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六祖坛经·忏悔品》中的“无相颂”真义何在?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闭嘴
    2017-9-5 09:41
  • 3万

    主题

    4万

    帖子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137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25 15:01:3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六祖坛经·忏悔品》中的“无相颂”真义何在?

      佛教的经典,处处指陈佛性人人本具,每个人的自性本来清净,并不须有所增加或改变才会光明。自性本来清净,自性本来光明;我们本来的面目与佛平等,假如有修、有证、有得,就不是本来的面目了。只有无得而得才是真得;无修而修才是真修,无证而证才是真证。因此,在《六祖坛经》的〈忏悔品〉里有一首“无相颂”,内容是说: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这一段“无相颂”是六祖大师教我们如何顿悟,如何找寻自己的法门。
      
      所谓“迷人修福不修道”,这是说,现在一般的民间信仰,大都建立在贪求上,例如只晓得向神明要求平安、求幸福、求升官发财等,这是贪心。纵使无贪,有一些人布施行善、修桥铺路,却只知修福,不知修道。甚至于有一些佛教徒,只知修福不知修慧,不知道行解并重、福慧双修。
      
      佛经里有一则叙述“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的故事:
      
      有兄弟两个人,一个是修慧不修福,虽然证得阿罗汉果,但是生活艰难,连饭都不得吃,所谓“罗汉应供薄”。另一个是只知修福不知修慧,后来投生为皇宫里的一只大象,身上披满璎珞、珠宝,但是,终究还是畜生。所以,布施、供养虽然是福报无边,却还在五趣六道里,还是会轮回。如果能够福慧双修,就能灭罪。
      
      说到灭罪,灭罪必须忏悔。“各自性中真忏悔”,就是要能认识大乘中忏悔的真义。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必改,善莫大焉!”在佛教里,不怕犯罪,只怕犯了罪不知道忏悔。犯罪并不是很严重的事,即使犯了无边的罪业,只要肯忏悔,就如同肮脏的东西,遇到清水,就能洗净。忏悔如法水,能够洗净罪业。
      
      说到忏悔,在佛教里有许多忏悔的法门,例如:
      
      1 以戒律门求忏悔。戒律门就是守法、持戒,守持戒律可以防非止恶,例如五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一一婬一一、不妄语、不吸毒。若能持守五戒,当然就能灭罪。
      
      2 以功德门求忏悔。功德门就是你去布施、行善,为人服务。以行善做功德,也能灭罪。
      
      3 以无生门求忏悔。无生门就是从自性上认识罪业本空。罪业在相上讲,有造作就有罪;但是从真如佛性上讲,罪性本空。所谓“心中有罪将心忏,心若无时罪亦亡”,一切罪业都是因为我们的分别心妄动,才有是非,才有罪业。如果无心,那就是真心,真心是不会被染污的,好比你把黄金、钻石摆在臭水沟里,隔个一百年、两百年,再把它拿出来,黄金还是黄金,它是不会受染污。我们的自性虽然随着我们的无明、烦恼流转在五趣六道,但是真心自性没有减损分毫。
      
      4 以作法忏忏悔。作法忏就是礼拜梁皇忏、慈悲三昧水忏、大悲忏等,藉着礼拜忏仪来忏悔业障。
      
      5 以观想忏忏悔。观想忏就是观想佛的光明、相好,如此身心清净,自能灭罪。
      
      除了以上忏悔法门以外,《宝王三昧论》的十不要求,也能帮助我们修养身心。
      
      第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易生。
      
      参禅学道的人,不要要求身体健康,永远不生病,因为身体没有病,有时候容易生起贪欲、执着。“有病方知身是苦”,学道的人有时候带三分病,才知道发道心。因此,无病固然很好,有病也不必害怕,有病反而更能激发一精一进向道的心,所以,“念身不求无病”。
      
      第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
      
      在世间做人处事,不要害怕困难挫折,有时太容易、太顺遂,容易骄傲、自大,甚至引人嫉妒;从艰难困苦里完成目标,反而不会遭致嫉妒、障碍。所以,“处世不求无难”。
      
      第三、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
      
      发心学道,不要要求没有障碍;没有一点障碍、干扰、困难,容易轻忽所学,做人就会躐等、僭越。所以,世事越是艰难,越懂得谨慎从事。所以,“究心不求无障”。
      
      第四、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愿不坚。
      
      我们无论做甚么事情,不要怕魔难,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难有时候也是我们的逆增上缘。所以,“立行不求无魔”。
      
      第五、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
      
      我们无论是读书、创业,或是从事任何工作,不要急于成就,太容易成就,则志愿不坚,很容易遭致失败,所以,“谋事不求易成”。
      
      第六、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则亏损道义。
      
      与人交朋友,不要处处想到要别人帮忙我、有利于我,这自私的心态,交不到知心的好朋友。与朋友交,要想到我怎样给人快乐、给人欢喜、给人利益。如果一味要求朋友有利于自己,就会亏损道义。所以,“交情不求益吾”。
      
      第七、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
      
      与人相处,不要要求别人凡事听命于我、顺从我、服从我,事情太过顺心如意,则容易刚愎自用。所以,“于人不求顺适”。
      
      第八、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
      
      帮助别人,不要企望人家报答我。望人报答,那不是布施,是贪欲;既然布施,就要无所求,无所求的无相布施,才是真布施。
      
      第九、见利不求争分,利争分则此心妄动。
      
      见到人家有了好处、利益,不要就想分一杯羮,也不要生起嫉妒心;要以随喜心为人家欢喜、祝福,这样就不会痴心妄动。
      
      第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怨恨滋生。
      
      受到人家的冤枉、委曲、压抑,不要急于辩白、申诉,否则容易滋生怨恨;反之,能够吃得亏、看得破、放得下,有时反能增加自己的道德、福报。
      
      布袋和尚说得好:“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肠需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如果我们能了解六祖大师“无相颂”的真义,能放得下是非、憎爱,能够宽却肚肠,凡事多忍耐几分,让人一步,何等快活!即使冤家对头,也能“冤家宜解不宜结”。凡事能用一种谅解的心,自然能证得六波罗蜜,自然能得度。所以,有的时候,只要我们心正、心诚,不求佛,佛自在我们心中,这就是“无相颂”的真义。(文/星云法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