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92|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正藏第17册No.0728诸法集要经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16 20:24: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正藏第 17 册 No. 0728 诸法集要经


      No. 728

      诸法集要经卷第一

      观无畏尊者集(总二千六百八十四颂)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伏除烦恼品第一

     稽首三有最胜尊  吉祥无垢尽诸漏
     愚夫为惑所沉溺  能以等慈而拔济

     依正法念处  广大契经海
     集成此伽陀  为作世间眼
     当发生净信  精进不放逸
     弃背于六尘  修习微妙智
     乐布施持戒  忍辱诸禅定
     以四无量心  利乐诸含识
     若散乱放逸  起暴恶邪见
     常发虚妄言  当堕于地狱
     若悭吝憎嫉  远离于善法
     乐损恼众生  定堕饿鬼趣
     若破坏正法  愚痴着染欲
     耽饮食睡眠  当获畜生报
     身语意三种  造作诸不善
     为业之所缠  数数而增长
     如是彼愚夫  展转无休息
     智者善修习  当得寂静乐
     了知是业果  弃舍于放逸
     以智慧拣择  此善无过上
     常乐修惠施  坚固持净戒
     怜愍诸有情  令诸愿成就
     与慈悲相应  不生于希望
     为摄受于他  决定得成就
     解脱彼贪瞋  知足离过患
     爱念于众生  决定得成就
     以平等质直  无有冤亲想
     永脱诸恶趣  决定得成就
     具足诸威仪  善平等说法
     离悭嫉过失  决定得成就
     乐承事师尊  持戒修诸定
     明了罪福相  决定得成就
     起勇猛精进  坐禅若读诵
     爱语无谄曲  决定得成就
     于时及彼方  或作或止息
     皆方便了知  决定得成就
     无瞋伏瞋恚  忍辱除暴恶
     正法舍非法  光明灭黑暗
     真实遣虚妄  寂静摧两舌
     怜愍息毁呰  无缚解缠缚
     慈心止杀害  乐施销悭垢
     以净善对治  不如理作意
     以智照无明  无常破常执
     犹日昃月亏  迁流本如是
     当自善思惟  观察离邪欲
     八圣道为因  能越诸恶趣
     住四无所畏  能降诸恐怖
     正念祛妄念  胜智摧邪智
     乐住阿兰若  淡泊绝贪欲
     譬如众山中  须弥为最胜
     如大海深广  能生诸珍宝
     如皎日光明  映蔽诸宿曜
     无生止有生  如火然槁木
     亦如妙饮食  能除于饥渴
     如师子进止  能伏诸群兽
     知足绝贪求  无畏亦如是
     仁慈世共称  舍此咸轻鄙
     懈怠与颛愚  精进能除断
     如有暴恶人  非理相加谤
     智者以诚言  安忍能除遣
     诸天降修罗  由信乐正法
     佛出于世间  能制诸外道

      说法品第二

     若人善说法  能使彼开解
     为众之导师  令至安隐处
     示菩提正路  毕竟令趣入
     生死险道中  永断痴缠缚
     是法无过上  非世俗所说
     若有闻是者  能渡诸有海
     若有智慧人  于此勤修习
     有四种福田  能生诸善果
     若奉持佛教  得诸根具足
     不生爱乐心  于后徒悔恼
     若人于五欲  常追求耽染
     恋著于妻孥  当堕于恶趣
     起不正思惟  积集诸过失
     皆由于自心  为妄想萦絷
     是心难降伏  多攀缘欲境
     若能善制之  获清凉安隐
     是心如恶马  以正法调伏
     闻已当忆持  数数而观察
     若人闻正法  闻已悉明了
     发生于善根  远离诸过咎
     由闻正法故  心净无垢染
     生踊跃欢喜  增长于明慧
     由闻正法故  不造作众罪
     知业果不虚  当得菩提道
     由闻正法故  知佛诸功德
     法为解脱因  是为真智者
     由闻正法故  知法相常住
     是故当一心  于事勤修作
     由闻正法故  解脱轮回海
     断种种贪爱  当证于实际
     由闻正法故  悟彼生灭相
     具四种因缘  当明了信解
     由闻正法故  了知蕴处界
     与生灭相应  今正智明显
     是三种过患  为轮回之本
     乐多闻正法  当断令永尽
     若乐于多闻  处世无过上
     于动不动法  悉究诸源底
     是人命终时  无复诸忧怖
     善达彼正法  不生于少苦
     能以正智火  焚烧烦恼薪
     由乐于多闻  后苦不复受
     若亲近多闻  则生安隐乐
     离放逸烧然  此为善根本
     当承事耆德  欣乐彼宣说
     出离老死因  得证真常处
     了达一切法  解脱诸障染
     引发菩提心  多闻为最上
     若习近多闻  乐欲修正慧
     当以身语心  尊重常恭敬
     若乐多闻者  善住于法性
     坚固勤修作  能越三有海
     若人有多闻  则具诸财宝
     无闻虽富饶  愚懵同贫窭
     若人无法财  远离于师范
     虚受彼形躯  常怀于忧赧
     若近恶知识  生放逸懈怠
     犹如硗田中  虚掷于种子
     多闻具法眼  虽瞽亦明觉
     无目无多闻  是为暗钝者
     若远离正法  依止于非法
     犹如舍良医  而求愈笃疾
     诸法无限量  积学方悟入
     滴雨成驶流  皆由于渐次
     无始轮回海  发起菩提心
     至金刚道场  成佛果亦尔
     净心持正法  不著于诸禅
     非欲境所牵  决定常安隐
     有智亲智人  当舍离无智
     以智德修身  斯人甚希有
     以信心求法  常生于胜处
     设堕险难中  诸天常救护
     于暗作明灯  于病为良药
     贫乏与珍财  盲者使能视
     于世间瀑流  为作彼舡筏
     若醉傲放逸  决定为自损
     是先佛所说  当具足信受
     令正智现前  修习忘疲倦

      厌离自身品第三

     谓利养名闻  饮食卧具等
     无少分希求  于我何所作
     是身可厌患  损害如冤贼
     造作诸过愆  常乐非梵行
     又复此身者  为众病依止
     不净常盈流  实罪恶之器
     与心为近住  无思惟觉知
     刹那命终时  恶色深可畏
     寿暖识三缘  俱时而弃舍
     如枯木无知  形消流秽汁
     愚夫当盛年  迷乱多憍恣
     须臾不暂停  变异成衰老
     恃财富奢逸  广造诸恶业
     是人命欲终  受极苦热恼
     不乐于正法  何异彼非人
     违背涅盘城  栖止于邪道
     广大修福报  由是生人间
     当乘智慧舟  永越于有海
     是身如掣电  类乾闼婆城
     云何于他人  数生于喜怒
     此身非坚牢  暂时而动转
     常谄曲为心  宁免老死怖
     为疾病城邑  是忧恼舍宅
     亦如于田畴  生善不善种
     若人以施戒  慈智庄严身
     唯此善因缘  为第一坚固
     又说此身者  为诸界所依
     若能善觉了  速得于解脱
     此明自身界  虚假强分别
     若乐他蕴界  愚痴无出要
     若外具诸财  内界无寂静
     于身善了知  则能脱诸苦
     由守护己财  复增于苦恼
     诸恐怖随生  谓官贼水火
     若远非法财  则无诸障碍
     弃舍常获安  摄取当自咎
     应如实了知  自他蕴界相
     习定持经典  焚烧烦恼聚
     是故有智人  于身善观察
     既明彼界性  是名解脱者

      远离不善品第四

     若人于五欲  常生其渴爱
     由彼心动乱  诸恶此随转
     若见于女色  乐着无暂舍
     不悟彼无常  诸恶此随转
     由彼贪痴故  增长于生死
     凡夫不了知  诸恶此随转
     常乐行放逸  寿命非长久
     无正智思惟  诸恶此随转
     贪欲无厌足  侈服恣严身
     生掉举无惭  诸恶此随转
     常为六尘坌  五欲之所牵
     迷三世无知  诸恶此随转
     乐着己眷属  自不知殒没
     顾恋起恚心  诸恶此随转
     昔耽于欲境  则为后过患
     由意不寂静  诸恶此随转
     受用彼富乐  恩爱忽乖离
     不究先苦因  诸恶此随转
     为染欲所迷  譬若鱼投网
     缠缚不能脱  诸恶此随转
     愚夫常爱着  不知欲过失
     痴暗之所迷  诸恶此随转
     多畜于宠嬖  命终而独往
     为业罥所拘  诸恶此随转
     迷失于正道  三界殊不知
     不摄护诸根  诸恶此随转
     于有戒无戒  乐行于损恼
     破坏于正法  诸恶此随转
     于罪福损益  闻已如聋哑
     譬愚童作戏  诸恶此随转
     舍寂静园林  流泉诸胜处
     乐著于嬉逸  诸恶此随转
     离岩谷宫殿  清净莲花池
     由贪彼欲乐  诸恶此随转
     虽嗜妙饮食  无光泽威德
     作非法业缘  诸恶此随转
     如是愚痴人  常不生知觉
     为业风所飘  轮转于三界
     或有生胜处  放逸而堕落
     由懈怠痴迷  不能断诸过
     若弃舍五欲  得最上安隐
     如诸佛圣人  无贪无忧恼
     初中后修习  解脱诸垢染
     当得牟尼尊  第一寂静乐
     若乐五欲者  则堕于恶趣
     彼无别功能  唯招其苦报
     是故有智人  于欲何所著
     为彼轮回因  定受诸楚毒
     或住天宝峰  园林净池沼
     由戏妄染着  从彼而堕落
     天上妙金山  琉璃为峰顶
     由造不善业  从彼而堕落
     天上诸宝树  清泉相间绕
     以贪欲因缘  从彼而堕落
     天上诸宝坊  香海可爱乐
     毁戒离诸善  从彼而堕落
     天上妙音乐  闻已能适意
     由乐着废时  从彼而堕落
     若意生贪着  欲境常现前
     无正智思惟  何因获安乐
     如童稚无知  岂能修少福
     从彼堕落已  自受其业报
     若人作不善  而求于乐果
     彼因不相似  愚夫心妄转
     于施戒正慧  不起于修习
     愚痴着欲人  为死所吞啖
     无智迷业果  常作诸过恶
     愚痴着欲人  为死所吞啖
     为贪火烧然  不知轮回苦
     愚痴着欲人  为死所吞啖
     由情爱所钟  生别离苦恼
     愚人当尔时  为死所吞啖
     不厌怖轮回  心驰于色境
     愚痴着欲人  为死所吞啖
     生病难忧怖  而不能厌患
     愚痴着欲人  为死所吞啖
     为彼恶知识  趣轮回险道
     愚痴着欲人  为死所吞啖
     心起邪思惟  违背于正理
     愚痴着欲人  为死所吞啖
     自行于非法  作生死怖畏
     愚痴着欲人  为死所吞啖
     常发染污言  心宁知罪福
     愚痴着欲人  为死所吞啖
     由惯习贪爱  不乐真实法
     愚痴着欲人  为死所吞啖
     于己求快乐  于法生损坏
     愚痴着欲人  为死所吞啖
     当专注一心  常修持净业
     弃舍诸不善  是名为智者
     若诸天着乐  不乐修施戒
     常生放逸心  决定当堕落
     复有天宝山  诸珍所严莹
     琉璃以为峰  与须弥相称
     彼天或初生  现住及将没
     若生放逸心  于彼而流转
     其地悉严净  林木起凉风
     若生放逸心  于彼而流转
     有妙莲花池  金叶琉璃干
     若生放逸心  于彼而流转
     有清胜河流  珍禽悉翔集
     若生放逸心  于彼而流转
     有上妙辇舆  层楼极高胜
     若生放逸心  于彼而流转
     如是流转相  皆由迷欲境
     云何说名人  心不生厌舍
     乐习放逸行  则增长轮回
     于此不远离  当受大苦恼
     屠者缚群畜  皆不令驰散
     眷属累于身  何由能免脱
     又彼诸天众  常着诸欲乐
     不知生灭因  彼天如愚者
     如是彼众生  为放逸牵缚
     极增上愚痴  至死无醒悟
     心常造诸恶  为死所降伏
     欲火镇烧然  徒增于后悔
     由乐行非法  决定入轮回
     于彼命终时  极怖无救度
     不思择善法  常乐于欢聚
     倏尔忽乖违  则受别离苦
     昼夜促寿命  在须臾顷刻
     死怖若现前  应知无能免
     智者睹生灭  则兴于嗟叹
     舍放逸愚痴  得离垢清净
     观自他灭相  何容造诸恶
     若心离过失  当获寂静乐
     不放逸最胜  是如来所说
     人若悟无常  则舍诸不善

      无常品第五

     尽快乐边际  一切无有常
     若自生爱乐  应知当弃舍
     是死怖可畏  迅速难防护
     或於戏笑中  忽尔而长逝
     此灭法平等  处处悉周遍
     于此不了知  真是愚痴者
     若年少衰老  或贫乏富足
     及在家出家  为死所勾摄
     若快乐苦恼  或有德无德
     净行非净行  为死所勾摄
     若持戒毁戒  或智者愚夫
     乃至尊及卑  为死所勾摄
     若天若地狱  或饿鬼畜生
     醒觉及惛迷  为死所勾摄
     若生于欲界  或住色界者
     无色亦复然  为死所勾摄
     是身老病侵  如杖索捶缚
     彼死有强力  于众无慈护
     有种种恐怖  死畏极险恶
     诸天痴所盲  对此有啼笑
     从天中堕没  有乖离苦恼
     或堕地狱中  彼苦无穷极
     受天上快乐  唯灭生忧苦
     如毒杂美味  是故当弃舍
     彼天福将尽  亲属皆舍去
     当其堕落时  是苦无相似
     以福减劣故  如油尽灯灭
     于此命临终  但增其逼恼
     为爱欲所缠  忧戚心狂乱
     语缓身颤动  是彼堕落怖
     常着彼快乐  为欲所欺诳
     或暂时舍离  彼则生苦恼
     诸天堕落苦  比地狱犹轻
     于十六分中  而不及其一
     天中灭没怖  人间死忧恼
     见已不厌患  况复轮回火
     由着乐退失  即知世无常
     若觉悟彼因  心当造诸善
     高者必当坠  世数终归尽
     合会有分离  死为命边际
     诸法有无常  生灭即随转
     有生无灭者  三界何曾见
     或一生余族  或一胎中丧
     或随转往来  或作欲事业
     如见日光明  出已定当没
     一切有生者  灭即依前住
     愚夫不了知  彼乐生即灭
     无出离方便  后当唯守死
     当求彼常乐  未殒勤修善
     随顺正法行  此说为智者
     无常亦何定  他世转艰辛
     佛说轮回因  唯此为真实
     谓彼彼生起  即数数堕灭
     诸天着乐故  则多生憍傲
     又复彼天中  灭时受苦恼
     唯除地狱中  余苦无与等
     由坚着五欲  自不知退没
     如是愚痴人  何由免老死
     受轮转生灭  其数无有量
     不生出离心  彼为自欺诳
     居高者必危  聚宝当有乏
     恩爱有乖离  生者皆归死
     生已即长大  壮色不暂停
     倏尔即无常  俱生性如此
     于福不摄取  为境界所缚
     由贪爱愚痴  临终无救护
     复有妙宝峰  庄严皆具足
     有种种莲华  林木极可爱
     有种种河池  水鸟咸依止
     有众妙名华  众宝而严饰
     有最胜宫殿  皆珍宝所成
     劫树发金光  叶布琉璃色
     尼俱律陀树  银光相间错
     莲蘤悉开敷  众蜂如音乐
     有上妙璎珞  奇巧胜无比
     人世昔所修  感果皆如意
     彼诸天着乐  不悟彼无常
     如乾闼婆城  如幻泡聚沫
     爱欲如炽火  依彼即破坏
     由此而命终  漂沈于有海
     于五欲快乐  受用无厌舍
     灭时为彼烧  诸天皆远离
     多欲无惭耻  为第一鄙恶
     诸天纵痴冥  死魔得其便
     若天人修罗  夜叉龙神等
     为死罥所拘  无一能救者
     乃至遍三界  皆为死所摄
     由坚着贪痴  何由得解脱
     诸天由着乐  受百千死畏
     境界如干薪  彼死如炽火
     若睹他灭谢  己何不知觉
     病苦欲终时  自受其业报
     放逸染于心  耽着欲境界
     不悟彼无常  俱生性如是
     若乐行放逸  常追求欲乐
     彼与毒相似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9-16 20:26:58 | 只看该作者
    为死兵所逐
     非咒术妙药  及大力修罗
     为死绳所牵  彼彼不能救
     为贪尘翳目  都无所觉知
     彼着欲众生  唯死为归趣
     若乐于贪欲  多求于快乐
     不生厌离心  于死而不远
     彼焰魔使者  强力无能却
     刹那现其前  即受大恐怖
     舍彼天宝山  林泉殊胜境
     从彼而堕落  随业受自果
     乐著于游戏  受欲无厌足
     彼渴爱痴迷  堕落无能救
     如遥见彼烟  则知火非远
     衰相若现前  彼定当退没
     有生必当灭  无病暂轻安
     年少老所侵  荣盛倏衰变
     恩爱有别离  和合不久住
     诸法本无常  正觉之所说
     自他生灭法  二种常随转
     灭己复还生  决定如是住
     愚人刹那间  少福即消殄
     是故彼正士  速修调御法
     壮色非久停  寿命亦随灭
     常袪放逸心  具足修诸善
     诸天具智者  悟刹那生灭
     勤修于福业  当证于真常
     复有妙楼阁  密叶罗清阴
     修藤发异花  芬馥而围绕
     有胜妙楼阁  众宝所装校
     金河泛清泉  诸珍厕阶陛
     皆由善业招  毕竟不久住
     譬若弥卢山  劫尽亦散坏
     又彼诸天人  生憍慢放逸
     不念于无常  刹那而堕落
     彼天中有情  五欲得自在
     受多快乐已  定溺于恶趣
     若身根意识  逼迫无时处
     彼苦极艰辛  不知其数量
     恃己多眷属  而生于常想
     当其退没时  则受乖离苦
     于侍卫僮仆  俱时而弃舍
     由增上愚迷  至死无知觉
     彼天将灭时  根识唯忧苦
     睹斯堕落已  彼我当无异
     是三界虚假  诸法皆有为
     旋转如车轮  不坚如聚沫
     是身如聚沫  着卧具衣服
     是心如车轮  乐和合动转
     非天人夜叉  修罗迦楼罗
     唯自作善业  于死能救度
     乃至未来世  死怖深可畏
     若不修胜因  后悔无所益
     是鄙劣境界  能生多欲乐
     由无智愚痴  不知命边际
     何者是亲属  何者为快乐
     灭相现其前  彼天无依怙
     舍离诸胜处  林木花庄严
     为死绳所牵  随业而长逝
     如水踊于空  势堕即飘散
     聚首有睽离  轮回各流转
     又如阳春时  众花悉开发
     时景速迁流  人岂能长久

