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放下着与担取去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闭嘴
    2017-9-5 09:41
  • 3万

    主题

    4万

    帖子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137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27 10:15: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放下着与担取去

      禅林中有则公案,很是耐人寻味。
      
      一僧问赵州和尚:“一物不将来时如何?”赵州曰:“放下着。”僧曰:“既是一物不将来,放下个甚么?”赵州曰:“放不下,担取去。”
      
      此公案中“放下着”的“着”是虚字,没有意义,是用以加强“放下”的命令语气,而所谓“放下”,就是“丢掉它”的意思;“担取去”即挑着、扛着之意。
      
      公案里的僧人是指严阳尊者,系赵州从谂禅师的法嗣。他初参赵州,便以此话头来向赵州问道。“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即是说“当修行到脱落身心的境界时,后面还应当怎样修行”?这其中蕴含着尊者自认为已经把世间一切都看透了,什么都放下了,不再有任何东西可以困扰他,他自认为这样一念不生的境界已经非常清净,在修行的角度来说算是炉火纯青,就要与道相契了,他心中暗自期许的其实不是真的要什么答复,而是赵州对他这种修行境界的肯定。但是没想到赵州不但没有夸奖他,反而要他把“放下”的一切念头和境界也要放下。因此,严阳尊者就在愕然和意外之时,有了后面的一句反问,也似乎是在提醒赵州和尚:你看,我都修行到了如此的境界,还有什么要放下的呢?老师您是不是弄错了?
      
      赵州并不给严阳尊者的诧异和不解一个解释,而是直截了当地说:你既然放不下这“一物不将来”的清净之念,那就把这个担取去!
      
      听到老师的这句话,严阳尊者当下灵光一闪,顿悟了。
      
      严阳尊者认为自己已经放下了一切,殊不知他执着了一个“清净”(一物不将来),也就是说,他没有放下“清净”这个意念。因此,赵州禅师提醒他把这个也放下。严阳尊者依然执迷不悟。赵州禅师于是指导他将它“挑起来”。为什么赵州禅师这样说呢?很显然,赵州禅师是想用金刚般若破其执着。严阳尊者把“清净”抓得太死,执着太重,不肯放下,如果把它“挑起来”会是怎样的呢?这个“清净”能挑得起吗?其实,这个“清净”是不用去挑的,或者说,挑即不挑,不挑即挑。既然浑然忘我,一物都无,那你为什么还要挑着这个“清净”之念?如果你有个“挑”的意念,不又执着了吗?
      
      一个行者,很努力地参禅或念佛,业障逐渐消除了,时机成熟了,思想妄念平静了,渐渐心如止水,像大海最深处之水,极为清净,这个时候想主观起一个念头都生不起来。到此地步,按佛教学理来说,到了悟道的边缘了,很容易见到空性法身了,所以过去现在将来所有悟道的高僧也好、居士也好,在悟道的刹那,都将处在这个临界点上。从修行的角度来说,很多人都向往这“一物不将来”的状态,认为这个最自在,认为这就是禅的最高境界。可是赵州和尚却说,连这个认为最自在、最高境界的念头也得放下,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进入禅门,在远离一切的分别执着的前提下,进入无分别的境界。可见,“放下着”固然是很高的悟境,但如果执着于“放下着”,又成了悟道的障碍。
      
      此后,禅林中的高僧大德为了破斥学人沾沾自喜于“放下着”的念头,在接引学人的时候也像赵州一样,采取了奇特的接机方法。
      
      《祖堂集》卷6中僧问投子义青禅师:“一物不将来,为什么赵州却让他放下着?”投子禅师说:“辛苦他这样来。”
      
      《景德传灯录》卷21中桂琛禅师问僧:“你带着什么东西来到这里?”僧答:“我什么东西也没有带。”桂琛禅师喝斥道:“为什么要对众说谎?”
      
      《古尊宿语录》卷8中僧问首山省念禅师:“一物不将来时怎样?”首山说:“你为什么要对着大众说胡话?!”其僧正想辩解,只听得首山又是大喝一声!
      
      还有两则禅门故事也与以上禅机相映成趣。
      
      宋代的张九成,有一次造访妙喜宗杲禅师。禅师问:“你来这里是为了什么?”
      
      张九成说:“打死心头火,特来参喜禅。”
      
      禅师一听,就已知他尚未悟道,故意试探说:“缘何起得早,妻被别人眠?”
      
