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禅门的教学方法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闭嘴
    2017-9-5 09:41
  • 3万

    主题

    4万

    帖子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137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25 13:2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禅门的教学方法

      编者按:本文选自星云大师《从<六祖坛经>说到禅宗教学的特质》一文,禅门祖师教学方式往往出其不意,不以常规方式教授禅法,现摘录星云大师综述的禅门教学方法,一睹禅门独特的教学风采。
      
      (一)反结教学法
      
      现在我就向各位介绍几种禅宗的教学方法。首先要介绍的就是‘反结教学法’。反结教学法,很容易给人带来敏捷的悟性。
      
      一次,有位禅师把痰吐在佛像身上。旁边很多人看到以后就责骂他︰“岂有此理!怎么可以把痰吐在佛身上呢?”这位吐痰的人,心平气和的说︰“请你告诉我,哪里没有佛?我现在还要再吐,请问哪里没有佛?”
      
      这位吐痰者,他已经悟到‘法性遍满虚空,法身充满宇宙’的道理。你怪我把痰吐在佛身上,自以为对佛尊敬了;其实,这正表示你还不懂什么是佛。佛的法身是遍满虚空,充满法界的。所以这位禅师说︰‘请你告诉我,哪里没有佛?’
      
      这么一问,你能回答得出吗?回答不出,就是尚未悟道。即使悟道,这样反诘一问,他的灵智、禅机,也就更加展开了。
      
      六祖大师有一徒弟叫南岳怀让禅师,怀让禅师有一弟子叫马祖道一,道一禅师有一弟子叫百丈怀海。有一出家人问百丈禅师道︰
      
      “请问,佛是谁?”
      
      百丈反问他︰
      
      “嘿!你是谁?”这句话很明白的告诉我们︰自己就是佛,你不知道吗?你还要问人,何不直下承当呢?
      
      一个问佛是谁?一个反问你是谁?看起来很简单,可是其中的妙理和禅机,却是无穷无尽的了。
      
      六祖惠能大师的师祖道信禅师,曾问三祖僧璨禅师说︰
      
      “什么叫做解脱法门?”
      
      僧璨反问︰
      
      “谁缚你了?”
      
      “没有人来缚我。”
      
      “既然没有人来缚你,为什么还要求解脱呢?”
      
      这样一来,我们就彻底的恍然大悟,并没有什么外力可以束缚我们,而是我们自己束缚了自己。正是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在日常生活中,烦恼的来源,并非完全外来,多半起自自己的内心。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就像一座工厂,好的工厂制造好的成品,正如好人制造善法;不好的工厂制造的产品较差,正如不好的人制造烦恼。
      
      一般做学问的方法,是要勤学多问。但是禅门的教学方法,常由应答而改为反问,或由问的人进一步反问自己。要问的是︰‘念佛是谁?’‘什么是祖师的西来大意?’‘父母未生我前,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这么一问,并追究下去,把思想专一,精神集中,打破沙锅问到底,总有一天会大彻大悟。
      
      参禅主要靠自己。六祖开悟之后,五祖将法传给他,送他过江南行,五祖弘忍大师说︰
      
      “我来摇船让你过去。”
      
      六祖惠能大师说︰“不要,我自己来。”
      
      五祖又说︰“你都要走了,我来送你,我渡你过岸。”
      
      六祖就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在佛教里,虽有师承,但又说︰‘三分师徒,七分道友。’修道悟道,凡事要靠自己。反观,观自己,要像观自在一样,要观自己在不在,这是禅的精神,所以禅是智慧的。我们有时看到观音菩萨像的手上也拿一串念珠,有人问︰“我们拿念珠念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拿念珠念谁呢?”“还是念观音!”“观音为什么还要念观音呢?”“因为求人不如求己。”
      
      佛法的主要精神是在提升我们的人格,提高我们自悟的能力,以开显我们的清净自性,所以自修自度很要紧。以反诘法教学,用‘为什么’不断的反问,把对方的思想开拓得更深更广,最后像爆竹炸裂,灵光一闪,让对方在问题的压力下突然开悟。
      