      诸法集要经卷第一
    大正藏第 17 册 No. 0728 诸法集要经


      诸法集要经卷第二

      观无畏尊者集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无常品第五之余

     尔时诸天人  着乐生喜悦
     过彼时分已  各怀于忧恼
     如树当滋荣  密叶而弥布
     过彼时分已  悉见其衰落
     轮回如彼树  诸天则为叶
     由着欲乐故  为无常散坏
     又如雨际时  于空而遍洒
     下已不复转  彼乐亦如是
     如响腾于外  由风而发起
     虚假本来无  彼乐亦如是
     又如投火炬  则焚彼干薪
     死火极炽然  烧诸着乐者
     无量百千生  于轮回往返
     为贪痴所迷  而不生出离
     于多种欲乐  纵逸而受用
     为诸苦所因  灭已自当受
     谓彼生老死  及爱别离苦
     如是于自他  各各无能免
     见一天堕落  何不生惊怖
     若无善方便  我亦当如彼
     知已勤修作  常念于无常
     是人命欲终  即无诸痛苦
     彼亲眷朋属  相对怀悲感
     当其大怖时  忧苦无能代
     住寿者当殒  未堕者终没
     是死力坚强  贵贱皆勾摄
     若天善决了  则不生放逸
     积集彼善根  而断于诸惑
     聚者散之本  少即老归趣
     命为死所侵  各依之而住
     是无常劫火  能爇于须弥
     况复诸天人  类芭蕉聚沫
     当知有为法  自性非安住
     若常若快乐  何有于少分
     世间诸众生  皆知死非远
     无方便免脱  不起对治道
     谓自他形色  何能得久住
     痴暗无觉知  快乐亦如此
     一切诸有情  不修净善业
     皆为生死轮  分裂而破坏
     具百千种类  刹那皆丧灭
     当知有生者  咸为死所伏
     若人意思惟  常乐行放逸
     匮乏无乐因  徒为焰摩摄
     恃形色勇健  着乐即散失
     大力焰摩罗  是人乐亲近
     若近焰摩罗  为最极鄙劣
     快乐与寿命  速疾皆消殄
     若天着欲乐  长时废善因
     盲瞑无觉知  彼为欲欺诳
     无威德光明  根昧心散乱
     从彼夜摩天  随业而堕落
     快乐暂时住  衰老常切身
     若生染着心  彼无目无智
     于上妙快乐  受用无厌舍
     不觉刹那间  死怖忽来至
     愚夫无止足  不念于老死
     于后命欲终  悔恼徒如是
     又天中快乐  思惟即获得
     当其堕灭时  彼乐何所往
     快乐速迁谢  寿命亦复然
     不久于自身  定得无疑惑
     若于强健时  净惠心明了
     乐求于正法  此为具智者
     一切乐有尽  一切爱有离
     一切命有终  未死当修学
     死怖极险恶  唯法能救拔
     是故常爱乐  得生安隐处
     由乐正法故  得生于天中
     若彼退灭时  则无于少苦
     凡夫死将至  其心无少乐
     朋友虽众多  一步无随者
     若生前所作  临终悉现前
     恐怖唯自知  眷属空围绕
     又彼命将尽  于他起分别
     痴执为我所  于死生大怖
     境界如蛇螫  贪毒如闷绝
     诸天不了知  为死所侵暴
     又彼天中灭  或生于人中
     应当谛思惟  生灭苦相逐
     随逐于业风  受方便苦恼
     世有彼正人  当降心免死
     非父母亲属  及朋友仆从
     是人命终时  惨然而独往
     本性自欺诳  当死无俦侣
     于眷属妻孥  一心空系念
     又彼诸亲族  无一能救度
     惶怖无所依  相视如闲者
     愚夫无识知  今生枉虚过
     后世转辛酸  各受其苦报
     若于苦生怖  于死何不然
     志求于正法  当得真常乐
     诸天着乐故  暗钝不明了
     一切悉无常  快乐何久住
     幻法即迁流  实相常不动
     诸天舍宫殿  由不依正法
     若波心动乱  耽迷于五欲
     不知命边际  当受其碜毒
     或彼天中没  复生于余天
     终当有堕时  若昼尽有夜
     昼则同彼命  夜乃譬诸死
     了知彼二相  于心善修作
     欲境缚众生  长时不自在
     即为彼死魔  不久而消伏
     女人多谄惑  美语相承奉
     愚人于死时  业报当自受
     昔于胜园林  香风净池沼
     纵逸多嬉游  快乐知何所
     彼乐定变异  此身定当没
     如何名丈夫  常为贪所使
     或苦及快乐  长幼与衰老
     若胜劣种族  为无常所伏
     或端正丑陋  及有力无力
     若亲与非亲  为无常所伏
     或王者使命  及长者营从
     若柔软刚强  为无常所伏
     或贫乏富饶  及有德无德
     若男若女等  为无常所伏
     或客或主宰  及水陆所居
     若住诸山峰  为无常所伏
     或寝寐惺寤  及饮食宴处
     若往若来者  为无常所伏
     或空居地上  及中夏边夷
     如轮锯不停  为无常所伏
     或具智丰财  精勤并放逸
     若病若轻安  为无常所伏
     或暴恶仁慈  俭约与奢侈
     若觉悟痴迷  为无常所伏
     或地狱饿鬼  及傍生人趣
     若懈怠勇猛  为无常所伏
     若欲界诸天  及色界安住
     由无力能故  为无常所伏
     若无色天人  住三摩钵底
     彼皆无力能  为无常所伏
     若法从因生  彼定当散坏
     未见诸所作  而能常住者
     五欲诸过失  惠力能除断
     若离彼贪爱  得出于有海
     谓彼情非情  终归于磨灭
     了世相如是  心当乐寂静
     园林诸宝山  宫殿妙严饰
     劫火洞烧然  诸天咸退没
     愚痴心放逸  境界何穷极
     爱索缚如哑  从彼而堕落
     寿命与喜乐  于是而弃舍
     盲瞑无所见  迷失于正道
     又一切众生  命若浮沤起
     为欲浪倾摇  壮色何能久
     彼兜率天人  无常火所逼
     油尽灭灯光  迅速亦如此
     业果如其轮  十二支如辐
     各为因所牵  生灭同旋转
     弃天中妙乐  庄严胜境界
     复受彼轮回  为灭所降伏
     由灭所伏故  则增长苦本
     循环三界中  无能免诸苦
     又彼天堕落  余天则生喜
     由是恚恼故  流转无休息
     福尽力还坠  漂沦于有海
     若乐若苦因  自受无差忒
     由昔修善业  得生于诸天
     着乐废净因  渐次而消尽
     彼因不增长  其福岂能久
     皆由于无常  一切都散失
     诸有为色相  悉虚假无常
     众生着妄心  不乐依正法
     诸天耽欲乐  迅速如瀑流
     寿命刹那间  愚痴而不悟
     自作不善业  而招于老死
     彼天不正知  常追求欲境
     三界有何乐  一切皆无常
     为痴之所盲  不能寻出要
     譬如虚空中  降澍于洪雨
     势速无暂停  快乐亦如是
     如风飘尘沙  于空而暂住
     惑业以成形  而不知所堕
     众生无有常  快乐亦非久
     愚人无正思  彼乐不可得
     增长诸欲乐  则为流转因
     若不善了知  当为彼破坏
     谓彼苦与乐  相须而止住
     犹如妙花鬘  而覆于毒虺
     如毒和美馔  食已即当死
     若著于欲乐  定沈彼恶趣
     一切有为相  皆归生住灭
     彼乐亦复然  意妄生其爱
     由虚妄生贪  即刹那流转
     快乐与寿命  不久而弃捐
     若乐行诸善  初中后无懈
     由意寂静故  当死无忧悔
     形色必当尽  恩爱终别离
     愚者无思虑  常着欲境界
     老死如轮转  迅速难防护
     众生无智眼  即为彼分裂
     彼天堕落时  根识皆惛乱
     眷属皆舍弃  彼苦无相似
     受彼彼欲乐  贪着心无厌
     于此命终时  受种种苦恼
     若人作善业  定免于恶道
     于后命临终  则无诸忧怖
     乃至未迁谢  福报皆具足
     自获彼大利  此第一安隐
     诸天谓堕落  人间名夭丧
     既知彼无常  何复造诸恶
     譬若油炷尽  即知灯定灭
     福业若消亡  退失天宫殿
     如壁施彩绘  壁毁画宁存
     乐坏福衰微  堕落无疑惑
     诸天舍胜处  着乐故如此
     一切诸有情  当悟无常法
     生者死所吞  盛为衰所逼
     四大忽增损  病恼何由免
     若生有众多  灭亦无限量
     灭已复还生  生已即衰老
     于刹那顷刻  大怖即将至
     迁流无暂停  人何无知觉
     又一切众生  年少速变异
     寿命倏无常  人何无知觉
     由日日推迁  须臾即殒灭
     为业所牵缠  人何无知觉
     皆千俱胝天  自在而游戏
     彼尚有堕落  人何无知觉
     又六欲诸天  贪著于快乐
     由此而灭谢  人何无知觉
     快乐如梦幻  亦同彼泡沫
     暂有即散坏  人何无知觉
     又如彼阳焰  从妄想所起
     愚夫处轮回  何不生厌患
     是死最可怖  无方便免脱
     若舍宅天宫  孰为久安处
     快乐皆弃捐  无量苦逼切
     亲眷悉分离  此说名为死
     由痴覆正惠  趣彼大恐怖
     极深广苦海  此说名为死
     诸根皆昧劣  须臾命将断
     弃舍善名闻  此说名为死
     于受用境界  及称誉等事
     由是皆散失  此说名为死
     具决定真实  为众生所依
     能坏众同分  此说名为死
     若天龙夜叉  及诸鬼神等
     时至皆归尽  此说名为死
     如恶马奔驰  如炽火逼迫
     一切无堪任  此说名为死
     寿暖识俱舍  蕴处皆散坏
     是法最平等  此说名为死
     如是诸有情  迁流无暂息
     当离放逸心  勤修于善业
     如风及飞鸟  其性极捷利
     彼众生寿命  迅速过于彼
     风势有回转  禽去亦可还
     众生命若终  空爱不复得
     形色皆变坏  福业悉销镕
     为彼焰摩王  强力之所摄
     死苦极险恶  破坏诸众生
     速疾不暂停  彼何无知觉
     诸天多放逸  着乐痴所迷
     不知大苦恼  决定自当受
     谓有为诸法  体性无有常
     恐怖即随生  展转当破坏
     年少老所侵  命为死吞啖
     由住破坏因  则生诸灾横
     诸天放逸故  贪欲心狂乱
     于如是诸恶  而不生忧怖
     惠眼悉明见  未来诸苦果
     智者善思惟  愚夫起颠倒
     由意造诸恶  彼为自欺诳
     福减命即终  如油尽灯灭
     于上妙快乐  园林胜境界
     受用不厌足  由是而堕落
     寿命匪坚固  譬若彼浮泡
     倏有即还无  愚夫亦如是
     如风飘聚沫  暂时犹可停
     彼天若福尽  瞬息不能住
     若人着欲乐  则为贪所使
     展转多希求  不知死将至
     由纵彼贪爱  念念则增长
     宁知彼寿命  渐渐而减少
     少壮倏衰朽  犹如杖捶打
     安乐病来侵  损害亦如此
     是三种过恶  能坏天非天
     凡夫痴所加  见已不惊怖
     观自他亲属  如涎洟不断
     由彼彼痴爱  互相而缠缚
     若人贪种族  子孙相继嗣
     彼如茧自缚  毕竟何所得
     寿命难保护  死冤有大力
     势速不暂停  刹那即相近
     非天人修罗  鬼神诸异类
     唯除佛世尊  余无力能伏
     善了力无力  显示真实法
     不造诸罪因  永离彼险道

      不放逸品第六

     若人乐放逸  此说非解脱
     由彼痴所迷  去菩提即远
     不乐放逸者  ??放逸如仇
     诸天因此故  即堕于地狱
     众生若放逸  则沈于生死
     心若离彼过  自性本清净
     不放逸最胜  如餐于甘露
     若放逸痴迷  服毒即当死
     又彼放逸者  如彼炽毒火
     由是造作故  长时自烧煮
     于一切世间  无为最寂静
     是人不放逸  当得至彼所
     若人生放逸  常造诸不善
     彼为痴所蔽  云何得生天
     放逸当殂坏  离此常安隐
     鄙恶深可厌  是故当遐弃
     若人不放逸  为世所崇重
     常离于颠倒  此称为正人
     云何着喜乐  起放逸过咎
     心若不制止  为死魔所屈
     喜乐如炽烟  放逸犹炎火
     烧无量诸天  痴醉无知觉
     若不断放逸  常作轮回人
     为境界所迷  不能求解脱
     放逸牵诸天  令堕于险难
     是故智惠人  说放逸为毒
     快乐如彼蜜  放逸即耽嗜
     后感苦果时  自受其楚毒
     放逸招危厄  智者皆了知
     愚痴不厌患  譬彼牛无异
     若乐行放逸  是人唯有苦
     放逸非善因  少乐不可得
     不放逸当得  寂静心死处
     放逸无他能  唯招地狱苦
     诸天着放逸  耽染无明惠
     彼则同异趣  暗钝悉相似
     彼天极放逸  乐种种变现
     谓常处天宫  不知己堕落
     又彼诸天人  知量而受乐
     若淫纵过多  失坏唯自咎
     于天中妙乐  贪着无暂舍
     福业即随减  自知当退没
     示放逸过患  诸天当永断
     由爱着不舍  从忉利而堕
     愚痴乐放逸  生种种过恶
     于彼命终时  为欲火所逼
     五欲如于地  放逸依之生
     常耽染痴迷  不修其福业
     欲为放逸因  暴恶极捷利
     智者当制之  了彼皆如梦
     梦非地狱因  五欲即为因
     当离于五欲  勤修殊胜行
     诸天于欲乐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9-16 20:29:06 | 只看该作者
    随念皆获得
     以智善开悟  则为不放逸
     诸天处宫殿  为境界所惑
     放逸无出离  沉沦于苦海
     放逸极痴暗  以无明为本
     为彼痴所覆  虽见若无目
     又如腾炽焰  因火而发生
     放逸生诸惑  由痴而得起
     意若生放逸  即为彼所烧
     如是愚痴人  当堕于地狱
     诸天起放逸  恋著于天女
     乐和合快乐  不觉乖离苦
     彼天命欲终  则近大恐怖
     快乐非坚牢  当此徒厌悔
     合会当离散  着乐苦所坏
     少者即衰朽  一切皆归尽
     又彼诸有情  善恶业所缚
     各各往诸趣  如彼俳优者
     由业所牵故  随轮回流转
     报尽即无常  有智无能免
     放逸甚可恶  方便常远离
     若能断彼过  则超三有海
     如人坠深崖  彼命或少活
     放逸若堕落  少乐不可得
     由放逸过失  造无量恶业
     于其昼夜中  而无有少善
     世间出世间  所有诸快乐
     为放逸破坏  是故当弃舍
     放逸速破坏  离此即安隐
     后得生诸天  为最胜天主
     若人离放逸  则断流转因
     是故当弃舍  常得离忧怖
     若人求乐果  当除其苦因
     若断彼放逸  则无诸苦难
     又着放逸者  引生于睡眠
     及恶作因缘  当堕于险岸
     不放逸最胜  无令少生起
     舍离常获安  乐着为彼缚
     诸天放逸故  展转增痴醉
     如禽无所知  常为地狱行
     无量诸天人  为欲所桎梏
     堕放逸海中  如鱼投罥网
     又天中有情  耽欲无知觉
     为放逸缠心  彼乐岂能久
     意随放逸转  境界常现前
     于乐无厌患  彼天常苦恼
     诸天着欲行  皆由彼放逸
     是法不坚牢  能坏于寿命
     无量百千万  那由他诸天
     为欲火所烧  由愚痴放逸
     彼放逸过恶  能令诸有情
     造彼不善因  后招其苦果
     善真实观察  彼放逸自性
     譬之于毒蚖  亦如利刀剑
     放逸使诸天  一切皆随转
     初视若亲朋  后觉如冤敌
     天人阿修罗  及彼诸龙等
     皆由放逸故  而生诸障难
     为放逸所惑  不能修众善
     是人失大利  求趣险恶道
     若人常乐着  饮食与和合
     造作傍生行  为放逸欺诳
     又彼诸天人  远离众善业
     展转恣痴迷  放逸何所得
     诸天放逸故  福尽而堕落
     为业风所吹  漂沦于恶趣
     经无量百千  轮回生灭苦
     无正念思惟  常生诸忧怖
     诸天由彼痴  饮放逸浊水
     后堕地狱中  猛火常围绕
     若人于世间  常乐不放逸
     勤修诸福业  定得生天中
     人身极难得  得已生放逸
     放逸极黑暗  当招地狱苦
     若人乐放逸  复不生怜愍
     于彼命终时  受极苦热恼
     非世火所烧  及刀剑所断
     是放逸炽火  从五根发起
     乐坏即为苦  亲属亦如冤
     皆由放逸生  是故当弃舍
     放逸与痴爱  令贪转增长
     是三种可畏  能坏众生善
     无智舍正法  乐作于放逸
     为焰摩使者  临终所驱逼
     放逸极险恶  智者常守护
     彼于命终时  安隐无诸怖
     放逸第一苦  不放逸最乐
     若求彼乐者  不应行放逸
     于彼处界等  起放逸过患
     损坏诸善根  则生诸障碍
     又彼放逸者  乐著于形色
     由增上无知  即趣于险难
     若常作放逸  定堕于恶道
     愚夫不觉知  彼死掌中住
     诸天福尽故  皆由生放逸
     为彼所损害  堕落无能救
     唯有一善法  具足诸功德
     忍辱常相应  怜愍于含识
     由此善根力  临终离诸怖
     是故舍放逸  专注勤修作
     常远离愚痴  善护于明惠
     若达此二法  放逸自除断
     此丈夫法财  决定当修习
     由具彼财故  则乐不放逸
     放逸名为缚  不放逸即解
     如是二种相  以方便拣择
     若乐放逸者  当起善思惟
     于后命终时  则知其业果
     又复舍家人  常生于止足
     精进修诸善  得近寂灭乐
     离世俗攀缘  唯务于真谛
     不为诸魔事  少分而动乱
     若人意寂静  常离诸希求
     胜智则发生  于彼何有苦
     以正惠观察  过现诸恐怖
     当脱彼未来  无量烦恼缚
     若乐不放逸  常不值诸难
     由智离垢染  当证真常处
     此放逸能坏  诸天妙五欲
     何况彼愚夫  耽着无知觉
     若乐行放逸  彼人则近死
     能离彼过失  善任持惠命
     放逸不放逸  二种如是说
     近之为苦本  舍之则远死
     诸天及世人  常著于欲乐
     犹如彼飞禽  二种无有异
     不达彼正法  不知解脱因
     如是天及人  故与彼相似
     若弃舍放逸  常乐于胜行
     如是诸有情  此为真智者
     诸天乐游戏  常作于放逸
     虽受天福报  与彼禽同类
     诸业有差别  受生则有异
     唯善法可依  决定无少堕
     若不悟轮回  一切皆归尽
     彼天极愚痴  颠倒唯自损
     若天依正法  住无垢境界
     不作放逸行  为世所恭敬
     谓彼苦与乐  皆从因缘起
     彼天善觉了  不造非义利
     于亲眷朋友  互相而系属
     不厌怖轮回  何曾求出离
     饮酒生放逸  智者当了知
     饮已即消散  放逸难可坏
     放逸发狂乱  驰骋于五趣
     是故方便说  为患逾惛醉
     若人行放逸  受罪俱胝劫
     饮者日当醒  放逸长时醉
     远离放逸者  则无彼堕落
     若为彼所牵  常沈于诸有
     若乐饶益者  当舍诸放逸
     为最上烦恼  是诸佛所说
     为放逸所牵  令心则轻动
     诸天由是故  懈怠无修断
     若不远放逸  恶惠深可怖
     定堕于险难  后受彼热恼
     从天中堕落  则受诸艰苦
     当知彼放逸  少不可亲近
     若常乐放逸  彼无快乐分
     当知彼放逸  第一苦根本
     无数诸天人  皆因放逸故
     堕于地狱中  百千俱胝劫
     放逸第一冤  不放逸如友
     是故当亲近  常为作饶益

