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楼主 |
发表于 2017-8-23 11:58:01
|
只看该作者
确实有地狱、饿鬼。千真万确的事实,非常可怕!我们想想自己这一生所想的、所做的,在六道里与那一道相应?这件事不要问别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善导大师在《观经》里讲,‘我们都是作恶的众生,如果不能往生,是决定堕三途’。我们实在是属于这一类人,一点都不假。不要说大善,小善我们都没做到。小善之人是独善其身,自己不造罪业。一般讲,戒律谨严是小善的众生;大善的众生,念念利益一切众生。虽是众生,不是菩萨,可是他慈悲心大,会替别人著想,不专为自己。大善、小善众生不往生的话,来生依旧在六道。求生净土,对我们来讲,比大善、小善更迫切需要,因为他不往生还没关系,来生还在人天道;我们不往生,就堕地狱、饿鬼道。所以,我们念佛要比他更认真。
诸位同修看看《观经》三辈九品,就知道非念佛不可,非往生不可。去得成,去不成?决定去得成。如果去不成,佛就打妄语。佛那有妄语,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修行,那有不成功的。古德说‘万修万人去’,永明延寿、善导大师都是这样说的,决定不假。所以,自己对念佛法门要充满信心,丝毫怀疑都没有,决定往生。经典这些教训,我们读了之后要常常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而今而后,晓得在这一生中应该做些什么事;我们这一生的生活就有意义,就非常充实,不会感觉空虚。
我们见到社会上有一些年老退休的人,生活很无聊。有工作的时候,生活觉得满充实,还有点意义;一旦没有工作,就有失落感,产生不好的念头。什么念头?‘坐吃等死’。这多消极,多悲观!每日在想‘坐吃等死’,就死得很快。因为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一切法从心想生’。他没有工作,想著等死,天天想死,死就很快来临。这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心态,影响生理的健康。学佛的人知道,从今以后,纵然退休,生活会更美满,更充实。因为从前有工作的时候很夹杂;如今世间事务离开了,功行成熟,不夹杂、不间断,完全做自己心里想做的事。在社会上,有许多事不想做也不行,不是自己心里愿意做的,所以做得不开心。退休之后,所做的工作是心里乐意做的,期望做的,这样生活就很美满、很充实。所以,这两个‘不信’,一是不信圣人的教诲;一是不信因果轮回。这是‘愚痴’,是极重的障碍。
欲害真人。斗乱僧众。愚痴蒙昧。自为智慧。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希望长生。
这一节经文,李老师说是‘魔眷属’。其人内怀三毒邪见,外遇恶友为缘,广造诸恶,可怜可悯。他们不知道事实真相,不知道邪正是非,不知道利害得失,便胡作妄为。这是贪毒。‘贪’是永无止境,永无厌足。永远不能满足自己物质、精神生活的贪求,于是嗔恚心就从这里生起。我们看到今天世界上许多地方,社会动荡不安,就是这个现象。
佛在此举末世僧团为例,教诫众生。“欲害真人,斗乱僧众”。他们自己不能依教修行,也看不顺眼真正修行、修善的人,因为与他所想的、所说的、所做的恰恰相反。如果这位善人再得到社会大众的赞叹,他心里就更难过,嫉妒、怨恨都生起来,就起恶念要害人,要破坏僧众。‘僧众’,狭义的是佛门的六和僧团,广义就是社会一切善良的团体。恶人是容纳不下他们的。所以,此处也有两重双关的意思。佛家讲的‘僧众’、‘僧团’,不限于出家人;任何团体只要遵修六和敬,皆称‘僧团’。因为‘僧’是梵语‘僧伽’翻译过来的,它的本义是‘和合众’。和合众不一定指出家人,出家人当然要和合;不出家,世间一般团体要是和合,也是和合众,所以这个意思非常广泛。一家人,妻子儿女、父母兄弟姊妹真正团结和睦,这个家庭就是和合众。社会上的公司行号,从老板到员工,一心一德,相敬相爱,互助合作,也是和合众。大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皆是和合团体。这些为非作歹的人破坏僧团,破坏团体,不愿意受团体的约束,甚至于享受特权,这都是破坏团体,破坏公共秩序的恶行。这一句经文可以用这句话来解释:破坏公共秩序,破坏社会贤能的不良分子。
“愚痴蒙昧,自为智慧”。这些不良之人,为什么造这样的罪业?这个罪业造得大,不是小罪,这是决定堕地狱之罪。害一个人罪小。一个善人影响一方,所谓‘人天眼目’。你害他一个人,不是只跟这一个人结怨,而是令这一个地方的人民得不到善良的教化,这个罪业就重!你破坏公共秩序,使许多人身心不能安宁,这个罪也重。所以,一个头脑清楚的人决定不敢做这件事。佛常常教诫我们,对于任何一个众生都不敢存伤害之心,何况那么多的众生,怎么敢造这种罪业。这正是佛家常讲的‘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见到果报现前的时候才害怕;此时害怕也无法避免恶报。造了因,必定受果报。菩萨知道,因必定有后果,所以起心动念都小心谨慎,不伤害人,更不会伤害团体,所得的果报清净、圆满。因此,万万不可以为这样做是自己有智慧,还以为自己做得很对,别人不敢做,自己敢做。那就错了,此乃是非黑白颠倒,愚痴暗昧,可怜愍者。
