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7-9-24 18:28:00
|
只看该作者
所过供帐廪给甚盛。公独寻常一例待之,曰:「吾民穷,吾不能剥民脂膏以媚权要。」胡大怒,然卒无以加公。后受知世庙,赐进士,官至九卿,功德及于民甚厚。
呜呼!如二公者,岂不真豪杰丈夫,国之股肱,民之父母也哉!
岳王庙
岳武穆王墓前,有铜铸秦氏夫妇,及万俟等三身,反缚长跪,以示戮辱,今忽不见。夫桧逆党仇敌而主和,害忠良而误国,千载犹有遗恨。而人顾有撤其丑像者,得非冥报尽而然欤?予童年时,见有裘姓者,大言曰:「当其时势,不得不和,桧无罪。」夫兀朮畏武穆如天神,正谋北遁,以避其锋。何谓不得不和?此实桧之流类耳。予虽年少,心大恶之。吁!若冥报已尽则不必言。如其未尽,必有复铸其像者。
儒昧当务
宣圣,儒之宗主,青衿之士所当朝夕礼拜而供养者也。乃舍之而事文昌,则尽其恭敬焉。事文昌非不善也,而其心则在富贵也。《六经》、《论》、《孟》,所当朝夕信受而奉持者也,乃舍之而持《准提咒》,则竭其虔诚焉。持《准提》非不善也,而其心则在富贵也。夫富贵在天,圣有谟训矣。在天也,文昌、准提何与哉?
睢阳双忠
张、许二公,力守乱城,城陷而死。万世而下称「双忠」矣。独惜其杀妾、杀仆以飨士,又括城中妇女食之。妇女尽,又括城中老弱食之。所余才四十人而城陷。夫一仆一妾之肉,不足以供百夫之一餐。己受城隍之寄,城陷,则举家死之可也,合城死之可也。又何至括城中之妇女老弱而杀食之?若曰不杀食亦死于敌人之手。然杀食之余,所存才四十人。夫项羽之屠城,白起之杀降者,未必尽尽城中之百姓而仅存四十也。乃先杀而食之,可乎哉?嗟乎!忠有余,智不足,盖学问之功未至也。吾是以深惜之。
冯道(一)
冯道历仕五季,其人品之卑恶陋劣,昭昭于古今人之论列久矣。今世李、曾二君,为之赏赞。赏赞之太过,则非也。譬之一女而更数夫,可以为贤女乎哉?而亦有可取者,其治家也俭,其事上也敬,其待下也慈。则恶虽不可掩,善亦不可没,所谓恶而知美者是也。
彼二君之于道也,当曰:道之失节,其大亏于人臣之义不待论矣。亦有可取者,失节之人,必贪婪无厌,而道廉;失节之人,必侈肆无度,而道约;失节之人,必上媚其君,下愚其民,而道亦有良言以悟上而安下。大行虽玷,小长足称。不得为节义之臣,而亦可以为善良之士也。此则公心之谈,不易之论。而何至奖之为菩萨之等流,誉之为今古之豪杰?此忠臣义士所以扼腕而不平者也。故君子之品题人物,必合乎天理,协乎人情。不随俗以依阿,不矫枉而过正。
冯道(二)
或问:子不取冯道矣。梁公事武后,不几与道等乎?曰:梁公终竟反周为唐,是其臣武氏者权也,功足以赎其过也。道之历事五季也,甲亡则归乙,乙亡则归丙,从则顺之以终其身,未闻其反丙为乙,反乙为甲也。或曰:管仲不死子纠之难而相桓公,夫子何以仁之?曰:仲之九合一匡,泽被当时而垂后世,亦如反唐之功,赎过而有余也。道何功之有?纵有微功,过大功小,狄、管二公未可并论。
示童子三事
一者习举业,非只是望取科第。读圣贤书,须要学做圣贤。孟子云:「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羡汝达,不瞋汝穷,唯愿汝无愧于二「善」字也。
二者做文字,非只要哄试官,叨进取。文字即是本人精神心术。艰险怪异,小人之文也。正大光明,君子之文也。得失自有命在,不可见有艰险怪异而得者便效之也。
三者从师,非只要学文艺,要以德行为本。但教我以文艺,而不教我以德行者,非贤师也。若遇贤师,须亲如父母,敬如神明,终身依附可也。
古文、时文