      诸法集要经卷第二
    大正藏第 17 册 No. 0728 诸法集要经


      诸法集要经卷第三

      观无畏尊者集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不放逸品第六之余

     于善当奉行  见恶则如毒
     故说此放逸  为第一险道
     彼放逸众生  为美言所诳
     常迷醉其心  于苦唯己分

     不怖于苦恼  不求天快乐
     由无智观察  与傍生无异
     于饮食淫欲  其心无暂舍
     如是诸有情  则同其畜类
     乐着嬉戏者  住琰摩口中
     彼死即现前  是苦难堪忍
     众生心放逸  乐坏即夭丧
     由彼放逸故  终为死磨灭
     唯有一善法  令寿命安隐
     复能生诸天  说名不放逸
     放逸不放逸  生过失功德
     善恶皆由心  解缚亦如是
     众生不了知  快乐如冤害
     彼意极愚痴  远离于佛智
     放逸如毒树  耸干有其三
     为彼老病死  常依止而住
     具足修正行  不为彼所侵
     智者处轮回  常乐不放逸
     若乐不放逸  则离诸过咎
     解脱诸恐怖  得最上快乐
     若具放逸者  我则生怖畏
     彼若有解脱  于乐不须断
     由贪起放逸  当堕莲华狱
     彼于欲自在  常止住其中
     若住于放逸  生四种颠倒
     能坏于善行  如世间冤害
     无量诸疑惑  恐怖常逼切
     流转生死中  皆由放逸行
     此一放逸行  常乐诸欲乐
     则远离一切  无漏清净法
     诸天放逸故  展转无穷极
     愚痴不厌离  何由得寂静
     离染污思惟  其心则寂静
     能利于自他  无复诸热恼
     诸天着欲乐  所得何曾见
     是乐有为生  无常不久住
     此有为色相  决定而破坏
     彼乐若坏时  则生于苦恼
     若人于欲境  放逸心狂乱
     决定有乖离  后受于热恼
     于五欲境界  贪爱得自在
     彼欲诳诸天  放逸则随转
     若人作放逸  是诸难根本
     于财起贪求  广造诸不善
     若人于此生  具足诸快乐
     当随智惠行  如鱼逐流水
     诸天若放逸  为女色所伏
     则为彼烧然  常受于苦恼
     是故诸天人  一心当远离
     于意常止足  不为欲所缚
     愚痴迷罪福  不知法非法
     此人于涅盘  少分不可得
     于轻重律仪  及甚深法要
     而常乐修习  则获彼安乐
     常乐宣正法  涤除诸垢秽
     不作放逸行  则常获妙乐
     昔乐行放逸  常迷醉愚痴
     若天若世人  皆不应亲近
     造放逸过失  未曾有间断
     彼人命欲终  则趣于恶道
     此说彼放逸  于理非和合
     诸天常痴迷  当堕于地狱
     诸天欲所迷  非爱而生爱
     痴暗不觉知  何有于少乐
     诸天于五欲  常乐着迷醉
     如彼生盲人  不见于正道
     由彼心散乱  不生真实见
     放逸镇烧然  是故当远离
     意地诸善法  由放逸破坏
     八圣道昭然  毕竟无能见
     是放逸为毒  能坏十善法
     如是放逸者  失四种禅定
     诸佛离五欲  常赞不放逸
     是身老死侵  当厌离放逸
     放逸唯有苦  离此即解脱
     为放逸所牵  无智不能断
     不放逸最胜  诸天乐亲近
     若作放逸者  定知当退没
     一切诸众生  轮回不解脱
     由放逸罥索  萦缠难出离
     造恶则无福  作善非招罪
     放逸诸有情  常生颠倒见
     云何为罪福  非世俗所说
     智者善明了  不赞于放逸
     诸天若放逸  则减失善业
     当知此恶因  定招于苦果
     若意着诸欲  暂时生少乐
     则为彼破坏  退失生大苦
     境界常现前  愚夫不厌足
     痴迷着女人  则见其堕落
     由贪生放逸  习近诸女人
     于己命终时  彼则咸观看
     诸天若退没  独逝而无侣
     唯有善恶业  于后而随逐
     远离彼恶作  善修诸善行
     弃舍斯过咎  常乐不放逸
     放逸轮回本  离此为寂静
     彼二种差别  此说其自相
     智者常思惟  乐修于诸善
     正人依法行  则无于少苦
     众生处轮回  皆随于自业
     云何彼世间  为放逸破坏
     放逸第一缚  复能坏诸善
     为彼堕落因  作地狱苦本
     显示一放逸  为诸苦恼因
     若乐饶益者  常离彼过失
     若离于放逸  得至不死处
     由不放逸故  则近菩提道
     若乐不放逸  住最上涅盘
     故说彼放逸  为其堕落因
     若人作放逸  此恶无过上
     为世所欺轻  死堕饿鬼趣
     若乐于放逸  则生彼颠倒
     由如是业果  随生死流转
     彼地狱炽火  常烧放逸人
     若乐解脱者  则舍于放逸
     若人离放逸  则生于明智
     永断于诸惑  常受彼妙乐
     众生心散乱  为业而缠缚
     流转三有中  当乐不放逸
     于苦谓为乐  乐坏生于苦
     夫死转为妻  当乐不放逸
     妻死或为母  母死或为妻
     于此流转中  当乐不放逸
     放逸能生贪  由贪复生恚
     为过患之源  沈轮于恶道
     放逸不放逸  智者皆不着
     此最上安隐  升智慧楼阁
     若能离放逸  善住安乐处
     为大智丈夫  速证真常果
     示放逸过失  与道极相违
     则断法桥梁  坏善心种子
     能坏解脱法  引生诸妄念
     堕彼险恶趣  皆从放逸起
     自不求利益  为他人所弃
     无言无所作  彼则如死者
     虽具天形质  愚痴同畜类
     常居放逸中  作歌舞戏笑
     若人着放逸  即趣三有海
     灭已复还生  悉见其破坏
     由此造诸罪  为业所缠缚
     放逸转为冤  违背诸善法
     是业不住内  亦不在于外
     当知放逸者  皆由心破坏
     于最上境界  其心无厌足
     乐歌舞嬉戏  不知堕灭处
     愚痴放逸者  以怖为欢悦
     彼天同生盲  不知道非道
     由彼放逸行  从诸禅堕落
     轮转欲界中  驰流于五趣
     若住无色界  获四种空定
     由行放逸故  流转于世间
     周流三界中  愚痴无知觉
     放逸为桎梏  爱索而缠缚
     若堕诸恶道  常饥渴恐怖
     由彼放逸行  不生于悔恼
     若心生苦恼  则为爱别离
     故如来所诃  常远于放逸
     由彼放逸芽  滋长老病死
     是三种苦恼  能坏诸众生
     又如彼大地  能生其药草
     彼放逸愚夫  则增长诸惑
     放逸如毒苗  出生诸懈怠
     饮酒着女色  共游戏境界
     放逸为极苦  不放逸最乐
     放逸不放逸  于此善分别

     假使百千俱胝劫  堕于恶趣受极苦
     是故不应作放逸  则同诸佛超彼岸

      诃厌五欲品第七

     欲为第一诳  于彼无作意
     是诸地狱因  轮回深险缚
     若人着诸欲  则受无边苦
     常为欲蛇害  何有于少乐
     宁以利刀剑  而自断其舌
     不应以少言  而谈于欲事
     众生贪所欺  瞋恚常烧煮
     愚痴所降伏  于欲常赞美
     多造于恶行  而得欲少味
     由纵彼贪痴  不了苦为苦
     彼欲无形色  快乐无有常
     为最极恶因  然后当远离
     众生由起贪  常堕于恶趣
     若能离彼过  则无地狱怖
     狱中生恶火  欲火悉同等
     是故当一心  常生于厌怖
     常爱乐解脱  远离于彼欲
     破坏不善法  如日除黑暗
     彼愚痴凡夫  诸根着境界
     由意生爱乐  即堕于恶趣
     由彼五境界  五根生爱着
     须臾贪火然  于欲而无足
     又彼诸有情  而生于贪火
     和合则炽盛  离散则无有
     若离欲境界  彼无由得起
     是火极险恶  常应生远离
     如木无分别  从爱河而流
     彼爱复如酥  沃之增炽焰
     是贪火猛毒  能烧于一身
     弃舍于名色  彼火则不灭
     又如世间火  见已咸生畏
     贪火极洞然  何不生惊怖
     从彼五根起  五境而围绕
     爱力疾如风  烧彼多贪者
     境界如稠林  深险难出离
     为彼贪所烧  如火然槁木
     是贪欲炽火  随境界增长
     彼贪者无知  以苦而为乐
     世火益光明  贪火增黑暗
     是境界如冤  智者当远离
     若人于境界  见已当如毒
     暂生于少乐  然后受极苦
     非此世他世  亦无初中后
     如是欲境界  云何有快乐
     是诸愚痴者  多乐着嬉戏
     于境界无厌  如火焚草木
     由于境无厌  则为彼欺诳
     常处生死中  不知其过失
     着欲飞禽行  彼决定愚痴
     如是诸天人  不及禽等类
     犹如劫尽时  日炙海令竭
     百千俱胝劫  观色而无厌
     彼海尚有竭  天雨能充满
     眼视诸色相  未曾有厌足
     于欲若无厌  于乐何分别
     彼若足无贪  则远离忧恼
     如摩罗耶山  悉产旃檀木
     愚者伐为薪  复以营田亩
     欲为第一诳  虚妄不坚牢
     如乾闼婆城  亦如于梦境
     如幻如聚沫  如金播歌果
     暂生于美味  着欲亦如此
     智者真实见  离爱则无苦
     为彼愚痴者  显示其恶果
     欲如世间毒  造作一切罪
     如所得思惟  后复为破坏
     意着欲无厌  复以欲为冤
     彼天命终时  即堕于地狱
     欲为世间毒  亦如一电光
     愚痴着女色  如鱼逐浪转
     常思惟增长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9-16 20:31:14 | 只看该作者
    前后际不善
     着欲如炽火  智者当远离
     若随其亲近  则彼彼增长
     欲火极烧然  触则受楚毒
     了知此欲火  智者常远离
     若离于彼欲  决定获安隐
     彼无数百千  那由佗天众
     由爱乐五欲  为狱火烧煮
     欲如火如毒  当离求安乐
     为彼地狱因  是故应弃舍
     于欲得自在  如不见不闻
     由不着彼故  无苦无逼恼
     于欲不应作  亦勿意思惟
     着欲诸天人  为彼火所害
     从无始轮回  欲冤从心起
     于爱若解脱  彼欲则无有
     彼染浊苦果  从爱欲而生
     若于欲解脱  则得上妙乐
     智者依于欲  于欲而无爱
     由离彼痴故  得证真常处
     暂生于适悦  后受诸楚毒
     于欲起染着  则趣于地狱
     是中生爱乐  刹那乐非有
     若离垢寂静  得至不灭处
     智者初中后  以欲而庄严
     云何彼愚夫  于欲而耽着
     是欲如毒苗  触则生炽火
     于彼生爱乐  则为毒所害
     如火加于薪  其焰常不灭
     若乐彼欲者  则增于热恼
     如蛾见灯焰  不知烧其身
     彼愚痴众生  着欲亦如是
     若人着贪欲  常为彼烧煮
     毕竟无知觉  与灯蛾相似
     是故彼诸天  舍欲求佛智
     放逸当自损  今生勿虚掷
     常乐着诸欲  减失于善业
     为痴所欺诳  后当堕地狱
     如毒树开花  游蜂而竞采
     愚痴着欲人  受用以为乐
     彼蜂由食毒  其命复何有
     欲毒损众生  永寿极难得
     又彼地狱火  由欲而烧然
     是火满其中  烧诸天等类
     饿鬼饥渴逼  复为火所烧
     于彼畜生中  乐寻求损害
     余一切世间  皆依欲而住
     是火普遍起  烧诸迷欲者
     心常于境界  耽迷复轻动
     愚者若明了  得离彼危苦
     是心着诸欲  不知其险难
     常处欲瀑流  则生于苦恼
     诸天性怯弱  着欲生狂乱
     由斯心动转  不知大恐怖
     诸天耽五欲  常生于固护
     无智不弃舍  后当生忧悔
     是心常痴暗  于境不明了
     彼欲极过患  暂生于适悦
     于若干百千  无量俱胝数
     皆由欲破坏  于心不防护
     为欲境所缚  当受地狱报
     以意善修作  毕竟当远离
     由先起贪染  复作彼瞋行
     因愚痴所迷  则同于畜类
     愚夫没欲中  由欲复痴醉
     犹如彼飞蛾  终为火所害
     彼诸天形色  着乐而破坏
     为彼欲所降  决定当堕落
     众生为欲诳  则生于痴迷
     由爱索所牵  则堕于恶道
     若怖彼险恶  自作于善利
     以意寂静故  不生于热恼
     若乐欲境界  疑惑则增长
     渐生诸过患  如风鼓其火
     欲火常烧然  彼乐速迁灭
     常真实思惟  不著于境界
     若人于欲境  其心生迷乱
     境界常现前  是彼愚痴行
     无智着境界  不生于厌离
     如薪投火中  因风则炽盛
     诸天由彼贪  常著于欲乐
     愚痴不厌舍  由是而退没
     若人于欲境  心常生系念
     为别离苦恼  长时而烧煮
     天中妙欲乐  当为爱别离
     是苦胜人间  不及其少分
     诸天受欲乐  如鱼居水中
     心境若俱亡  彼贪则不起
     若人于欲境  常爱乐亲近
     其心不防护  长时苦不断
     由乐着诸欲  不畏其苦果
     彼暗钝无知  后受极险难
     欲为患尤重  暂能生少乐
     此为不净行  引导于恶趣
     若人无智眼  于欲常爱念
     亦如彼盲者  堕险而无救
     彼着欲众生  少味而多怖
     犹如寻香城  暂有即无处
     放逸生喜悦  展转而爱乐
     诸天痴所迷  不生于觉悟
     于境界生贪  彼欲即随转
     不知大苦报  决定而自受
     若人于五欲  常乐着嬉戏
     当堕彼恶道  愚痴徒后悔
     若离痴境界  不为欲火烧
     于正行勤修  则得最上乐
     以世间欲境  比清净妙乐
     于十六分中  而不及其一
     若人心着欲  此欲实非乐
     速趣地狱中  于苦而有分
     设于百千劫  着欲亦无足
     常求欲境界  何曾有乐处
     若于欲作意  刹那则增长
     诸天及世人  由此而堕落
     于欲常耽迷  为最极险恶
     若不生远离  则为彼灭坏
     是眼犹若海  观色无满足
     于最上美味  舌嗜而无厌
     鼻嗅诸妙香  于彼常不舍
     由触生快乐  彼意则无尽
     于美妙音声  耳闻极爱乐
     意著于法尘  未曾而暂舍
     是六根轻动  譬之彼恶马
     着欲境无厌  常如其饥渴
     诸天着五欲  如火益干薪
     火性本炽然  无足亦如此
     是六根炽火  无始常烧然
     愚夫无觉知  贪迷如闷绝
     当知彼欲乐  则为地狱因
     睹欲起贪心  如蛇动其舌
     又如彼盲者  无目亡诸欲
     彼若起寻求  则堕于地狱
     非由无目故  能离欲境界
     具眼修正行  则越彼恶趣
     乐行非义利  造诸不善业
     于欲心无厌  是人堕恶道
     若人著于欲  众苦由之生
     暂舍还追求  彼无识无智
     欲初如亲友  后则为冤敌
     如金播歌果  食已即为害
     无量诸众生  着欲而堕落
     如逝水无回  彼乐亦无异
     受用诸快乐  园林胜境界
     于彼若无贪  常生安隐处
     若人耽欲味  放逸心狂乱
     乐坏苦现前  彼不生后悔
     由先善业力  感形色姝好
     是故彼诸天  各生于爱乐
     是欲境无常  决定当离散
     诸有具智人  于欲而不乱
     此身何所堪  无智生爱乐
     常造不善因  况复未来苦
     彼愚痴凡夫  常贪于欲味
     初虽有少乐  后当唯有损
     如是彼声色  体性能生惑
     愚者为彼牵  则趣其险道
     若人于欲味  心常生渴爱
     彼唯苦非乐  智者当远离
     如虚空降雨  能益于河流
     诸天没欲中  唯增于炽盛
     如鱼居水中  犹生其渴爱
     彼着乐诸天  无厌亦如是
     如彼虚空界  边际不可得
     于欲生贪人  境界何穷尽
     如海腾波涛  其水常充满
     愚痴着欲人  彼心常不足
     愚者常思惟  未得诸欲境
     已得则坚着  如贪味流涎
     欲能生热恼  为极恶过患
     此灭彼复生  非寂静境界
     是欲唯损害  弃此名丈夫
     己若有衰危  彼则咸舍去
     于境界无厌  于乐亦无足
     智者善思惟  应常生远离
     境界为苦因  寂静为乐本
     离境界毒蛇  当亲近寂静
     欲能生大怖  刑戮及重病
     由彼贪因缘  随轮回流转
     无量百千生  聚已复还散
     唯诸佛世尊  真实悉知见
     世间出世间  种种诸快乐
     由彼着欲故  悉皆为散坏
     愚人心着欲  顾恋不能舍
     彼为痴所盲  何能发明惠
     恶言闻若仇  于此人皆怖
     欲境如深冤  云何不远离
     愚夫着彼欲  则为欲火烧
     不生厌患心  后受于苦报
     譬如大火聚  见者咸生怖
     欲境常炽然  云何乐亲近
     是身筋连持  深可生厌离
     复为欲所迷  如索而缠缚
     如金播歌果  红色味甘美
     食则生损恼  着欲亦如是
     如蛾扑灯焰  则为彼所烧
     着欲诸众生  由之而破坏
     彼无识愚夫  于欲而称誉
     是欲如炽火  触则为烧然
     如鹿为渴逼  奔趣于阳焰
     由随彼贪心  妄求于快乐
     诸天着妙欲  则无有厌饫
     诸惑由之生  何能得寂静
     现虽生少乐  于后则为苦
     诸天欲境牵  其心常散乱
     于种种境界  耽染心迷醉
     命尽业相随  决定无疑惑
     众生死将至  无不生惶怖
     由着欲境界  及死无依怙
     爱别离苦恼  皆由欲所生
     诸天当了知  不应心恋着
     是欲非义利  生无常恐怖
     彼愚痴凡夫  爱乐而亲近
     由增上痴迷  为贪火烧煮
     无正念思惟  于欲无厌怖
     若乐欲境界  决定受诸苦
     轮转三界中  何由得出离
     众生因无明  常受诸苦恼
     是故说彼欲  如电非久住
     当知彼贪欲  如梦境虚幻
     了苦空无常  及无实主宰
     故诸佛所说  五蕴自性空
     若如实了知  则于欲不着
     为愍诸有情  断除烦恼缚
     令至于彼岸  得寂静涅盘
     乐行五欲者  则没溺三有
     常迷惑其心  何由得寂静
     若人著于欲  则忘失正法
     寻求彼境界  速趣其地狱
     是欲唯破坏  犹如利刀剑
     若不生厌离  后当唯有苦
     若如是造作  则如是增长
     于彼无厌足  常生诸热恼
     求天中快乐  当为欲所烧
     不造诸苦因  常得于快乐
     愚夫于欲境  坚着而不舍
     此则如电光  暂时而动转
     若人贪五欲  相续而不断
     是人为欲火  烧然无休息
     诸天于欲境  生增上愚痴
     于离喜妙乐  彼则不复得
     离解脱无乐  亦无于涅盘
     与欲境相违  是故当弃舍
     若住贪境界  诸根则无厌
     由彼无厌故  何由得解脱
     若于轮回海  而能生怖畏
     当离彼不善  及贪欲险难
     欲境无暂停  如日出复没
     当乐依山林  修禅求出离
     欲非解脱法  愚者为珍玩
     唯圣财七种  毕竟获安乐
     是欲非宝处  为轮回旷野
     若爱乐亲近  则不能出离
     于罪不惊怖  彼为大无知
     非财说为财  唯苦则无乐
     若人远离欲  不生于贪爱
     此为善安住  非欲火所害
     于欲无止足  彼心非安静
     与贪爱相应  如火腾于焰
     诸天阿修罗  人及非人等
     于欲不生厌  皆为彼破坏
     若人于欲境  迷惑心狂乱
     彼为自欺诳  由是而丧灭
     诸愚痴众生  不知罪福相
     境界名为欲  而常生爱乐
     诸天欲所牵  其心则痴乱
     若乐佛功德  当离彼境界
     此现在五欲  能生诸过患
     于乐不染着  是名为智者

      诸法集要经卷第三
    大正藏第 17 册 No. 0728 诸法集要经


      诸法集要经卷第四

      观无畏尊者集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诃厌五欲品第七之余

     欲境如梦事  亦犹寻香城
     猛炽若焰然  诸天由是堕
     若于欲生爱  后则为所损
     曲戾无正思  诸天由是堕
     极下恶可厌  流注若河源
     譬之深险坑  诸天由是堕
     欲性本动摇  犹风浪水月
     如蛇舌不停  诸天由是堕
     欲如飞电转  亦如于阳焰
     如聚沫不坚  诸天由是堕
     欲如迅河流  如象耳常动
     如芭蕉不实  诸天由是堕
     欲如彼幻事  如金播歌果
     如鱼吞其钩  诸天由是堕
     当以真实智  断除于欲境
     解脱不善果  及诸不饶益
     起妄想思惟  于欲生欣乐
     则为欲罥拘  寿命岂能久
     众生心轻动  咸为欲所牵
     愚痴无觉知  彼为自欺诳
     若为欲境动  则是诸苦本
     如乾闼婆城  当知不久住
     若于欲生贪  彼瞋则随转
     如是诸众生  速趣于恶道
     是故彼正士  舍欲除瞋恚
     离痴等过失  显发于明慧
     若人厌欲境  悟彼如深冤
     以智为良朋  速证真常果
     于欲不生着  得离诸垢染
     斯为具智人  诸天咸敬奉
     善超欲淤泥  能与众生乐
     心离缚寂静  降伏诸魔军