“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这是很深的学问,一切众生,生从那里来,死往那里去。世间许多宗教家、哲学家、科学家都还在探索、追究。就近而论,父母所生,生死事大,死了以后又归六道轮回。能想到这些问题,自然起心动念就会收敛,就会约束自己。了解今世、来生距离很近,才会产生高度的警觉,自然会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因为知道有来生来世,这是一个觉悟的人。迷人不知事实真相,不识生死事大。“不仁不顺”。‘仁’是仁慈;‘不仁’是没有仁慈之心。‘不顺’是不顺人情,不顺法度;而且还有妄念,“希望长生”。能得到吗?决定得不到。‘长生’是积善的果报,不是作恶所能得到。一个人作恶而长寿,乃是前生积了大善,虽然作恶,折福未尽,尚有余寿。决不是作恶的人都长寿,作善的人都短命。世间很多人有这种错误的见解,这是不顺理的。
慈心教诲。而不肯信。苦口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
这一段说明‘贪、嗔、, 痴’三毒决定连带生起,不会单一存在,有一就有三。“慈心教诲”。世间如果不是对你非常关心之人,决定不会说你的过失。说过失往往会得罪人,谁愿意干这种傻事。最关心自己的人是父母师长,他们苦心的劝告,作恶之人听了也不相信。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无论中国、外国常常见到。因此,能体会佛说这部经的宗旨,特别是这一品说的,几乎全是现前社会的状况。三十五品所讲的‘浊世恶苦’,在古代这种现象稀少,没有现在这样普遍。
“苦口与语”是讲诚实话。包括一般知心的朋友、真正的好朋友,都有劝善规过的责任。不是亲朋好友,不会这么关心,可是说了对他也没有益,因为他不能接受。为什么不能接受?在佛法讲,是‘业障’太重,“心中闭塞,意不开解”,所以听不懂,不了解劝告的真实义。‘心中闭塞’是什么东西塞住?第一、错误的知见;第二、贪嗔烦恼;第三、外在诱惑,这三样把人的心智闭塞住。以上这一大段从‘世间人民,徙倚懈怠’,一直到此处皆是讲造因。造作业因,后来当然有果报。‘因缘果报’是世出世间的真理定律,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否定,也没有办法改变;纵然是诸佛如来,也没有办法改变因果。这是事实,所以菩萨‘畏因’。菩萨是个觉悟的人,起心动念小心谨慎,因为知道造作恶业必定有恶报。如果不想受恶报,就不要造恶因。此义精深,不可不知。
大命将终。悔惧交至。
临命终时,地狱相现前,这时害怕、后悔,已经来不及了。这是第五段,十恶业都在这段经文里。恶业从什么地方造?不外乎‘身、语、意’,且以意业为主。‘意’是起心动念。一个人不起心动念,身口就不会造业。身口所造的,依佛法讲是‘无记业’。业为什么变成善恶,就在起心动念。一念善,造的就是善业;一念恶,造的就是恶业。由此可知,主要的是心念。我们生在这个社会,想不造恶业,不容易,太难了。难在那里?就是我们眼所见的、耳所听的、身所接触的,都是恶缘。现在的社会与生活环境,有意无意中都造恶业,这是我们要警惕、要觉悟的,‘不生西方,必堕地狱’。善导大师在《观经》的注解里讲的话一点都不错,‘念佛求生净土,是我们唯一的生路’。
不豫修善。临时乃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
‘豫’是预先。我们现在很幸运闻到佛法,闻到之后,道理听清楚,方法听明白,从现在起就要认真修学。什么是‘善’?‘念佛第一善’,莫夹杂,莫间断,即此一生往生不退成佛,故知念佛第一善。学佛的同修都知道,自己的业障很重,念念想要忏除业障。诵经、拜佛、拜忏,目的都是忏除业障。业障果然忏除了吗?不见得。不但业障没忏除,业障每天还在增加,还在增长。所以,我常常提醒同修,一定要认识什么是‘业障’。业障从那里生的,从那里来的?佛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成佛,我们现在怎么会变成这样,沦落到这种状况?佛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句话就把‘业障’的根源找出来了。‘业’是造作;‘障’是障碍。障碍自己心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妄想’发展就变成‘所知障’,变成知见,即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想法、看法都错。‘执著’发展就变成‘烦恼障’,贪、嗔、痴、慢、疑,就变成这些毒素。业障消除的现象,就是心清净。烦恼没有了,妄想没有了,业障就消除。
