学,学者也教。所以我们 采取这个方式很大胆,讲一句不客气的话,如果领导人没有一点点基础,那 采取这个方式就一塌糊涂,一片混乱了。这两种方式,两种经,又有不同。 我们晚上修学弥陀要解的方式,和修学圆觉经的方式又有不同,修学弥陀要 解是没有拄杖子给你拄杖子,什么拄杖子?拄杖子就是所谓「拐」啊!以前 土话叫拄杖子,拄着它走。说你没有拐,给你拐,可以看参考书、看资料、 看注解。
这圆觉经不是,有了拐杖子,夺你拐杖子,有拐可以走了嘛!把拐夺下来, 站起来走,采取这个方式。如果你总拿着拐走路的话,那总是缺腿人。所以 修学圆觉经不许看任何注疏,你有几分本领,拿几分本领,你没有就不拿, 就算了,不要把别人的财宝当作自己的家珍。如果你们私下看注疏,那是你 自己骗自己,我没骗你。我恐怕障大家的悟性,你自己障的话,那就天不怪 ,地不怪了。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 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师父:我们先修学这一句,要深深地入。「此三法门」,大家都知道了。「皆是圆 觉。亲近随顺」,你要把意思讲出来。「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 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大家讲过以后,我们就开始修学下文 。
甫师:前面佛回答「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 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我们 修学过,就是奢摩他、三摩?提、禅那。这里作一个结论,反扣前面。无上 妙觉也就是圆觉,出生如来一切法。这里讲,虽然前面开出三种法门,不过 都是随顺圆觉妙心。我们从三段文所讲可以印证「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 觉心」三段文都是这样,都是悟净觉心才修行。「十方如来因此成佛」,依 净觉心悟入,然后修行成佛,成就佛道。其实整部圆觉经,我们渐渐可以知 道,不外是讲称性起修,全修在性的道理,也就是师父常常跟我们说的,无 性随缘,随缘无性。因为本来就没有一法可得,我们却不能证到无性,不能 证到随缘。这几段经文都在反复说这个道理。
刚才是讲佛的果位,下面继续讲佛的因地是菩萨行,菩萨的种种方便,乃至 一切的同、异都是依这三种事业。然后作一个结论,「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只要究竟圆满,就能证入圆觉,也就是证到无性随缘,随缘无性的道理。 本来就是随缘无性,无性随缘的道理,只是众生不会,所以要假方便。前面 就是修行的次第,方便随顺,渐渐证到这个道理。
师父:慧甫会到二谛,不错!实在说明白一点,随缘无性是奢摩他,无性随缘是三 摩?提。随缘无性则无随缘,无性随缘则无无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