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游记》中的佛迹禅影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闭嘴
    2017-9-5 09:41
  • 3万

    主题

    4万

    帖子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137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27 14:49:0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西游记》中的佛迹禅影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之作,其内容是描述唐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战胜诸方妖魔鬼怪,最终修成正果取回真经的过程。小说作者以诡异的想象,极度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光怪陆离不可思议的奇异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神与人、人与妖、生与死等界限均被打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其创造出来的孙悟空、猪八戒等艺术形像,个性鲜明、生动活泼,令人喜爱。
      
      《西游记》的故事取材于唐代僧人玄奘只身赴天竺(今印度)取经的真实历史事件。后来几经演绎,形成了现在的长篇神话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从前七回孙悟空出世到后面的师徒取经历险,不但取材内容与佛教有关,而且还有佛法广大无边、禅宗的明心见性、因果报应、转世轮回等思想,处处可见佛禅的印痕。
      
      《西游记》受到佛教文化影响的首先表现在其中诸多故事情节的内容都与佛教上的经典故事近似。
      
      先来看看其变化斗法的场面,从前面的二朗神与孙悟空斗法的场面中,到车迟国与虎、鹿、羊斗法,从中可以看出其变化腾挪与《佛观三昧经》中帝释天与阿修罗的斗法极为相似,而后面比丘国中欲吃婴孩心肝的国王则与《贤愚经》记述的那个爱吃小儿肉,半夜出去偷取婴孩的国王也有类似。
      
      开篇第一、二回中就写到美猴王到灵台方寸山拜须菩提为师。那须菩提即是佛陀门下十大弟子之一,以“解空第一”而闻名。之后孙悟空在须菩提门下一过就是7年,“与众师兄讲经论道,习字焚香。闲时扫地锄园,养花修树”。之后祖师要教他本领,可他一再辞却各种法门,最后惹恼祖师,跳下高台,手持戒尺,在他头上打了三下,然后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而孙悟空即在当晚三更天来到祖师榻前,求传道法,最后学得七十二般变化。这一段故事与禅宗史上五祖弘忍传法于六祖惠能的情节几乎如出一辙,《坛经·行由品第一》中记载: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可见,二人都是领受了师傅的暗示,于三更入室,而得到真传的。
      
      另外在收伏红孩儿一回中,菩萨赐其法名“善财童子”,对行者道:“悟空,这妖已是降了,却只是野心不定,等我教他一步一拜,只拜到落伽,方才收法。”……那童子归了正果,五十三参,参拜观音不题。这与《愣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了悟正法恰有契合之处。而第七十七回中,如来使大法力困住的大鹏金翅鸟,就是在佛经中记载的专食肉的鸟王。
      
      其次,对于佛教徒而言,佛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佛的法力也是广大无边的,《西游记》中就多处渲染了这一内容。
      
      如其第六、七回中描写孙悟空与二朗神对抗时,无论他是变作麻雀、大鹚老、小鱼还是水蛇、花鸨、土地庙,均被二郎神识破,最后被太上老君的金钢套打中天灵而被捉,及至后来他从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逃脱,却又被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掌降伏,压于五行山下,然后以一张写有真言咒语的帖子制伏。
      
      第十四回中,孙悟空跟随唐僧之后,因受不了师父的约束,滥杀性命,一气之下便使性子离去。唐僧正无计可施之时,观音菩萨化作一老母,送他一顶花帽,一件棉衣。后教他《定心真言》咒语,又名《紧箍儿咒》。待孙悟空听龙王劝说返回唐僧身边之后,三藏见他戴上帽子,就不吃干粮,却默默地念那《紧箍儿咒》一遍。行者叫道:“头疼,头疼!”那师父不住的又念了几遍,行者疼得打滚,抓破了嵌金的花帽。三藏又恐怕扯破金箍,住了口念。不念时,他就不疼了,伸手去头上摸摸,似一条金钱儿模样,紧紧的勒在上面,取不下,揪不断,已是生根了。他就从耳里取出针儿来,插入箍里,往外乱捎。三藏恐怕他捎断了,口中又念起来,他依旧生疼,疼得竖蜻蜓,翻跟头,耳红面赤,眼胀身麻。那师父见他这等,又不忍不住口,他的头又不疼了。行者道:“我这头,原来是师父咒我的。”三藏道:“我念的是《紧箍儿咒》,何曾咒你?”行者道:“你再念念看。”三藏真个又念,行者真个又疼,只叫:“莫念,莫念。念我就疼了,这是怎么说?”三藏道:“你今番可听我教诲了。”行者道:“听教了。”“你可再无礼了?”行者道:“不敢了。”他口里虽然答应,心上还怀不善,把那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望唐僧就欲下手。慌得长老又念了两三遍,这猴子跌倒在地,丢了铁棒,不能举手,只叫:“师父,我晓得了。再莫念,再莫念。”三藏道:“你怎么欺心,就敢打我?”行者道:“不敢,不敢。我问师父,这法儿是谁教你的?”三藏道:“是适间一个老母传授我的。”行者大怒道:“不消讲了!这个老母,坐定是那个观世音。他怎么那等害我!等我上南海打他去。”三藏道:“此法既是他授与我,他必然先晓得了。你若寻他,他念起来,你却不是死也?”行者见说得有理,真个不敢动身,只得跪下哀告道:“师父,这是他奈何我的法儿,教我随你西去。我也不去惹他,你也莫当尝言只管念诵。我愿保你,再无退悔之意了。”
      