      张九成一听和尚平白无故地说自己妻子和别人睡觉,心中无明火顿起,气愤地说:“无明真秃子,焉敢发此言?”——你这个混账的秃和尚,怎么敢说出这种疯话来?
      
      妙喜禅师微微含笑,不紧不慢地说:“轻轻一扑扇,炉内又起烟。”
      
      妙喜禅师略施小技,就把张九成还没有“打死心头火”却偏要自诩“打死心头火”的事实揭露了出来。张九成听了,深感惭愧,自此更加坚定地皈心禅门。
      
      另一则“放不下”的故事发生在日本。
      
      一天,坦山禅师与一位同参外出行脚,正遇上天降大雨,一条小沟被雨水冲成了一条小河。他们正准备横穿过去,却发现一位身着丝绸衣服的年轻姑娘,站在一边徘徊不前。显然,她不想趟过小河弄脏衣服。
      
      “来吧,姑娘。”坦山说着伸出双手,抱起那位姑娘趟过了小河。
      
      同参见此情景,闷闷不乐,一言不发。直到天黑挂单寄宿时,才忍不住问坦山:“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美貌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犯戒呢?”
      
      “噢,你说过路的那个女子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怎么还抱着她呢!”
      
      时下有不少修禅的人,死死地抱定“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了了分明的当下”这个观念不放,认为这个便是自性。似则似矣,是则不是。作为修行的入手方便,无可厚非;若认为这个便是究竟,住在上面,不肯放舍,则是“死水不藏龙”,何有出头之日!
      
      永嘉大师讲:“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若执定“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了了分明的当下”,认为只这个是自性,这就意味着,其它的都不是自性了,这就成了二边之见。
      
      若从真空的角度看,自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若从妙有的角度看,尽十方世界,随举一物,无不是诸佛法身。卷则一法不立,舒则包罗万象。
      
      其实,无论禅、净、密,众多公案法门,皆是殊途同归,引导我等“明心见性”。倘若我等修行之人时时以“明心见性”观照,便知前辈大德,无一不是直指人心:“观自在……”、“五蕴皆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前念已绝,后念未起”……
      
      大慧宗杲禅师,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初参泐潭文准,文准禅师为他指示入道门径,宗杲禅师横机竞辩,口若悬河,连文准禅师亦不肯相让。于是文准禅师便呵斥他道:“汝曾未悟,病在意识领解,则为所知障!”文准禅师圆寂后,宗杲禅师便前往天宁寺,投圆悟克勤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圆悟禅师升堂,举云门文偃禅师“东山水上行”之公案:“有僧问云门禅师:‘如何是诸佛出身处?’云门禅师道:‘东山水上行。’若是天宁(圆悟自称)即不然。忽有人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宗杲禅师一听,忽然前后际断,动相不生,坐在净裸裸处。可此境界却被圆悟禅师否定,称其并未彻悟,但能到此“也不易,你得到这田地。可惜死了,不能得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信有这个道理。”
      
      佛祖释迦牟尼29岁时就抛弃社会地位与妻子,开始艰苦的修行;35岁又抛弃了艰苦的修行。这种行径等于是,把站在苦与乐、迷与悟这种对立观念上修行的相对性知识也抛弃了。他在菩提树下坐禅,是超越自己与别人的区别的修行。有位着名的日本作家也曾说过:“强调知就会有棱角,陷于情将被冲失,坚持意志将困窘至极。若不放下这种相对的顾虑,心灵就无法获得自由。”
      
      回到文章的开头。却说严阳尊者于赵州和尚言下大悟之后,回到洪州新兴传法,有一蛇一虎从其左右,常手饲之。
      
      对此黄龙慧南禅师有颂云:“一物不将来,两肩挑不起。言下忽知非,心中无限喜。毒恶既忘怀,蛇虎为知己。光阴几百年,清风犹未已。”
      
      严阳尊者接引学人,很有其师赵州的风范。
      
      有僧人问严阳尊者:“如何是佛?”尊者答:“土块。”
      
      问:“如何是法?”尊者:“地动也。”
      
      问:“如何是僧?”尊者:“吃粥吃饭。”
      
      有僧问:“如何是新兴水?”尊者:“面前江里。”
      
      有僧问:“如何是应物现形?”尊者:“与我拈床子过来。”
      
      果然是青出于蓝,颇得赵州和尚的真传。(文/通德法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