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辙以词唱佛藉公案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闭嘴
    2017-9-5 09:41
  • 3万

    主题

    4万

    帖子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137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25 15:03:4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苏辙以词唱佛藉公案

      文/达亮
      
      北宋时期,禅风炽盛,许多士大夫皆有参禅学佛的爱好。禅悦的法喜给他们带来了心灵上的解脱。在诗词创作上,禅宗典籍和语录也给他们带来了遣辞的丰富与造意的突破。在文学写作上特别注重创新的苏辙,在“以词唱佛”上作了多方面的尝试,别开生面。
      
      “禅宗公案偈语,句不停意,用不停机,口角灵活”,钱锺书在《谈艺录》曾说:“词章家隽句,每本禅人话头。”苏辙一生“以词唱佛”。从词之文体角度看,词应当是唱情为主要功能。·所谓诗言志,词唱情,其情有婉约之情,有豪放之情。词之唱情,情为何物呢?男女艳情,独居之幽情,离别之悲情,思念之痴情,愤懑之十艮情,怨怼之无情,如此等等,皆可入词。但是佛之于世,讲究清情断欲,远离一切外来忧烦。然而人之难以割舍者,情也。词之唱情,佛之断情,二者如何能结合一起?词之唱情,其主要服务对象是他人而非自己,词之唱佛则是心灵之独白,不需要观众与读者,是生活之心得,是学佛之感受,别人未必能理解,自己也无法用文叙述十分,如何感受就如何表白,一吐为快。这点,相信每个作家都曾有过如此感受。汪应辰云:“荆公赠太傅,其制云:‘少学孔孟,晚学瞿聃。’世或为有所讥,然公自谓‘余幼习孔孟,长闻佛老之风而悦之’,则制词盖公之志也。”(王应辰《文定集》卷十一,《四库全书》本)只是王安石与苏辙能大胆用词唱佛,开个先例罢了。
      
      苏辙与王安石一样,在词的创作中,也经常引禅意理趣入词,塑造了超轶绝尘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苏辙以词唱佛形成他词作的鲜明特色。全宋词检索,苏辙存世词四首,其三首《渔家傲·和门人祝寿》(《全宋词》(第一册),中华书局1999年版)叙送别之情,一首是他七十岁寿辰时,对毕生之总结而作,今录其下:
      
      七十余年真一梦,朝来寿斝儿孙奉。忧患已空无复痛,心不动,此间自有千钧重。
      
      早岁文章供世用,中年禅味疑天纵。石塔成时无一缝,谁与共?人间天上随他送。
      
      词题为“和门人祝寿”,可见这是一首和韵之作,内容与门人所送寿词有关。结合“七十余年真一梦”之句,又知这是词人七十岁或七十岁后两三年间的作品,因苏辙七十四岁时卒。
      
      “寿斝”,即寿觞,祝寿的酒杯,代指寿酒。苏辙《宣徽使张安道生日》诗有“从公淮阳今几年,忆持寿斝当公前”之句。
      
      上阕起首之句是苏辙一生的总结。苏辙晚年读书著述,默坐参禅。在破除“我执”时,禅宗常以“如梦”来喻自体之虚幻不实。《维摩诘经·方便品》曰:“是身如梦,为虚妄见。”第二句写儿孙正捧酒为自己祝寿。认为“人生如梦”的词人对祝寿并不太感兴趣,因为“忧患己空无复痛”。苏辙与兄长苏轼同年登进士第,授商州军事推官。王安石变法,苏辙力陈不便,屡遭贬谪。旧党执政后,处境渐转,历任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绍圣初,新党得势,又被远贬雷州。“忧患经怀沃漏卮,荣华过眼脱轻衣”(《栾城三集》卷一《十日二首》),诗人对于这一切坎坷“忧患”和“荣华”已经是“定心稍觉无来往”了,诗人将它们喻为沃漏之水、脱却的轻衣,又因参禅而将其全部淡忘,即进入了“空”的境界,所以“心不动”,当然不会受外物所惑,而“此间自有千钧重”,正是禅宗不移的表示。
      
      上阕自说生平,坦言自己的生死观。“早岁文章供世用”,说明自己青年时代曾为报效国家社稷而发奋攻读,期盼为世所用,但饱经“忧患”后便悟得“禅味”,即得到入于禅定时安隐寂静的妙趣,而这妙趣有如上天赐予一般。如今人己古稀,参悟得道更好似石塔之建成,将生死已置之度外,“人间天上随他送”,更见苏辙洒脱超迈。
      
      此词借祝寿而谈生死,自有禅的旷达,并藉以抒发自己对世道沧桑、变幻不定的感慨及期盼超然物外、自我宽慰的情怀,也是通脱无碍、湛然自在禅理的生发,读来颇感人。
      
      该词实际是对苏辙参禅悟道及生活写照,以词叙事,早岁世用,中年以后体味“禅味”,将自己困守于无缝塔中,谁与共?唯佛同在。以词唱佛,该词引用禅宗语录《无缝塔》为旨意。
      
      “无缝塔”是禅宗语录《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中随处可见的公案。
      
      僧问:“如何是无缝塔?”
      
      师曰:“砖瓦泥土。》
      
      曰:“如何是塔中人?”
      
      师曰:“含齿戴发。”
      
      京兆三相和尚。问:“如何是无缝塔?”
      
      师曰:“觅缝不得”。
      
      曰:“如何是塔中人?”
      
