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学的基本概念
禅学的基本概念
(一)“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楞伽经》
上一句话是说,佛所说的法是告诉我们,一切以心为根本,句句都是从清净的心性中流露出来的;语言是虚假的,唯有心性才是真实不变的。
下句指出,欲达开悟见性的境界,应以“无门”为入门的方法,所谓“无门”是指没有特定门路的意思;如同有些学校并没有特定的大门,要走入校园内,四通八达,并不一定得要通过某个特殊的大门一样。
宋代有一本慧海禅师编集的公案书就叫《无门关》,里面记载的都是以无门为入门,因而开悟的故事,有兴趣的人,可以去参阅。
(二)“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六祖坛经》
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条门路,但是首先要把握一个原则,即是:对内需胸无成见,不得执着,对外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这种情形叫作“无念”。
无念并不是没有念头,而是这个“心”,内不受自我所束缚,外不被环境而动摇。以此为基准,就能够找到一个修行的门路了。
(三)“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六祖坛经》
禅学与世间一般的学问不太一样。一般的学问乃至哲学,是要靠自己的思考,以及知识经验的累积而成。“禅”却是要在放下内在及外在的一切知见之後,才能激出无漏的真实智慧,那即是开悟。
所以有人主张,最笨、最懒於做学问的人,应该来学禅,因为禅宗既不需要世智辩聪,同时也不要求博学强记。
但是相反的,也有人认为只有聪明利根的人,才够资格问津禅学。因为有大智慧的人,可以随时吸收,随时放下,因而得以日新又新。这样的人,才可能开悟。
(四)“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六祖坛经》
一般求道学法的人,总以为“道”或“法”是实有之物,因此,不断向外寻求,不是向佛求,就是向师求。但是禅宗却要人打破这种观念上的牢笼,直指本心,禅宗认为心外别无一法。
(五)“离性别无佛”、“见性成佛”-《六祖坛经》
中国的禅宗特别重视开悟见性,然而“自性”是什么呢?六祖惠能大师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又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指出佛与凡夫的不同,只在前者悟,而後者迷罢了。如果能够到达“无念、无忆、无着、内外不住,来去自由”的境界,即是“见性成佛”。 ——摘录自圣严法师著《动静皆自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