      (二)答问不定法
      
      其次,我要向各位介绍‘答问不定法’,答问的方式不一定,有时从肯定方面来答,有时又从否定方面来答。
      
      六祖大师的徒孙马祖道一禅师,无论什么人请他开示说法,问他什么是佛法,他总是说一句︰‘即心即佛’。
      
      后来有人问他︰“嘿!老师,你怎么跟人说法,都是说一句‘即心即佛’呢?”马祖就说︰“因为小孩子哭,不得不拿个饼干给他吃,这样子让他有个安慰。”这人再问︰“假如小孩子不哭的时候,你怎么说法呢?”马祖答说︰“那时要说非心非佛。”
      
      有一个青年学道者大梅法常禅师,来请教马祖道一禅师说︰“请问什么是佛?”马祖道一回答︰“即心即佛。”法常禅师言下大悟。
      
      大梅法常开悟后告别离去,到其他地方弘扬禅宗,度众无数。大家都传说法常禅师悟道了,这话传到道一禅师的耳中,心想︰他真的悟道了吗?就叫一个人去考试一下。
      
      这个考试的人,见到大梅法常说︰“师兄!请问你在师父那儿,究竟得到什么道啊?”
      
      法常回答︰“即心即佛。”
      
      “啊呀!”这个人说︰“现在师父不是这样讲了,不讲‘即心即佛’了!”
      
      “哦!现在讲什么?”
      
      “老师现在的道是‘非心非佛’。”
      
      法常听了以后,眉毛一皱说道︰“这个老和尚,专门找人麻烦,我不管他的非心非佛,我还是我的即心即佛。”
      
      这个问话的人,就如此这般回去告诉马祖道一,马祖道一听了以后,高兴得不得了,说道︰
      
      “梅子真的成熟了。”
      
      这话一语双关,梅子成熟了,就是说大梅法常真的开悟了。
      
      有时候,我们从否定中可以透到一点人生的消息和禅机。有时候,又要从肯定中来体悟。像这位法常禅师,他就是肯定自己的精神,不让别人牵着鼻子走,不管你是非心非佛,我还是即心即佛。有这种自信、自主、自尊的人,他便是顶天立地觉悟的禅者。
      
      有位在家居士,去问马祖禅师的徒弟,也就是百丈禅师的师弟智藏禅师。
      
      “请问老师,有没有天堂地狱?”
      
      “有啊!”
      
      “请问有没有佛法僧三宝?”
      
      “有啊!”
      
      “请问有没有善恶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
      
      “有啊!”
      
      不管问什么,智藏禅师都答︰“有啊!有啊!”
      
      这位在家居士问得怀疑起来,就说︰
      
      “老师,你说错了。”
      
      “我怎么说错了呢?”
      
      “我问径山禅师,他都说‘无’。”
      
      “怎么说‘无’?”
      
      “我问他有没有因果报应,他说没有;再问他有没有佛菩萨,他说没有;我问他有没有天堂地狱,他说没有。可是你为什么却都说有呢?”
      
      智藏禅师说︰
      
      “哦,我问你,你有老婆吗?”
      
      “有。”
      
      “你有儿女吗?”
      
      “有。”
      
      “径山禅师有老婆吗?”
      
      “没有。”
      
      “径山禅师有儿女吗?”
      
      “也没有。”
      
      “所以径山禅师对你说没有,我跟你说有,因为你有老婆和儿女啊!”
      
      这个问题此处说有,彼处说无,是真的不同吗?其实并没有不同,道只有一个,道是因人才有不同的。
      
      禅师之间问话或答语,有时说有,有时说无,只是从我们不同的程度或层次来体会不同的问题而已。
      
      径山禅师所讲的‘无’,有着很高的境界和很深的意义,因为无就是空,‘真空生妙有’,不‘无’就没有‘有’了。
      
      (三)间接暗示法
      
      现在再介绍‘间接暗示法’。
      
      什么叫做‘间接暗示法’呢?就是禅师与禅师之间,不直接把问题说破,而用比喻或表面上不相干的话,作间接的暗示。这里面藏有至理,让对方自己悟透,亲证得道。
      
      现在举个例子说明。
      
      赵州从谂禅师,为人非常风趣,被称赵州古佛,八十岁还在行脚。有一次和他的弟子文远禅师在一起,一时高兴,便和文远禅师说︰
      
      “我们来打个赌,谁能把自己比喻做最不值钱、最下贱的东西,谁就胜利。赢了的人,就可以吃一块饼。”
      
      文远禅师就说︰
      
      “好吧!你请说吧!”
      
