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顺治皇帝《赞僧诗》浅解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闭嘴
    2017-9-5 09:41
  • 3万

    主题

    4万

    帖子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137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20 12:40:0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顺治皇帝《赞僧诗》浅解

      清世祖顺治皇帝,名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年),满族。是清爱新觉罗皇太极太宗文皇帝的第九子。崇德八年(1643年)正月三十日(公历10月8日)承袭父位,时年六岁,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及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1644年改元顺治,九月自盛京(今沈阳)迁都北京,十月初一日即皇帝位于武英殿。福临是于顺治元年入关的清朝第一位皇帝,十四岁(1651年)亲政。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2月5日,享年24岁。谥号章皇帝,庙号世祖。
      
      顺治皇帝英年早逝,关于他的死亡,有病疫于天花之说,亦有出家五台山之说,一直没有定论。
      
      顺治皇帝一生中十分崇信佛教,他与当时著名的高僧都有交往,并且关系密切,所受影响极深。后来,顺治的爱妃董鄂氏突然病故,他悲痛欲绝。虽然身在帝王之家,不能出家,但却心系佛门,并对出家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之情,顺治皇帝由此而写下了一首传颂千载的《赞僧诗》,诗云: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足贵,唯有袈裟披肩难。
      
      朕为山河大地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亦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
      
      悲欢离合多劳意,何日清闲谁得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逍遥佛殿任君嘻。
      
      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累世种菩提。
      
      虽然不是真罗汉,也搭如来三顶衣。
      
      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尊九州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初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缘何落在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战几时休?
      
      朕今撒手归西去,管你万代与千秋。
      
      在《赞僧诗》的起首“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顺治皇帝即开门见山地提出来这样一个概念“天下丛林”,丛林是佛教特有的名词,通指禅宗的寺院,所以也把它叫做禅林。《大智度论》卷三载:僧众和合居住于一处,犹如树木聚集之丛林,故以之为喻。顺治帝以“天下丛林”赞誉举国上下崇佛氛围之浓郁,佛教之兴盛。在十方丛林之中,出家人云游参学,仅需要带着自己的钵盂即可,因为无论访道到任何一处寺院,都能以挂单来解决住宿、吃饭等问题。“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世间人通常都以黄金、白玉为珍贵,但是以修道者的眼光看来,最宝贵的却莫过于披一身袈裟,剃度出家。因为能够放弃世人珍爱的金银财宝,两手空空,皈依佛门,长伴青灯古佛,这才是最为难得的。
      
      “朕为山河大地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顺治皇帝身为一国之主,虽位居极尊,享有无限风光和权势,但是,也自然要操心国事、民事,可谓日理万机,一颗心自然也要时时刻刻忧国忧民,那诸多烦恼,也是不请自来,不期而遇。因此,当看到出家人那不问世事,没有热恼侵袭的逍遥自在时,顺治不由得感慨万端,纵然自己活得百岁,但这一生却没有僧人那半日过得清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人生于这个世间,多数都是碌碌无为,并不知道在做什么,糊里糊涂地生,又糊里糊涂地死。从佛教的观念来说,众生六道轮回,完全是由于业力的牵引,而非自己作主。由于在往昔所造的业不同,所以今生就受不同的报。于是就因这种种因缘和种种境界,造成众生糊涂地来迷惘地去,倘若至死都不曾有一点的觉醒,那就更是白白浪费了一次生命。要成佛还是做人,在于看清楚自己,究竟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由这一句可以看出顺治是参究过禅门公案的。禅宗中,沩山禅师一日问香严禅师:我闻汝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此是汝聪明伶利,意解识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香严绞尽脑汁,终不能答,后来击竹开悟,桶底脱落。参禅要起疑情,这个“父母未生时”的话头就是用来参究你的本来面目。因为一般人被自我意识所蒙蔽,认为有我在,并由我而生出诸多烦恼。而佛家认为我非实有,人的身体是由“地、水、风、火”四大“假合”而成。这种身体不过是“幻化质”,既然这个“我”是四大假合,并不是个真实的存在。那么,你在念佛但是念佛的是谁?你在睡觉但是睡觉的是谁?你在吃饭但是吃饭的是谁?不论行住坐卧,疑情在心,而参禅,正是要解决这个大疑情,一旦参透本性,就可彻见本来面目。
      
      “不如不来亦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中观论·观因缘品第一》有语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此为“八不中道”,了悟了佛法之后,就必然明白这世间的一切都是空性,经无常苦空无我等观慧,而悟入寂灭,趣向佛果。由此偈我们可以看出,顺治皇帝是多么的不情愿这样辗转轮回,因为世间有太多的无奈和热恼让他痛苦不堪,因此他希望自己能够抛离尘俗,做个修行人,求得不来不去、无喜无忧的无上菩提。
      
