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7-9-23 15:57:56
|
只看该作者
注 释
〔1〕见本书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注〔4〕。
〔2〕罗章龙,一八九六年生,湖南浏阳人。一九二一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
一九三一年一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组织“中央非常委员
会”,进行分裂党的活动,被开除党籍。
〔3〕见本书第一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
〔24〕。
〔4〕参见本书第一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
〔32〕。
〔5〕一九三○年八九月间,红军第一方面军进攻长沙。
当时因国民党军筑垒死守,又有飞机和军舰的援助,红军久
攻不克,而敌人的援军已日渐集中,形成不利形势。毛泽东
说服了红一方面军中的干部,撤退围攻长沙的部队,接着又
说服了干部放弃夺取中心城市九江和攻打其他大城市的意见,
改变方针,分兵攻取茶陵、攸县、醴陵、萍乡、吉安等地,
使红一方面军获得很大的发展。
〔6〕瞿秋白(一八九九──一九三五),江苏常州人。一
九二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在一九
二五年至一九二八年中国共产党的第四次至第六次全国代表
大会上,都被选为中央委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积
极反对国民党右派反共反人民的“戴季陶主义”和中国共产
党内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一九二七年国民党叛变革命后,
同李维汉主持召集八月七日的中共中央紧急会议,结束了陈
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党内的统治。但是在一九二七年冬至一
九二八年春,他在担任中央领导工作中曾经犯过“左”的盲
动主义的错误。一九三○年九月,他同周恩来主持召集中共
六届三中全会,停止了危害党的李立三“左”倾路线的执行。
但是在一九三一年一月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他却受到“左”
的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分子的打击,被排斥于中央领导机关之
外。从这时到一九三三年的一个时期,他在上海同鲁迅合作
从事革命文化运动。一九三四年二月到中央革命根据地,担
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教育部长)。红
军主力长征时,他被留在中央根据地。一九三五年二月在福
建游击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六月十八日就义于福建长汀。
〔7〕林育南(一八九八──一九三一),湖北黄冈人。中
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早期职工和青年运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之一。曾经担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主任,青年团
中央委员,团中央秘书、组织部长,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
员兼秘书长等职。一九三一年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牺
牲于龙华。
〔8〕李求实 (一九○三──一九三一) ,湖北武昌人。
中国共产党党员。在一九二三年和一九二七年青年团的第二、
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先后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和中央委
员,曾任团中央宣传部长、南方局书记和团中央机关刊物《中
国青年》主编等职。一九二九年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创
办党报《上海报》。一九三一年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
牺牲于龙华。
〔9〕何孟雄(一八九八──一九三一),湖南酃县人。中
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早期北方职工运动的组织者之一,曾创
建京绥铁路工会。一九二七年国民党叛变革命以后,曾任中
共江苏省委委员、省农民运动委员会秘书等职。一九三一年
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牺牲于龙华。
〔10〕秦邦宪(一九○七──一九四六),又名博古,江苏
无锡人。一九三一年九月至一九三五年一月,曾是中共临时
中央和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后中央的主要负责人。在这期间,
犯过严重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遵义会议后,被撤销
了党和红军的最高领导职务。抗日战争初期,先后在中共中
央长江局、南方局工作。一九四一年以后,在毛泽东的领导
下,在延安创办和主持《解放日报》和新华通讯社。在这期
间,对自己过去的错误作了自我批评。一九四五年在党的第
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一九四六年二
月到重庆参加同国民党谈判。四月八日在返回延安的途中因
飞机失事遇难。
〔11〕指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一日至五日在江西瑞金召开
的中央苏区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又称赣南会议。
〔12〕一九三五年秋,在陕北革命根据地 (包括陕甘边
和陕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被贯彻到政治、军事、组织
各方面工作中去,使执行正确路线的、创造了陕北红军和革
命根据地的刘志丹等遭到排斥。接着在肃清反革命的工作中,
一大批执行正确路线的干部又被逮捕,从而造成陕北革命根
据地的严重危机。同年十月中共中央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
纠正了这个“左”倾错误,将刘志丹等从监狱中释放出来,
因而挽救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危险局面。
〔13〕见本书第一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
〔8〕。
〔14〕参见本书第一卷《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注〔1〕。
〔15〕参见斯大林 《中国革命问题》、《中国革命和共
产国际的任务》第二部分(《斯大林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