有颠倒为称,而人莫觉者。以古文为时文,以时文为古文是也。何也?今士子所作应制举业文字,皆命题于《学》、《庸》、《论》、《孟》、《易》、《书》、《诗》、《春秋》、《礼记》,则二帝、三王、周、孔、颜、孟诸圣贤之言也。而士子作文,如画工写真,一一若诸圣贤口中流出,岂不谓之「古文」,而反称之曰「时」。今古文者,若传若记,若辞若赋,种种所作,随代不同,随人各异,皆目前事,岂不谓之「时文」,而反称之曰「古」。嗟乎!文亦何古何时之有?但其不悖于理,有利于人,正大光明,庄重典雅,达之天下而无能议,传之万世而不可易者,皆古也。抽黄对白,竞巧争奇,于理不协,于人无益,艰险诡异,而读之不可以句者,皆时也。唯诗亦然,岂必合选诗之格而即谓之古体,五言、七言之律而便谓之近体乎哉?此二论者,必大不惬人意,而吾无恤也。
顾厨俊及
士无乐乎其有名也,况联声接誉,号召于乡闾,而推重于天下,尤非士之所宜有也。顾厨俊及之名,时人羡之,而识者忧之矣。范滂氏之言曰:「吾欲使善善同其清,恶恶同其污。」善同其清可矣。恶同其污,何分别太甚,而示人以不广也。曷不曰「善善同其清,使恶者同归于善」乎?或曰:八元八恺,以至周有八士,古今称之。顾厨俊及何独为不可?然彼之三八者,一门所生八子,而复八子皆贤。人以为罕见而称之,何害焉?今四八者,乃异姓殊方之士,萃聚而显名于一时。善疾恶,则恶亦疾善,朋党之所由生,而大祸之所由起也。是故上士无名,中士避名,下士求名。
唐 文
俗有恒言:「唐诗、晋字、汉文章。」近似而未确也。字无关于世道。古人云「心正则笔正」足矣,奚以工为?置弗论。夫子曰:「诗可以兴。」今之诗,去三百篇甚远,安望其能兴乎?王弇州之言曰:「诗真无益于世哉!」置弗论。
至于文,汉最近古,其文浑厚朴茂,则诚然矣。然文贵有大议论,驰骋上下,足以抗折百家,辨驳是非,畅快心目者,则唐为胜。文贵有大理致,崇正辟邪,可以继往圣而开来学,则宋为胜。斯二者,汉所不及也。孰曰汉独擅文章乎?子瞻赞退之曰:「文起八代之衰。」确论也,通之百世而不易也。晦庵之赞《西铭》曰:「某有此意,无子厚笔力。」确论也,质之先圣而不虚者也。
今之文何如?曰:今文如示儿之晬盘中所示,有价值数文钱者,有价值百千两金者,无定也。亦置弗论。
烧香祷愿
予未出家时,上元日,随众致香于吴山之三官庙。于时士女杂沓,祝祷之声如雷。听之,则求财求官,求子求寿者。予再拜长跪而祝曰:「此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愚何德而敢望福?福愿加于有德者。其贫穷,我固安之也。」于是归而书古诗一律于中堂。诗云:「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三光。为求处处田禾熟,唯愿人人福寿长。国有忠臣扶社稷,家无逆子恼爷娘。四方平定干戈息,我若贫时也不妨。」相传是邵尧夫作,而未知是否也。呜呼!人人作如是心,不必官府治之,而天下太平矣。
舍宅为寺
唐白侍郎,舍所居作伽蓝,号香山寺。宋张驸马,舍所居作伽蓝,号张家寺。近嵊县诸生周继实祖居,原佃某寺者。因复还为寺,而自徙他处,此尤人所难。盖二公贵宦,而周则贫儒也。彼占寺为宅者独何心也?虽然,占寺为罪不待论矣。有力大人,从而恢复之,夺宅为寺,是诚盛事,而有说焉。若夫昔曾占寺者在于百年之先,而今被夺宅者在于百年之后。是造业者幸免,而无辜者遭殃。投僧之悦,而乖佛之慈矣。然则宜何如?核其实,倍增其价,而善言以慰谕之可也。
家 谱
六道虽同具四生。而化生之人,自二帝三王以来罕见也。则谁非二帝三王时父母所生也?又推而极之,自劫初以来,所从出之原一也,而何必以家谱定世家乎?尤可笑者,王姓、曹姓之家,谁肯认曰莽、曰操者以为祖乎?李姓、杨姓、蔡姓、秦姓之家,谁肯认曰林甫、曰国忠、曰京、曰桧以为祖乎?则在德不在世家,亦明矣。狄将军不认梁公,孰曰武弁之士无贤人君子乎哉!