      除了这些之外,在后面的章回中,无论是黑风山上的黑熊怪、黄风山上的黄风怪、五庄观的镇元大仙,还是在平顶山伏妖、车迟国斗法、火焰山遇阻、比丘国救婴孩、玉华州三徒失宝等章回中,孙悟空每遇到降不伏的妖魔或者斗法不过之时,就会去请诸佛菩萨来相助,总得圆满,因而也更加体现出了佛法广大无边的旨在。
      
      第三,总观《西游记》全文,其中有很多地方都着意表现了禅宗意旨和其“明心见性”的思想。
      
      第十四回中路遇六贼,其名分别为“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其暗喻佛教中的“六根”、“六尘”之说。“六根”即指人身上的眼、耳、鼻、舌、身、意,大体包括了人体的各种感官和功能,“根”是“能生”的意思;“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个“因素”,“六尘”是“六根”的对象,“六根”和“六尘”相接触,就能生起感觉,即“识”。佛教认为,一个人要想摆脱尘世的烦恼,就要修炼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即不被各种物质欲望迷乱心性。所以作者安排悟空在保护唐僧西行途遇第一难就是要消灭这“六根”,让心性得以清净。
      
      在第四十三回中又有如此一番对话:行者道:“师父,你忘了一句‘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之人,眼不视,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触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
      
      禅宗的宗旨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简略地说就是“明心见性”。所谓“直指人心”是说在修行活动时,以开发自心为主,不必拘泥于某种坐禅模式和固定的修行程序。“见性成佛”则指修行活动中,只要开发了自身原有的成佛之性,达到了开悟的境界,也就修行成佛了,这也就是明心见性的含义所在。而佛教经典中著名的《心经》,也在全文中被反复论述。
      
      在第二回孙悟空向须菩提学习道法之时,须菩提就曾警示孙悟空:“此乃非常之道,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但到了五百年后,天降雷灾打你,须要见性明心,预先躲避……”
      
      第十九、二十回中,师徒们路过浮屠山,见到禅宗中著名的乌巢禅师,蒙他传教《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禅师说:“若遇摩障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既是说修行者若心性动乱之时,可以此经安稳心神。又暗喻所谓妖魔鬼怪首先是从心中所生的惑见。而三藏悟解《心经》也作有一诗偈云: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既然皆己心,何用别人说。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绒绳着鼻空,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他颠劣。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经。休教他瞒我,一拳先打彻。现心亦无心,现法法也辍。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
      
      又如第二十四回,师徒行进至万寿山时,唐僧问悟空什么时候才能走到雷音,行者道:“你自小时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还难。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第三十二回正行之间又见一山挡路。唐僧道:“徒弟们仔细。”行者道:“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可记得那乌巢禅师《心经》云:‘心无挂碍,方无恐怖。’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第八十五回唐僧勒马道:“徒弟们,你看前面山势崔巍,切须仔细!”行者笑道:“放心,放心,保你无事。”三藏道:“休言无事。我见那山峰挺立,远远的暴云飞出,有些凶气,颇觉神思不安。”行者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又忘了。”三藏道:“我记得。”行者道:“你虽记得,还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三藏道:“哪四句?”行者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三藏道:“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行者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懈怠,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狐疑,随我去。”那长老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第九十三回中又有一段师徒对话:行者道:“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他解得。”三藏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我解得。”自此再不作声。……三藏道:“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的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故而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唐僧师徒一路去西天取经的过程,不仅仅是以求取有字真经为其目的,还以最终修成正果心的觉悟为紧要的过程。
      