      离爱品第八

     爱火起于心  迷者谓清凉
     犹胜地狱火  此乃遍三界
     又彼地狱中  能生于劫火
     极炎猛炽然  皆从爱所起
     地狱苦众生  业尽必当出
     三界诸有情  爱火无休息
     由爱所缚故  轮回无有穷
     何况地狱中  更生于爱火
     又地狱业火  但能然彼身
     爱火损众生  烧心及其体
     是二种差别  今当分别之
     狱火虽炽炎  爱火复过彼
     由三业所起  遍三有烧然
     损害于善因  唯爱火为毒
     贪火烧诸天  瞋火亦复尔
     痴火逐愚夫  爱火随所至
     嫉慢复如火  从我执薪生
     离火烧世间  无薪常炽盛
     于境生恋着  为爱蛇所伤
     瞻视及承迎  展转而增长
     如火增其薪  相续而不绝
     世火犹可防  爱火无能制
     若为爱欺罔  随世间流转
     彼则如冤敌  无有能胜者
     由爱之所覆  趣海求诸珍
     恐怖军阵中  深入而斗战
     王者爱其国  乃互相侵竞
     以至母及子  因财而起诤
     若解脱彼爱  捐舍诸珍玩
     视之如瓦砾  则近菩提道
     由爱于财故  堕地狱趣中
     彼热恼难堪  是故当远离
     当以其智水  沃之令永灭
     若不除爱火  去菩提则远
     若远离其爱  于诸珍不着
     是人于世间  则无微少苦
     如网捕于鱼  悉遗诸螺蚬
     爱缚彼众生  无有能免者
     如鹿中毒箭  则四向驰走
     毒处处相随  宁逃于苦恼
     爱火亦如是  彼毒常随逐
     烧愚痴凡夫  何由能出离
     暂生于适意  果报常烧然
     求出世乐者  应当去其爱
     如鱼食其饵  彼必当趣死
     人为爱所牵  中夭无疑惑
     堕鬼境界中  热恼遍驰走
     及地狱有情  多由心起爱
     乃至向他门  求乞而活命
     皆由爱使然  是佛之所说
     爱火烧诸天  不须薪少许
     由著于境界  从六根发起
     受具足快乐  常迷醉其心
     堕落不觉知  由爱之所误
     一切轮回因  皆从爱所得
     爱锁拘有情  令堕于恶趣
     又天中爱火  欲境常围绕
     由愚痴自在  烧彼着欲者
     如火得干薪  腾焰则弥盛
     欲乐适其心  其爱转增长
     世火极炎猛  人皆能远之
     爱火烧世间  无能免斯害
     若人不生爱  得最上寂静
     出过患稠林  能超于苦海
     离和合过失  则断爱欲索
     解脱诸罪垢  乃是无忧者
     百千俱胝劫  常为爱所欺
     愚夫不弃舍  为幻网维絷
     谓由爱所覆  乐亲近承事
     如彼佣力人  渴饮其咸水
     饮已渴暂息  须臾喉复干
     渴爱在于心  非道何由止
     是故当远离  诸恶由之生
     为爱所伏者  沉沦无出期
     受天中最胜  上妙五欲乐
     终为爱索牵  复堕于恶趣
     若人近于爱  苦恼常充满
     依正教所明  此定非饶益
     若着爱境界  则无有厌足
     能弃彼爱者  是人无忧患
     诸天由爱故  则生于放逸
     耽着复追求  复堕于地狱
     诸天若退失  为第一惭耻
     由着上妙乐  则受极重苦
     爱覆于自心  其心则狂乱
     不怖于轮回  长时而纵逸
     众生由欲乐  复增长其爱
     爱火地狱火  为彼彼烧害
     彼爱若增长  展转则无穷
     已有生防护  未得常追求
     由起追求故  其心常不足
     是人无乐分  如来所印可
     由心无厌故  常思其欲味
     则为彼爱火  相续而烧然
     若于欲生怖  离爱火所逼
     解脱爱垢染  不复堕恶道
     由自邪思惟  起三毒尘坌
     溺放逸深渊  常贪于女色
     歌乐妙音声  引生于散乱
     其心无暂停  犹如于駃水
     爱如深险河  欲如漏舡舫
     愚者之所乘  即为彼沈丧
     爱如猛炽焰  三毒如干薪
     放逸如迅风  烧诸天不觉
     诸天着欲乐  则为爱降伏
     于顷刻须臾  暂无其少暇
     爱为欲所依  生百千障碍
     诸天着乐故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5#
     楼主| 发表于 2017-9-16 20:33:23 | 只看该作者
    于善不能作
     爱蛇有五首  其性极暴恶
     螫彼贪欲人  是苦难堪忍
     爱河极深广  从五欲出生
     欲达彼岸者  匪善何能越
     爱如幻伎儿  充遍于三有
     诳惑诸天人  于益无少分
     五根取欲境  未曾有厌怠
     如酥投火中  念念而增长
     又复彼爱者  能开恶趣门
     地狱鬼畜生  如是常往返
     愚夫由起爱  堕死魔口中
     善离斯过失  不为彼所啖
     诸有具智人  能降伏彼爱
     离忧恼怖畏  坐卧常安隐
     若离彼爱缠  则不生诸苦
     愚者多希求  常兴于损害
     于其昼夜中  心不生慈愍
     他所有珍财  意欲皆希取
     是辈如劫火  其性常凶险
     远离于善人  如毒蛇处穴
     由增上爱故  为热恼烧煮
     死堕地狱中  复生于鬼趣
     从恶道出已  得生于人间
     向五百生中  常于他求乞
     下色常低言  匮乏心逼迫
     唯苦为己分  皆由爱所得
     若人断其爱  常乐求佛慧
     斯为其正人  得最上寂静
     若遣心中爱  如驱蛇出穴
     爱毒未蠲除  决定当破坏
     若决定造作  彼爱常现前
     如火掷干薪  其焰则弥盛
     众生贪珍财  积聚无止足
     彼于命终时  皆为他所有
     由爱所获咎  财散罪不消
     由业之所牵  含悲趣地狱
     财为他受用  罪则当己身
     堕彼恶趣中  后悔徒热恼
     财散名为衰  乐坏则为苦
     亲友忽如冤  皆从爱心转
     智人不起爱  爱火常炽然
     损害诸有情  令堕于恶道
     积财如彼山  守御常忧怖
     云何造诸罪  非理而持用
     不乐畜财者  无怖无防护
     是离贪智人  在处常安住
     乐求于富乐  倏然而散坏
     盛衰不久停  如日之轮转
     荣富者如缚  贫乏者如罪
     皆为爱所使  于欲无厌患
     受上妙快乐  所欲皆如意
     为爱火所逼  身乐俱散坏
     若诸天及人  由于欲无厌
     皆为爱所烧  如来悉知见
     百千诸有情  因爱堕险难
     受无量苦报  智者咸兴叹
     寿命速迁谢  愚夫不知觉
     福业悉消除  彼爱则增长
     若人著于爱  世世常随逐
     彼暗钝无知  不达罪福相
     若善业果报  生诸天受乐
     不善业因缘  从彼而退堕
     不造善恶业  离和合过失
     弃背老死因  住最上安隐
     贪如彼车轮  五欲为于辐
     爱毂处其中  世间无知者
     爱河极深广  欲境为波涛
     疑惑譬群鱼  世间无知者
     于昼夜三时  多造诸不善
     智者不防护  即随恶流转
     美色如幻化  了彼则无缚
     由爱常追求  为缚无能解
     若为爱所缠  则著于欲乐
     智慧若现前  能除彼过患
     爱增其黑暗  智发于光明
     当舍暗从明  离苦获安乐
     智如其利剑  能伐爱林木
     应当善修习  获最上安隐
     当知爱稠林  深密难出离
     若人善超越  则出于三界
     爱河有三派  放逸水弥满
     当乘于慧舟  能渡于彼岸
     爱如利刀杖  割截愚夫身
     苦恼难堪任  是故常远离
     爱如恶痈疽  从心而生起
     于其昼夜中  曾无于少乐
     爱如猛炽火  疑惑如樵薪
     由业风所吹  烧心生热恼
     若人爱所缠  其心则轻躁
     非理取其财  则丧于身命
     世间诸众生  造无边恶业
     皆由爱彼财  长沦于苦海
     为爱之所使  勇捍无怯弱
     乃至蹈火中  不顾其身命
     若人多起爱  心火常烧然
     无爱意清凉  如深渊澡沐
     爱如彼烈火  投薪则腾焰
     譬之彼贪夫  愈得而无厌
     具无量珍宝  刹利犹不充
     自余诸有情  少畜则无患
     若人起于爱  乐少而苦多
     苦乐两昭然  智者善取舍
     善降彼爱者  得最胜寂静
     若能常远之  则近菩提道

      离欲邪行品第九

     女人为罪本  能散于资生
     若为彼所伏  于乐则何有
     女人多谄曲  常怀于嫉妒
     乐造作不善  于业得自在
     巧言诳于他  常生和合想
     无正念思惟  喜赞于欲事
     彼暂生柔顺  后则多刚狠
     虽珍异庄严  于恩曾不念
     设百千众生  咸生于爱乐
     自性无有常  犹如彼飞电
     若乐于女色  斯为不善因
     现生及后身  悉为彼破坏
     若见一姝好  心则生散乱
     乐着彼境界  为贪之所娆
     合会必有离  由之起愁戚
     贪欲镇萦缠  皆由女人故
     是女人贪毒  与身俱时起
     如火生世间  热性则随有
     当知是贪火  从心中所发
     相续常烧然  于苦无与比
     破坏于善法  及损恼众生
     为恶道之因  是诸佛所说
     口虽出美言  心中常蕴毒
     于其所恋慕  其志曾无定
     设暂生爱着  不久则弃捐
     所说无有诚  彼意则非实
     以方便欺诳  习染欲因缘
     于己生贪人  恃之生憍慢
     天人阿修罗  夜叉鬼神等
     堕于险难中  皆由女人故
     又彼女人者  不知恩念善
     其心无暂停  如日之旋转
     见其荣盛人  则乐于承奉
     彼若有衰危  殊无少忧虑
     如蜂采其花  花干即舍去
     应知彼女人  弃旧亦如是
     女人无慈心  常怀于嫉妒
     此非无端由  皆因于男子
     诸天唯女人  余无能降彼
     由女缚所牵  则堕于恶趣
     若乐着女色  此失无与等
     贪火镇烧心  何由能出离
     若为欲所牵  贪业皆可见
     常惛醉其意  乐作诸不善
     女人恶所缠  多兴於潜意
     弃彼昔所眷  如蛇委其蜕
     女人最险诈  无能过彼者
     多作于方便  而希于宠爱
     又诸女人者  自性多流荡
     智者有先见  慎勿相随顺
     若习近女人  则失于善利
     设求生天中  此亦不能得
     天中妙乐音  闻者咸生爱
     若乐着不舍  引生于苦难
     女人心动转  于余生染爱
     爱火或暂息  则生于弃舍
     女人志坚着  乐行于鄙事
     若见彼衰残  则生于弃舍
     女人多谄媚  使彼如痴鹿
     见祸患所侵  则生于弃舍
     女人极险恶  不念其恩德
     彼厄难相临  则生于弃舍
     女人心散乱  起种种思惟
     能诳诱于他  如蜜和诸毒
     女人多巧言  能惑愚痴者
     智士善思惟  彼意曾无动
     由愚痴着欲  于财无悭吝
     不修彼福因  如鼠常藏窜
     女色如彼索  而第一坚牢
     缚彼迷士夫  令坠三有海
     是索非缚体  唯能絷于心
     心若为彼缠  苦则为己有
     余索缚于人  烧斫皆令断
     是女索不然  能牵趣恶道
     身有其相状  彼索则能缚
     心本无形质  非女索不可
     若为索所缚  其量人皆见
     女索缚于人  是量无知者
     暂生其少乐  后脱则为难
     能缚诸众生  常沦爱苦海
     又彼女索者  善缚于六根
     常索无其能  唯缚身及颈
     妻子并眷属  为缚最坚牢
     愚人生妄心  皆执为己有
     于女色生爱  彼唯筋肉缠
     便利之所依  汝爱复来此
     好发巧言词  诳惑而无愧
     当知女人者  与冤则无异
     以众妙严饰  令他生爱乐
     其心常动转  所说多虚假
     女人性多毒  如迦罗俱吒
     损彼着欲人  无能免其难
     具百千方便  不能防女人
     如风火虚空  无能缚彼者
     造诸非律仪  遭病难夭丧
     皆因于女人  破其解脱行
     世间诸众生  造作众罪业
     皆因于女人  恐怖常迫窄
     自幼及其耄  其心常散乱
     女人性本然  如日光常暖
     女心无定则  犹风中灯焰
     有怨不暂舍  如马啮其疮
     如索縻鼠狼  虽缚彼能脱
     则同彼女人  不为他所制
     如花盖毒蛇  如灰覆炎火
     如色蔽人心  如女藏恶露
     如毒树开花  观者曾无厌
     是花犹女人  毕竟当弃舍
     常乐求女色  境界即现前
     此生及后身  俱无于乐分
     非火非刀杖  非力非机关
     为女所缚者  彼恶无能断
     于人世天中  略述欲过咎
     智者若远离  作夜摩天主
     乐彼女色者  皆从惯习生
     世有真实人  则能免其事
     是人宿善本  灭已生天中
     见诸天女人  散乱亦同此
     则毁乐非真  诃心不寂静
     厌女人过患  如冤而舍去
     若习近女人  生多种苦恼
     是故当了知  于彼常远离
     若起散乱心  则生诸过失
     常见于女人  而生於戏调
     日本无黑暗  火性无清凉
     女人无慈心  少分不可得
     大地无倾摇  风状无安宁
     女人无善行  常乐说诸过
     又女人之心  动乱非长久
     有难则舍离  如池涸鹅去
     浅濑鹭所依  深渊则无有
     山岳有震动  彼定无悲愍
     不称扬正法  乐作诸魔障
     堕于险难中  为彼之所诳
     赫日可令冷  蒲桃能使刚
     女人谄嫉心  坚着不弃舍
     于乐同受用  于苦则不然
     少恨常在心  于恩而废忘
     昔于园苑中  而共相娱乐
     衰难忽相侵  毁呰而弃舍
     女为世间缚  增长于斗诤
     为过失之藏  乃非法之器
     女色惑众生  常怀其欲想
     起遍计追求  其心无暂舍
     无量爱欲箭  损恼诸众生
     彼乐何所之  悉见其磨灭
     是欲深可畏  如利刃猛火
     智者善了知  常一心防护
     若有持净戒  忽起于欲想
     招无量诽谤  生众多过患
     如风触于火  其焰则炽然
     见女人生贪  定为彼烧害
     若求清净乐  当远离女人
     此世与他生  其心常寂静
     起勇猛精进  修习于胜慧
     舍欲信因果  是人获大利

      离酒过失品第十

     此说酒为毒  应当远离之
     若乐饮酒者  则坏于善法
     若人近于酒  不生于明慧
     彼无解脱分  是故常远离
     为第一过失  智者之所说
     损坏于自他  是故常远离
     若人乐饮酒  好说世俗事
     多言起纷诤  是故常远离
     饮酒损资财  惛迷复懈怠
     有如是过患  是故常远离
     由酒发生贪  瞋恚亦复尔
     展转增愚痴  是故常远离
     酒为祸根本  令诸根驰散
     后堕地狱中  皆由酒所败
     或高声戏笑  出暴恶语言
     毁诸良善人  后则生忧怖
     由饮酒醉乱  善恶不分别
     如傍生无知  是故当远离
     若人为酒困  惛醉则如毙
     求快乐长年  为患则何有
     是诸难之本  为过患之源
     常居痴暗中  趣死之阶渐
     后堕地狱中  复生于鬼界
     及彼傍生趣  皆为酒所坏
     酒为毒中毒  疾中之痼疾
     已苦复加苦  是智者所说
     破坏于慧命  竭尽法财宝
     毁彼净梵行  皆由心乐酒
     乃至尊崇者  醉已无区别
     为世人所嗤  不生于惭耻
     酒如其利斧  能损诸善法
     乐饮者无惭  为他所轻贱
     若人为酒惑  耽湎无罢期
     不作诸善行  彼无识无智
     若人乐饮酒  彼心则狂乱
     或发於戏笑  或起于瞋恚
     现生及后身  无明常覆慧
     焚烧解脱法  皆为酒所使
     若嗜其酒味  如食金播果
     初甘后则毒  是智者所说
     是故彼智者  于酒深为诫
     心不起思念  饮则生热恼
     富足常饮酒  诸天复过是
     于彼彼快乐  后则皆散坏
     众生酒所迷  其心常醉乱
     为彼痴所牵  耽着其美味
     当知酒如绳  痴爱常难解
     宁堕地狱中  于酒不应触
     因触闻其香  痴人即乐饮
     是故于彼酒  见己当舍去
     若见即生贪  若触香即发
     由闻彼香故  其心不能止
     是故酒为毒  生过失非一
     坏色力名闻  皆因饮彼酒
     口出于狂言  瞪目无定往
     时卧不觉知  所作皆废忘
     由偃仆于地  为女人所笑
     其身不动转  加枯木相似
     彼醉酒而卧  瞥见谓其死
     知者咸告言  由饮酒如是
     常乐饮酒者  住三十六失
     当了知彼过  此则常安隐
     具胜族名称  由酒之所污
     是人如芦花  不久自轻弃
     若人乐饮酒  展转为境牵
     堕放逸水中  漂流难出离
     为境所牵故  不知善不善
     于清胜园林  何用复饮酒
     若乐于酒味  则生诸险难
     堕于地狱中  具受诸苦恼
     饮已发生痴  由痴造众罪
     愚人心爱乐  何能生远离
     起增上耽着  受极重苦报
     若能离彼过  则无诸忧恼
     初则损其慧  后则坏其乐
     是故彼智人  于酒常厌舍
     若人近于酒  彼则如飞鸢
     常为痴所盲  故说酒为毒
     于酒作毒想  最上第一乐
     由持净戒故  宁饮于铜汁
     若乐饮酒者  于罪则不免
     彼增上愚痴  常处于恶道
     饮酒虽一罪  能生一切恶
     是故当制之  心戒则为本
     比丘乐饮酒  则舍阿兰若
     离心一境性  不思惟正法
     由乐饮酒故  心常生热恼
     习近于非法  坏二世善利
     无威仪道行  废说法是分
     与言行相违  空说有何益
     自不能达解  何由悟于他
     发粗犷言词  此非善说法
     违背于正理  识者咸讥诮
     贫弊人所轻  皆由饮于酒
     过去无忆念  现在复忘失
     未来何所知  由酒迷三世
     失名称威德  令心常驰散
     引生诸过咎  斯为酒所困
     若远离酒者  具戒定清净
     住最上安隐  得至不灭处