西伯阴行善
史称商纣拘文王于羑里。散宜生之属,求有莘氏之美女,并二奇物以献纣,文王得释。此臣下所为,于文王无与,不足论。至于云:「西伯阴行善。」「阴」之一字,不几于诬圣人乎?夫子赞周曰「至德」。而「阴行善」,则阳为服事,密怀剿灭矣。文王固有是心哉?若曰「西伯弥行善」则可矣。
诸葛武侯
或曰:武侯才过淮阴,而迄无成功者,以淮阴平日名太微,而武侯平日名太着也。是则然,而以此尽二公则未也。兴亡自有大数,无专恃智力之理。司马之才不及淮阴,而并三邦,成晋业之一统者,皆天也,非人所能为也。又昭烈将终,谓武侯曰:「嗣子可辅则辅之。不可,则君宜自取,毋令他姓得之。」有谓昭烈以是激武侯,武侯不得不效力。此说非是。昭烈明知嗣子之愚,令武侯自取者,此实语也。而武侯之精忠贯于日月,其曰「臣敢不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者,亦实语也。不可以常人之情度古人,而妄议之也。
子 张
孔门诸友之论子张也,或曰「难与为仁」,或曰「然而未仁」。岂张固不仁之人乎?非然也。仁者心之德。抑子张才高志广,而简点稍疏。盖微讽之,非大贬之也。观其论交之言曰:「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欤,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欤,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议者病其过高。然此正仁人长者之慈悲德量也。若曰彼虽言之,未必能耳,则可。病其言过高,则不可。又其言曰:「士,见危授命,见得思义。」「执德弘,信道笃。」孤峭刚直,懔懔乎有子路之果、原思之廉、闵子之介。曾谓外饰容仪,而中无操守者,能如是乎?故知圣门之贤者不可轻议。
讲道学
或问:今世道学先生,有敬信之如神明者,有非诋之如草芥者,孰是而孰非欤?曰:皆非也。夫子云:「学之不讲,是吾忧也。」圣人忧学之不讲,而今人非之可乎?但宜察其真实处何如耳。口如是,心亦如是,身亦如是。是全体圣贤,日亲之犹恐其或后也。口之所说,与心之所存、身之所行,了不相似。是商贾之辈,远之唯恐其不早也。而可等视乎哉?
人告晦庵先生:「正心诚意之说,上所厌闻。」先生曰:「吾平生所学唯此四字。」又蔡季通临贬,而志不少挫。又尹和靖入试,见题以正士为伪学,不对而出。又一贤者云:「自幼习读《二程遗书》,未委是伪非伪。如以为伪,不愿考较。」讲学诚如数君子,是之谓真道学也。吾唯恐讲堂之不宽,讲徒之不众,讲时之不久也。而可议其非哉?
降 僊
世人取桃木作乩以降仙,然多精灵不散之鬼。其能诗能文者,则在生聪慧人,滞于鬼录,而未及受生,随符请而来,非真仙也。间有真者,予少时曾闻之先君。静庵胡端敏公,方儿童,值仙降,人问:「此子读得书否?」曰:「读得。」「做得官否?」曰:「做得。」「作何等官?」曰:「官至刑部尚书。」后果然。定官职于童时,而毫发不爽,其真仙矣。又予未出家时,读书于月堂庵,有周春江者降仙。其诗高逸,所言事皆验。虽未如端敏之奇中,亦非近日之孟浪矣。一友降仙园中,能诗,有同韵八律,皆媚灶语。偶问及予出家事,亦用前韵相讥刺。予还就彼韵刺之,且曰:「君真仙,当再有以见答。」卒无答。而所许人科第、官爵,悉皆不应,其非仙可知矣。
夫乩之用桃者,以桃为五木之精,鬼所畏也。鬼乃为桃制。既曰仙,顾如鬼之受制于桃乎?而附桃为灵者,亦必假生人之精气。则久久为之,于人有损。夫《易》,卜筮之书也。士君子何以不问休咎于《易》?又《易》曰:「积善余庆,积不善余殃。」奈何从事于桃乩也?舍圣经而崇鬼道,亦惑之甚矣!