      师曰:“对面不得见。”
      
      忠国师无缝塔
      
      [本则]举:肃宗皇帝(本是代宗,此误)问忠国师:“百年后所须何物(预搔待痒,果然起模画样,老老大大作这去就,不可指东作西)?”广国师云:“与老僧作个无缝塔(把不信)。”帝曰:“请师塔样(好与一札)。”国师良久云:“会么(停囚长智。直得指东划西,将南作北。直得口似匾檐)?”帝云:“不会(赖值不会。当时更与一拶,教伊满口含霜,却较些子))。”国师云:“吾有付法弟子耽源却谙此事,请诏问之(赖值不掀倒禅床。何不与他本分草料?莫搽胡人好。放过一着)。”国师迁化后(可惜。果然错认定盘星),帝诏耽源问此意如何(子承父业去也。落在第二头第三头),源云:“湘之南,潭之北(也是把不住。两两三三作什么?半开半合),雪窦著语云:“独掌不浪鸣(一盲引众盲。果然随语生解。随邪逐恶作什么?)。”中有黄金充一国(上是天,下是地。无这个消息。是谁分上事?)雪窦著语云:“山形拄杖子(拗折了也。也是起模画构。”无影树下合同船(祖师丧了也。阇黎道什么?),雪窦著语云:“海晏河清(洪波浩渺,白浪滔天。犹较些子)。”琉璃殿上无知识(咄!)。雪窦著语云:“拈了也(贼过后张弓。言犹在耳)。”(《佛光大藏经禅藏·杂集部碧严录外一部》,《果圆悟禅师碧岩》)
      
      《五灯会元》卷五《西京光宅寺慧忠国师》亦载
      
      师以化缘将毕,涅槃时至,乃辞代宗。代宗曰:“师灭度后,弟子将何所记)”师曰:“告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曰:“就师请取塔样。”师良久曰:“会么广曰:“不会。”师曰:“贫道去后,有侍者应真却知此事。。
      
      代宗后诏应真人内,举问前语,真良久曰:“圣上会么广曰:“不会。”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应真后住耽源山。
      
      “无缝塔”也是本心圆满的典型象征。无缝塔是没有缝棱的石塔。一般的佛塔用木或石累砌而成,所以都有缝。用一块卵形整石来建造的塔,塔身无缝棱,作为墓塔之用,就是无缝塔。
      
      慧忠国师自知涅槃时至,就向唐代宗辞别。
      
      唐代宗问慧忠国师:“国师圆寂以后,弟子应做些什么?”
      
      国师说:“请施主给造一座无缝塔。”
      
      代宗说:“请国师拿来无缝塔的图样。”
      
      国师沉默许久,然后问道:“明白了吗?”
      
      代宗说:“不明白。”
      
      国师便说:“贫道归去以后,有一个名叫应真的侍者,他知道这件事”。后来代宗召见应真禅师问慧忠国师圆寂前所说的事。应真禅师就说了一首偈颂:“湘之南,潭之北,中间有一个黄金建成的国度。无影树下同坐一艘船,琉璃殿上没有知道佛法之人。”
      
      本心圆满,犹如没有缝棱的石塔。禅宗指出,对这“无缝塔”,用肉眼无法看见,必须用超越形相的慧眼才能见到。《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八本觉一禅师颂无缝塔公案说:
      
      欲建南阳无缝塔,般轮下手实应难。
      
      本来成现何须作,到处巍然着眼看。
      
      “无缝塔”纵是一流的工匠也难以斫造,它本来现成,显现在生命的时时处处,只有打开智慧之眼,才能看到它的真相。
      
      公案答非所问,如何旨意呢?不可说,不能说,也无法说。禅家认为语言作为认知工具和思维载体,有其相对性和局限性。其实,语言永远也不能满足禅家意识形态的闪动与变化,如此矛盾,有说等于没说,不如不说!禅机佛旨只能体悟则不能认知,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所以禅家索性无语。既然无语,如何明性呢?佛陀拈花示笑,是让思维适应思维,心灵感应心灵,让虚无寻找空幻。对学人的提问,不作正面回答,也不随意回答,所谓“应机接化”,所谓“应机勘辩”,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用思维打开执著,由此而使思维驰骋,从而禅悟,达到施教顿渐之目的。
      
      慧忠国师说法的主旨在破一切执著,即打破人们通常的思维定式,以巧辩证明有所肯定便定错。此一法成为禅师开悟人们明心见性的惯用手法,对后世禅风影响颇大。
      
      苏辙宣扬佛理之词,是他所有诗文中,最能体现苏辙真实心态者,无有遮拦,也无躲闪,非常直白地裸露他于佛教之胸怀。苏辙的唱佛词,既体现了他对佛学相当深厚的造诣,也反映了“生活简朴,家庭和睦”的生存状况。生活简单,于人于世没有过多奢求,这便是苏辙的生活理念。
      
      在宋朝那样一个时代,词无处不在,苏辙自是经常接触此种文体形式,耳濡目染,耳熟能详。但苏辙能跳出以词道情的窠臼,转而唱佛禅,一则可以反映出他于佛教的态度,二则亦可看出他对一己之情的小词颇不以为然。基于苏辙生活环境之不同,基于他对佛教的接触和理解,不过是藉词之瓶,装佛之酒而己。从苏辙以佛理对传统文化之注疏,及家庭女性之影响两个角度考察了苏辙的以词唱佛现象,从而认为,词作为一种文体形式,与其它文体一样,是反映作者真实生活及思想的工具。苏辙“以词唱佛”,是这一风气的生动体现与成功的尝试。
      ——摘录自《广东佛教》2016年第2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