      诸法集要经卷第四
    大正藏第 17 册 No. 0728 诸法集要经


      诸法集要经卷第五

      观无畏尊者集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治心品第十一

     佛宣转诸法  说身为无常
     于酒及女人  慎勿生放逸
     此心犹彼王  于世得自在
     能令诸众生  堕于深险难
     由心造诸业  迷乱生怖畏
     智者善持心  住最上安隐
     能引生胜处  及牵入恶道
     若离垢寂静  即证真常果
     若乐说诸法  作意为先导
     由意清净故  则成殊胜行
     若人善制心  则不随心转
     弃背诸烦恼  如日除黑暗
     又彼心如冤  是冤非他起
     劫火然须弥  心火亦如此
     愚夫为心降  诸根得自在
     能生彼苦恼  去菩提则远
     冤从自心生  离心何所有
     能缚诸有情  牵至焰摩所
     若乐欲境界  不修习正法
     愚痴履邪道  则堕于地狱
     心如火中火  最上难调伏
     由彼难调故  当受于极苦
     若纵心自在  常生诸过失
     善离彼染欲  不为苦所逼
     由起如是心  则受如是果
     作善为净因  造恶得苦报
     由心造彼业  由业感于果
     心与业相应  即受轮回故
     若人由彼心  造作诸恶业
     为彼地狱火  长时而烧煮
     由心造诸罪  由心感其果
     当知彼心者  从因缘生起
     众生为心诳  自在作诸咎
     堕于地狱中  深生大恐怖
     当依于正法  不随心造恶
     善行常轻安  恶行唯非法
     一切唯心造  果亦从心得
     心若种种生  彼果亦如是
     心如彩绘者  画三界众生
     无有善安住  不随心动转
     又彼心为本  能生解与缚
     善业则解脱  不善乃缠缚
     众生堕业网  为心之所降
     不求趣菩提  如盲不见道
     是心唯一种  能造作诸业
     若业若彼心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6#
     楼主| 发表于 2017-9-16 20:35:32 | 只看该作者
    则遍于三有
     又如彼五色  能种种显现
     缘五根诸尘  则处处随转
     如世间画者  诸人咸共睹
     当知心画师  巧妙无能见
     如壁图诸像  好丑随画工
     善不善业缘  皆由心造作
     是心常思惟  昼夜无暂住
     如其所造业  受报皆相似
     若为心伏者  乐作诸不善
     命终生恐怖  于苦无能免
     业则如彼画  随处而显现
     由心所作故  彼果则随转
     种种业差别  受报亦如是
     为心之所使  驰骋于三界
     若人随于心  则造一切业
     善调伏心者  则证真常乐
     是心随所趣  或暴恶轻动
     善哉调彼心  心静则无苦
     若人善制心  则除诸过患
     离过乃智人  于苦则不受
     诸苦从心生  了彼非他得
     逼迫难堪任  皆由心轻动
     天龙阿修罗  夜叉毕舍遮
     皆以心为主  遍于三有处
     心能引天中  及生于人世
     乃至诸恶道  如轮转无异
     心为境所牵  愚者则迷乱
     由意生爱故  住无量苦恼
     心唯一痴行  暴恶有大力
     可说不可见  念念速迁灭
     智者善调伏  心种种过患
     则超出魔网  得渡于彼岸
     心能生疑惑  谄曲多动转
     若依彼心者  乃求趣险难
     当离心过失  则诸根寂静
     不着罪非法  善达于实相
     得最胜禅定  从心因缘生
     堕于恶道中  亦由彼心起
     是心有力能  造作种种业
     于虚空境界  刹那不暂住
     彼心难了知  常无其形相
     引生于世间  匪心则不往
     身造作诸业  何去何所住
     彼果皆可见  彼心无能睹
     是心难调伏  痴暗无所见
     能引诸众生  速趣于地狱
     是心能作罪  亦能修福业
     了彼如幻化  常依于正道
     是心去不知  来亦无能见
     能牵诸有情  百千生往返
     利刃不能断  炽火不能烧
     愚暗无智人  则为彼所坏
     是业索坚固  能缚痴众生
     于百千生中  挽之而不断
     是心刹那顷  造善不善业
     能调彼心者  随处常安乐
     入彼六根门  乐着诸境界
     心牵彼有情  不觉堕险难
     虚空本明朗  水性常澄湛
     是心若如彼  引生殊胜善
     于境生寻求  常念于和合
     由心依诸根  如王将导从
     是心常奔驰  彼身随所往
     互相有力能  轮转三有海
     所造业周遍  皆由心使然
     若无善因缘  少乐不可得
     当规求正法  修习诸禅定
     心离诸过恶  如日出云翳
     若心善定住  则生于正见
     在家发净信  当免轮回难
     若心不造恶  过失则不起
     离烦恼清净  常生于天上
     是心随诸根  迅速而流转
     善防护心者  后则生诸天
     若为心所使  造作一切罪
     依止非法行  长处轮回中
     是心刹那顷  有百千生灭
     本性唯轻动  如幻化不实
     是心有大力  奔驰无暂停
     若智识寂静  则能善缚彼
     是心难调伏  令诸根动乱
     智者善任持  能达于彼岸
     是心唯无厌  知足索能缚
     善治彼心者  为世间智人
     是心缘欲境  常生于爱乐
     为善能息除  作恶则增长
     若人心寂静  见诸欲如毒
     愚者纵其心  耽之为美妙
     是心唯造作  彼业则随转
     由根境所生  令相应和合
     智者了知己  舍此获轻安
     彼色睹皆同  复何生异想
     一切色境界  为因能乱心
     善调彼心者  则离诸过咎
     如一谷种子  生色香有异
     由彼彼和合  各各随心起
     如世间匠者  善修彼机关
     依正法治心  彼则常安乐
     境界牵于心  愚者生适悦
     智慧有大力  速使令清净
     又彼心动转  遍缘诸蕴界
     及彼三有中  由无真实见
     又如大海中  风击波腾涌
     犹心境和合  随世间流转
     善业引于心  定招于胜果
     应当行善行  无复造诸恶
     心与定相应  如水无风动
     各从因缘生  随业所归趣
     是心极迅速  刹那而往返
     或缘彼天中  或趣于地狱
     心能断诸恶  复造一切善
     引至解脱门  故说心如是
     是心最轻捷  无有过彼者
     若不善防护  则常著于欲
     是心须臾顷  能造善恶业
     自性本轻动  寻求不可得
     是心来不知  去亦何所见
     缘合即暂有  缘散无所住
     是心非积聚  亦非彼长久
     非执持相应  一切处无睹
     心亦为强名  从和合而起
     牛粪与摩尼  二种亦如是
     色根等亦尔  各各从识生
     未见有一法  非和合而得
     如是彼境界  众生难除断
     若安住正法  于欲何所作
     是心极凶险  大力难调伏
     乐造作诸业  愚夫无知觉
     由造诸业故  则为流转因
     于三有之中  长受诸苦恼
     如染风等疾  灭非沉恶道
     彼贪等过患  定堕于地狱
     心过失最大  常造作诸恶
     风病亦非善  应当修胜行
     风等疾可瘳  身殒则随散
     彼贪病不然  百千生长在
     当知贪等病  与风有差别
     善修殊胜行  得离贪过失
     是心如医王  善治意过患
     非如彼世间  唯疗于身病
     心起善思惟  则不生诸染
     愚者无正法  则堕于险道
     若人乐禅定  依止于山林
     愚夫不寂静  多起其违诤
     是心如画者  遍绘诸形像
     皆由彼造作  周流于五趣
     世画虽巧妙  图百千种类
     业画极广大  三界为其?
     画若干众生  随五趣流转
     由业广大故  处处悉周遍
     又彼心画师  能画诸业网
     世间有情等  皆为彼所缚
     又风雨烟尘  皆能损其画
     百千俱胝劫  业画常如故
     大地有散坏  海水亦枯竭
     唯业画长存  随处而显现
     诸业常相随  彼果无差忒
     众生纵其心  流转于诸趣
     若人心着乐  求趣欲境界
     不断不善业  定堕于苦难
     是故当制心  彼极恶可畏
     乐欲境和合  爱毒常充满
     不顾其险难  于欲常追求
     乐坏苦相应  自受其果报
     若人怖恶趣  其心常寂静
     由彼寂静故  增长于慧命
     是心有大力  暴恶难防护
     智者善调伏  得离诸忧怖

      离恶语言品第十二

     智者离恶言  常发于正语
     令他生爱乐  善住菩提道
     常赞清净行  离垢染言说
     若乐恶言者  当堕于恶趣
     若发虚妄言  则舍真实法
     亦坏他世善  无恶而不作
     若人虚妄言  为他所嫌恶
     长受轮回苦  无由生诸天
     善人咸见弃  为众之所怒
     障碍诸善法  皆由恶言故
     是人于世间  口则如利斧
     自断坏其身  皆由恶言故
     令他起暴恶  增长一切罪
     能生诸过患  皆由恶言故
     由语无真实  为人所轻贱
     以是因缘故  后堕于饿鬼
     智人无虚言  虚言返招咎
     口气常臭秽  后受诸苦报
     若舍真实行  则远离正法
     由离正法故  生无量苦恼
     若发真实言  为人所尊重
     得如来称赞  正法之明炬
     常说解脱言  不舍于真实
     当知如是人  趣圣之阶渐
     若人无真实  后转为女身
     常习虚妄言  则堕于恶趣
     此真实正道  是诸佛所说
     为最胜法财  作第一救护
     真实如至宝  庄严中最胜
     如净无垢目  光明常炽盛
     真实如宝藏  无价用无尽
     若能行是行  人中为最上
     如世间王者  以妙宝庄严
     智人真实言  如诸天严饰
     虚言为深过  如毒中之毒
     由此为因故  则堕于恶趣
     非父亦非母  及亲眷朋属
     唯彼真实行  余无能救护
     若近虚妄人  如触地狱火
     由不生怖畏  则为彼烧害
     是火极炎猛  尚能烧大海
     何况无智人  如然于草木
     是故当一心  毕竟不妄语
     若能远离者  则无诸忧恼
     若乐彼妄语  常舍离真实
     是人唯自咎  舍宝取瓦砾
     若人不了知  好发虚妄言
     堕于地狱中  长时受极苦
     真实语非难  无智不修习
     能庄严行人  于善皆成就
     真实为上善  虚妄为深咎
     愚人舍功德  而取于过患
     诸苦恼种子  皆从妄语生
     若人能远离  获无垢寂静
     若发真实言  为人所喜见
     当知虚妄者  常作诸不善
     若人语真实  心喜如诸天
     愚者由妄言  常怖未来苦
     真实第一善  虚妄最极恶
     离过求功德  人中无过上
     常生于胜处  受用诸快乐
     善求趣菩提  皆因真实故
     若人不远离  增上虚妄言
     常生于难处  备受诸苦报
     真实为胜道  虚妄非善因
     不从余方来  非因他所得
     佛说彼真实  能离诸苦恼
     为最胜明灯  除病之良药
     如毒与甘露  二种皆依舌
     毒如彼妄言  甘露同真实
     住决定真实  当取彼甘露
     若起虚妄者  如愚返求毒
     由起虚妄故  定为彼所坏
     如世饮毒者  不久而自丧
     于身则非安  于他岂能益
     自他唯有损  何用虚妄说
     又世间诸毒  一发毙即止
     虚妄毒不然  百千生破坏
     佛说解脱道  以真实为本
     净行而庄严  常生殊胜处
     众生随自业  堕彼爱河中
     唯乘真实舟  则能超越彼
     众生不善因  皆从爱所起
     堕于恶道中  真实能救度
     如金刚坚利  能摧破诸山
     彼真实胜能  善息除烦恼
     真实二世益  由如无尽财
     善分别诸法  其心常安隐
     或有恶比丘  其性多碜毒
     常说虚妄言  彼心唯轻动
     善人咸弃舍  为世之所恶
     视之如冤贼  由无真实故
     谓由彼妄语  能坏于自他
     既无于少益  云何不弃舍
     若人起妄语  感口气常臭
     诸天咸远离  贫穷无依怙
     若人起妄语  动止无安隐
     世间出世间  常离于正道
     若不舍妄语  当受极苦果
     如是诸众生  自求趣恶道
     当知真实人  为世所尊重
     是故舍妄言  常修斯胜行
     真实则不害  常生于慈愍
     为正法之藏  生天之要行
     众生堕地狱  及焰摩鬼趣
     皆因妄语故  智者为深诫
     如刀火毒药  如罥索鬼使
     当知彼妄语  招苦报实重
     若不怖业果  命终皆现前
     当离彼恶言  常乐真实说
     不则集众苦  生下劣种族
     两舌互相生  展转无穷极
     彼两舌恶报  则堕于地狱
     念念常烧然  自受其极苦
     于诸秘密教  潜心而破坏
     如两口两舌  己过常覆蔽
     若人离两舌  住决定寂静
     离眷属缠缚  不生和合想
     两舌如恶蟒  常处于窟穴
     若离彼过者  则无诸灾横
     若人发恶言  则如碱卤地
     由舌生毒故  众人皆见弃
     如见利刀杖  何不生怖畏
     若乐彼恶言  则为所损害
     舌如彼炽火  心则如其薪
     恶言如猛焰  焚烧诸众生
     若人以爱语  世间咸恭敬
     见者生欢喜  视之如父母
     爱语最为善  能生殊胜乐
     无尽诸热恼  皆使令清凉
     爱语能生天  为胜功德聚
     亦如彼良朋  是最上寂静
     于真实经典  违背不修习
     如诸佛所观  彼舌唯片肉
     常乐说真实  具足诸功德
     后得生天中  此舌则如宝
     若人心妄想  为彼爱欺诳
     他财己愿取  何能生天趣
     妄想造诸恶  愚痴无暂舍
     自受诸热恼  如油沃炽火
     妄想求诸果  无因何所得
     众苦由之生  毕竟当远离
     又愚痴众生  乐行于损恼
     其心常恚恨  则如彼毒虺
     自性唯险恶  常捶打于他
     热恼镇烧然  彼定无少乐
     无名闻利养  无亲眷朋属
     由心乐损害  人神咸不护
     若乐损害者  如黑暗之聚
     令他生恚恼  此说为深咎
     不害最为善  能安乐众生
     常修如是因  当得菩提道
     口虽说正法  其心唯不善
     非如世盗者  此法中大贼
     若善说法者  当如说而行
     则离烦恼垢  求趣真实果
     为由妄语故  多说世俗事
     无量出世法  少分不能解
     当乐谈真谛  不习世俗言
     若依世俗者  为轮回所缚
     乐作非福业  决定无乐因
     离出世法财  是智者所说
     师示利益言  愚痴不受教
     后招于苦难  其心徒悔恼
     若人真实言  心中常喜悦
     诸天咸卫护  世间皆恭敬
     由世恭敬故  增长善名称
     常修真实行  定得生天中
     若人虚妄言  恼乱一切众
     为众之所怒  虽活即如死
     若人虚妄言  如利刀伤割
     坏真实功德  彼舌何不堕
     若人虚妄言  则如炽火聚
     亦如彼毒蛇  皆从其口出
     妄言毒第一  胜地生诸毒
     损恼诸众生  地狱彼先得
     若人虚妄言  诸恶集其舌
     如从自口中  出便利脓血
     是人舌如索  能牵趣恶道
     破坏法桥梁  皆由说妄语
     非佛非净戒  非父亦非母
     是人由恶慧  于苦无能救
     若人说妄语  彼速自轻懱
     智者咸舍去  诸天皆远离
     不摄护语言  常生于瞋恚
     斯人鲜福德  所至则多苦
     他乐则生嫉  他恶不能掩
     当知如是人  定堕于恶道
     愚人空妄说  而不能修作
     彼言行相违  当受无量苦
     自不住正法  乐谈他密事
     是人于世间  高心无智慧
     若人于正教  违背而不信
     十万尼浮陀  常受地狱报
     若人虚妄言  愿乐造诸恶
     五十六浮陀  常受地狱报
     乐作彼恶因  见浊无真实
     如是愚痴人  转增其黑暗
     真实第一财  坚固无能动
     依之生天上  登常乐之门
     是故应一心  常念真实法
     是人得最上  不生不灭处
     此真实功德  能生寂静乐
     智者离妄言  诸佛所称赞