同修们自己想想,什么样的修行方法能教我们心地清净。妄想少、烦恼少,就是业障消除。诸佛如来、祖师大德教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所有经论、法门消不了的业障,念佛能消。果然相信,我们的精神意志集中在一句佛号上,这句佛号念念相续,既没有烦恼,也没有知见,确实一句佛号把妄想执著都打掉。这是消业障不可思议的法门。此处的修善,就是‘念佛’,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就决定成就。没有机会帮助别人,不是坏事,不要找事。在佛门的确如此,随缘而不攀缘。有机会就随缘帮助众生,随缘也要尽心尽力,事情才做得圆满;没有机会就自己老实念佛。真正老实念佛,就会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预知时至,临终没有痛苦。过去、现在,中国、外国,这些年来我们看到的,都不是假的。这些往生的人只凭一句佛号,临终能这样潇洒,舍离六道轮回。业障要是不消,怎么去得了。
由此可知,消业障靠一句佛号,往生不退成佛也是这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功德不可思议。这些老实人,一句佛号就成就,往往比那些通宗通教、大开圆解的,临命终时还要示现一点病苦的善知识,看来总不如老实念佛的人那么自在。这些祖师大德弘法利生,这么大功德,难道是比不上老太婆吗?真的比不上。在教化众生方面,老太太不如法师;在消除业障方面,法师比不上老太太。因为老太太一天到晚除了念阿弥陀佛,心里一个妄念都没有,业障都消除了。法师讲经说法,脑子里还有知见,还有胡思乱想,还要应付广大群众,所以他的清净心实在比不上老太太。道理在此。
这两条路,愿意走那一条都行,由自己选择。凭什么选择?凭因缘选择。这是正确的。如果不顾因缘,只图自己赶快走,走得潇洒,这是自私自利,与阿弥陀佛广度大愿不相应。古人讲,有缘就广度众生,无缘就独善其身。儒家也是这么说,有机会兼善天下,帮助别人,自己、他人都得利益;没有这个机缘,就专门度自己,这最重要。自古以来,往往在家人的成就比出家人殊胜,原因何在?在家单纯。单纯到什么程度?简单的说,接触面小,知道的事情少,接触的人少;因此他烦恼少、是非少,容易成就。出家人层面大,接触面大,知道的事情多,是非也多。譬如,我们不看电视,也不看报纸,还是有很多事情都知道。怎么知道?这个人来说,那个人来说,也不能不听。来说的人太多了,好心专程来看你,你也不能不许他说。知道的事情多,烦恼就多;认识的人多,是非就多。现在出家修行环境不如在家众。
古代的道场大多建在深山里。现在我们到大陆观光,交通便利,汽车可以开到寺门口,从前都要走路。到寺院里烧香拜佛要走三、四天,远道的要走十天半个月。我是安徽人,从我们家乡步行到九华山要走一个星期。我家住在江北,朝九华拜地藏菩萨,已成民间重要的活动,但是往返需要许多时日。所以,到寺院烧香拜佛,一年至多不过一、两次而已,不会常常去。因此,寺院非常清净,没有人来,只有在法会期间才有各方人来,这样修行比在家容易。现在寺院的游客,一天到晚川流不息,出家修行反而不如在家人了。
今天有两位居士发心想出家。我问他,为什么要出家,出家不容易。若为了修行而出家,则在家比出家好。甚至想为弘法而出家,现代以居士身分弘法,也不比出家人差。现在出家的道场难求,一个清净、真正修行的道场,不容易遇到。今天的道场都要靠法会,靠信徒供养,这就很苦。中国古代的道场皆有寺产、有山、有田地,租给农夫耕种,每年收租,以租金作道粮。因此,出家人生活不依赖信徒,不需要作佛事,也不要作法会,那就好修行。现在时代改变了,已经没有这个环境,没有这个条件。所以,一定要把事实真相认清楚,特别是念佛法门,是佛为在家同修们说的。
此经开端,我们看到‘贤护等十六正士’,这十六位大德都是在家的等觉菩萨。由此可知,这个法门殊胜无比。一念回心,即是至善;一念回心,就是念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念佛的秘诀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有人问我:‘六根怎样都摄?’你的心里只有一个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外,什么都没有,即六根都摄。一句阿弥陀佛就已经‘都摄六根’。不要再问,不要再打妄想;一打妄想,则一根也没摄。老实念佛,一个妄念也没有,六根就都摄,此念就是‘净念’。‘相继’是净念不中断。谛闲法师说得好,‘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大家有工作,工作的时候认真工作,不要念佛,把佛号放下;工作做完了,佛号立刻提起来。如是佛念好了,工作也做好了,这就是修善。‘净念相继’是正修,专修西方净土法门。
‘三福’是教我们在没有到西方世界之前,我们这个身体还在世间,既然在世间,就不能离开社会,不能脱离人群,佛弟子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对人、对事、对物。我们从这部经典里学会,念这句阿弥陀佛是修行。处世、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是修净业,这样净业才能圆满成就。所以,回头要快,要知道怎么修善。什么是善,要辨别得清清楚楚。造作恶业的,普通人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