信巫不信医
《内经》以信巫不信医,列于五不治。而杭人尚巫,乡村为尤甚。凡有疾也,或求签,或灼龟,或问筄,或占易课,或打水碗,必询审有祸祟否。彼师巫随其胸臆,或曰犯某神,或曰冲某鬼,或曰先亡亲属求食,或曰带血阴人作殃。病者思之,稍涉疑似,即便信受,一依所命而设祭祷。《药师经》言:「宰杀众生,呼诸魍魉,请乞福佑。病者无益,杀业具存。」偶尔病痊,其惑弥固。乃至产育、痘疹,与鬼何与?亦复信之。
予家近菜市桥。桥东失火,立桥而观者如堵。救火官至,一时驱逐。桥栏崩,水溺石压而死者数十人。横亡之魂不散为祟。予及诸善士等,为之诵经礼忏,瑜伽施食,以超荐之,渐得平复。而丐者于夜深时,潜伏桥堍,裸体披发,俟行人孤孑者,作鬼啸声逐之。被逐者惶怖疾趋,或遗囊橐,急取以去。其人归家,因惊得病。问之师巫,曰:「桥鬼所著也。」抑何可笑!
孔子请讨陈恒
宋儒胡氏之言曰:「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仲尼此举,先发后闻可也。」甚哉!胡氏之迂也。胡氏不足论,而今尚存其说于《集注》,为可惜也。当是时,夫子已告老,道在而权不在焉。军国大务,焉有不告于君,而动干戈于邻国者?又岂有君曰「告夫三子」,违君命而不告者?鲁之权独擅于三子,三子不可,而夫子虽圣,亦末如之何也已矣。予少时于悟空寺见有降乩仙者,岳武穆公也。一生云:「公当时亦失策。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十二金牌不赴召可也。」公以乩振几三下,作字曰:「君辈真白面书生耳。吾不从君命,将士孰从吾命乎?」此天理人情之至也。甚矣!胡氏之迂也。或曰:非迂也,胡氏录有全文,晦庵盖断章取义也。
讥贬语不可轻发
一学使试士,有文中用「也与哉」三字者。学使大怒曰:「何有此等文法?」将黜之。傍一生曰:「不可黜也。《记》曰:『我吊也与哉?』《论语》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则古有明文矣。」学使默然。因思古有言孔子无兄弟者,一童子应声曰:「何得云:『以其兄之子妻之。』」言者默然。又一友人园中作曲水流觞,扁其亭曰「畅叙幽情」。有数生入园见之曰:「何取义之俗也?或作『飞觞』,或作『流杯』,可也。」友人适在园,趋而谓曰:「『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此何人语也?」数生默然。故知轻言讥贬不可不慎。
假方误人
有居士患泄泻,久疗不愈。一僧云:「吾有方,但须陈年黄米一升。」居士与米,药成,乍服即愈。余以施患者数人,亦愈。究其方,唯米一升,入巴豆百粒同炒,去豆,用米为丸而已,外无余药。予未敢信。后予甥亦久泄,从居士谛问觅方。居士复询彼僧,答如前。依方修合,才一服,腹绞痛大下,几毙。此僧盖恐人得其方,故以假者示人,而不知为害一至此也。悲夫!
避 嫌
注《论语》者曰:「避嫌之事,贤者且不为,况圣人乎?」「贤者」二字不妥,当云“大贤且不为」可也。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乃至叔嫂授受不亲,礼也,非专为不贤者设也。故鲁男子闭门不顾邻妇,古今称其善学柳下惠,未闻病其为不贤也。是知不避嫌有二:非超情离见大人之境界,则越礼犯分、小人而无忌惮者也。故曰:「有伊尹之志则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