      诸法集要经卷第五
    大正藏第 17 册 No. 0728 诸法集要经


      诸法集要经卷第六

      观无畏尊者集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福非福业品第十三

     所造作诸业  谓福及非福
     能缚诸有情  定各招其报
     愚夫心如鱼  依爱波而住
     含笑造诸恶  悲啼而自受
     昔同造诸罪  谓仆使营从
     后受其苦报  彼则无相代
     由亲眷朋属  和合造众罪
     于他世相随  唯所作恶业
     如花所至处  其香不舍离
     善恶业亦然  在处常随逐
     众生由自业  因果常相应
     作善生诸天  而受殊胜乐
     若恶业果报  则受极重苦
     堕三恶趣中  彼苦无相似
     谓由彼三业  造作遍三界
     常起于三毒  则堕三恶道
     诸愚夫异生  由因缘和合
     流转三界中  皆随于自业
     非自作他受  非他作我受
     当知所造业  招报唯决定
     业虽有众多  受处有其九
     由彼互相资  成四十种恶
     自造作一业  定受其一报
     堕于险道中  则无其伴侣
     或为他劝请  而造作恶业
     后受苦报时  彼则不能救
     业熟非初后  及此生他世
     谓于此造作  或于余处受
     由善恶业故  随轮回流转
     为业风所吹  而招苦乐报
     愚夫心散乱  于欲常乐着
     无正慧拣择  诸恶则增长
     彼着乐众生  为痴之所覆
     恶报现其前  则堕黑暗处
     由于佛正法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7#
     楼主| 发表于 2017-9-16 20:37:41 | 只看该作者
    心不生欣乐
     在彼地狱中  长时受其苦
     从无始轮回  为业网缠缚
     此灭彼复生  皆由心造作
     或从天堕落  或地狱生天
     或生于人中  或受饿鬼报
     谓彼苦乐因  皆由己所造
     各互相生起  非自在天作
     轮回生死中  造无数恶业
     唯佛当证知  余智不能了
     若非法招善  此因为颠倒
     当知所受果  皆与因相似
     若因果相应  则顺于正理
     是有为诸法  无不从缘起
     未见无罪者  而趣于地狱
     定由恶业故  则受其苦报
     决定造诸恶  坚着而无悔
     彼为业所缚  则堕于恶道
     未见不善业  引生于乐果
     唯佛真实言  示彼对治道
     如因灯有光  如由业招报
     诸有所作者  皆因缘生故
     谓由彼彼因  各各果随转
     善达如是相  则名真实见
     非同自在天  无因而建立
     诸法皆缘生  是如来所说
     由无始轮回  业报常相似
     非颠倒分别  从因缘而有
     众生痴所迷  于爱欲无厌
     若不了业报  何由获寂静
     若人于佛教  不达道非道
     由痴无正慧  常生于热恼
     见他如意乐  彼乐从因生
     诸法皆唯心  各各随自行
     有为皆无常  如水泡非久
     应当行善行  为二世饶益
     睹世间业报  及诸天退堕
     若乐放逸者  彼定无少乐
     业索极修长  坚固而难脱
     缠缚彼愚夫  去菩提则远
     智慧如利剑  于彼能除断
     离愚痴热恼  令至于彼岸
     由业受彼果  随善恶相应
     智者不暂忘  因果常决定
     由因缘和合  生肢分骨锁
     缠缚诸有情  轮回无解脱
     由彼缠缚故  逼迫难堪任
     当修解脱因  得尽诸苦际
     彼业善钩名  复能牵众生
     于在所生处  随业而受报
     彼业果如轮  于三有旋转
     当离诸过患  常修殊胜行
     布施如净器  贮戒勤慧水
     智者善持用  灭三有业火
     若纵彼三业  三毒则随转
     驰骋三界中  由痴三种行
     一切诸众生  为苦所逼迫
     皆随自作业  常依止而住
     若无彼善因  何能有少乐
     随业受彼报  如种生其果
     又如阳春时  能滋荣卉木
     彼果从因生  无因则不起
     为业索所拘  百千生往返
     如世间车轮  由机关而转
     彼三毒坚牢  众生难出离
     离贪等过患  则善超三有
     若人庆快心  修彼殊胜行
     以是因缘故  受庄严胜报
     业如彼画师  善图诸形像
     或天上人间  所画无不尽
     彼画无数量  皆由业变化
     不施众彩饰  亦无能见者
     壁毁画亦无  毕竟皆散坏
     此身虽灭谢  彼业则长在
     众生痴所覆  为业所笼缚
     无始生死中  如陶轮常转
     如风日烟尘  于画则能损
     彼所招业缘  未常而暂弃
     当观察过去  所造诸不善
     于在在处处  随作而自受
     谓于上中下  诸微细恶业
     能悉令解脱  是最上智者
     又彼诸有情  造作善不善
     于乐及非乐  决定当获得
     若违背佛言  彼为愚痴者
     于无量苦恼  长时无解脱
     天人阿修罗  地狱鬼畜生
     皆由彼业故  当随智慧行
     由染慧分别  造无量恶业
     各各往诸趣  受报悉知见
     若人造善业  后得生人天
     不善溺三涂  如俳优更服
     业线极坚长  遍缚于三有
     众生由自业  如辐依车辋
     或生于天中  或沈于险难
     轮回不暂停  随业而受报
     有情生天中  皆从善业得
     如妙色莲华  出清净池沼
     若人造善业  决定非破坏
     常生于胜处  感果得如意
     愚夫不修因  而妄希乐报
     譬如于沙中  求酥不可得
     若修彼善因  则生于快乐
     无因获报者  如离树求果
     众生由业故  受报而无定
     如掷沙空中  随风而飘堕
     彼聚散因缘  苦乐亦复尔
     皆由业所牵  于罪不应造
     无边业种子  变化六道中
     皆从心所生  是佛真实说
     是心难调伏  乐造作诸业
     如彩画众生  唯佛能知见
     如一谷种子  能生百千万
     是业网亦然  无能测量者
     如线絷于禽  虽翔复能至
     彼业拘众生  往返亦如是
     愚夫无正见  不达罪福相
     循环三有中  唯苦为己有
     若了善恶业  则悟生灭法
     斯为真实人  能到于彼岸
     若离善知识  则亲近恶友
     弃法贪世财  不信后苦果
     由不了业报  则不知罪福
     彼愚痴有情  长受于热恼
     世智生我慢  常说无义言
     不悟业因缘  常受轮回苦
     如人久囚执  偶得其释放
     彼亲眷朋属  喜乐相庆慰
     犹处地狱中  业尽得解脱
     由先善业力  得生于天上
     受天中快乐  具无量庄严
     于彼复修因  转生其胜处
     彼若不修善  业尽即退堕
     衰相现其前  如油尽灯灭
     此灭彼复生  循环于三界
     随业风所吹  何由能出离
     若人智自在  则不着轮回
     不为彼业绳  少分而缠缚
     假使莲簳丝  积如须弥量
     彼业索亦尔  无能缚智者
     智者处轮回  如须弥不动
     远离诸忧恼  解脱诸恐怖
     如诸佛所见  因果常相似
     若作业广大  彼报亦同等
     数数造诸业  各各受其果
     由如是造作  则为彼缠缚
     若造善业故  定获彼胜报
     色力命严身  为人之所敬
     福业岂能久  倏尔若灯光
     彼业报无差  皆随心造作
     一切诸众生  业尽命必丧
     身为火所烧  无有少安住
     又彼诸众生  由心界差别
     各造作诸业  为三有缠缚
     世间喑哑人  由行不善道
     彼希于乐报  如搅水求火
     若无所作善  乐果则不生
     常乐放逸者  决定无功德
     为业索所牵  暗钝无知觉
     彼索无能断  苦尽方解脱
     众生由业故  于轮回往返
     见此灭彼生  皆从因所得
     愚夫着五欲  未尝生觉悟
     由贪爱相资  何穷苦边际
     愚夫无厌足  乐作诸欲乐
     由彼无厌故  则自取衰灭
     于现生福报  业尽乐亦亡
     由多作放逸  临终始觉知
     起无量分别  造彼种种业
     各随业因缘  而受其果报
     众生为业驱  或为业所招
     或生于快乐  或招于苦报
     若得生天中  受五欲妙乐
     福尽而退堕  及此无能救
     又彼轮回因  皆从虚妄起
     佛以真实见  示解脱正道
     昔修诸善业  戒定慧相应
     此非轮回因  安住清净乐
     是福报无尽  不应作放逸
     当毕竟一心  增修殊胜行
     若人具福报  当远诸不善
     为善跻圣道  作恶招殃咎
     若人作善行  勇悍无退屈
     常获寂静乐  能趣菩提道
     若人着放逸  乐作诸不善
     彼福则随减  当堕于恶道
     是业如秋千  皆从心变化
     众生痴所诳  常依彼而转
     生死其如轮  十二处如辐
     旋转于世间  皆为心所使
     由心造善业  引生于天中
     为境界所迷  不思惟后苦
     于乐及非乐  当审虑而行
     苦乐业虽殊  皆从因缘起
     世间无有乐  皆为业所牵
     乐坏苦现前  由心而造作
     众生由业风  吹至所生处
     于彼生爱乐  则为业所拘
     唯善不善业  后世常相逐
     犹如采其花  彼香则随至
     众生自业使  随生灭流转
     譬若彼秋千  升坠无休息
     于天人修罗  六趣而往返
     为痴之所覆  不生真实见
     又如世间轮  依手而旋转
     彼为业所催  速疾无与等
     由业之所缠  十二支和合
     是名缘生轮  世间无知者
     诸天痴所覆  常著于欲境
     唯业果长存  彼乐无积聚
     彼不知善业  如良药明灯
     除暗获轻安  能为作归救
     受难堪极苦  及种种怖畏
     是业有大力  而不生疲劳
     天灭生人中  人殁堕地狱
     狱出作傍生  复堕于鬼趣
     皆由彼业风  飘转而无定
     彼愚痴众生  未尝生觉悟
     众生乘业车  能行于三界
     余乘则不然  速疾无相似
     若所作清净  则受其福报
     唯于彼现生  则知其自业
     彼业如彩绘  皆从心所起
     所画无不周  长时而不灭
     谓广大福报  皆从业所生
     福业若尽时  彼乐则散坏
     于善若不废  彼乐则增长
     是故于善因  展转常修作
     于彼百千生  受形躯骨锁
     为业之所缠  曾无安乐想
     若造种种因  则受种种报
     当于此生中  勤修诸善行
     业画极工巧  皆依心造作
     业尽果则亡  刹那不久住
     唯自业为亲  于他何所得
     善调伏其心  如理而安住
     以业自庄严  则非余所作
     于百生千生  而未曾暂舍
     若了知生灭  及真实因果
     则离诸罪垢  得至不灭处
     所造作诸业  迂曲常相随
     如辐依彼轮  于世间旋转
     当以慧拣择  如理而修作
     是为调御师  永脱诸烦恼

      教示众生品第十四

     谓贪恚痴垢  及老病死苦
     此六如深冤  能损诸含识
     又五境如贼  能劫功德财
     初如彼亲朋  后则为冤害
     由心生放逸  于欲境嚣驰
     能令诸众生  趣地狱饿鬼
     贪为其炽火  瞋则如彼冤
     黑暗说为痴  是三皆可畏
     谓三十六业  及彼四十行
     九十八烦恼  周遍于三界
     离十二因缘  一百八烦恼
     善解法非法  常获无量乐
     于十六现观  及彼十六空
     了我法二相  是名为智者
     善达道非道  及彼四究竟
     解脱四瀑流  能灭诸罪垢
     修习八圣道  出二种生死
     显现彼十力  得证菩提果
     明真俗二谛  及彼四念处
     除三际无知  不为魔所伏
     是五欲境界  初甘后则苦
     令堕诸险难  是故常远离
     以正智思惟  伏断诸烦恼
     斯为具智人  世世常安隐
     智能断诸惑  犹火焚干薪
     正智若增明  令三宝显现
     若乐智境界  常住寂静法
     烦恼如毒蛇  则能害诸善
     若具真实见  能利于自他
     离老死过患  住最上寂静
     若乐于轮回  常为彼缠缚
     是烦恼冤贼  遍三有逼迫
     若人知佛教  为众生演说
     常修纯净行  得生于梵天
     若厌离三毒  常供养诸佛
     破坏彼轮回  如燃于槁木
     若人知苦因  而不造诸罪
     无量烦恼聚  于彼无能缚
     智为胜光明  痴为极黑暗
     若能善分别  此说为智者
     若离痴过失  则无诸险难
     为痴之所覆  何能得解脱
     宁触于猛火  及毒蛇共处
     善求寂灭乐  不应与痴俱
     愚人无正智  如盲处黑暗
     不怖畏轮回  常造非法行
     众生为痴诳  常起于爱染
     受世间贫穷  为衰老逼迫
     由三世业果  从地狱生天
     或天堕畜生  或受饿鬼报
     众生由彼贪  随业往诸趣
     复为痴罥拘  轮回三有海
     无始造诸罪  受种种生死
     由彼惯习故  曾不生疲倦
     诸天为乐损  人世匮乏苦
     地狱常烧然  傍生互相啖
     饿鬼饥渴逼  皆由彼痴故
     长处于轮回  何曾有少乐
     愚痴着欲乐  由乐而受苦
     不近善知识  无正法救护
     若人具真实  常乐闻正法
     修习诸禅定  彼则无忧苦
     诸佛宣正法  如灯常照明
     慈念诸众生  过如彼父母
     众生由三因  造三种过失
     循环三界中  三受常相逐
     由三业所起  趣三恶险难
     众生着乐故  驰骋于三有
     若尊重三宝  当得三菩提
     远离三种见  则不生诸苦
     于彼昼夜中  三时常观察
     谓彼老病死  三种过失藏
     三业离邪思  善住三平等
     不著于轮回  永离诸忧恼
     于彼道非道  及空有等相
     慈心善观察  当证无上道
     是人意清净  不触诸染欲
     永离诸垢浊  得解脱安乐
     离三有贪求  常生于正念
     是人于正道  决定无退转
     众生痴所蔽  于智不通达
     起无量贪爱  常为苦缠缚
     懈怠无惭愧  习近恶知识
     为地狱种子  智者善防护
     由彼无惭愧  常造作众罪
     后堕于险道  徒生于悔恼
     起憍慢瞋恚  嫉妒并覆恼
     愚痴无信根  何能生善道
     嗜酒复贪财  起邪见妄语
     常行碜毒因  定招地狱报
     邪见障诸善  不应起少分
     如是愚痴人  自投险恶道
     谓起邪见者  非因而计因
     彼为自欺诳  沉沦无出期
     若人着邪见  徒修其苦行
     诳惑于他人  愚痴生我慢
     由愚痴黑暗  溺生死大海
     是人无正因  以苦欲舍苦
     随彼外道说  炙身求出离
     智者令炙心  则能烧诸惑
     若具修正智  能破诸烦恼
     是名真丈夫  得离诸苦际
     乐着世名闻  而互相谄赞
     彼清净菩提  非邪见所得
     于善不勤修  心常生掉举
     贪着利养故  舍离彼净戒
     乐著于酒味  好侵于外色
     杀害诸众生  由此堕地狱
     亲近恶知识  起邪见两舌
     不获诸威仪  三业多毁犯
     由我慢无明  所说无真实
     于此世佗生  何能得快乐
     为众苦沉溺  此灭彼复生
     如诸佛所说  皆由无明行
     若人起我慢  邪慢增上慢
     此为苦根本  毕竟常远离
     乐造作诸恶  无初中后善
     随彼无明流  入生死大海
     若人具胜智  善息除烦恼
     能解一切缚  得至不灭处
     由修胜智故  则能断诸惑
     此说烦恼缚  由智得解脱
     诸烦恼如薪  智火烧永尽
     若乐欲境界  何能离缠缚
     五欲为重瘴  能覆于智眼
     常令诸众生  坏说法正道
     于善说法者  当一心谛听
     是人为法将  能敌诸魔军
     谓于四颠倒  及世间八法
     自不生正慧  则为彼欺诳
     五欲如迅流  漂沦难出离
     当以智舡筏  于彼能超越
     由彼愚痴心  常乐着诸欲
     轮回五趣中  何能得解脱
     不如理作意  如火常炽然
     若如理而行  如甘露除热
     谓积集无明  从久远生起
     以一智明灯  破灭令不现
     若人具正智  则能趣涅槃
     无智纵贪痴  则生于懈怠
     若具智光明  坏三毒黑暗
     是故当一心  持戒修净智
     常以大智火  焚烧诸惑薪
     若无此善根  为三毒所损
     众生萦痼疾  偃卧命将终
     痴迷无所依  眷属徒悲恼
     由多作放逸  常乐愚痴行
     为无量恶因  受众苦逼迫
     是三毒过患  损恼诸众生
     若正智相应  于彼悉除遣
     当知彼智火  能焚烦恼山
     惑业既无余  常栖寂静乐

      说罪品第十五

     谓由彼作意  常造诸罪恶
     愚痴不了知  徒生于后悔
     众生造诸罪  皆受于苦报
     是故当远离  常求于乐果
     初虽作少罪  后则堕险道
     由痴覆彼心  出已而复造
     小罪不防护  皆为地狱因
     譬如微少火  能烧于山林
     由罪生恶趣  受极重苦恼
     彼于己如冤  何能得寂静
     若人造诸罪  则无有少乐
     若乐求乐者  当修诸善行
     作善称善哉  造恶皆轻毁
     修福乃为难  于罪何容易
     若见造非法  生劣心随喜
     由彼无智故  受苦复过是
     若人造众罪  积集诸果报
     是苦难堪任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8#
     楼主| 发表于 2017-9-16 20:39:50 | 只看该作者
    于恶不应作
     由造众恶故  定受其恶报
     是故当远离  不作则无咎
     若不怖诸罪  则习近恶友
     由自造作故  感果非佗受
     行善招善果  作恶受恶报
     若造众罪者  于善则无有
     若人着邪见  展转生诸罪
     虽刀杖火坑  无与彼相似
     若人离众恶  常修于善行
     身语意清净  去菩提不远
     若乐造诸恶  受极重苦恼
     非由造恶故  而能得乐果
     若乐修诸善  得最上快乐
     此善非苦因  无颠倒受者
     从无始劫来  作善得乐报
     若造彼恶因  定获于苦果
     为善亲良朋  造罪近恶友
     憎嫉贤善人  彼则堕恶道
     心若乐修善  则远诸罪恶
     是人于菩提  如掌中不远
     谓于所修作  初中后皆善
     能生于乐报  舍此则不然
     是故远诸罪  令善常相续
     能离彼恶者  常获于快乐
     无始生死中  数数受诸罪
     愚夫痴所使  而不生疲厌
     着欲造诸恶  不知后苦果
     暂生于适悦  长时受苦恼
     乐作诸罪者  世间共轻鄙
     是故离诸恶  于善无令废
     无益非究竟  受最上苦恼
     是故彼智者  于罪常远离
     若人具慈心  则不造诸罪
     为恶自招殃  不作则不受
     常造诸罪恶  依邪师邪教
     若离彼二种  善住真实道
     愚夫不觉知  乐造诸恶行
     若离彼过失  常生于胜处
     若乐作众罪  定为业所牵
     不怖后轮回  于人身难得
     若人怖诸罪  多乐作诸善
     彼能趣菩提  得最上妙乐
     若能离诸过  能修诸善业
     是人于世间  获第一福报
     善降伏诸根  为世所尊重
     尽此一报身  得生于天中
     若人鲜福德  无初中后善
     罪恶常增长  则堕于地狱
     若造作众罪  自招其恶果
     作善如所见  定受于乐报
     由不善种子  后生于险难
     如昔所作业  因果皆相似
     众生堕恶趣  皆由罪所召
     如鱼吞彼钩  无因而得免
     罪为苦之根  毕竟当除断
     众生常染习  如具随不净
     常习当爱乐  能破诸恶业
     譬如压胡麻  华坏香不散
     常乐着五欲  散乱无安忍
     懈怠虚妄言  彼则定无善
     若造众恶者  如长夜黑暗
     若安住善法  如旭日出现
     若人无嫉妒  此为善净行
     愚痴作众罪  彼则常忿怒
     如舡载少物  所至则能浮
     众生罪若轻  则免沈诸恶
     远离恶知识  常获诸快乐
     于彼若随顺  则受诸险难
     善了知业报  离微细毁犯
     是人不着罪  如空泥不染
     未闻者令闻  闻已能忆念
     恶趣尚生天  何况具智者

      诸法集要经卷第六
    大正藏第 17 册 No. 0728 诸法集要经


      诸法集要经卷第七

      观无畏尊者集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说罪品第十五之余

     明了罪福相  是为具智者
     于此无正解  乃愚痴所作
     善达诸功德  于过恶亦然
     二种如实知  常获于乐分
     若人造诸罪  如与冤同处
     乐行善利者  如近于良友
     由爱染造作  境界常现前
     展转痴暗中  常受诸楚毒
     欲境如稠林  贪爱常游处
     愚夫不达法  何因能出离
     堕彼地狱中  和合受众苦
     当知不作罪  无由来至此
     行善获胜报  无量福庄严
     为恶自招殃  决定无能免
     谓自他苦乐  循环三有海
     由业风所吹  如波依于水
     若人生于逸  常造作诸恶
     以是因缘故  当堕于地狱
     从地狱得脱  生于余趣中
     复为欲所牵  忘昔所受苦
     此心由惯习  暂悟即还迷
     乐坏苦复生  不思惟后患
     为五根所诳  狂乱侵佗境
     受流转无穷  皆由爱缠缚
     堕地狱鬼趣  傍生及边夷
     或暂生天中  须臾还退殃
     受诸趣流转  如世间车轮
     皆由业习牵  而不生疲厌
     设使生天中  受极妙快乐
     福尽还退堕  此皆轮回行
     堕莲华地狱  百千俱胝数
     受无量苦恼  愚痴无厌怖
     三界无有乐  皆为苦所逼
     众生痴所盲  未尝怀忧畏
     愚夫迷苦因  于苦不能了
     是苦从因起  如种生其果
     由苦乐所拘  于三有往返
     唯除寂灭乐  永离诸忧恼
     若在所生处  能思念诸苦
     是苦不复生  离苦获安隐
     若人能忆念  地狱中苦恼
     则于彼乐中  少分而不着
     如是了知已  世间悉虚假
     当离诸过患  以慧善修作
     寿命不久住  瞬息刹那间
     断除彼恶因  常奉行众善
     了住寿非坚  一切由心造
     依正行所作  不求邪活命
     未来世苦恼  何不生惊怖
     痴索镇萦缠  狱火常烧煮
     痴为不善法  违白净福业
     能引恶众生  长沦于苦海
     若人不怖罪  乐多造诸恶
     展转地狱中  为狱火烧炙
     如一微细火  则能烧诸物
     愚夫罪少许  亦堕于地狱
     若人怖恶道  不作诸罪行
     能摄受正法  舍恶而从善
     恶友生放逸  起无惭无愧
     智者常远之  彼如火如毒
     苦法为魔障  乐法无所碍
     于二善分别  一切皆通达
     远彼恶知识  乐广行施忍
     慈念诸众生  是生天要行