      “悲欢离合多劳意,何日清闲谁得知。”世间的悲欢与离合,让人困顿疲倦,什么时候才能放下这一切劳乏,得到一份清闲呢?顺治皇帝生于帝王之家,虽然拥有荣华富贵,但是却避免不了宫廷争斗,及名利、爱恨交织的生活,他与爱妃董鄂氏的爱情也是经过了一波三折,可最后还是免不了生离死别的遗恨。这些无常的变故,以及对宫廷生活的厌倦,都让他感到万般倦怠,他多么盼望着能有一天抛开这一切,远离烦恼,过上清闲无扰的生活啊。这个心愿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是多么不可能实现而遥遥无期。
      
      “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顺治皇帝认为明白了一切都是空幻,那么就能够当下放下这名缰利锁,寻找一份清净悠闲的生活,不再为世事所累,也不再为尘情所扰,从此心地宽广,胸襟豁达,活出一番新的天地。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宜。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五湖四海为上客,逍遥佛殿任君嘻。”正因为顺治活在烦恼之中,所以他更加向往出家人的那种悠闲自在的生活。出家人四大皆空,自然不会再有世事的牵挂,所以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保持心地安然,无欲无求。僧衣俗称百衲衣。衲是密针密缝的意思,百衲是比喻缝衲之多,指由很多布片缝制而成。由于僧衣大部分是黑、灰、咖啡、藏青等本色,因此又称坏色衣。所谓“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出家人虽然粗茶淡饭,但却清和有味,虽说是身着“坏色之衣”,却胜过了朝廷的红黄之袍。而顺治皇帝自己虽然锦衣玉食,但却索然无味。正是由于出家人能够这样舍常人之难舍,过清静无为的生活,因此受到了世间人的尊敬,成为座上客,即使是在佛殿之中,也可身心自在,法喜充满。
      
      “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屡世种菩提。虽然不是真罗汉,也搭如来三顶衣。”三顶衣即三衣,即僧人拥有的三衣。古德云:“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也。”能够出家为僧的人,都是由于前世培植了无数善根,累劫中积累了不可估量的福德,所以才能够得到这一世出家的果报,即使不能达到阿罗汉的果位,却也能够披搭如来所传的三衣。
      
      “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顺治皇帝以“兔走鸟飞”来喻世人在世间营营碌碌,东奔西走,或者为了生活,或者为了名利,或者为了情感,费尽心思,计较、算计、筹谋……然而,这百年的人生其实不过是三更时分的一场梦罢了,即便是江山在握,顺治皇帝却依然感觉自己如置棋局,如同其中的一枚棋子,来去全不由自己。
      
      “禹尊九州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这一句里,顺治皇帝列举了史上诸多帝王将相,曾经叱咤风云的各路英雄豪杰,虽然他们活着的时候,成就了那么了不起的功名,统一了那么壮阔的江山,但这些又能够令他们免去一死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南北山头里埋着的,不正是最好的明证吗?自古以来,无论是极尊帝王,还是声名显赫的文臣武将,都难逃这色身的无常。大限一到,世间万般美好,也都灰飞烟灭。正如《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所唱的那样:“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初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缘何落在帝王家。”顺治皇帝多么渴望能够出家为僧,了却尘世烦恼。虽然身披龙袍,为万人景仰的皇帝,但在他眼里,这怎么能和身披紫色袈裟,做一个修行者来得神圣而庄严呢。他是多么的后悔啊,也许当初自己的前世就是出家之人,只是因为一念之差,出家人成了帝王,这其中有多么大的差别啊,本应当是逍遥自在无忧无虑,如今却为凡事尘情痛苦烦恼!顺治皇帝以恳切的语调,痛悔昔日(前世)一念之差,如果时间能够倒转,他决定是再也不会失去“衲子”身份了。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战几时休?朕今撒手归西去,管你万代与千秋。”顺治皇帝在位十八年,犹如被缚牢笼十八年,丝毫也没有自由。国事民生,也就罢了,总算可以让百姓安居乐业,可是历年来的南征北战,狼烟四起、民不聊生,无休止的杀戮和讨伐,真的让这位年轻、向佛的皇帝感到厌倦了。他将很早以来就埋藏于心中的不满、厌恶的情绪在诗的最后,倾尽全力呐喊了出来:“朕今撒手归西去,管你万代与千秋!”似乎在冥冥之中,他已经预知到了无常将至,再也无所畏惧,因此放下一切世人贪恋的荣华富贵,一心归向净土。什么爱恨情仇、什么功名成就、什么兴亡成败,“与我何干”!
      
      总之,顺治皇帝的这首《赞僧诗》,言语浅白易懂,情感真挚恳切,不光表达了他对出家生活的向往,也由衷地赞颂了出家人。(文/阿莲)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