      “我是一只驴子。”赵州说。
      
      “我是驴子的屁股。”
      
      “我是屁股里的粪。”
      
      “我是粪里的蛆。”
      
      赵州无法再比下去。就问文远禅师︰
      
      “你在粪中做什么?”
      
      “我在那里避暑乘凉啊!”
      
      于是赵州认输丢了饼。
      
      这段对话暗示我们,要从卑贱里面去体会伟大,从烦恼当中去证悟菩提,要心净一切净。所以禅师与禅师之间的对话,充满禅味。所谓心能转物,驴子、粪、蛆,都可以把它变成佛法。
      
      谈到这里,我想到我们佛光山男众部附设的沙弥学园,有好多十几岁的沙弥在念书。其中有个大约十五岁的小男孩,由于嘴巴长得阔,而且喜欢说话,所以有人为他取个绰号,叫他‘鸭子’。有一次,我碰到他,我就问︰
      
      “谁在那里啊?”
      
      他跟我头一歪说︰
      
      “鸭子啊!”
      
      我真没有想到,他竟那样的洒脱。记得他还在国民小学读书的时候,电视正在上演‘保镖’连续剧,剧中有个坏人叫曹天成,因为这个小孩很顽皮,大家就又叫他曹天成。我们觉得这些绰号怪难听的,他却淡然处之,根本无所谓。他才十几岁,这种赤子之心,这种超脱荣辱毁誉的态度,不正是解脱吗?
      
      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大人物,经常为了‘名’和‘利’而烦恼不休,真不如这个十几岁的小沙弥。这种活泼的心境,天真的态度,倒也契合佛法。
      
      再举一个例子。温州净取寺,有一个比丘尼,名字叫玄机,曾经在大日山参禅。有一天,她去参访雪峰禅师。雪峰禅师也学六祖大师的作风,第一句就问她︰
      
      “你从哪里来?”
      
      “大日山来。”
      
      “日出也未?”(用机锋来问)
      
      玄机回答︰
      
      “如果太阳出来了,就溶却了雪峰。”
      
      雪峰问她日出没有,意思是你开悟了没有?玄机就答,如果我开悟了,哪里还有你雪峰呢!哪里还要来问你呢?
      
      “哦!”雪峰听了,觉得她虽没有开悟,倒也有点道理。再问︰“你叫什么名字啊?”
      
      “我叫玄机。”
      
      “日织几何?”意思是说,你每日如何修行用功?
      
      玄机怎么回答呢?她说︰
      
      “一丝不挂。”意思说已经解脱尽净,这话说得太大了。
      
      这么谈过以后,玄机就走了。走到门口的时候,雪峰在后面叫着︰
      
      “喂!你那袈裟拖在地下呢!”
      
      玄机一听袈裟拖在地下,赶快回头一看。雪峰哈哈大笑说︰
      
      “好一个一丝不挂啊!”
      
      所以一个人的实际修持,是开悟了,或没有开悟;是解脱了,或没有解脱,从谈话里面,禅师们都会把你问出来、考出来,或暗示出来。
      
      又有一个出家人,来问赵州禅师︰
      
      “请问禅师,怎样才能参禅悟道啊?”
      
      赵州禅师本来坐在那里,被他一问以后,站起来说︰
      
      “我要去厕所!”
      