      地狱品第十六

     若人邪活命  造作众恶业
     今当说其报  后堕于地狱
     谓等活黑绳  众合二号叫
     烧然极烧然  无间地狱等
     如是八地狱  方面各一门
     彼一一狱门  四狱为城郭
     铁城遍围绕  造恶者充满
     狱卒叉罪人  如鱼烹鼎镬
     雨山石器杖  斫截碎其身
     日夜常悲啼  渴令饮铜汁
     为极苦逼切  发声大号吼
     受种种治罚  向四方奔窜
     若人痴所覆  横生诸恶见
     招彼地狱因  如海深且广
     此下劣恶见  损害于自佗
     无量苦因缘  汝为自缠缚
     由着邪见故  恃己生憍慢
     永堕恶道中  长时受极苦
     由造彼恶业  汝今来至此
     下劣愚痴人  自作何愁怖
     作恶希善报  则无有是处
     种植于深渊  必无其果利
     若人纵愚痴  数亲近和合
     为彼少乐故  后受于多苦
     愚夫妄为乐  恋著于妻孥
     起染污烦恼  皆由爱惑心
     于己命终时  无一能救护
     独趣险恶道  惨然而长逝
     又彼地狱中  本无诸苦器
     随造恶有情  自心之所变
     譬如然妙香  倏尔飘无状
     亦如群宿禽  夜集晓还散
     或劫取佗财  及害彼身命
     造此极不善  皆为痴所致
     谓由彼痴故  从瞑入于瞑
     失生天正行  及最上寂静
     彼妻子眷属  缠缚难出离
     没生死海中  而无所依怙
     贪求造众恶  云为于妻孥
     及自受酸辛  彼各知何所
     于无量生中  常贪着美色
     由是造诸过  鄙劣而无愧
     先造彼罪恶  后不生追悔
     定堕地狱中  长劫无出期
     亲属虽聚多  于己何能救
     见余着欲者  受报亦如此
     自行于善行  必招其乐果
     愚夫痴所蔽  于此殊无悟
     若为痴所覆  贪恚亦随生
     所爱为佗有  己苦无能免
     内为三毒烧  外狱火围绕
     长劫受楚毒  何时免恶道
     自心造诸恶  曾不生愧耻
     为狱火烧炙  何用徒悲啼
     汝辈极暗钝  乐行于非法
     不须生悔恨  于苦当安忍
     愚夫造众罪  作已生惊怖
     业果常相随  皆从因缘起
     于善何曾修  于恶不能断
     若离彼恶者  地狱不复见
     若人痴所覆  不了于业果
     为邪师所误  转增其过咎
     由怖先造罪  常生于热恼
     无正法对治  终为苦逼切
     若能离诸过  于苦则无分
     住正念思惟  不应作诸罪
     若乐作众恶  彼于苦无厌
     以苦而加苦  何由能出离
     心不生厌患  彼何有寂静
     我于罪众生  故不生悲愍
     汝为痴所缚  造彼非法行
     彼因汝自作  匪我而能救
     积集彼痴行  罪恶悉盈满
     不能持净戒  苦报孰能免
     若人造恶业  随因则受报
     应知苦因缘  自作而自受
     汝为爱索拘  狂乱无惭??
     受极险治罚  彼苦无能说
     若人造众恶  则受诸楚毒
     不作则不受  无因亦无报
     如是诸过患  果在于地狱
     于诸善法中  曾不生欣乐
     不修于福业  造无量罪恶
     受报亦如然  愚夫徒悔恼
     舍离诸善人  多行于诡诈
     不修真实因  求乐不可得
     积集众罪垢  从愚痴心起
     长劫受极苦  皆由昔所造
     地狱诸有情  为狱卒囚执
     苦切而责之  业尽汝当出
     又彼愚痴人  为自心所诳
     不了所作业  烦惋怀悲怆
     以非利为善  以良友如冤
     损坏于自他  常处大黑暗
     彼三毒恶行  与深冤无异
     能牵诸有情  至焰摩罗所
     是痴何因生  皆由计我所
     不修施等行  以何而济度
     罪为第一冤  随恶趣显现
     于此世他生  而不相舍离
     所造作诸恶  如利刀毒火
     险恶极可畏  作已汝当受
     若人心寂静  不着诸境界
     不随痴所行  则离于恶报
     闻地狱苦声  愚暗不生怖
     如持彼干薪  投之于烈火
     又世间火然  焰久即能灭
     当知彼业火  长时而炽盛
     常火势可断  业火长相续
     若人造恶行  毕竟为所烧
     是故彼业火  常烧地狱人
     不怖恶道者  无能免斯害
     以慧当拣择  于己善防护
     远离彼恶业  则不受诸苦
     为痴之所覆  常造作众恶
     今受此极苦  悲号徒尔为
     谓初中后分  及尽苦边际
     苦因与苦果  皆不可爱乐
     昔在于人间  广作诸恶业
     招此险恶报  汝今当自受
     离颠倒分别  因果常相应
     如昔之所作  随业而受报
     汝能于自身  常生其保重
     云何起杀业  伺断佗寿命
     汝求彼财利  备受诸艰辛
     云何于佗财  兴心而劫盗
     汝于自妻妾  专意而防护
     云何于佗色  而生于侵暴
     汝作妄语罪  欺诳于良善
     为佗不信受  彼舌极可畏
     汝乐饮酒罪  引生于痴钝
     招非法诽谤  何不生远离
     如是五种恶  皆汝先所造
     今受此恶报  何为徒悲恸
     不善法如毒  应当常远离
     能令诸有情  长沦于苦海
     又彼贪欲火  于三有炽然
     见善利不修  后乐何所得
     说巧笑言辞  增长于贪欲
     斯为大过咎  当断无有余
     堕彼地狱已  发声大号哭
     狱卒咸谓言  如彼因而受
     不远离诸恶  作已还复造
     彼因即增长  受报亦如此
     若畏未来苦  当现修众善
     则无地狱报  亦不生悲啼
     放逸如彼地  出生诸不善
     无量诸有情  皆为贪所牵
     汝昔造众罪  起贪等恶行
     愚夫不了知  当苦何人代
     不生慈愍心  随诸恶流转
     无边苦海中  凭何而济度
     资财及所爱  命尽悉遗弃
     由造此众罪  为狱卒所追
     极猛恶火聚  充遍于虚空
     乃至地方所  炽焰而无间
     苦切不可观  惶怖何所至
     锋刃为其道  驱逐令履践
     险难广如海  独逝而无伴
     何时得解脱  于我谁能救
     我为苦逼切  疲乏不能往
     为彼所执缚  牵挽而将去
     妻孥朋属等  到此皆如冤
     纵无量珍财  求嘱无能脱
     由昔放逸故  乐坏翻为苦
     为死罥所牵  冥莫何归趣
     彼琰摩狱卒  极暴恶忿怒
     执缚加凌辱  心生大惶怖
     我观彼恶处  种种苦治罚
     一切情非情  皆腾于猛焰
     复有大毒蟒  周匝悉围绕
     悲号求出离  无归亦无救
     堕黑暗狱中  深广犹大海
     虚空宿曜光  长劫何由睹
     谓由彼五根  颠倒生贪着
     流转三有中  何由能寂静
     一切身肢分  为利锯分解
     无量极苦恼  言莫能尽宣
     积集罪如山  众苦常围绕
     念念常增长  心作身自受
     受极苦迫窄  辛酸唯自知
     琰摩敕彼言  汝观昔所作
     若了知自罪  于苦能堪忍
     乃至业未尽  一一当思惟
     昔由痴所覆  今徒生悔恼
     汝作如是因  自受如是果
     由恶作所起  造增上重罪
     堕难中险难  受苦中极苦
     愚夫造罪已  如以薪投火
     从劫而至劫  业尽或当出
     非诸天修罗  夜叉鬼神等
     我为死罥拘  彼皆不能救
     为彼索所缚  牵至琰摩所
     惶怖无依归  随业之所趣
     若离欲过患  三界中最胜
     解脱一切缚  则不造诸罪
     若和合因缘  先从父所得
     彼如是劬劳  汝何行杀害
     又复害母罪  恶业无过此
     堕于地狱中  受增上极苦
     断三有结缚  是名阿罗汉
     愚痴行杀害  今受此苦报
     一切诸法藏  显示解脱门
     法破和合僧  今受此苦报
     常发虚妄言  指东而谈北
     所说无诚信  今受此苦报
     又复生绮语  损坏真实宝
     无益于自佗  今受此苦报
     起两舌恶业  互相而谗谤
     离散彼亲朋  今受此苦报
     说无义恶语  如刀杖毒火
     令佗生热恼  今受此苦报
     护惜己身命  损害诸有情
     常无慈愍心  今受此苦报
     佗所有珍财  偷取或劫夺
     恣为五欲因  今受此苦报
     乐作欲邪行  如火益其薪
     常生疑怖心  增长诸不善
     乐著于邪见  损坏佗善根
     受恶报无穷  受第一苦恼
     此诸恶境界  汝愚痴随转
     皆由身语心  相应而造作
     造彼众恶已  将终苦现前
     为狱卒所驱  速趣于地狱
     是地狱苦恼  极难堪忍受
     假使海深广  烧然亦枯涸
     若人了诸恶  因果非可乐
     常当正思惟  于罪不应作
     谓佛法僧宝  众德皆圆满
     得生于人中  何不能亲近
     初作微细罪  如小火所烧
     后广造恶因  如投身火聚
     于罪徒忧怖  意不断诸恶
     常思受苦报  今汝复何造
     当知彼少罪  则能生众苦
     业尽当出离  余无有能救
     彼琰摩使者  检察随释放
     若恶报未尽  还牵受众苦
     于身肢方面  分裂而斫截
     无数罪有情  生悲愁号叫
     复有恶有情  多作离间语
     犹如一种子  后增长无数
     皆由彼恶慧  而生于斗乱
     于亲属朋友  悉为作破坏
     常远诸善言  乐发于恶语
     当割截其舌  因果还相似
     百千功德门  由舌而破坏
     今受此苦报  何时获出离
     堕彼地狱中  极热生饥渴
     譬如以芥子  掷须弥火聚
     又彼地狱火  复从饥渴生
     及堕落诸天  受报亦如此
     所造众恶业  皆由三毒起
     展转猛焰间  无藏窜逃避
     无智诸有情  妄起于分别
     不善说为善  于良友如冤
     云何诸众生  不悟真实法
     设为彼开示  心不生爱乐
     不乐闻正法  轻毁说法师
     于浊恶世中  何由生慧眼
     愚夫之境界  爱欲长迷惑
     不依正法律  无因能自悟
     为痴索所牵  常乐作诸恶
     作已受极苦  徒生于忧悔
     由增上愚痴  于法说非法
     彼因既颠倒  则错行乱学
     无明慧拣择  耽嗜于五欲
     于善不修习  见恶则随作
     诸天心着乐  投放逸火中
     不遇胜善缘  彼即随退堕
     又彼愚痴人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9#
     楼主| 发表于 2017-9-16 20:41:59 | 只看该作者
    憎嫉诸贤善
     矫现诸威仪  诳佗而求利
     口虽说正法  心常伺他咎
     是人于世间  为第一恶者
     若人着欲乐  则是求苦恼
     为自心所诳  乐坏非他受
     是故以正慧  常修十善行
     于诸非义利  毕竟永除断
     乐利益于佗  系心无暂舍
     常依净善法  应当如是住

      饿鬼品第十六

     若人不行施  如无灯求光
     舍离于善业  何能有乐报
     如世间盲者  于物无所睹
     离施无福因  当堕饿鬼趣
     堕无财鬼中  周遍而求觅
     常困于饥渴  皆由悭所感
     若乐修施者  一切无能坏
     不作于少因  后乃徒生悔
     由先造恶业  堕饿鬼趣中
     为狱火烧炙  长受饥渴苦
     何时离彼趣  暂得于快乐
     何劫得解脱  则舍诸热恼
     由不了因果  及彼道非道
     为饥火所逼  相续苦不断
     丑状发髼乱  唯筋皮相连
     希求诸饮食  暂睹无由得
     为众苦逼迫  堕诸恶险难
     曾无有亲朋  于我暂能救
     汝昔于人中  断作诸福行
     如至于宝洲  空手而独返
     若乐修胜行  常远彼诸恶
     我观彼善人  蹑生天阶渐
     由彼身语意  造作诸不善
     眷属皆他往  独依苦而住
     为琰摩使者  捉缚而驱逐
     入深邃黑暗  去处极悬远
     我于一切处  常受诸苦恼
     乃至须臾顷  曾无微少乐
     今受此果报  皆由先所作
     何时免斯苦  得至于乐处
     为渴所逼故  徒陟彼高原
     设见于河池  到则皆枯涸
     于旷野山林  周遍而寻觅
     受渴乏艰辛  求水不可得
     乃至湿润处  彼亦不能见
     复有大乌鸢  利嘴而啄食
     为彼饥渴火  常逼切其身
     宛转险道中  叫呼求救护
     昔近欲境界  彼如镜中像
     虚坏己修财  今独受此报
     由造彼业故  笼罩难出离
     于四向奔走  业尽当解脱
     从三毒所生  极恶猛火聚
     念念常炽然  则能烧巨石
     又火焚彼石  水沃即能止
     我业火如海  深广何能灭
     恶业如其薪  爱风同发起
     烧彼罪有情  周匝无能避
     我造诸罪咎  远离于善法
     堕彼鬼世间  为自心所诳
     我为彼饥渴  二火镇烧然
     及刀杖伤残  受三种极苦
     我造诸恶业  堕饿鬼趣中
     非眷属亲朋  能为作救济
     唯有彼善法  与我作依怙
     谓施戒多闻  三种为归救
     乃至我造作  诸极恶苦因
     堕愚痴网中  长沦于苦海
     受极重热恼  实难堪难忍
     我若得出离  少罪不复造
     彼饿鬼趣中  常生大愁怖
     于此不善因  是故当远离

      畜生品第十八

     彼畜生苦报  为牵缚捶打
     不断杀因缘  则更生食啖
     愚夫爱惑心  乐行于损害
     不修施戒因  后受畜生报
     为爱索所缚  五根如痴哑
     怀忿恨憎嫉  后受畜生报
     应作不应作  可食不可食
     于善不善法  皆不能了知
     人趣多追求  诸天着放逸
     饿鬼受饥渴  地狱唯极苦
     若人于有情  乐行于杀戮
     招种种危苦  当互相残害
     又复诸众生  多悭复散乱
     以是因缘故  当堕鬼畜趣
     彼三毒过患  没溺诸有情
     受生死轮回  深险难出离
     若乐求正法  则生诸善果
     具足彼明慧  为人所恭敬
     是故具智者  乐修清净业
     如理而作意  跻解脱正道

      饥乏业报品第十九

     乐作不饶益  驱役诸众生
     招下劣苦因  无与饥相似
     叫呼求饮食  从自身起火
     烧彼罪众生  如然于槁木
     是火遍方处  所至即随逐
     设经百劫中  匪食无能济
     世火虽炎热  饥火复过是
     奔驰三有中  于食求无得
     又世间有情  常生种种过
     为饮食因缘  沉沦三有海
     住彼三有中  随业而牵去
     长时受楚毒  此苦说无尽
     处于胎藏中  为粪秽所溺
     受逼迫热恼  此苦说无尽
     耽著于欲境  乐殊妙严饰
     贪求受艰辛  此苦说无尽
     常诣他舍宅  求丐于衣食
     为彼所轻贱  此苦说无尽
     由爱毒所使  劳己而求觅
     乃至身未终  此苦说无尽
     自贪其欲境  众冤伺其便
     心常生惶怖  此苦说无尽
     由为彼妻孥  多生于忧戚
     斯为第一冤  此苦说无尽
     枉费诸珍财  为亲朋诃毁
     由斯起愁恼  此苦说无尽
     变异身衰老  策杖而徐行
     色力顿疲羸  此苦说无尽
     生平所爱宠  临终皆弃舍
     独往无所依  此苦说无尽
     愚夫造诸罪  堕于恶趣中
     皆由饮食因  智者之所诫
     了知是业报  心当生怖畏
     乐修于施戒  以众善庄严

      诸法集要经卷第七
    大正藏第 17 册 No. 0728 诸法集要经


      诸法集要经卷第八

      观无畏尊者集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舍离懈怠品第二十

     谓由彼劣慧  而生于懈怠
     好习戏论言  远离于正智
     舍离善知识  乐习近恶友
     为破法因缘  此说为邪命
     不知时与方  及彼诸难处
     不应说为说  心常生愁怖
     不避于讥嫌  而常往乞食
     为佗所轻贱  乐自称己德
     起增上贪痴  生掉举邪慢
     深著于五欲  心不依正教
     违背王教敕  常怀于忿恚
     狂乱失正念  非时而致死
     远离说法师  不达法非法
     善人虽教招  生瞋而毁呰
     贪嗜彼饮食  常著于睡眠
     如是罪众生  当堕于地狱
     若决定精进  能生于乐报
     是故依正法  而当取善果
     若懈怠为本  生三种过失
     唯精进对治  能破诸痴惑
     谓彼三毒因  能招三种报
     此三为根本  随趣于三有
     若乐彼懈怠  则弃诸善法
     众恶由之生  当堕于地狱
     或取彼生贪  或舍此增恚
     如是处执着  此说为愚痴
     懈怠覆其心  如中毒闷绝
     于放逸深坑  堕落无疑惑
     若乐行精进  离懈怠垢秽
     解脱诸恐怖  此则获乐分
     若作意懈怠  不修胜净法
     得广大过咎  是人唯苦分
     由眷属缠缚  当堕于险难
     是故此生中  无贪彼欲乐
     又彼懈怠者  常为痴所蔽
     无少分福业  众共生轻贱
     又彼懈怠者  生睡眠惛沈
     破坏解脱门  智者善防护
     又彼懈怠者  起无惭无愧
     此二为苦本  后得大恐怖
     又彼懈怠者  悉废其修作
     是人于世间  虽活即如死
     又彼懈怠者  引生于掉举
     令心不寂静  命终心散乱
     没懈怠淤泥  何由超苦海
     唯勇猛精进  能到于彼岸
     又彼懈怠者  如傍生无异
     但思念所食  余则无所知
     由贪嗜饮食  乐作不净行
     所欲多匮乏  常从佗乞丐
     乃至于自身  忍寒热饥渴
     皆由懈怠故  备受于艰苦
     由彼懈怠故  众人皆嫌弃
     彼为自欺罔  何能尽苦际
     不学真实乘  唯贪于美味
     命终堕恶道  徒劳生后悔
     若发起精进  安住彼正念
     永断不善法  此则为智者
     如是种种苦  皆由懈怠生
     了知是业报  毕竟不复造
     众生三毒火  念念常炽然
     大悲甘露雨  为彼而息除

      悲愍有情品第二十一

     谓身语意业  常与善相应
     显示三恶道  引之令出离
     若依止悲心  能趣寂灭乐
     愍念诸众生  如母爱己子
     于有苦众生  寻求而救护
     鬼趣尚蒙祐  得生于天趣
     若具足悲心  爱念诸含识
     是名大丈夫  人天咸恭敬
     若人有悲心  则能持净戒
     如月照世间  光明常清净
     能令诸众生  离愁怖忧戚
     是故于悲心  毕竟常亲近
     若人离粗犷  以悲心庄严
     是名良福田  名称普周遍
     由悲心普滋  诸根无垢染
     住清净正见  去菩提不远
     若人具悲心  如诸天自在
     于百千生中  永离彼贫乏
     若人意质直  如金可贵重
     复安住悲心  斯为无尽宝
     若人具精进  常勤求正法
     以悲心明灯  为说除疑暗
     常于昼夜中  不舍其悲意
     随其所至处  乐说而无懈
     悲心极清凉  息众生热恼
     令得上妙乐  后获真常果
     故诸佛所赞  悲为无尽财
     亦如净池沼  能涤诸罪垢
     是最上庄严  破烦恼黑暗
     沃润菩提苗  令得真常果
     若人有悲心  如牛出醍醐
     具足其美味  蠲身心热恼
     三有如巨海  三毒如驶流
     悲心为舡筏  仁者所乘蹈
     悲为功德财  白净法严莹
     善人常系念  此说名为悲
     悲舍离刚强  内则生诸善
     除烦恼过患  如镕金出矿
     悲心如宝器  满中容妙物
     增长彼善根  随念获安隐
     悲心如宝藏  众生用无尽
     能破彼贫穷  成就广大利
     悲心常寂静  乐修习诸禅
     离放逸境界  出五欲垢染
     又复起慈心  于他生愍念
     令彼获轻安  得脱苦缠缚
     以意善思惟  常远彼罪垢
     解脱诸恐怖  志求寂静乐
     常与忍相应  自他则无恼
     世间咸喜见  后得生天中
     若人能安住  慈忍无上宝
     一切诸有情  瞻之如父母
     慈愍无过上  为乐之根本
     若人无是心  后则唯有苦
     若梵天悲心  自在天忍辱
     诸持明智母  皆不及慈行
     不害第一福  正见最上善
     寂静心常安  得离诸险难
     是故当了知  心常生怜愍
     以施戒忍慈  修成无垢智

