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宗祖庭少林寺恢复千年“农禅”道风
“运斤挥刃,无避种生;炊爨饮啖,静渐宿触”。1400年前,隋唐高僧、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开创的以农入禅、农禅并重的中国式道风,自古以来一直被善男信女津津乐道。
千年之后,禅宗祖庭嵩山少林寺将这盛极一时的“农禅”道风恢复重现,以利众生。
僧侣收麦、沙弥锄草、法师摘果……如火的六月,少林寺恰逢禅耕农场丰收季节。期间,少林寺鼎盛时期的农禅并重景象一一呈现。
史料记载,隋唐宋时期,是少林寺发展鼎盛之时,也是“农禅”盛行之时,数千僧众以禅入农耕种着上万亩的农田,收获禅意人生。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在其著作中也介绍说,刚入寺院时,包括其本人在内所有僧众都要挑粪种地,直到近代,寺院土地“缩水”,这一农耕传统才不得已中断。
近年来,在释永信方丈的倡导下,一千余亩的少林寺禅耕农场应运而生。释永信认为,恢复“农耕禅”不仅可以弘扬“农禅”文化,同时也能为“粮食安全”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近日,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个集禅耕体验、观光采摘、农业科普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化禅耕农场种植瓜果蔬菜、小麦玉米及中草药等,一些僧人忙碌其间。
“麦子黄了提醒收麦”、“瓜果熟了提醒采摘”……自从有了禅耕农场后,闲暇时,释永信光顾最多的便是田间地头,指导种植。而少林寺寺院上下400多僧人分“堂口”轮流耕作。
在麦收过程中,几名年轻的小沙弥没有经验不小心割伤了腿、手,血流不止。但在他们眼中,这份辛苦、辛酸也是一种修行、学习和锻炼。
“耕田也是修行,用禅的心去种地,也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少林寺禅耕农场负责人释延子介绍说,僧人种地更深的用意则是恢复少林寺传统的“农禅”修行方式。
佛教领袖赵朴初曾在《天童寺》一诗中盛赞农禅并重道风:“同心戮力务工农,真见勤劳养道风。会得新新堂上意,搬柴搬谷是神通。”
如今,“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道风已经在少林寺得以恢复,并将发扬光大。
身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的释永信,还期望未来能够影响全国各大寺庙跟着少林寺一样推广“农耕禅”,普及农禅文化,普利十方檀越,为民众提供健康的物质食材和精神食粮。
编者注:道信禅师“农禅并重”思想
道信禅师对禅宗的最大贡献是提出“农禅并举”的主张,并且发明一个名词,把出家人种地叫“出坡”。自此出家人开始种地,自己养活自己,僧人生活有了保障。《传法宝纪》载,道信每劝人曰:“努力勤坐,坐为根本。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即闭门坐,莫谈经,莫共人语。”作即“作务”、“作役”,泛指一切生产劳动。“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说明道信及其门徒不是依赖官府供给或檀樾施舍,而是通过自己的生产劳动,解决饥寒问题。
他提倡“择地开居,营宇立象”,建立固定的传授禅法的道场,结束了自达摩以来居无定所、行无定处的游化局面,并在禅法思想上,形成了戒行与禅修结合、楞伽与般若诸经相融、知解与践行相扶、渐修与顿悟相连、坐禅与作务并举的禅风、禅理和禅法,从而把禅宗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成为中国禅宗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道信实行的农禅并重、自食其力,不仅解决了徒众的吃饭问题,为徒众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先决条件,而且有助于养成僧侣的劳动习惯,弱化对社会的依赖意识,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因而在整个佛教史上都具有积极意义。为弟子弘忍及后来的禅师继承发扬,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优良传统。弘忍提出“四仪(行住坐卧)皆是道场,三业(身口意)咸为佛事”,把禅僧的一切活动(包括生产劳动)提升为禅修,为农禅结合、自食其力提供了理论依据。至百丈怀海,更将自食其力定为丛林规制。坚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在佛教上传为美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