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字禅的发展形式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闭嘴
    2017-9-5 09:41
  • 3万

    主题

    4万

    帖子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137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27 09:02: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字禅的发展形式

      文/常行
      
      宋代围绕语录公案展开的文字禅有四种形式,也可以说是公案之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其中“拈古”是以散文体讲解公案大意,“代别”是对公案进行修正性或补充性解释,这两者都起源于宋代之前。所谓“颂古”, 《佛光大辞典》称:“禅宗将古人指导弟子所开示之公案(古则),以简洁的偈颂表示之,称为颂古。”
      
      陈兵《新编佛教辞典》称颂古是:“用有韵的诗歌体裁阐发古代禅师语录及参禅公案的文字。”是以韵文对公案进行赞誉性解释。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颂古之作可以称为“禅诗”,但禅诗并不仅仅等于颂古,禅诗还包括颂古之外的禅学诗作。“评唱”是结合经教对公案和相关颂文进行考证、注解以发明禅理。颂古与评唱这两者都起源于北宋。下面作以简单说明。
      
      “代别”是“代语”和“别语”的复合词。所谓“代语”原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问答酬对间,禅师设问,听者或懵然不知,或所答不合意旨,禅师代答的话语;其二是指古人公案中只有问话,没有答语,代古人的答语。所谓“别语”是指古人公案中原有答话,作者另加一句别有含义的话。二者区别不大,都是对古人或他人禅语的发挥。由于云门语录中多有代语和别语,一般认为“代别”以云门为始。进入宋代,首先是汾阳善昭(947~1024)利用这种形式,将禅引导到发掘古人意旨方面,更确切些说是借用古代公案表达自己的思想。他曾说明创作公案代别的原因:“室中请益,古人公案未尽善者,请以代之;语不格者,请以别之,故名之为代别。”“未尽善者”和“语不格者”的意思相同,都是指公案的语意未尽,需要添加“代语”或“别语”,作进一步的揭示,也就是对公案作修正性解释。善昭的代别之作保存于他的《公案代别百则》和《诘问百则》中。
      
      “颂古”是以韵文对公案进行的赞誉性解释,它不仅是研究公案的方法,而且是教禅学禅、表达明心见性的手段。善昭首创颂古,是对宋代禅学的又一促进。在北宋以后的禅史上,颂古比代别具有更大的影响。由于得到士大夫的特别喜爱,使它有着根强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善昭的颂古之作是《颂古百则》,选择百则公案,分别以韵文阐释。他在其后作《都颂》,阐述选材的原则、作用和目的:“先贤一百则,天下录来传。难知与易会,汾阳颂皎然。空花结空果,非后亦非先。普告诸开士,同明第一玄。”意谓他选用公案的标准主要是择优,不论宗派,唯以禅林公认的“先贤”言行,作为弘禅证悟的典型范例流通天下。这反映了善昭力图融合禅宗各家宗风的倾向,也为日后多数禅师所接受,成为共识。由于各选家的眼光不同,水平有别,所选公案也就不会完全一致。善昭认为公案中的古德言行或机缘,有的晦涩难懂,有的易于理解,颂古都应该使其清楚明白,便于学者同明“第一玄”(即禅理)。他的《都颂》明确宣示:禅既可以通过文字“普告”学者,学者也可以通过文字去“明’。这一主张在他的颂古实践中得到更明朗的表现。
      
      善昭之后,颂古之风弥漫禅宗界,成了明心见性的重要手段,颂古本身也经历着变化。到了雪窦重显(981—1053),受汾阳善昭的影响,作《颂古百则》,把宋初的颂古之风推向高潮,风摩整个禅林,几乎所有能提笔的禅僧都有颂古之作,所有参禅者都要钻研颂古,所有的名禅师都发表对颂古的评说。于是颂古着作剧增,构成了禅宗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南宋中期,一些禅僧把它们从众多的单行语录本中抽出来分门别类,汇集成册,以利参学。
      
      大师的颂古各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在善昭之后, 颂古也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影响最大的作者有四位,即云门宗的雪窦重显和曹洞宗的投子义青、丹霞子淳以及宏智正觉。其中以重显的《颂古百则》尤具创新意义。如果说善昭制作了颂古的雏形,重显就是使之成熟,他们代表了宋代颂古的两种基本类型。
      
      所谓“拈古”,又称“拈提”, 《佛光大辞典》称:“谓拈评古则,又作拈古、拈则。禅林说法,拈举古则公案以开发学人之心地,为使学人体悟言诠所不及之生死大事,乃拈提古则公案以举示宗门之要旨。 《碧岩录》第一则评曰:“大凡颂古,只是绕路说禅;拈古大纲,据款结案而己。”拈古与颂古的不同,一是如辞典所说,颂古更倾向于绕路说禅,拈古更倾向于直指说明;二是从形式上颂古是以偈颂方式说禅,拈古则不拘一格,可以采用偈颂,也可以采用一般文字语言,而以散文形式为多。关于拈古集录,先由南宋僧人宗永将上始释迦牟尼,下至南岳下十一世、青原下十世的有关拈古编集成书即《宗门统要》。到元代,僧人清茂对该书作补充续收南岳下十二世至十八世、青原下十一世至十四世的有关拈古,编成《宗门拈古续集》 (《频伽藏》把两集汇集一起称为《宗门统要正续集》)。清代,净符禅师集历史上拈古之大成,编成《宗门拈古正续集》,收在《续藏经》中。收入到书中的拈古范围的题材,同样不拘一格,只要于引领学者有益皆可入其范例。宋代着名的拈古还有《拈古方珠玉集》、《宏智禅师广录》、《从容集》等。关于拈古的使用环境,与前述颂古、代别语一样有两种,一是用于指点之中,一是整理成系统的文字材料,类于教材之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