      布施品第二十二

     由净施所感  十二种功德
     得生人天中  财富无与等
     若人返是者  获咎亦如此
     愚痴不乐施  后堕于恶处
     为妻子眷属  起悭吝贪爱
     造匮乏苦因  常希求不足
     若广行布施  解脱贪缠缚
     摧彼我慢幢  破灭诸痴暗
     施为彼先导  引生殊胜处
     于人世天中  当招于巨富
     施如彼浴池  戒能净诸垢
     以智善观察  能超于三有
     谓施戒及智  三种如灯明
     若人善修习  永离诸痴暝
     爱恚如巨海  疑惑如波涛
     欲渡彼险难  当修施戒智
     众生多狂乱  随所生贪着
     欲防护彼心  当修施戒智
     如是三种行  我说为良药
     善除烦恼病  皆使获清凉
     心起邪思惟  生放逸过失
     为彼淫怒痴  相应而缠缚
     是三毒可畏  如火烧世间
     以施等对治  当断令永尽
     不修施等行  彼则为愚痴
     是人常苦恼  求乐则无有
     若在在处处  众生造诸罪
     随彼彼因缘  受种种果报
     一切有为法  皆从因缘起
     未见无恶因  而受于苦报
     心不乐惠施  面常生怒色
     斯为贫窭因  是故当远离
     若施生喜心  离相应悭垢
     后得生天中  诸天共游戏
     是悭如彼冤  损坏极可畏
     能令诸众生  受饿鬼饥渴
     若乐行布施  所生即快乐
     是故诸智者  于施常称赞
     施如彼光明  所至则随有
     若生人天中  得供养恭敬
     故诸佛所说  当善修布施
     住不可破坏  最上坚牢处
     善行其施者  则降彼悭冤
     常以慧观察  无令得其便
     施如彼良田  而有其三种
     善熏心种子  各获其果利
     初乐行于施  后专持净戒
     以智断爱垢  此理无过上
     世间皆无常  复多诸过失
     不能断彼爱  何由生胜处
     当发起大心  乐广行布施
     舍此不修习  后受饿鬼报
     由依止施故  复坚持净戒
     是人于后身  受转轮王位
     由具彼禁戒  善知时非时
     解脱苦边际  得近菩提道
     诸天不行施  其福则随灭
     智者了知已  当乐行喜舍
     乃至此生中  受人间快乐
     皆由彼施故  常系念修作
     设堕畜生中  亦受彼快乐
     皆由彼施故  是如来所说
     若人不乐施  后堕饿鬼趣
     斯由悭吝故  常食诸不净
     若乐行布施  则得清凉果
     不修如是行  为饥渴所烧
     由先放逸故  不修施等因
     于彼命终时  自心生热恼
     心喜而行施  得众所爱敬
     常获于吉祥  感果故相似
     若人不乐施  自亦不受用
     常吝惜其财  终为佗散坏
     若人具珍财  奉尊亲师长
     斯顺于正行  则不为虚用
     于贫病疲乏  一切诸有情
     常乐清净施  为之作眼目
     由如是行施  施已得生天
     诸天若生悭  不久而退堕
     人间修施因  天中受乐报
     非无所修因  而妄招其果
     若离于施戒  亦不修禅定
     如是愚痴人  虽活死无异
     若不乐正法  则减失慧命
     愚夫不修习  虽活则如死
     若人无智灯  心则不明了
     彼则如傍生  为人皮所覆
     不施复多贪  诸根常散乱
     当知彼非人  如饿鬼斗诤
     住慈念观察  修施戒禅定
     斯为寂静人  诸天咸恭敬
     具德众所尊  无德咸轻易
     如是善了知  是名人中天
     善修其施者  获富乐长寿
     于此世佗世  常乐行喜舍
     众生随自业  生于五趣中
     唯施等善因  见之如父母
     了知布施因  所感其胜报
     当奉持净戒  得脱三有苦

      持戒品第二十三

     戒为最胜财  如日光普照
     若人命终时  唯戒为伴侣
     持戒得生天  或得诸禅定
     于此世佗世  光明无与等
     若人乐生天  少因则能得
     是故远诸恶  常持于净戒
     若能护彼戒  心乐行于施
     后得生天中  获妙乐无比
     妻子及珍财  亲眷朋属等
     护持净戒者  睹此皆非乐
     于戒生爱敬  如护念赤子
     则离彼毁犯  常生于胜处
     由修彼净行  施戒悉圆满
     以白业庄严  得生于天上
     戒如于宝藏  能生彼富饶
     名称及生天  不求而自至
     此三种胜报  鬼趣尚能求
     何况具智人  净心而奉戒
     若人于净戒  尽形能护持
     得至不灭处  永尽诸苦际
     过去诸轮回  为三毒缠缚
     戒如净光明  能破彼黑暗
     戒如天池沼  具众宝严莹
     亦名坚固财  水火无能坏
     是故彼正士  于戒曾无犯
     常生爱敬心  得最上寂静
     决定心坚固  于戒无缺漏
     唯彼戒功能  命终常守护
     若亲持戒人  如日光所照
     习近毁禁者  转增其痴钝
     离不善垢秽  无希求热恼
     如是持戒人  诸佛所称赞
     持戒具福慧  初中后皆善
     破戒唯愚夫  如傍生无异
     若人持净戒  得戒衣所覆
     于戒若毁犯  彼则如裸体
     由持戒生天  天众竞迎奉
     于彼园苑中  而共相游戏
     具足诸福业  坚修持梵行
     是人生天中  决定无疑惑
     由持彼戒故  增益诸善利
     于上妙五欲  心不生染着
     若此世佗世  戒为其伴侣
     于彼险恶道  为之作依怙
     于饥渴怖畏  作第一救护
     应当善观察  舍此何归趣
     宁以利刀剑  而自断其首
     于彼戒功能  不应生毁犯
     是持戒功德  因果皆清净
     招世出世乐  为诸佛所赞
     若人不护戒  无初中后善
     失广大利益  及最上寂静
     持戒第一善  施所不能及
     彼财有限量  戒功能无尽
     由戒德庄严  众人所爱敬
     当知诸如来  因戒而成圣
     持戒最清凉  除身心热恼
     是故常奉行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9-16 20:44:09 | 只看该作者
     当得生天道
     戒为生天梯  亦名为乐海
     若人离彼戒  后唯生忧悔
     戒如清凉水  深广常弥满
     为彼持戒者  涤身心垢秽
     受天中妙乐  及殊胜庄严
     皆由戒功能  善因之所致
     若安住净戒  众善咸依止
     念念常增长  无恶道怖畏
     若专修梵行  以戒而严身
     是人于现生  得供养恭敬
     由坚持禁戒  常远诸不善
     于彼一切处  得快乐安隐
     若持彼彼戒  各别有功能
     常生殊胜处  随意而自在
     施戒智三种  能生于慈心
     常爱念众生  得亲近承事
     戒如妙珍宝  善人常贵重
     永离诸过失  得生于天中
     具足清净智  如镕金离垢
     常乐持净戒  得生于天中
     能令诸有情  一切处安隐
     不造诸罪行  得生于天中
     若人护彼戒  以智善拣择
     于彼昼夜中  精进常无退
     戒如彼良马  善人所乘御
     以真实思惟  不著于乐报
     天中上妙乐  诸天共游戏
     皆由持戒故  而得生于彼
     天上妙花鬘  天衣而严饰
     诸天共游戏  皆善因所得
     有妙莲花池  生清凉香风
     诸天共游戏  皆善因所得
     天上诸宫殿  众宝而庄严
     诸天共游戏  皆由持戒故
     天中妙园林  众华悉开发
     游止诸宝山  皆由持戒故
     由具彼净戒  生三十三天
     如人入己宅  即无诸忧患
     若人护彼戒  得最上寿命
     破戒命终时  受无量极苦
     于持戒功德  知已常爱乐
     善护于戒者  则不生毁犯
     由能护彼戒  善住于忍辱
     以寂静因缘  众人咸乐睹
     若依止净戒  如乘于舡筏
     能运载自佗  得渡三有海
     由戒水清凉  能涤于心智
     阎浮檀金花  诸天来奉献
     若人意寂静  以戒常庄严
     自在生诸天  受乐而无极
     由广修胜行  受最上妙乐
     游戏于诸天  皆由持戒故
     若持彼净戒  如升于阶陛
     智力常相扶  得生尊胜处
     若人纯净心  于戒无缺漏
     由戒法清净  常生安隐处
     善护于戒者  常思惟观察
     离微细毁犯  得至寂灭处
     戒能生彼乐  弃背诸罪垢
     是故常守护  毕竟除忧怖
     由持彼戒故  命终无怖畏
     于三恶道中  为第一救护
     若人不护戒  如盲翳眼目
     于戒不清净  常生下劣处
     求人天快乐  唯戒为其本
     于戒不清净  后则生悔恼
     无戒愚痴人  不得生天界
     是故具智者  于戒常奉持
     天中妙五欲  第一殊胜乐
     由戒清净故  而获于多果
     弥卢山金光  戒光复过彼
     柝为十六分  亦不及其一
     戒光常照明  逾真金严莹
     皆由自善业  得生于忉利
     持戒有三品  谓彼上中下
     皆如所作因  受报亦如是
     由持彼戒故  则不生放逸
     安住于正法  常获诸妙乐
     戒能离诸垢  常发净光明
     设百千日光  类此无能及
     若上品持戒  获七种功德
     随意而受用  善逝之所说
     由依止净戒  正见常现前
     从人世生天  斯不为难得
     戒为清凉触  于身不舍离
     愚夫不亲近  常受诸热恼
     若人清净心  善护于禁戒
     具彼七种财  决定无能坏
     若人清净心  修持于梵行
     如禽有二翼  飞空而不堕
     由持彼戒故  而得清净果
     为胜中最胜  则更无过上
     若心善修作  依止施戒宝
     于天上人间  长生殊胜处
     身不持净戒  心不乐正法
     内外无所蕴  何由免恶道
     若乐寂静法  为人所恭敬
     彼内外坚固  如金刚无异
     旃檀沉水香  怛计薝卜花
     人天咸所重  不及彼戒香
     若人修施戒  唯意乐生天
     此为垢浊因  如毒和美膳
     是故于彼戒  坚持求出离
     远离破戒人  如毒如刀杖
     如是善护戒  往趣人天中
     无戒众所嫌  求乐不可得
     了知是功德  专心无暂舍
     为第一救护  无与戒相似

      忍辱品第二十四

     善安住于忍  为第一庄严
     此为最胜财  非世宝所及
     若人修忍行  为世所恭敬
     是故常一心  坚固而修习
     若人修忍行  离忿怒过失
     于此世佗世  善人常称赞
     忍财与戒财  及彼胜慧财
     如是诸功德  超过于世间
     是故具智者  乐行于忍辱
     常于诸众生  心不生厌舍
     忍如妙良药  能疗治忿毒
     由彼忍力故  展转无令起
     愚夫无明慧  如盲无所睹
     以忍辱灯明  引之登正道
     由无正法财  于五趣旋转
     善修忍行者  我说为富饶
     忿怒深过咎  如险恶旷野
     若人具忍行  于彼善超越
     若不修忍行  迷失于正道
     欲离恶趣苦  非忍何由免
     若人行忍辱  昼夜获安隐
     永离诸忧戚  后世常端正
     忍为功德藏  善人常守护
     于意善调伏  无烦恼所娆
     忍为生天梯  出轮回怖畏
     若能善修习  解脱地狱苦
     忍为功德水  清净常充满
     能救饿鬼渴  涤傍生罪垢
     若专修忍行  获吉祥安乐
     等视诸有情  如世之慈母

      精进品第二十五

     为长养正法  观彼时及方
     起勇猛精进  而求彼彼果
     若离于正法  及时方作用
     由无彼精进  多增懒堕事
     智者多勇捍  乐解脱正法
     速趣于天中  如箭顷相似
     由彼精进力  善营种种事
     于彼彼所作  皆悉得成就
     若出世正法  及世间义利
     皆由彼精进  舍此则无有
     若人远精进  则舍诸善法
     为世所轻嫌  如兔影昏月
     舍离八圣道  净智不增长
     唯彼精进力  得至安隐处
     若人具精进  如王力自在
     罗汉无精进  不能成菩提
     了知是功德  诸根不散乱
     发起精进心  为第一最胜
     得净智现前  常生于正念
     远离彼老死  得证真常果

      禅定品第二十六

     若人修诸定  于慧而不着
     应当常一心  生清净意乐
     善住心一境  无相违过失
     解脱诸怖畏  此说为安乐
     若心住一境  则离诸疑惑
     清净如真金  此说为安乐
     若人心寂静  诸根不散乱
     决定趣菩提  此说为安乐
     由心住一境  乐修习诸定
     是人常获得  三摩地快乐
     乐独处空闲  常修彼胜定
     了知彼妙乐  出过于世间
     如是清净心  常安住一境
     解脱过失网  到最上寂静
     若心专一境  善制于五根
     以智水灭除  爱火所烧害
     常现前安住  清净殊妙乐
     由解脱彼爱  受用而无尽
     心邪曲思惟  处处而生起
     善住持定者  常一境相应
     此最上禅定  能趣涅盘城
     破坏诸魔怨  是故应修习
     善坚固诸定  则能调意马
     永离诸忧染  得最上安住
     善修于定者  离贪而止足
     所招殊胜报  此无能尽说
     如是善修习  住心一境性
     能超生死流  得至不灭处

      胜慧品第二十七

     由慧力为先  乐勤求正法
     与定常相应  如母爱于子
     又世间父母  不能偏随逐
     彼于五趣中  一切皆救护
     慧山极高峻  戒水常清净
     于三有过患  一切皆明见
     若真实了知  眼根所缘境
     以智为所依  能渡三有海
     善修施戒定  说彼智为先
     由智乐持戒  则能免恶趣
     若眼所观境  由慧而离染
     故如来所说  善住八圣道
     于苦等四谛  最初而开示
     由增上慧力  破愚夫常见
     智如彼利剑  断贪爱藤蔓
     离生等缠缚  及彼过失聚
     智为胜甘露  是出世法财
     最上善知识  为第一宝藏
     修智戒耆旧  离贪爱疑惑
     常依止寂静  开示真实道
     慧如彼金刚  力能极坚利
     摧坏诸烦恼  令乘大智车

      诸法集要经卷第八
    大正藏第 17 册 No. 0728 诸法集要经


      诸法集要经卷第九

      观无畏尊者集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寂静品第二十八

     若尽诸烦恼  则得最上乐
     此为寂静通  智者如实说
     又彼诸如来  常赞寂静法
     得至不灭处  诸苦则不生
     若人离放逸  无贪欲过患
     乐修寂静行  去菩提不远
     若能离贪爱  于境心不乱
     及舍恶知识  去菩提不远
     若能善观察  不着善不善
     离轮回怖畏  去菩提不远
     若能断诸惑  除懈怠垢秽
     了自他无我  去菩提不远
     离三毒过患  令诸根寂静
     明了于四谛  去菩提不远
     于精粗饮食  而不生贪厌
     智境两相如  去菩提不远
     于苦乐二种  亦不生执着
     得离诸怖畏  去菩提不远
     若人怖诸罪  当离诸放逸
     善求趣菩提  得最上寂静

      圣道品第二十九

     若人于四谛  以智善观察
     解脱诸轮回  趣无为彼岸
     若无正思惟  愚痴着诸欲
     不厌离生死  为轮回所缚
     不畏广大苦  无出离方便
     为欲箭所中  当堕于恶道
     愚人着诸欲  如蛾爱灯光
     不知大怖畏  毕竟无少乐
     佛说真实道  谓苦空无常
     及无我作者  能免脱轮回
     智境本平等  一切皆心造
     于此证解已  故不说三种
     离饮食过患  不依邪活命
     起无分别智  证出世间法
     善住真实智  作十六行相
     然后能了知  达诸法次第
     永离三毒垢  出三有逼迫
     趣越三恶趣  是名须陀洹
     不善法为因  定堕于恶道
     由依解脱法  得须陀洹果
     善修习诸定  引生于轻安
     纯净业相应  得超三有海
     永断诸疑惑  离贪及不害
     乘白业船舫  能到于彼岸
     谓有为诸法  从因缘生起
     知彼四圣谛  为染净因果
     若了达四谛  决定得解脱
     愚夫着欲境  随三有旋转
     若能离贪欲  则住寂静道
     此道无过上  智者所游履
     若人于诸佛  常净心恭敬
     生生获快乐  离佛无解脱
     若人于正法  常净心爱乐
     生生获快乐  离法无解脱
     若人于众僧  常净心供养
     生生获快乐  离僧无解脱
     若人于四谛  常净心信解
     生生获快乐  离此无解脱
     若人于圣道  常净心修习
     生生获快乐  离此无解脱
     若求证真如  当安住净慧
     不乐着游戏  此为天中天
     若乐着嬉戏  心不生暂舍
     增长诸病恼  斯则实非乐
     善解四谛法  及修施等行
     当知如是人  作最上安隐

      教诫比丘品第三十

     常乐行慈忍  不害诸有情
     得一切众生  敬之如其父
     身业常清净  诸根善相应
     心不生悭贪  远离不与取
     于彩绘女人  亦不应观视
     断坚固欲想  为世解脱者
     乐习诸禅定  得离诸忧畏
     不触烦恼蛇  视金如瓦砾
     于苦乐安危  及盛衰等事
     其心不倾动  此名为比丘
     善降伏诸根  不为境所娆
     以智如实知  于冤亲平等
     若具足明智  了欲境如毒
     我记如是人  当得菩提道
     具真实正见  悟刹那生灭
     安住如须弥  超出轮回海
     于草及旃檀  等视无差别
     珍膳及名衣  皆不生爱乐
     于利养名闻  观之如炽火
     心常生止足  依草而坐卧
     于过现所作  种种诸事业
     离颠倒思惟  则不生染着
     乐闻于正法  不随流转因
     以慧善拣择  常修殊胜行
     欲境虽炽然  由彼心寂静
     驱策如僮仆  则无诸苦恼
     若诸根调顺  则不生流荡
     离欲缠缚者  与牟尼无异
     善人如金宝  见者咸贵重
     乐修寂静行  令他生喜心
     栖止阿兰若  不乐居楼观
     知足持毳衣  常行于乞食
     善修身语心  不生苦乐想
     离分别执着  得最上安隐
     由习诸禅定  能破彼魔怨
     常以真实言  引导于群品
     善乘智慧车  摧六根贪使
     当知如是人  得近菩提道
     乐住阿兰若  则永离诸过
     如风于空中  吹云无障碍
     以清净三业  勤修诸胜行
     具真实正见  破坏诸魔教
     于彼贪等行  本性而不染
     常起慈悲心  是比丘所作
     了知色等境  为彼缠缚因
     是人无忧恼  得至寂灭处
     知诸因缘法  善恶皆决定
     乐闻解脱法  于贪则不着
     于未修善业  而常生爱乐
     是人如月光  本性净无垢
     焚烧罪恶法  如火投干薪
     弃背诸苦因  于三有称胜
     志求于解脱  不着世间法
     超出诸轮回  如鸟随空往
     如实知其因  决定而受果
     彼于三有中  是名真解脱
     于苦乐精粗  皆无有所著
     此最上比丘  观世间如焰
     心不生散乱  乐求于正法
     勤修本白业  彼如阿罗汉
     乐近善知识  远离于亲属
     捐在家垢染  彼如阿罗汉
     由慧寂诸根  不著于境界
     行视二足指  彼如阿罗汉
     不诣王履道  城邑四衢巷
     贩卖为讥呵  彼如阿罗汉
     不观于歌舞  不乐相斗诤
     住旷野空闲  彼如阿罗汉
     一日唯一食  未得不希求
     知分量止足  彼如阿罗汉
     常持粪扫衣  不乐上妙服
     与食行相应  彼如阿罗汉
     由不造诸业  离一切虚妄
     不起亦不乐  彼如阿罗汉
     不起恚怒相  离贪欲愚痴
     解脱诸恶法  彼如阿罗汉
     离一切瞋恼  超越诸结使
     住正念思惟  彼如阿罗汉
     修习八圣道  善住于寂静
     破诸烦恼怨  彼如阿罗汉
     寂静根坚固  超贪欲淤泥
     住心一境性  彼如阿罗汉
     于自经行所  及他游止处
     知已如实说  彼如阿罗汉
     知漏无漏法  皆从因缘生
     决定无有疑  彼如阿罗汉
     离惛沉睡眠  无懈依时起
     勤修诸梵行  彼如阿罗汉
     喜住阿兰若  修毗钵舍那
     奢摩他诸定  彼如阿罗汉
     智者依正理  常栖止林野
     如禽处空虚  彼如阿罗汉
     受信施饮食  平等为说法
     破根随烦恼  彼如阿罗汉
     善知真实道  相应心次第
     能到于彼岸  彼如阿罗汉
     若具于明智  离怖畏欢喜
     于二无所著  彼如阿罗汉
     于自他众类  如实知老死
     天人咸归信  彼如阿罗汉
     常乐修梵行  离三衣无有
     得少以为足  彼如阿罗汉
     不耽嗜美味  依时一坐食
     离名利垢染  彼如阿罗汉
     与悲舍相应  不覆藏众罪
     焚烧过失林  彼如阿罗汉
     违僧伽轨则  其心常懈怠
     无勇捍精进  此则非比丘
     佛诫诸弟子  不应畜卧具
     若乐懈怠者  何能获安乐
     由懈怠一种  诸过患之本
     于流转轮回  受无量苦恼
     若有懈怠者  众善则不生
     虽被袈裟服  此则非比丘
     若不修定慧  何由尽诸漏
     唯具假形相  此则非比丘
     乐安住僧坊  离学法境界
     耽味于酒色  此则非比丘
     若断诸魔缚  远离众罪业
     不应与毁禁  共住同饮食
     又破戒比丘  受用众饮食
     彼则如服毒  饮洋铜无异
     由彼无胜能  不预众同分
     后堕地狱中  于食不可得
     若断诸烦恼  如蛇出其室
     不乐见女人  依正命乞食
     云何诸比丘  以身为所质
     造诸恶趣因  坏僧宝名称
     贪名利境界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