      第四,《西游记》中还宣扬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思想。
      
      例如佛教的轮回观念认为世间众生由于造作恶缘,故而会一直在六道中轮转受苦;佛教的因果观念认为,人的前世作什么因,今世就会得到什么果,此世造了什么福祸,来生也要遭受同样的善恶报应,即所谓“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并且因果通于三世”。正如佛教三世因果文中所云:“今生长寿为何因,前世买物放生灵,今生短命为何因,前世宰杀众生命……莫道因果无人见,远在儿孙近在身,前世修善今享福,今生作恶后沉沦。”
      
      在其第九回中,因果报应甚为明显:三藏的父亲陈蕊生考取状元后又娶宰相之女殷小姐为妻,却不料在赴江州上任途中遭到贼人刘洪杀害沉尸于江底,只因之前曾将买来的一尾待烹鲤鱼(龙王)放生,才有幸被水底龙王所救,至其子江流(玄奘)长大成人为父报仇后,复得出水活命。
      
      第三十九回中,孙悟空打败假冒乌鸡国国王的妖怪时:行者到镜子里看处,那魔王生得好不凶恶。行者道:“菩萨,这是你坐下的一个青毛狮子,却怎么走将来成精?”菩萨道:“他不曾走,他是佛旨差来的。当初这乌鸡国王,好善斋僧,佛差我来度他。我因变做一个凡僧,问他化些斋供,故意将几句言语相难。他把我一条绳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如来故遣此怪,到此处推他下井,浸他三年,以报我三日水灾之恨。”第八十七回中师徒行至风仙郡,因当地三年大旱,悟空上天代为求雨,玉帝道:“那厮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朕出行监观万天,浮游三界,驾至他方,见那上官正不仁,将斋天素供,推倒喂狗,口出秽言,造有冒犯之罪,朕即立三事,在披香殿内。汝等引孙悟空去看,若三事倒断,即降旨与他。如不倒断,且休管闲事。”……四天师笑道:“大圣不必烦恼,这事只宜作善可解。若有一念善慈,惊动上天,那米面山即时就倒,锁梃即时就断。你去劝他归善,福自来矣。”……那郡磕头礼拜,誓愿皈依。当时召请本处僧道,启建道场,各各写发文书,申奏三天,郡侯领众,拈香瞻拜,答天谢地,引罪自责。三藏也与他念经。一壁厢又出飞报,教城里城外大家小户,不论男女人等,都要烧香念佛。……众神各逞神威,一齐振作。那一时,半空中轰雷掣电,风云际会,甘雨滂沱。这正应了一首诗: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第九十五回中,行者正欲打杀玉兔,太阴星君带着女亘娥仙子赶到,太阴道:“你却不知,那国王之公主,也不是凡人,原是蟾宫中之素娥,十八年前,他曾把玉兔儿打了一掌,却就思凡下界,一灵之说,遂投于国王正宫皇后之腹,得为公主。这玉兔儿怀那一掌之仇,故于旧年私走出宫,抛素娥于荒野……”还有其第九十六、七两章回中写及寇员外由生至死,又由死回生也是因果报应之真实不虚的明证。
      
      从上面简略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游记》虽不是一部纯粹的佛教神话小说,但却是受佛教思想影响最深的一部神话小说,不论是其基本素材还是主要情节架构,都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不仅会被其离奇怪异的情节、幽默谐趣的言语所吸引,还会从中感受到佛教思想对人的诸多教益,从而明心见性,弃恶向善。(文/阿莲)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2-6-8 10:37
  • 321

    主题

    4609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452
    沙发
    发表于 2017-7-27 15:49:47 | 只看该作者
    《楞严经》卷一 六种震动怎么震动?六种震动是表我们破除邪知邪见,树立正知正见的境界。听到“如来藏”的法理法义,心态在调整,这就是六根在“动”;六根动了,再看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比如,原来看到这是茶杯,现在一看茶杯就知道这就是我,六尘在动,这是“遍动”;六根对六尘遍动以后,看到这个茶杯是我,马上想到一切的万法都是我,都是由我们的心变现而有,六种意识界都在动,十八界都在动,这就是“等遍动”。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