      走到半路又停下来,回头对那个问话的人说︰
      
      “你看,像小便这样的小事,还要我自己去,别人不能代替。”意思是说,如何参禅悟道,是你自己的事,你怎么来问我呢?像这样的暗示作风,多么活泼,多么高明,又多么透彻。
      
      唐朝有一位文起八代的大文豪韩愈,不信佛法,反对佛教。为了谏迎佛骨,被贬到潮州做刺史。当时潮州文化未开,知识分子太少,要找一位讲话的对象都很难。这时,潮州有一位大颠禅师,是石头和尚的弟子。韩愈一想,和尚都有学问,不妨找他谈谈。
      
      一次拜访,两次拜访,都见不到大颠和尚。
      
      有一次,好不容易,见到大颠和尚在那里入定。好,就等一下吧,等到你睁开眼睛再和你谈话吧。可是等了很久,这大颠禅师却始终闭着眼睛坐在那里。韩愈等得太久,不耐烦了,大颠和尚的侍者看着也过意不去,就用引磬在师父耳边一敲,意在请他出定,同时又说了两句话︰
      
      “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意思是说,师父啊!你入定的功夫,已经打动韩愈,见了出家人已经不再傲慢;不过,你别老是入定,要赶快讲话啊,以你的智慧来开导他罢!
      
      聪明的韩愈,一听侍者这两句话,非常高兴。他说︰
      
      “禅师门风高峻,我已从侍者嘴边,得到一个佛法的入门。”后来韩愈就拜大颠和尚做师父,皈依三宝。
      
      有时候千言万语,话讲多了反而没有用。像大颠禅师,一言不发;而侍者,也仅仅说了两句话;却间接的暗示出一个很高的道理,使人心里信服,使傲慢不信佛的人,到最后还是不得不皈依佛门。
      
      大颠禅师的师父是石头希迁禅师,他的肉身现在还在日本总持寺。石头希迁十二岁的时候,见到六祖惠能大师。六祖大师住在广东曹溪,而石头禅师是广东人。六祖一见到他,非常高兴的说︰
      
      “你可以做我的徒弟。”
      
      “好啊!”他十二岁就做了六祖的徒弟了。
      
      但是三年后六祖就圆寂了。一个十五岁的小孩子见师父要圆寂了,就问六祖︰
      
      “和尚百年以后,弟子要依靠谁?”
      
      “行思去!”六祖告诉他。
      
      他把‘行思’误为‘寻思’,就天天用心思参禅。后来有一个上座告诉他︰
      
      “你错了!师父告诉你‘行思去’,因为你有一个师兄叫行思禅师,在青原山弘法,你应该去找他。”
      
      石头希迁禅师听了,立刻动身前往,后来就在青原行思那里悟道了。以后住在南岳衡山,有一石头状如平台,石头搭草堂于其上,一住数十年,人们都叫他石头和尚。
      
      当他从曹溪到青原山参访行思禅师时,行思禅师问他︰
      
      “你从哪里来?”
      
      石头希迁禅师回答道︰
      
      “我从曹溪来!”这句话很了不起,意思是说,我是从师父六祖大师那里来的。
      
      行思禅师又问道︰
      
      “你得到什么来?”
      
      “我没有去的时候,也并没有失去什么啊!”意思是说未去以前,我的佛性本具,我还要得到什么呢?
      
      “既然没有得到什么,你又何必去曹溪呢?”
      
      “若没有去曹溪,如何知道没有失去呢?”意思是说不到曹溪,我也不能认识自己本具的佛性。
      
      像他们之间这许多对话,其中的意义,有些并不直接明白的说出,这就是禅宗的暗示教学法。
      
      禅门的教学方法很多,如‘答非所问法’、‘矛盾颠倒法’、‘打骂教育法’、‘自觉悟道法’......因篇幅所限,无法一一介绍。‘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虚云和尚入定,他以为只过几分钟,哪知人间已过了几个月;太虚大师在普陀山一夜入定,以为只坐了一支香,哪知一夜已过。在禅定里面,有时候不觉得时间的存在。
      
      苏东坡还未参禅时,做过一首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后来他参禅了,有所悟解,又做了一首诗︰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原来无一物,庐山烟雨浙江潮。’
      
      等到他对禅更有体验时,他又做了一首诗︰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总之,从六祖大师、从禅门各种教学方法来看,处处都说明禅是要靠自己在生活中去体验证悟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