社1954年版,第199-207、259-267页) 和《论中国革命的前
途》(《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3-
495页)。
〔16〕见本书第一卷《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
〔17〕见本书第一卷《井冈山的斗争》一文的《革命性
质问题》部分。
〔18〕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本书第1卷第103页)。
〔19〕见本书第一卷《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
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
〔20〕一九三三年一月十七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
府、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宣言,向一切进攻革命根
据地的国民党军队提议,在三个条件下订立停战协定,联合
抗日。三个条件是:(一)停止进攻革命根据地,(二)保证民
众的民主权利,(三)武装民众。
〔21〕参见本书第一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注〔17〕。
〔22〕见本书第一卷《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
注〔2〕。
〔23〕见斯大林《论中国革命的前途》(《斯大林选集》
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7页)。
〔24〕见本书第一卷《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
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5〕见本书第一卷《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
在?》。
〔26〕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本书第1卷第98-99
页)。
〔27〕参见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第七部分《战略
和策略》(《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 1956年版 ,
第131-147页)和《时事问题简评》第二部分《关于中国》。
这里的引语见《时事问题简评》(《斯大林全集》第 9 卷,
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305页)。
〔28〕见《井冈山的斗争》(本书第1卷第57页)。
〔29〕见《井冈山的斗争》(本书第1卷第57-58页)。
〔30〕见《井冈山的斗争》(本书第1卷第59页)。
〔31〕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本书第1卷第105页)。
〔32〕见《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
决议》(《遵义会议文献》,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26
页)。
〔33〕见《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本书第 1 卷第
192页)。
〔34〕见《论政策》(本书第2卷第764页)。
〔35〕见刘少奇《肃清关门主义与冒险主义》(《刘少奇
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5页)。
〔36〕见刘少奇《关于过去白区工作给中央的信》。
〔37〕以上三段引文见刘少奇《肃清关门主义与冒险主
义》(《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6、
28、30页)。
〔38〕罗明 (一九○一──一九八七),广东大埔人。一
九三三年在担任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共福建省委的代理书记时
曾经认为党在闽西上杭、永定等边缘地区的工作条件比较困
难,党的政策应当不同于根据地的巩固地区,而受到党内
“左”倾领导者的打击。当时这些领导者把他的意见错误地、
夸大地说成是“悲观失望的”、“机会主义的、取消主义的
逃跑退却路线”,并且开展了所谓“反对罗明路线的斗争”。
〔39〕“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毛泽东等在第二
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中国工农红军制订的纪律,后来成为
八路军新四军的纪律,以后又成为人民解放军的纪律。其具
体内容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部队略有出入。一九四七年十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对其内容作了统一规定,并重新颁布。
“三大纪律”是:(一)一切行动听指挥;(二)不拿群众一针
一线;(三)一切缴获要归公。“八项注意”是:(一)说话和
气;(二)买卖公平;(三)借东西要还;(四)损坏东西要赔;
(五)不打人骂人;(六)不损坏庄稼;(七)不调戏妇女;(八)
不虐待俘虏。
〔40〕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本书第1卷第104页)。
〔41〕见本书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第五
章。
〔42〕见一九三五年二月二十八日《 中共中央关于冲破
五次“围剿”的总结》。
〔43〕见《论持久战》(本书第2卷第500页)。
〔44〕即古田会议决议。本书第一卷《 关于纠正党内的
错误思想》,是这个决议的第一部分。
〔45〕见列宁《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列宁全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443页);并见列宁《怎么
办?》第一章第四节(《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23页)。
〔46〕见一九二八年四月十三日斯大林在联共( 布)莫斯
科组织的积极分子会议上所作的报告《关于中央委员会和中
央监察委员会四月联席全会的工作》(《斯大林选集》下卷,
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页)。
〔47〕见《学习和时局》(本卷第938页)。
〔48〕布朗基主义是指以法国布朗基(一八○五──一八
八一) 为代表的一种革命冒险主义思想。布朗基主义否认阶
级斗争,妄想不依靠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而用极少数知识
分子的阴谋行动,就可以使人类摆脱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49〕见《学习和时局》(本卷第938页)。
(原载《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